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的小野花
http://peterq7.blog.sohu.com/151390112.html
很小的時候,就曾經見到路邊野地的小野花,叫得出叫不出名字,都覺得很好看,那個時候只是想採下來,回家插到水瓶里,還能開兩三天,甚是欣慰。但是自從看了詩經裡面的詞語,覺得萬物都有本名,小野花野草也有被歌頌的意義,拍下照片,讓其繼續在大地生長,反而就是目前的最愛了。
買了一本介紹野花的書,看後覺得很長知識。不自覺的,在自家房前屋後,找找,在路旁河堤,瞧瞧,果真發現了很多。那些都在默默的,為了小小的生命,而綻放的花朵,多麼可愛。
薺菜 十字花科植物,是一種人們喜愛的可食用野菜,遍布全世界。其營養價值很高,食用方法多種多樣。具有很高的藥用價值,具有和脾、利水、止血、明目的功效,常用於治療產後出血、痢疾、水腫、腸炎、胃潰瘍、感冒發熱、目赤腫疼等症。人工栽培以板葉薺菜和散葉薺菜為主,春、夏、秋三季均可。
蒲公英 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頭狀花序,種子上有白色冠毛結成的絨球,花開後隨風飄到新的地方孕育新生命。蒲公英植物體中含有蒲公英醇、蒲公英素、膽鹼、有機酸、菊糖等多種健康營養成分,有利尿、緩瀉、退黃疸、利膽等功效。蒲公英同時含有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微量元素及維生素等,有豐富的營養價值,可生吃、炒食、做湯,是葯食兼用的植物。
抱莖苦蕒菜 為被子植物門菊科苦蕒菜屬植物苦蕒菜Ixeris sonchifolia
多年生草本。株高30-80厘米。植株無毛。莖直立,上部有分枝。基生葉多數,鋪散,長3-8厘米,寬1-2厘米,先端急尖或圓鈍,基部下延成柄,有鋸齒或尖牙齒,或為不整齊的羽狀深裂;莖生葉較小,卵狀橢圓形或卵狀披針形,長2.5-6厘米,先端銳尖或漸尖,基部擴大成耳形或戟形抱莖,全緣或有羽狀分裂。頭狀花序,小形,密集成傘房狀,有細梗;總苞圓筒狀,長5-6毫米;總苞2層,外層通常5片,極小,卵形;內層8片,披針形,長約5毫米,背部各具中肋1條。舌狀花黃色,長7-8毫米,先端截形,具5齒。瘦果,黑色,紡錘形,長約3毫米,有細縱肋及粒狀小刺,喙短,長為果身的1/4;冠毛白色。花、果期4-7月。
生於平原、荒地、山坡、路旁。分布於東北、華北等地區。朝鮮、蘇聯也有。
全草入葯,能清熱、解毒、消腫。民間用於止痛。實驗證明能增加心肌營養性血流量,改善心肌微循環,有益於冠心病的治療。
苦菜,浙江地方名四季菜,東北稱野芹。屬敗醬科植物。有黃花、白花兩種。根作敗醬氣。李時珍說:"南人采嫩者,曝蒸作菜食"。黃花者味較苦,均入葯,功效相似。
性味寒、苦、平,無毒。
附地菜;一年生草本,高5~30厘米。莖通常白基部分枝,纖細,直立,或叢生,具平伏細毛。葉互生,匙形、橢圓形或披針形,長1~3厘米,寬5~20毫米,先端圓鈍或尖銳,基部狹窄,兩面均具平伏粗毛;下部葉具短柄,上部葉無柄。總狀花序頂生,細長,不具苞片;花通常生於花序的一側,有柄,長3~6毫米;花萼長1~2.5毫米,5裂,裂片長圓形,先端尖銳;花冠藍色,長約1.5毫米,5裂,裂片卵圓形,先端圓鈍;雄蕊5;子房深4裂,花柱線形,柱頭頭狀。小堅果三角狀四邊形,具細毛,少有光滑,有小柄。花期5~6月。
