挖掘傳統文化精華,增強學科教學活力
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貴精神財富,而其中的典故、傳說、詩詞對聯更是中國傳統文化裡面的一朵奇葩。它們語言精練、內涵深刻、蘊含哲理、發人深省。在思想品德教學中恰當靈活地運用這些典故、傳說、對聯,對提高教學實效,增強育人魅力,發揮著獨特的作用。筆者在這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嘗試,收到了良好效果。
勸學篇。
開學的第一節思品課,我沒有急於講新課,而是把有關學習的問題給同學們講了一下。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工」。只要同學們端正了學習態度,明確了學習目標,才能有學習的動力。為此,我給同學們講了一個有關中國農民的故事。故事中說,農民並非是粗鄙之人,山野出賢士,絕大多數的農民是聰明的,只是命運安排他們成了農民。戰國時有一個人叫寧越,他在地里勞作,實在太辛苦了,他就問別人:「有什麼辦法,擺脫這種辛苦呢?」別人說:「只有讀書,讀上三十年就可以飛黃騰達了。」寧越說:「別人休息我不休息,別人睡覺我不睡覺,只要十五年。」十五年後,寧越發憤苦讀終有成效,成了周咸王的上卿。故事講到這裡,同學們既驚訝又振奮。接著我說:「古代的寧越靠發憤學習改變了自己的命運,現在,我們的學習條件比寧越不知要優越多少倍,我們為什麼不能像寧越那樣發憤學習呢。」同學們一起高呼:「能!能!能!」我說:「很好!那我就送給你們幾幅詩詞對聯作為座右銘吧。」「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顏真卿。「發憤識遍天下字,刻苦讀盡人間書。」——蘇東坡。「願乘風破萬里浪,甘面壁讀十年書。」——周恩來。希望同學們能銘記這些詩詞對聯,明確目標,發憤讀書,用自己的行動和汗水,成就美好的未來。
行為習慣篇。
教育家葉聖陶先生說過:什麼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養成良好的習慣。拿破崙·希爾也說過:播下一個行為,收穫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穫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穫一種命運。這一切都說明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是多麼的重要,好的習慣能使人成功,壞的習慣能讓人頹廢。新初一開學的第一個月,是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關鍵時期。為此,除了在班會上帶領學生學習學校的各項管理制度之外,在平時看到學生不良的行為習慣,我就隨時在教室裡面的活動小黑板上,寫上與之相關的詩詞對聯,來提醒學生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如我看到下課後,有的學生追逐打鬧,亂喊綽號,甚至還亂拿別人的東西,我就用徐特立的「有關國家書常讀,無益身心事莫為。」劉備的「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陸擊的「渴不飲盜泉水,熱不息惡木陰。」等對聯來勸免學生。有的學生不愛勞動,做事怕苦怕累,學習上也不刻苦,我就用革命烈士李甲秘生前寫的自勉聯:「吃苦是良圖,做苦事,費苦勁,苦境終成樂境;偷閑非善策,說閑話,好閒遊,做閑事,閑人就是廢人。」來教育學生,培養學生吃苦耐勞的品質。有的學生做事虎頭蛇尾,沒有長性,缺乏毅力,我就用毛主席在湖南師範求學時寫下的自勉聯來啟發學生:「貴有恆,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無益,只怕一日曝三日寒。」還有的學生在學校里比吃比穿,鋪張浪費。我就用朱子治家格言:「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勤儉富貴之本,懶惰貧賤之苗。」教育學生比吃比穿,講排場,擺闊氣的行為是錯誤的,讓學生樹立熱愛勞動、勤儉節約的觀念。通過講解、背誦這些詩詞對聯,不僅讓學生開闊了視野,受到了熏陶,更重要的是規範了學生的日常行為,讓學生從身邊小事做起,從點點滴滴做起逐漸養成了良好的行為習慣。
意志篇。
我國古代大文毫蘇東坡說過:「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堅韌不拔之志。」所以說,堅強意志是克服困難、獲得成功的必要條件。縱觀古今中外,凡是在人類歷史上有重大貢獻和重大成就的人,大都是意志堅強的人,具有堅強的意志是他們事業成功的重要原因。意志是成功的重要心理因素,任何非凡的能力,都是經過長期的艱苦磨練形成的。學生的學習過程不僅是一個充滿坎坷與曲折的過程,也是一個不斷克服各種學習困難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要成功地學習,就必須具有頑強的學習意志。為此,我給學生講了關雲長刮骨療毒,意志如鐵是故事:話說關公中了敵將龐德的毒箭後,神醫華佗提出了一個醫治的方法,那就是將胳膊綁在大柱上,並扣上吊環,然後用布蒙住關公的眼睛,在用尖刀割開皮肉,直至於骨,颳去骨上箭毒,用藥敷之,方可保住此臂。誰料關公笑道:「如此容易,何用吊環?」隨及命軍士拿盆接血,一面仍與大將馬良飲酒下棋,眾將皆掩面失色。最後華佗稱其為「真神人也!」由此,關公箭瘡即愈。