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軍隊的野戰能力為什麼那麼強?

作者:我方團隊賀蘭游士

細數中國歷史上中原政權與北方游牧民族的歷次大規模戰爭,游牧民族憑藉其強悍的野戰能力多能佔到一定的便宜,更有甚者可以問鼎中原,甚至統一華夏。反觀中原一方,更多的是採取修築長城、利用險要地形以及深池堅城的防禦策略與之周旋。能夠主動出擊,深入敵境以外線作戰的方式在野戰中擊滅對方主力的部隊,寥寥無幾,而漢武帝的軍隊,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之一。那麼,漢武帝軍隊強悍的野戰能力,究竟是如何鍛造出來的?解讀這個問題,可以從部隊的機動性、攻擊性和防護性三方面入手。

一:良好的機動性

大兵團部隊的機動性,用現在話來講,就是戰略投送能力。在古代,戰略投送能力主要取決於足夠數量的戰馬,有了戰馬才能組建起精銳的騎兵部隊。楚漢之爭時,劉邦即組建了由灌嬰統領的少數騎兵部隊,在略定北方的戰爭中起到了關鍵的作用,但此時的騎兵數量很有限,不過一兩萬人馬,與匈奴的十萬精騎相比,簡直不可同日而語,以致劉邦本人也曾被匈奴圍於平城,命懸一線,留下奇恥大辱!

為從根本上改變不利局面,劉邦開始著手組建強大的騎兵部隊;到漢文帝時,開始提倡民間養馬,規定有馬的家庭可免除三個人的兵役。文帝三年(公元前177),灌嬰赴陝北延安組織抗匈之戰時,率領的騎兵部隊就達八萬五千之多,可見當時的騎兵部隊建設已初見規模;漢景帝時,進行了大規模的國家級軍馬場建設,先後在西部和北部建設軍馬場三十六個,養馬三十幾萬匹;到漢武帝時,僅國家軍馬場的戰馬就達到四十五萬匹,民間的馬匹保有量也很大,出現「庶眾街巷有馬,阡陌之間成群」的繁榮景象。

有了足夠的馬匹,加上必要的人員武器,漢武帝在較短時間內便裝備起一支數量可觀的騎兵部隊,除此之外,他還大量僱用善於騎射的匈奴人作教官,大大提升了漢軍騎兵部隊的實戰化水平。後來,在衛青、霍去病等將領的率領下,漢軍先後奪得了陰山地區和祁連山地區的控制權,並進一步掃蕩河西,決戰漠北,其所依賴的正是騎兵部隊良好的機動性。

二:強悍的攻擊性

實戰性更強的刀——環首刀。西漢以前,劍還是部隊的主要裝備。然而,對於騎兵戰士而言,格鬥的主要動作是揮臂劈砍,身輕兩刃的劍便顯得很不給力,於是一種厚脊、單刃、重量大的砍刀便應運而生,這就是赫赫有名的「環首刀」,其名稱源於刀柄首端有一個扁圓形的鐵環。這種刀去掉了尖銳的鋒,不易折斷,長度在一米左右,更為重要的是其鋼化後的質量更佳,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先進、殺傷力最強的近身冷兵器。

反觀匈奴騎兵,主要裝備還是短刀和長劍,短刀的長度約在半米左右,而所謂的長劍也不超過一米,匈奴的戰刀在長度和質量上均不敵漢軍,也難怪有一種觀點認為:匈奴就是敗在漢軍環首刀下的。當然,除了環首刀之外,漢軍還裝備有更長的鋼鐵戟以及其他鋼化鐵制武器,其中「馬戟」主要也是運用於騎兵部隊的,其長度可達兩米二以上,最長的達兩米五之長。