生長於原野路旁。我國西南至東北均有分布。
【別名】伏地菜
【來源】為紫草科附地菜屬植物附地菜Trigonotis peduncularis (Trev.) Benth.,以全草入葯。夏秋採集,拔取全株,除去雜質,晒乾備用。
【性味歸經】甘、辛,溫。
【功能主治】溫中健胃,消腫止痛,止血。用於胃痛,吐酸,吐血;外用治跌打損傷,骨折。
【用法用量】 1~2錢,研粉沖服3~5分。外用適量,搗爛塗患處。
斑種草
拉丁名:Bothriospermum chinense
英文名:China Spotseed
種屬:紫草科斑種草屬一年生草本。
形態特徵:越年生或一年生草本。莖自基部分枝,斜升或近直立。葉片匙形或倒披針形,邊緣呈皺波狀,兩面有短糙毛。花序長達25厘米,苞片葉狀,卵形或狹卵形;花腋外生,花梗較短;花萼裂片5,狹披針形,有毛;花冠淡藍色。長3.5-4毫米。小堅果4,腎形,有網狀皺褶,腹面中部有橫凹陷。花期4-6月
分布:分布於我國遼寧、河北、山西、河南、山東等地。北京極為常見。
用途:藥用部位為斑種草的全草。微苦,涼。入胃、大腸二經。為清熱葯,清熱燥濕葯。功效主治清熱燥濕,解毒消腫。可治濕瘡、濕疹、瘙癢難忍,流汁綿綿。用治火熱毒盛之癰疽瘡癤或無名腫毒。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15。
點地梅
【產地分布】:廣佈於全國各地。
【形態特徵】: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全株被細柔毛。鬚根纖細。基生葉叢生,柄長1-2厘米;葉近圓形或卵圓形,徑3-15毫米,基部微凹或呈不明顯截形,先端鈍圓,邊緣有多數三角狀鈍牙齒,葉質稍厚。花葶通常數條由基部葉腋抽出,長(3)5-15厘米,直立,傘形花序通常有4-10朵花,苞片數枚,卵形至披針形,長3-4毫米,寬0.5-1.5毫米,先端漸尖;花梗纖細,長1-3(5)厘米,通常花後伸長達6厘米,開展,混生腺毛;花萼杯狀,5深裂幾達基部,裂片卵形,長2-3.5毫米,果期增大,長4-5毫米,呈星狀水平展開,具3-6條明顯縱脈,花冠通常白色、淡粉白色或淡紫白色,花冠筒狀,長約2毫米,筒部短於花萼,喉部黃色,裂片與花冠筒近等長或稍長,倒卵狀長圓形,長2.5-3毫米,寬1.5-2毫米,明顯超出花冠;雄蕊著生於花冠筒中部,長約1.5毫米;子房球形,花柱極短。蒴果近球形,稍扁,直徑約3毫米,成熟後5瓣裂,白色膜質。種子小,多數,棕褐色、長圓狀多面體形,徑約0.3毫米,種皮有網紋。花期4-5月,果期6月。
【生長習性】:喜濕潤、溫暖、向陽環境和肥沃土壤,常生於山野草地或路旁。種子能自播繁殖。
【植物分布】:分布極廣,我國各地均有分布,俄羅斯、朝鮮、日本、菲律賓、印度、越南、柬埔寨、寮國也有分布。
【園林用途】:點地梅植株低矮,葉叢生,平鋪地面,適宜岩石園栽植及灌木叢旁作地被材料。全草可藥用。
【繁殖培育】:用播種繁殖。
【其他用途】:全草入葯,能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主治扁桃體炎,咽喉炎、口腔炎、急性結膜炎、跌打損傷。
米口袋
Gueldenstaedtia verna (Georgi) Boiss.
