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方故事】陳雁黎老師訪談錄

《經方》雜誌

第20180402期

陳雁黎老師訪談錄

整理者/李躍海

2016年5月13日我陪同陶友強師兄去拜訪恩師陳雁黎先生,陳老給我們講述了胡老的學術特點、中醫界現狀、陳老自己的臨床體會以及陳老對目前中醫教學及臨床的建言,字字中肯,使我們受益匪淺,現將陳老講述的內容整理如下,僅供參考:

日本湯本求真謂:科學進化百世紀,亦不能明仲景處方之奇也。

1

我上學時,胡老的工作是看病及帶實習,沒有講過課。對病人及學生特別好,做過兩次學術報告:(1)「六經論治與八綱的關係」,也就是現在講的「以八綱釋六經」;(2)講《內經》的氣化學說,指明人體氣化學說里的陽氣是指津液。兩個報告我都聽了。

2

胡老學術思想除「八綱釋六經」外,是方證辨證,善用合方,原方原量,用經方是不加減的。獨招絕活在柴胡劑、瀉心劑、桂枝劑,還有桃核承氣;善用藥物:柴胡、桂枝、生石膏、附子、半夏、黃芩、黃連、炙甘草、姜棗、大黃;腰痛用山萸肉,附子半夏同用,附子石膏同用,如附子粳米湯、桂枝芍藥知母湯加生石膏;胡老講:解表用葛根湯,比麻黃湯、大青龍湯好使。麻黃湯證惡寒很重,蓋兩床被子還要喊冷,大青龍湯證身體疼痛很重,睡在床上,腰、身、四肢怎麼放都喊痛。此兩方證,發病1~2小時以後就不存在了,就變為它證了,我們在門診是看不到的。

3

胡老強調:治病要調動人體的正氣,多用扶正養胃,少用清熱解毒,以「保胃氣、存津液」為第一要義,因為古代沒有「輸液」。治病大法:一是扶正,二是驅邪。扶正是治人,驅邪是治病,《傷寒論》最重視治人。胡老強調《傷寒論》以陽氣為主,三陽以陽氣為主,三陰更以陽氣為主,陽氣是指人體的正常生理功能。

4

辨雜病:其一、內科雜病使用方證,最重要的是辨清寒、熱、虛、實,表裡次之。陰陽不具體,是抽象的,內科雜病使用方證,有時候可以不考慮六經;其二,抓主證,但見一證便是。為啥偏要用一個「但」字呢?但見之前必有不見,例如:不見表證(廣大的體表無病),又不見里證(消化道無病),就可以按半表半里(廣大的胸腹腔)治之。

5

目前臨床辨證處方的趨勢是:辨方證時與五行、臟腑漸行漸遠,逐步向西醫的病名及化驗檢查結果靠近。原因是:(1)醫保報銷用西醫病名及診斷標準。中醫的病名及病機電腦不認同;(2)看病時要與病人溝通,不看檢查結果是不行的;(3)很多病人住過院或跑過大醫院,病情不好轉,醫生就說找中醫去吧,病人述說的診斷及用過的葯,我們不聽是不行的;(4)寫病歷,總結經驗,解決醫療糾紛,不用西醫病名也是不行的。

6

溫病學說中的名方,在臨床能用上的有四個:銀翹散、桑菊飲、三仁湯、藿香正氣。名家時方有補中、歸脾、血府逐瘀、天麻鉤藤飲、鎮肝熄風湯、逍遙散、二仙湯、茯苓導水等,我用這些方劑時第一要用八綱去辯證,另外還要參考病人的西醫診斷。總之有兩點沒有辦法運用溫病學說治病:其一就是很多藥物奇缺、太貴(如犀角、羚羊角、西牛黃、玳瑁、蘇合香等,紫雪中有黃金、麝香);其二,病人只要發燒,就被(護士帶走)隔離了,或進入急診室,醫生想開方也開不成呀。

7

發揚胡老經方醫學,院長、職稱高的、歲數大的,都不學,也學不成。繼承和發揚經方要靠基層中醫師,要多辦學習班。昌吉州中醫醫院為三甲醫院,是自治區的重點中醫實習培訓基地之一,陳老常年帶教實習生、規培生和進修生。陳老帶教很有特色,心傳口授,獨具匠心。陳老說:「胡老沒有喝我一杯水,我也不收你們一分錢,我只怕你們學不好」。老師對學生的要求是:學習《傷寒論》,首先要讀原文398條,要背誦三分之一,熟悉三分之一,剩下的三分之一,知道就可以了。第二,要掌握20至30個重點方證的臨床運用。第三,不論跟診時間長短,必須見到1000至2000個病人。對典型病例,運用方證辯證治療特別有效者,要求學生親自詢問病人,並做好病案實錄,寫出心得體會。此功課要做50至100例。勤能補拙,熟能生巧,三條基本功練好了,回單位就可以順利開展工作。前人有「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改一下,「掌握經方30首,不會開方也會開」。但有個前提:辨證處方時,只要在陰陽、表裡、寒熱、虛實的辨證上,不出大的偏差,就會有一定的療效。

