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被這些理財「道理」給忽悠啦
財商,被認為是現代社會中繼智商、情商之後,最重要的生存技能。在開始理財之前先得有正確的理財觀念,有些錯誤的理財觀你也許從別人口中聽到過,甚至自己就相信過。下面就來盤點一下這些投資理財過程中的觀念誤區。
有錢才理財,沒錢理什麼
誤區一
很多人認為,理財是有錢人才需要考慮的事兒,普通工薪階層維持收支平衡就夠了,能夠小有結餘更好。其實這是一種非常狹隘的理財觀念。
正解
實際上,積蓄越少,越需要理財!如果能夠從花錢大手大腳、入不敷出,轉為節制消費、量入為出,就是開始理財的第一步。
按照4321法則嚴格規劃支出,合理管理現金流,盡量多儲蓄、多積累資本。如果家庭積蓄達到一定額度就可以考慮配置理財產品,來獲得更大收益。所以,省錢、節制也是一種理財。
會花錢的人會賺錢
誤區二
這種觀念一定聽到過,甚至自己就這麼認為過。其實這種想法不過是為了滿足自我的消費欲,而進行的心理安慰。
會花錢的結果往往變成亂花錢,過度消費買了一大堆自己並不那麼需要的東西,而錢也沒省下來…
正解:
事實上,當你有了更多的資金積累,理財門路自然會隨之增加。三五千塊的積蓄做理財也許收益乏善可陳,但積累到一兩萬可以慢慢有些選擇,再然後五萬起的銀行理財大門開始向你敞開,到了三五十萬,就會有更高收益的理財方式出現在你面前。
所以說到底,想要理財渠道更廣,還是少不了日復一日的本金積累與平時的節省,而不是所謂的「會花錢」。
有零風險的理財產品
誤區三
有很多朋友在諮詢投資建議時會問,
這個產品有風險嗎?
有沒有收益高但風險低的理財產品?
正解:
投資都是有風險的,風險可能還與收益成正比,高收益常常意味著高風險。
如果有人宣稱,某款理財產品是「零風險」的,那一定是為了吸引投資者眼球以達到快速吸金的手段,是陷阱必須要警惕。
盲目追求高收益,最後很有可能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在投資理財產品之前要優先考察運營團隊是否專業,投資標的是否真實可靠,以及服務水平是否優質,對風險進行全方位評估後再做出理性判斷。
不負債、不貸款才是最好的
誤區五
幾千年來,國人早已習慣無債一身輕。如果聽說誰家把房子都抵押出去了,會潛意識認為這戶人家已經臨近破產邊緣。這種觀念是有偏差的。
正解:
在現代金融體系下,很有可能的發生的情況是,越有錢的人負債越高,因為負債意味著可控制和調動的金融資源增加,也就可以去做更多的投資,產生規模更龐大的收益。
當然這裡的負債並不是指隨意負債,而是指合理地運用負債發揮它的槓桿效應。
債務也分好壞,只有那些在可控範圍內的、可以創造價值的負債才是好的負債。
年紀輕輕不用理財
誤區六
「年輕人最要緊的是認真讀書,考上好大學,然後找份好工作」,這是很多家長甚至年輕人自己的心理寫照——學業和事業才是最重要的。而中國家長對孩子的關心往往停留在吃飽穿暖,錢的事情少操心,也導致了很多年輕人的理財意識淡薄。
正解:
國外的父母非常重視財商教育,培養孩子的金錢意識和企業家精神。我們所熟知的巴菲特等國外投資大佬都是早早開始接觸和管理金錢。
越早開始理財只會讓今後的生活越輕鬆。比如購房、子女教育、養老等一系列大額剛性支出,若臨到要支出時才去準備資金,就會因倉促造成理財目標無法實現。
目前市場上提供的理財產品已十分豐富,在投資起點上做了細分,針對了不同資產狀況的人群。不同年齡階段的投資者都可結合自身情況進行理財。
關注愛貸網,安全穩定收益高!
推薦閱讀:
※30條淺顯有用道理: - ◇養生大講堂◇ - 中廣論壇 歡迎您光臨 - bbs.cnr.c...
※5句精闢哲理語錄,很有道理,你最認可哪句呢?
※為什麼人都說道理都懂就是做不到,就好比為什麼總是拿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讓自己生氣呢?
※要把佛經裡面講的道理、方法應用在生活上
※23歲該懂的道理,別等到33歲追悔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