豆科
米口袋屬
米口袋多年生草本,高4-20厘米,全株被白色長綿毛,果期後毛漸稀少。主根圓錐形或圓柱形、粗壯,不分歧或稍分歧,上端具短縮的莖或根狀莖。葉為奇數羽狀複葉,多數,叢生於根狀莖或短縮莖上端,早春時葉長3-10厘米,後期可達10餘厘米或m余厘米,托葉卵形,卵狀三角形至披針形,基部與葉柄合生;小葉9-19(21),廣橢圓形、橢圓形、長圓形、卵形或近披針形等,長4-15毫米(後期可達40毫米),寬2-7(10)米,基部圓形或廣楔形,先端鈍或圓,有時稍尖或近銳尖,全緣,兩面被白色長綿毛,有時表面毛少或近無毛,夏秋以後毛漸少以至無毛。總花梗自葉叢間抽出數個至十數個,頂端集生2-5(8)朵花,排列成傘形;花梗極短,近無梗;苞及小苞披針形至線形;萼鍾狀,長(5)6-9(10)毫米;花冠紫堇色,旗瓣長(11)12毫米,廣卵形至狹卵形或橢圓形、倒卵形等,基部漸狹成爪,翼瓣長8-11毫米,瓣片長圓形,上端稍寬,基部有細爪,龍骨瓣長5-6毫米;子房被毛,花柱上端捲曲。莢果圓筒狀,1室,長13-20(22)毫米,寬3-4毫米,被長柔毛。種子腎形,表面有光澤,具淺蜂窩狀凹陷。花期4-5月,果期5-7月。
生於向陽草地、干山坡、沙質地、草甸草原或路旁等處。分布於我國黑龍江省、吉林省及華北、西北、華東、中南,朝鮮、俄羅斯(西伯利亞及遠東地區)也有分布。
春季採收全草入葯,煎服主治各種化膿性炎症、癰腫、疔瘡(常與蒲公英配用)、高熱煩躁、黃疸、腸炎、痢疾等。並可作飼料。
地丁草
學名: Corydalis bungeana Turcz.
屬名: 紫堇屬 Corydalis
科名: 罌粟科 Papaveraceae
【形態特徵】多年生草本,高10-30厘米。根細而直,少分枝,淡黃棕色。莖細弱,從基部向四周多分枝,有棱、灰綠色,光毛或疏生長柔毛。基生葉叢生;基生葉互生,有柄,長0.4-4厘米,葉片2回羽狀全裂,最終裂片線形,先端鈍圓或成短突尖,兩麵灰綠色,無毛。總狀花序,花序長1-6.5厘米,果期可達12厘米,生於枝的頂端;花梗長1-2毫米,苞片葉狀,羽狀深裂,萼片2枚,鱗片狀,廣卵形或卵狀三角形,長1-2毫米,先端漸尖,邊緣具不規則缺刻,早落;花瓣4枚,淡紫色,倒卵狀長圓形,外側兩片大,前面一片平展,倒卵狀匙形,先端呈兜狀,背面具寬翅,後面一片先端亦呈兜狀、基部有距,距長5-6.5毫米,背面有翅;內側兩瓣較小、先端連合,雄蕊6枚,每3枚花絲連合,形成2束,與外側兩花瓣對生,後1束雄蕊花絲基部具蜜腺,插入距內,子房長橢圓形,外被柔毛,花柱線形,稍扁,頂端微2裂,黃白色,有瘤狀突起。蒴果扁橢圓形,灰綠色,長1.2-2厘米,寬3-4毫米,成熟時裂成2瓣,花柱宿存,內含種子7-12粒。種子扁球形,徑1.5-2毫米,黑色,有光澤,具白色膜質種阜。花期4-5月,果期5-6月。
【分布】生於山溝、溪旁、雜草叢中及礫石處。分布於甘肅、陝西、山西、山東及河北等省。
【藥物療效】有清熱解毒、活血消腫之效,用以治流行性感冒、支氣管炎、療瘡腫毒、淋巴結核、眼結膜炎等。全草含多種生物鹼,主要有苦地丁素,其他有香豆精、酚性物等多種。
角茴香
【草藥名】:角茴香 【內容介紹】: 角茴香(《河南中草藥手冊》) 【異名】咽喉草、麥黃草、黃花草、雪裡青(《河南中草藥手冊》),野茴香(《中國沙漠地區藥用植物》)。 【來源】為罌粟科植物細葉角茴香的根、全草。 【植物形態】細葉角茴香一年生草本,高20~40厘米。 莖多數,上部分歧。 基生葉12~18枚,長1.5~9厘米;葉片有白粉,輪廓倒披針形;羽狀全裂,1回裂片2~5對,約3回細裂,小裂片條形,寬約0.3毫米,先端尖;莖生葉小,無柄,裂片絲狀。 聚傘花序具少數或多數分枝;萼片2,綠色,有白粉,狹卵形,長約3毫米;花瓣黃色,外面2個較大,扇狀倒卵形,長約9毫米,裡面2個較小,楔形,3裂近中部;雄蕊4,長約6毫米;雌蕊與雄蕊近等長,子房條形,柱頭2,花柱及柱頭宿存。 蒴果條形,長約5厘米,寬約1毫米,裂為2爿。 種子矩形,長約1毫米,兩面有顯著的十字形突起,黑褐色。 花期5~6月。 生於乾燥山坡、草地,沙地、礫質碎石地。 分布遼寧、陝西、山西、河南、河北、內蒙古和新疆等地。