我帶實習,切脈,問診,對病人只能說癥狀,少說西醫診斷,說錯了,病人是不吃藥的。病人講病史及西醫診斷時,可應付一下,辯證處方時一定要用八綱、六經、方證。因為癥狀是有限的,而西醫病名、醫保病名是無限的,醫保病名就有9000個以上。

中醫看病時,和病人對話的功夫非常重要,學生要練,老師要表演,否則病人不信,影響療效。還要跟病人交代飲食問題、鍛煉問題等等。

8

小柴胡顆粒有了,群眾反應很好,可以把胡老的大柴胡合茵陳蒿湯、大柴胡合桂枝茯苓丸、半夏瀉心湯、甘草瀉心湯等做成顆粒劑,和藥廠掛鉤,在醫院試用,做二期大面積人群試用。

9

在上層要把「經方醫學」寫進「中醫法」中。要全面改寫中醫教材,開《傷寒論》、《金匱要略》課程。現在中醫教學和臨床實習脫節,教材越編越厚,有用的不多,老師根本不管學生的事,只叫幹活。老師處方隨心所欲,想怎麼開就怎麼開,說不清了就美其名曰「自己多年經驗」、「祖傳」。查房時我看是像「向遺體告別」,老師給圍床的學生「海闊天空」的講一陣子就走,所講和所開處方嚴重脫節,根本不操作,很多時候不切脈。

10

現在中醫處方問題大了,「廣羅原野,驥獲一兔」,大打「包圍戰」,想怎麼開就怎們開,根本不管藥物的交互作用與禁忌,我見過一張處方開到40多味。「雜葯亂投」、「名貴藥品挂帥」不可思議,浪費資源、能源,老百姓「怨聲載道」負擔不起,醫生掙錢,增加醫保運行成本,我建議陶大夫向有關方面提兩條規定:

(1)從上千年的傳統中可以看出,每張中藥處方限制在15味以內。我的根據是:《傷寒論》中最常用、最有效的柴胡劑、瀉心劑,處方藥味是7至9個,還包括生薑、大棗,藥味最多的麻黃升麻湯是14味葯。後世名方:銀翹散是9味,藿香正氣湯是11味,補中益氣湯是8味,歸脾湯是10味,血府逐瘀湯是11味,《千金》小續命湯是12味,五積散是15味,外科名方仙方活命飲是13味,眼科名方歸芍紅花散是11味,婦科名方溫經湯是12味。如此經久不衰的正宗名方,枚不勝舉。超過15味葯的處方不叫中醫處方,叫「賣葯」,要明文禁止。宴會上的一桌席,菜也是有數的,總不能上二、三層菜吧!胡亂開方可以降職稱嘛!

(2)當年我在中醫研究院西苑醫院內科研究所畢業實習時,主任要求住院醫開檢查單、化驗單,最少要有50%的陽性率。現在開單,多多益善,重複檢查,好好掙錢,陰性率遠大於陽性率。應該要求醫生開出去的一切檢查、化驗的申請單,起碼要求有50%的陽性率,每月考核一次,否則按規定罰款,達到要求有獎勵。

11

我有個疑問,百思不得其解。醫保巨額開支,年年追加。老百姓怨聲不斷,看病難,看病貴。原來煮中藥用大茶缸,後來用砂鍋,現在要用不鏽鋼的大臉盆,怎樣喝下去,很是發愁。醫生更是有意見,小學6年,中學6年,大學5年,還要規培3年,上班後困難也不少,工資不高,要成家,要按揭。病人說:本事不大,態度不好。還說:中醫大夫到老了才行。有本事的想跳槽就走了,剩下的「留守部隊」,為完成經濟指標,開大處方,「來一個俘虜一個」。我想到醫改,不管怎樣改,醫生的工資少了,就很難改好。怎麼辦?我有個建議:首先把開檢查單、開處方的責任制建立好,再把醫保的一部分錢,用在醫生的工資待遇上,按責任制發放。醫生的問題解決了,醫改就可少花錢,多辦事,並把事辦好。


推薦閱讀:

中篇故事·瘋狂的大奔
奶奶去世之前一直說口渴,講講老人離世前的各種徵兆
不許入眠
《反正我從來不會痛》
我的繪畫故事(一)

TAG:故事 | 訪談 | 老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