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漢代玉衣發展與演變
1968年,
考古工作者在河北滿城縣的一座小山丘上,
發現了中山靖王劉勝和他的妻子竇綰的墓。
在劉勝和竇綰棺內的屍體位置上,
分散著許多小玉片,
它們究竟是作什麼用的呢?
經過考古工作者的精心修整和研究,
終於復原出兩套完整的玉衣。
▼
中山靖王劉勝墓出土金縷玉衣
玉衣是漢代皇帝、諸侯王和高級貴族死後的殮服。史書中稱「玉匣」、「玉柙」,但它的形狀究竟是什麼樣的,從漢代以後就無人知曉了。劉勝和竇綰的玉衣使我們第一次看到了玉衣的真面目,從而解開了這個千古之謎。
中山靖王妻竇綰墓出土金縷玉衣
這兩套玉衣的外觀和人體的形狀一樣,分為頭部、上衣、褲筒、手套和鞋5大部分,各部分都由許多長方形、三角形、梯形、圓形等玉片組成,玉片上有小的鑽孔,玉片之間用纖細的金絲加以編綴,所以又稱為「金縷玉衣」。劉勝玉衣全長1.88米,由2498片玉片組成,用於編綴的金絲約重1100克。
南京博物院藏東漢銀縷玉衣
目前發現的玉衣有30套左右,形制基本相同,但在使用編綴玉片的縷絲上存在著差別。除金縷外,還有銀縷、銅縷和絲縷玉衣,縷別的不同反映了玉衣使用制度上的差別。
據漢代文獻記載,漢代皇帝死後使用金縷玉衣,諸侯王、公主等使用銀縷玉衣,大貴人、長公主使用銅縷玉衣。實際上,這套制度是東漢時才嚴格建立起來的,因為在東漢的諸侯王和高級貴族墓中只發現了銀縷和銅縷玉衣,未見金縷。而西漢諸侯王墓出土的玉衣大多數是金縷玉衣,這說明西漢尚未形成嚴格的分級使用的規定。
中山靖王劉勝是漢武帝劉徹的庶兄,中山國(首府在今河北定州)的始封國君。他以荒淫奢侈而聞名,死後以隆重的儀式下葬。墓中隨葬有大量精美器物,金縷玉衣僅是其中之一。
廣州南越王墓出土絲縷玉衣
漢代文獻中沒有記載絲縷玉衣的使用制度,絲縷玉衣目前僅見兩套,分別出土於西漢時期的廣州南越王墓和雲南晉寧石寨山滇王墓中,其墓主是降漢的少數民族王國國君,所以絲縷玉衣可能是漢朝廷專用來賜給少數民族國君作殮服的。
東漢時期,除皇帝外,任何人使用金縷玉衣都是大逆不道的,地方豪強違法使用玉衣也被視為僭越行為,要受到嚴厲的懲處。漢桓帝時,冀州官吏趙忠在埋葬其父時,私自使用仿造的玉衣,被上司發現後,以僭越的罪名,將其父的墓掘開,陳屍於棺外,趙忠一家也被監禁起來,可見當時玉衣的使用制度是很森嚴的。
山西曲沃晉侯墓地出土西周玉覆面
完整的玉衣是西漢早期才出現的,那麼再早的玉衣是什麼樣的呢?據研究,漢代玉衣是由先秦時期的「綴玉面飾」演變而來的。所謂「綴玉面飾」,就是將做成眉、眼、鼻、口形狀的玉石片,按一定形狀排列,綴附在織物上,再覆蓋在死者面部,也稱「玉覆面」。有的死者身上還縫綴有玉石片。這種綴玉面飾就是漢代玉衣的雛形。
河南三門峽虢國墓地出土西周玉面罩
在死者面部放置玉器的習俗早在8000年前的興隆溝墓葬中就已出現。最早的綴玉面飾出土于山西曲沃晉侯墓地和河南三門峽虢國墓地中。戰國時期,綴玉面飾成為一種頗為流行的喪葬用玉。
徐州博物館藏金縷玉衣
江蘇徐州獅子山楚王墓出土的一套金縷玉衣,時代為西漢景帝時期,是目前所見最早的完整玉衣,由4000多片玉片組成。玉衣片形小而薄,用料講究,磨製極精。
徐州北洞山楚王墓出土玉衣片
徐州北洞山西漢早期楚王墓出土的玉衣片為凸字形,似魚鱗,反映出當時玉衣雖已成形,但玉片的形狀多種多樣,並沒有統一定製。直到漢武帝時,有些諸侯王還在使用「玉覆面」。漢代玉衣的形制狀如鎧甲,其編綴方式顯然受戰國甲胄造型的影響。
邯鄲趙王陵2號陵出土戰國玉鎧甲片
河北邯鄲戰國時期趙王陵中出土有玉鎧甲片,其形狀和編連方式與秦始皇兵馬俑坑出土的石鎧甲一樣,是玉衣原始的編綴方式。相傳東漢權臣董卓曾為他年僅7歲的孫子作玉甲一具,「玉甲」應是以玉為甲片的鎧甲。這種鎧甲雖然不是使用的,但多少反映出鎧甲玉玉衣的關係。
廣州南越王墓出土西漢玉衣片
玉衣是中央朝廷手工業作坊統一製作的,皇帝把它作為禮物賞賜給各地的諸侯王及朝中受寵幸的大臣。當時中央設置了一個專門製作喪葬品的機構,稱為東園匠,玉衣就是在它的監督下製作的。