夏至草
【異名】夏枯草、白花夏枯(《滇南本草》),燈籠棵(《江蘇植葯志》),風輪草(《陝西中草藥》)。 【來源】為唇形科植物夏至草的全草。 【植物形態】夏至草多年生直立草本,高15~60厘米,疏生分枝。莖方形,被有倒生的細毛。葉掌狀3全裂,裂片有鈍齒或小裂,兩面均密生細毛,下面葉脈凸起;葉柄被有細毛。花輪有花6~10朵,腋生;苞片與萼筒等長,剛毛狀,被有細毛;花萼鐘形,長5.2毫米,外面被有細毛,喉部有短柔毛,具5脈和5齒,齒端有尖刺,上唇3齒較下唇2齒長;花冠白色,鍾狀,長5.5毫米,外面被有短柔毛,冠簡內面無毛環,上唇較下唇長,直立,長圓形,內面有長柔毛,下唇平展,有3裂片;雄蕊4,2強,不伸出,花藥2室;花柱頂端2裂,裂片相等,圓形。小堅果褐色,長圓狀三棱形。花期3~6月。果期6~7月。 生手低山區或水邊、路旁。分布東北、華北、長江流域及陝西、甘肅、雲南、貴州等地。
地黃
地黃(學名:Rehmannia glutinosa (Gaert.) Libosch. ex Fisch. et Mey.) 體高10-30厘米,密被灰白色多細胞長柔毛和腺毛。根莖肉質,鮮時黃色,在栽培條件下,直徑可達5.5厘米,莖紫紅色。葉通常在莖基部集成蓮座狀,向上則強烈縮小成苞片,或逐漸縮小而在莖上互生;葉片卵形至長橢圓形,上面綠色,下面略帶紫色或成紫紅色,長2-13厘米,寬1-6厘米,邊緣具不規則圓齒或鈍鋸齒以至牙齒;基部漸狹成柄,葉脈在上面凹陷,下面隆起。花具長0.5-3厘米之梗,梗細弱,彎曲而後上升,在莖頂部略排列成總狀花序,或幾全部單生葉腋而分散在莖上;萼長1-1.5厘米,密被多細胞長柔毛和白色長毛,具10條隆起的脈;萼齒5枚,矩圓狀披針形或卵狀披針形抑或多少三角形,長0.5-0.6厘米,寬0.2-0.3厘米,稀前方2枚各又開裂而使萼齒總數達7枚之多;花冠長3-4.5厘米;花冠筒多少弓曲,外面紫紅色,被多細胞長柔毛;花冠裂片,5枚,先端鈍或微凹,內面黃紫色,外面紫紅色,兩面均被多細胞長柔毛,長5-7毫米,寬4-10毫米;雄蕊4枚;葯室矩圓形,長2.5毫米,寬1.5毫米,基部叉開,而使兩葯室常排成一直線,子房幼時2室,老時因隔膜撕裂而成一室,無毛;花柱頂部擴大成2枚片狀柱頭。蒴果卵形至長卵形,長1-1.5厘米。花果期4-7月。
紫花地丁
多年生草本,高4-14cm;果期高可達20餘cm。根莖短,垂直,淡褐色,長4-13mm,粗2-7mm;節密生,有數條
細根。葉多數,基生,蓮座狀;葉柄於花期長於葉片1-2倍,具狹翅,於果期長可達10餘cm,上部者較長,呈長圓形、狹卵狀披針形或長圓狀卵形,長1.5-4cm,寬0.5-1cm,先端圓鈍,基部截形或楔形,稀微心形,邊緣較平的圓齒,兩面無毛或被細短毛,果期葉片增大;托葉膜質,蒼白色或淡綠色,2/3-4/5與葉柄合生,離生部分線狀披針形。花梗通常多數,細弱,與葉片等長或高出葉片;花紫堇色或淡紫色,稀呈白色,喉部色較淡並帶有紫色條紋;萼片5,卵狀披針形或披針形,基部附屬物短,末端圓或截形;花瓣5,倒卵形或長圓狀倒卵形;距細管狀,長4-8mm,末端圓;雄蕊5,花藥長約2mm,葯隔先端的附屬物長約1.5mm;子房卵形,花柱棍棒狀,柱頭三角形。蒴果長圓形,長5-12mm,無毛。種子卵球形,長1.8mm,淡黃色。花、果期4月中旬至9月。終於明白為什麼野生植物越來越難找了,昨天偶見附近一座樓下有鬱鬱蔥蔥的一堆牛繁縷,可惜小花都含苞待放,今天回來,見小區到處堆著被拔掉的野草,難道?我迫不及待去拍,果不其然,昨天見到那些,全被拔掉了。。。找了半天,終於發現倖存的幾小株...這可是很好不容易發現的草藥啊。。。
牛繁縷
學名: Malachium aquaticum (L.)Fries (Stellaria aquatica(L.)Scop.)