學生們聽後頓時亦面露驚異之色,隨後嘖嘖有聲,顯出佩服之意。我趁熱打鐵說到:「堅強的意志是人們行動的強大動力,是人們克服困難、獲得成功的必要條件。青少年是培養堅強意志的關鍵時期,我們雖然不能像關公那樣刮骨療毒;但是,我們可以從現在做起,從身邊小事做起、明確目標、持之以恆、嚴格自律、刻苦學習,這樣不僅能磨礪我們的意志,而且我們的奮鬥目標,也會在戰勝各種困難和挫折的過程中得以實現。」在這裡,我再送給同學們幾幅詩詞對聯以提醒和勉勵大家:「有志著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卧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自古雄才多磨難,從來紈絝少偉男。」「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希望同學們能牢記這些對聯,時刻提醒自己,勉勵自己,把自己培養成一個意志堅強的人。
惜時篇
據說在一個教會學校里,每天上課前,學生都要念這樣一段祈禱詞:「一個人的一生只有三天:昨天、今天、明天。昨天已經過去,永不復反;今天已經和你在一起,但是也很快就會過去;明天就要到來,但也會消逝。抓緊時間吧,一生只有三天!」這段富有哲理的祈禱詞,提醒學生們不要虛度光陰,要珍惜時間,珍惜人生。的確,時間猶如一架公正的天平,一年十二個月,一天二十四個小時。它並不因為人們的好惡而有所長短,但是由於人們對時間的態度不同,時間給於人們的回報也會截然相反。惜時如金者,將收穫成功的人生,而虛度光陰者只能得到失敗的命運。古人說: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對時間的浪費是一切浪費中最奢侈,最昂貴的浪費。人人都羨慕成功,人人都想成功,一個人的成功與否,是與他花費的時間成正比例的。正如數學家華羅庚所說:「時間是由分妙積成的,善於利用時間的人,才會做出成績來。」所以,要想成功那就讓我們從珍惜時間開始吧!珍惜生命中的分分秒秒,永不滿足昨天的成績,永不拋棄今天的努力,永不停止明天的追求;讓一寸的光陰等於一寸的生命,讓時間也給我們結出一串串豐碩的人生果實吧。同學們,你們的人生之路才剛剛開始,不要抱怨天賦,也不要抱怨機遇,只有珍惜時間,努力拚搏,成功一定會屬於你們的。下面我把明朝文嘉的《今日歌》送給同學們,讓我們共勉:「今日復今日,今日何其少。今日又不為,此事何時了。人生百年幾今日,今日不為真可惜。若言姑待明朝至,明朝又有明朝事。為君聊賦今日詩,努力請從今日始。」且記:「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孝敬父母篇
鴉有反哺之義,羊有跪乳之恩。中華民族是一個禮儀之邦,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古人說:「百善孝為先」。孔子就把孝敬父母放在教學的第一位,強調從根本上、從思想上、從感情上去施行孝道。可以說,我們每個人的成長都離不開父母的養育,都浸透著父母的心血:吮著母親的乳汁離開襁褓;牽著父母的手邁開人生的第一步;病難災禍、讀書升學,花費父母多少心血;立業成家鋪墊著父母多少艱辛;父母為養育兒女付出了畢生的精力和心血。這種恩情比天高,比海深,是人間最偉大,最無私的愛。所以,我們沒有理由不孝敬自己的父母。但是也有一些學生,特別是獨生子女,由於嬌生慣養、自私自利、不關心他人、不關心集體、不知道感恩。在我班上就有一些學生因父母下崗,或家裡貧窮而埋怨父母,甚至給父母鬧彆扭,不搭理父母。為此我在思品課和班會上多次教育學生一定要孝敬父母,同時還給學生講一些有關古人孝敬父母的故事和傳說。如「黃香暖席」、「緹縈上書救父」、「謝柱打虎救母」等等。特別是在講屠夫趙武的故事時,學生被感動的痛哭流涕:相傳在我國古代有個叫趙武的屠夫,一天,準備宰殺一頭母牛,正巧有人叫他外出,回來卻怎麼也找不到刀了,只見小牛卧在地上一動不動。趙武感到非常奇怪,便把小牛趕起來,竟發現宰牛刀被小牛壓在了身子底下,趙武拾起刀拖住母牛要宰時,只見小牛兩隻前蹄跪地、淚如泉湧,哞哞地叫個不停。趙武大受感動,從此放下屠刀,不在做屠夫了。這則故事正是告誡世人,動物都有憐母之心,作為高智商的人類更應該尊敬老人、孝敬父母。作為青少年學生,我們一定要學會感恩,學會孝敬父母。雖然我們沒有經濟來源,但是我們可以在精神上安慰父母,在感情上體貼父母,在生活上照顧父母;平時幫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好好學習、力求上進,讓父母開心;有錯就改,不任性,讓父母順心;父母生病要好好照顧,使父母早日康復,讓父母歡心。在這裡我把孟郊的《遊子吟》送給同學們,希望同學們不僅記在心裡,更要落實到行動上:「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總之,利用這些傳說、典故、及詩詞對聯,或勸勉、或啟迪、或鞭策、或激勵;如春雨滋潤學生的心田,似春風吹起學生心中的波瀾,像燈塔照亮學生人生的航向;促使學生自勉、自省、自警,自尊、自信、自強。正如印度詩人泰戈爾所說的:「不是槌的打擊,而是水的載歌載舞,才使鵝卵石日臻完美。」
本人發表於《中學政治教學參考》
推薦閱讀:
※山東大學醫學學科或將升級為省部共建
※醫學科普|憑「蛛絲馬跡」教你早發現那些常見的婦科病
※仁心雕龍:論中醫整脊學科的創立與展望——高騰等
※針炙學科談針刺補瀉
※ 學科能力障礙診斷技術的理論基礎──知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