精準度更高的弩——大黃弩。弩的出現比較早,戰國時就已出現專業的弩兵部隊,趙國的李牧,就曾以十萬弩兵為主體組成的抗匈部隊,全殲十萬匈奴精騎。漢弩則在戰國弩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了技術指標,不僅改進了銅鑄的機匣,提高了弩的初速和射程,更為關鍵的是安裝有射擊標尺,使得弩的使用由過去的概略瞄準變成精確狙殺。漢弩分為一石至十石弩,一到八石漢弩的射程多在200米到300米之間,最強的十石弩又稱為大黃弩,最遠射程可達400米,「龍城飛將」李廣就是善於操作大黃弩殺敵的高手。相比強勁的漢弩,匈奴普通弓箭的射程則不過百米上下,在射速、射距及精準度方面都不及漢弩。

穿透力更強的箭——鋼鐵箭。漢代初期的箭,大都為青銅箭鏃,至武帝時已逐漸改為鋼鐵鏃,所用材料為鑄鐵固體膜碳鋼,其鑄造過程也是當時世界上最早利用生鐵為原料制鋼的先進方法。從外形上看,這是一種圓柱體鏃體、四棱形尖鋒的鏃,與傳統的青銅鏃相比,鋼鐵鏃的穿透性和侵徹力更強,再配有大黃弩這樣的發射裝備,其綜合殺傷力便大大增強。相比這種鋼製的箭鏃,此階段的匈奴部隊主要還在使用著普通的鐵制、銅製甚至骨制的箭鏃,性能指標也不及漢軍的鋼鐵箭鏃。

三:出色的防護性

漢軍的單兵防護裝備盾、甲等的形態改進不大,材料上主要以鐵制或革製為主;比較有特色的防護設備就是赫赫有名的武剛車,這是一種四周和車頂都蒙有皮革的戰車,有的四周還開設有射孔,便於車內的弩兵對敵射擊;行軍時可輸送人員、武器和糧秣,戰鬥時還可在四周綁上長矛、刀劍等,防止敵人的近距離突擊。

這種武剛車在戈壁荒漠的野戰中,最能發揮其獨特的防護作用: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春,衛青的五萬精騎深入漠北尋殲匈奴主力時,在接近趙信城途中遭遇匈奴主力時,衛青就用武剛車組成環形防禦陣地,將傷員、物資等置於陣地中,並配以弩兵防守,而派出騎兵從兩翼包抄對方,最終大敗匈奴軍;20年後的天漢二年(公元前99年),李陵率領五千人的步兵部隊深入匈奴腹地浚稽山,遭到單于統率的共計八萬騎兵的圍攻,在敵我兵力對比如此懸殊的情況下,李陵創造性地發揮車陣的作用,將車兵、弩兵和步兵有機結合,依靠堅固的環形防禦陣地,邊打邊退,先後殺敵萬餘人,漢軍出色的野戰能力在此戰中又一次得到充分的發揮。

綜上所述,正是漢武帝時期繁榮的馬政以及革命性的武器裝備製造技術,使得其軍隊的機動性、攻擊性和防護性得到完善的結合。與匈奴部隊相比,其野戰能力處於上風,加之漢武帝擊滅匈奴的決心和各將領出色的指揮,使得漢武帝時期特別是前半期,對匈作戰中呈現出一幅大手筆的畫卷。當然,隨著馬匹的大量消耗,人員物資的不斷戰損,部隊的質量也受到了極大的影響,加之指揮方面的原因等等,後期的作戰則多以無功或失敗而歸。

縱觀漢代以後中原政權與北方游牧民族的戰爭中,特別是兩晉、兩宋以及明代等,由於缺少戰馬,武器又不具備明顯的優勢,中原政權的部隊野戰能力受到極大的限制,逐漸失去外線主動進攻作戰的能力,只能依靠堅城、地形以及河流等組織防禦,這樣便難免處處被動,甚至落得國破山河碎的悲慘境地。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推薦閱讀:

揭秘TVB女星糜爛生活:佘詩曼勾四男 蔡慧敏野戰
第四野戰軍十大虎將 林彪打天下全靠他們四野十大虎將
適用野戰的拳法-四路奔打----圖譜

TAG:軍隊 | 能力 | 漢武帝 | 野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