英文名:Crickweed 科名:石竹科 Caryophyllaceae 形態特徵:全株光滑,僅花序上有白色短軟毛。莖多分枝,柔弱,常伏生地面。葉卵形或寬卵形,長2—5.5厘米,寬1—3厘米,頂端漸尖,基部心形,全緣或波狀,上部葉無柄,基部略包莖,下部葉有柄。花梗細長,花後下垂;苔片5,宿存,果期增大,外面有短柔毛;花瓣5,白色,2深裂幾達基部。蒴果卵形,5瓣裂,每瓣端再2裂。花期4— 5月,果期5—6月。 分布:各地都產,生於荒地、路旁及較陰濕的草地;廣布全國。用途:全草可做野菜和飼料;也可藥用,內服驅風、解毒,外敷治療瘡,新鮮苗搗汁服,有催乳作用。
泥胡菜
種拉丁名: HemisleplalyrataBunge
種別名: 禿蒼個兒
形態特徵: 二年生草本。直根系,入土深度60一80cm,主根發達,側根較少,主要分布在30cm左右的土層中。株高30一90cm。莖直立,光滑或有白色蛛絲狀毛。基生葉蓮座狀,有柄,葉片倒披針形或倒披針狀橢圓形,長7–21cm,提琴狀羽狀分裂,頂裂較大,三角形,有時3裂,側裂片7一8對,長橢圓狀倒披針形,上面綠色,下面被白色蛛絲狀毛,莖中部葉片橢圓形,無柄,羽狀分裂,上部葉片條狀披針形至條形。頭狀花序多數,總苞球形,艮12–14mm,總苞片5–8層,背面頂端下有紫紅色雞冠狀附片,花紫紅色,全部為管狀花。瘦果圓柱形,長2.5mm,具15條縱肋棱,冠乇白色,2層,羽狀(圖101)。
地理分布: 分布幾遍及全國各地,越南、寮國、印度、日本、朝鮮也有。
生物生態特徵: 泥胡菜為中生植物,抗逆比較強,生於路旁村邊荒地和輕鹽鹼荒地,可形成以它為優勢種的雜類草群落。在落葉闊葉林區,它又是林下草地的主要伴生植物。此外,在比較濕潤的丘陵、山谷、溪邊和荒山草坡,以及微鹼齊耕地上均有生氏。有的在局部低洼水分充裕區可形成單純小片群落,構成了拓荒熟耕地演替中的–個階段、在暖溫帶,3月中旬出苗,4月上旬發育成蓮座葉,4月下旬抽花莖,5月至6月開花,花期50餘天;果期6月至7月(表101–1)。
砂引草
俗名:紫丹草、西伯利亞紫丹
學名:Messerschmidia sibirica Linn.
科中文名:紫草科
科拉丁名:Boraginaceae
屬中文名:砂引草屬
屬拉丁名:Messerschmidia
形態特徵:多年生草本。全株被白色長柔毛。葉無柄或近無柄,狹矩圓形至條形,長1—3.5cm,寬0.2—2cm,聚傘花序傘房狀,直徑1.8—4cm,近二叉狀分枝。花萼長約2.5mm,5裂近基部,裂片披針形,花冠白色,漏斗狀,花冠筒長5mm,裂片5,子房4室,柱頭2淺裂,下部環狀膨大,果實有4鈍棱,橢圓狀球形,長約8mm,先端平截或凹入。
地理分布:砂引草广泛分布於我國北方內陸沙地,內蒙古,山西,山東,河北、河南,甘肅、寧夏,陝西、遼寧,吉林等省(區)均有分布,在國外,蒙古,原蘇聯(西伯利亞)也有。
生態特徵:砂引草一般4月返青,5—6月開花,6—7月結果,種子8月下旬成熟,果後仍有一段營養期,10月乾枯。具細長的根狀莖,匍匐或斜升,水平根狀莖多分布於表土下15—20cm處,伸展可達1—2m,其垂直根可分布到lm左右深處。砂引草主要借根狀莖的延伸進行無性繁殖,據野外觀察,在草場植被中許多植株生活力不強,不能開花、結果,只有在村落或居民點附近的隙地和路旁,可能因土壤較肥,並且受其他植物抑制較少,除無性繁殖外,大多數植株能用正常的種子繁殖。
【中文名】打碗花
【學名】Calystegia hederacea Wall.