漢代 玉覆面
現藏於徐州博物館
可以看出,這套玉覆面用了玉劍首,玉劍璏,玉劍飾,玉劍柄,玉璧、玉環所改制 。
一些玉衣片是用玉璧、玉佩等的廢棄料改制而成的,說明作坊生產規模較大,除玉衣外,還出產其它玉製品。玉衣的製作是一個非常複雜的過程,所用的玉料要經過開料、鋸片、磨光及鑽孔等,每一玉片的大小和形狀都必須經過精心的設計和細緻的加工,這需要有高超的工藝技術水平。整個玉衣製作過程所花費的人力和物力是相當驚人的,據推算,漢代製作一件玉衣,約需一名玉工費10餘年的功夫。
東漢中山簡王劉焉墓出土玉衣片
河北定縣北庄東漢中山簡王劉焉墓出土的部分玉衣片背面墨書「中山」二字,說明朝廷作坊的工匠們為各地諸侯王、列侯製成玉衣後,為便於區別,就將諸侯國名書寫在玉衣片上。書寫「中山」二字的玉衣片,表示此件玉衣主人是中山國君。定州40號漢墓墓主是西漢中山孝王劉興,或許是他身材矮小的緣故,金縷玉衣過於肥大,因此在穿用時不得不把褲筒下部過長的部分拆下,墊蓋在他的腹部上下。由此可見,漢中央玉器作坊製造的玉衣是按統一規格製作的。
漢代絲縷玉衣
雲南晉寧石寨山滇王墓出土
可以看出玉衣中部由玉璧殘片所改制
河北邢台南郊漢墓和山東五蓮張家仲崮漢墓中,發現有雕刻花紋的玉衣片。紋飾為柿蒂紋或雲紋,有的紋飾鑲嵌金絲、金箔片。這些刻紋玉片使我們聯想到漢武帝使用「蛟龍玉匣」的記載。據《西京雜記》記述,漢武帝的玉衣「鏤為蛟龍鸞鳳龜麟之象,世謂之蛟龍玉匣。」在玉衣片上雕刻花紋,一方面是加強裝飾效果,有華貴之感,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墓主高貴的身份。
玉衣的出現與流行,是與當時社會經濟的發展及喪葬觀念的變化密切相連的。西漢時,經過「文景之治」,漢武帝時國力大大增強,「京師之錢累巨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於外,至腐敗不可食。」於是,統治階級的生活日益奢侈腐化,生前窮奢極欲,死後則實行厚葬,在喪葬制度方面也有明顯的變化,戰國和西漢早期的長方形木槨墓逐漸為仿生人宅院的洞室墓所替代,隨葬品也多為日常生活用具及宅樓庭院等模型。玉衣就是在這種厚葬之風日甚的背景下出現的。
漢代統治者使用玉衣的主要目的是為顯示其尊崇的社會地位,並相信玉衣可保屍骨不朽。據《後漢書·劉盆子傳》記載,西漢末年赤眉軍掘開漢陵,看到用玉衣殮葬的屍體「率皆如生」,這當然是毫無根據的傳說。中山靖王劉勝和竇綰的玉衣內,除殘留幾顆牙外,屍骨早已化為泥土。
玉竅塞 西漢
安徽省天長市三角圩漢墓出土
現藏於天長市博物館
東漢滅亡後,社會處於分裂和動蕩之中,厚葬的風氣逐漸衰落,統治者也無力再製作玉衣殮葬。在兵荒馬亂的形勢下,漢代帝陵都被盜掘一空。盜掘者取出金縷,玉衣加以焚燒,屍骨也一併化為灰燼。有鑒於此,曹魏黃初三年(222年),魏文帝曹丕下令禁止使用玉衣,從此玉衣殮葬制度便在歷史上銷聲匿跡了。
玉覆面 春秋
江蘇省蘇州市滸關鎮真山1號墩1號墓出土
現藏於蘇州博物館
玉覆面 戰國
河北省平山縣三汲鄉中山王墓出土
現藏於河北省文物研究所
玉覆面 漢代
現藏於徐州博物館
玉覆面 漢代
現藏於徐州博物館
玉覆面 漢代
現藏於徐州博物館
玉覆面 西漢
山東省濟南市長清區濟北王陵出土
現藏於濟南市長清區博物館
玉覆面 西周
山西省曲沃縣晉侯墓地31號墓出土
現藏於山西省考古研究所
玉覆面 西周
山西省曲沃縣晉侯墓地62號墓出土
現藏於山西省考古研究所
玉覆面 西周
山西省曲沃縣晉侯墓地92號墓出土
現藏於山西省考古研究所
玉覆面 西周
山西省曲沃縣晉侯墓地93號墓出土
現藏於山西省考古研究所
推薦閱讀:
※清朝皇宮內最神秘機構:妃子在他們面前毫無秘密,皇帝也畏懼三分
※世界神秘現象未解之謎大破解(一)
※她曾和趙薇爭「視後」,得罪人被徹底封殺,神秘消失十幾年無人知
※神秘的太空世界·彩圖版【下】
※揭秘中國最神秘邪門的24件驚悚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