【別名】小旋花,面根藤、狗兒蔓、葍秧、斧子苗
【分類】旋花科,打碗花屬
【形態】多年生草質藤本。主根(一說根狀莖,但未見分節)較粗長,橫走。莖細弱,長0.5-2m,匍匐或攀援。葉互生,葉片三角狀戟形或三角狀卵形,側裂片展開,常再2裂。花萼外有2片大苞片,卵圓形;花蕾幼時完全包藏於內。萼片5,宿存。花冠漏斗形(喇叭狀),粉紅色或白色,口近圓形微呈五角形。與同科其它常見種相比花較小,喉部近白色。子房上位,柱頭線形2裂。蒴果,在我國大部分地區不結
果,以根擴展繁殖。
【分布】我國各地廣泛分布,為田間、野地常見雜草。
【用途】嫩莖葉可作蔬菜。花及根入葯,參看下文。
【成分及營養價值】每百克嫩莖葉含水分81 克,脂肪0.5 克,碳水化合物5 克,鈣422 毫克,磷40 毫克,鐵1O.1 毫克,胡蘿蔔素5.28 毫克,維生素B10.02 毫克,維生素B20.59 毫克,尼克酸2 毫克,維生素C54 毫克。根含有澱粉17%,可食用及藥用,但有毒,不可多食。
中文名:播娘蒿
十字花科 播娘蒿屬
屬拼音名:bonianghaoshu
屬拉丁名:Descurainia
中國植物志:33:448
描 述:Descurainia Webb et Berth. 播娘蒿屬,十字花科,40餘種,主產北美洲,少數產亞洲、歐洲及南美洲,我國產2種,其中播娘蒿D. sophia(L. )Webb,分布於華北、華東、西北、四川。一年生、二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有單毛及分叉毛,有時具腺毛或無毛;葉為2-3回羽狀全裂,具窄線形或長圓形裂片,有柄或無柄;總狀花序果期延長;萼片外輪窄長圓形,內輪較寬;花瓣黃色或乳黃色,匙形;花柱短,柱頭頭狀;長角果線形,圓筒狀,常上彎,開裂,果瓣稍凸出,具1脈;種子1-2行,濕時發粘,子葉背倚胚根。
狗哇花 (阿爾泰狗哇花)
學名 Heteropappus altaicus (Willd.)NovoPokr.屬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別名 阿爾泰紫菀。分布在東北、華北、陝西、甘肅、青海、新疆、四川、河南、湖北等省區。
形態特徵 莖從基部分枝,直立或斜生,具毛和腺點,株高20一60cm。葉互生無柄。葉片條形、長圓狀披針形至倒披針形,兩面或背面被毛。頭狀花序單生在枝端,有的排列成傘房狀;具2—3層總苞片,邊花淺藍紫色舌狀,心花黃色筒狀,5裂,其中1裂片長。瘦果長圓形扁平,有毛,毛上有腺點;冠毛白色至淺紅褐色。
【來源】菊科狗哇花屬植物狗哇花Heteropappus hispidus (Thunb.) Less.[Aster hispidns Thunb.],以根入葯。春夏秋採集,洗凈晒乾。
【性味歸經】苦,涼。
【功能主治】解毒消腫。用於瘡腫,蛇咬傷。
【用法用量】外用適量,搗爛敷患處。
名稱: 朝天委陵菜 分類:薔薇科 薔薇亞科 委陵菜屬 學名: Potentilla supina Linn. 英文名稱: 別名: 伏枝委陵菜,仰卧委陵菜,野香菜,地榆子 類別: 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
諸葛菜
學名:Orychragmus violaceus O.E.Schulz。
別名:菜子花 、二月蘭。 分類:十字花科(Cruciferae),諸葛菜屬。 解名:傳說諸葛亮率軍出征時曾采嫩梢為菜,故得名。另因農曆二月開蘭紫色花,得名二月蘭。 產地:原產中國東北、華北及華東地區。野生或栽培。 開放分類: 植物、花卉、野菜、十字花科、綠化植物。 二月蘭株高20-70cm,一般多為30-50cm。莖直立且僅有單一莖。基生葉和下部莖生葉羽 狀深裂,葉基心形,葉緣有鈍齒;上部莖生葉長圓形或窄卵形,葉基抱莖呈耳狀,葉緣有不整齊的鋸齒狀結構。總狀花序頂生,著生5-20朵,花瓣中有幼細的脈紋,花多為藍紫色或淡紅色,隨著花期的延續,花色逐漸轉淡,最終變為白色。花期4-5月份,果期5-6月份。花瓣4枚,長卵形,具長爪,爪長約3-6mm,花瓣長度約1-2cm;雄蕊6枚,花絲白色,花藥黃色;花萼細長呈筒狀,色藍紫,萼片長3mm左右。果實為長角果圓柱形,長6-9cm,角果的頂端有細長的喙,果實具有四條棱,內有大量細小的黑褐色種子,種子卵形至長圓形。果實成熟後會自然開裂,彈出種子。 生長特性 諸葛菜 1、 耐寒性強,冬季常綠。又比較耐陰,用作地被,覆蓋效果良好,葉綠蔥蔥 ,一片碧綠,使人喜愛。 2、適生性強。從東北、華北,直至華東、華中都能生長。冬季如遇重霜及下雪,有些葉片雖然也會受凍,但早春照樣能萌發新葉、開花和結實。對土壤要求不嚴。 3、紫色花,從下到上陸續開放,2~5、6月開花不絕,尤其是群栽時,一片藍紫色。如種植在河邊、海堤,綠葉—花海—海水—藍天交織在一起,十分壯觀。 4、 二月藍具有較強的自繁能力,一次播種年年能自成群落。每年5~6月種子成熟後,自行落入土中,9月長出綠苗,小苗越冬,晚春開花,夏天結籽,年年延續。在園林綠地、林帶、公園、住宅小區、高架橋下常有種植,作為觀花地被廣泛應用。種源充裕,價格便宜,播種每平方米只需幾角錢。因此被很多綠化工程、公園、旅遊景點所採用。專家還建議在機場成片種植二月藍,不僅冬天披綠,春天紫花成片,而且它能延續自繁,毋需過多養護,能與其他植物混種,是集多種優點於一體的好品種。
馬藺
多年生密叢草本。根狀莖粗壯,木質,斜伸,外包有大量緻密的紅紫色折斷的老葉殘留葉鞘及毛髮狀的纖維;鬚根粗而長,黃白色,少分枝。葉基生,堅韌,灰綠色,條形或狹劍形,長約50厘米,寬4-6毫米,頂端漸尖,基部鞘狀,帶紅紫色,無明顯的中脈。花莖光滑,高3-10 厘米;苞片3-5枚,草質,綠色,邊緣白色,披針形,長4.5-10厘米,寬0.8-1.6厘米,頂端漸尖或長漸尖,內包含有2-4朵花;花藍色,直徑5-6厘米;花梗長4-7厘米;花被管甚短,長約3毫米,外花被裂片倒披針形,長4.5-6.5厘米,寬0.8-1.2厘米,頂端鈍或急尖,爪部楔形,內花被裂片狹倒披針形,長4.2-4.5 厘米,寬5-7毫米,爪部狹楔形;雄蕊長2.5-3.2厘米,花藥黃色,花絲白色;子房紡錘形,長3-4.5厘米。蒴果長橢圓狀柱形,長4-6厘米,直徑1-1.4厘米,有6條明顯的肋,頂端有短喙;種子為不規則的多面體,棕褐色,略有光澤。花期5-6月,果期 6-9月。[
推薦閱讀:
※春天的真情
※春天喝茶有講究,千萬別喝錯了!
※桃色妖嬈的粉色春天
※隔著光陰的菲薄,寫下一箋春天的心語
※是誰,在春天裡惹起記憶的洪荒
TAG:春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