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我們是否過度狂熱

199IT數據中心微信賬戶:i199IT

譯者: 五月攖寧

人工智慧向來為其充滿魅力的發燒友們所推崇,而近來這些傳播甚廣的智能技術似乎正在成為現實。媒體評論員、技術人員、乃至越來越多的普羅大眾將人工智慧的興起看作不可阻擋的趨勢。谷歌、雅虎等擁有海量資訊的媒體紛紛向人工智慧領域輸送血液:許多十年前仍屬科幻小說的科技成就頻頻亮相這些媒體的文章標題。

評論員和技術人員熱烈地盛讚「人工智慧革命」,將計算機技術的發展與人類的進步划上等號。在他們眼裡,計算機科學的發展提高了人類的生活水平,拓寬了人們獲取知識的渠道,並為人們提供了大量涵蓋生活方方面面的新興應用系統和軟體,從為有視聽障礙的人們設計的視聽輔助軟體、提供便宜貨品資訊的各類應用至能夠從各大網站如亞馬遜(Amazon)、潘朵拉(Pandora)上獲取好的購物建議的軟體應有盡有。在科學、技術,乃至社會層面上,人工智慧都堪稱衡量進步的標杆。

然而,技術進步總會帶來雙面效應。關於人工智慧的激動熱議自然也引發了種種憂慮與勸誡言論。人工智慧的潛在弊端與其優勢一樣,也受到了群情激昂地探討。尼克·博斯特倫(Nick Bostrom)在其2014年的暢銷書《超級智能:路徑、危險與策略》(Superintelligence: Paths, Dangers, Strategies)中警示人們人工智慧將會拼寫人類的終結。國家地理雜誌(National Geograpgic)記者和製片人威廉·巴勒特(William Barrat)也以其末日啟示式的作品《最後的創造:人工智慧與人類時代的末日》(Our Final Inventi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the End of the Human Era) 加入了這場論戰。

即使在售賣技術的矽谷,也存在著擔憂與反對的呼聲。雖然矽谷內大多數人欣然擁抱人工智慧的成果,雖然滿懷希望的新興公司擂響人工智慧的大鼓並渴望乘著這陣熱浪一路抵達風險投資與未來的成功,但矽谷內仍有一批折衷派與傳統看法的反對者深深擔憂人工智慧時代過早降臨,及其改變人類社會的速度過於迅疾。多數的擔憂集中於人機關係的轉向,憂慮未來機器智能將取代人類智慧,而我們將不再是地球最有趣的產物。

美國特斯拉汽車(Tesla)和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 X)的創始人伊隆·馬斯克(Elon Musk)公開預測人類將可能淪為未來超智能機器的「寵物」。馬斯克還向未來生活研究所( Future of Life Institute)捐贈了一千萬美元,該研究所自稱將幫助人們遠離不斷發展完善的「殺人機器人」。位於伯克利的機器智能研究所(MIRI)致力於解決人類正面臨的「存在性威脅」。科學精英如霍金、比爾·蓋茨也發表了關於人工智慧駭人一面的看法。

事實上,人工智慧危險論由來已久。早在2000年,現已不存的太陽微系統公司(Sun Microsystems)的技術總監比爾·喬伊(Bill Joy)就曾發表題為《為何未來不需要我們》(Why the Future Doesn』t Need US)的文章,痛陳人工智慧誕生以來人類面臨的威脅。很可惜,文章傳達的信息不久即被更為現實的危險——2011年恐怖主義者的「911」襲擊——所淹沒。如今,十年之後,隨著人工智慧的飛速發展,喬伊關於「殺人機器人」的焦慮具有了成為現實的可能,這一話題也因此重回人們的視野。

《哈佛商業評論》(Harvard Business Review)前編輯尼古拉斯·卡爾(Nicholas Carr)以其2007年發表於《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上題為《谷歌讓我們變得愚蠢嗎?》(Is Google Making Us Stupid?)的文章吹響了猛烈抨擊人工智慧的號角。該文引發了一陣不小的騷動,但同時也在人們對於網路的興奮趨於狂熱之時開啟了關於科技在我們生活中所扮演角色這一話題的討論。卡爾針對普通大眾的觀點及時且尖銳。「我們是否耗費過多時間用於上網?」、「我們對於網路訊息的痴迷是否使我們無法專註於嚴肅、高雅的追求?」卡爾的談論中暗示了計算機技術終究只關乎自動化操作,無論它有多「聰明」,都無法擁有、也無法取代人類的經驗。

卡爾《大西洋月報》文章的成功直接催生了他的暢銷大作《淺薄》(The Shallows),而他也因此入圍普利策獎(Pulitzer)。其他一些人文主義作者也於同時期紛紛湧現。儘管觀點有所差異,但他們都持有一個共同的觀念:數字技術將無法擁有人類的智慧。最終將是我們的智慧對我們的未來起著作用,而非科技。科技工具無法拯救、亦無法對抗我們的意志以毀滅我們。卡爾之流的人文主義者極度反對任何以貶損人類為代價來讚美人工智慧的討論。智能機器人也許的確令人興奮,然在現實世界裡,這類敘述恐多有流弊。

在卡爾對谷歌及網路標誌性的貶損後不久,矽谷內的人文主義者也發出了自己的聲音。前矽谷企業家安德魯·肯恩(Andrew Keen)發表了一篇嚴厲的批評文章,指斥互聯網導致了文學標準的消亡。肯恩批評道:淺薄的「網路2.0」熱潮迅速影響了新聞業的核心,起初主要是博客,接著是臉書、推特,所有這些都拉低了人們文學創作的能力,取而代之的是社交媒體上隨意的匿名塗寫和碎片式的言語。機器或許引人注目,但我們的堅持與標準該何去何從?

人工智慧語境下的現代悖論也引人深思:即使現今的技術昭示了人類無與倫比的創新能力,我們關於現代社會的敘述中為人類自身留出的位置仍與日俱少。我們如何能夠在創造出輝煌技術成就的同時,變得無足輕重,乃至最終從未來圖景中悄然隱遁,將世界拱手出讓給我們建造出的機器?

所有這些質疑帶來的深遠挑戰遠非一個答案可以解決。當機器智能時代到來,將會發生什麼?人格化的機器是否將有類於外星生物?人文主義者對此辯駁道:儘管無需動腦的自動化將日趨強大且普遍,這個世界仍有待我們人類創造。而他們也將討論重新聚焦於類似肆意橫行的自動化造成的後果、由對機器的過分狂熱導致的對人類卓越成就的貶損這些問題上來。

如果人們尚有常識,計算機毋庸置疑無法擁有真正的人類智慧,那麼關於智能機器人的狂熱只會有害無益。這種不正常的痴迷將使我們自身的標準與智慧處於真正的危險之中。人工智慧的啟諭並非思想與意識的曙光開始降臨機器之上,而是站在新時代的拂曉,人類自身的光亮已然開始黯淡。

推薦閱讀:

世界名人家教智慧 03 智力體操訓練
婚前一些齷齪是否應該計較?
我心裡住的那個人,好像還是他2015年09月15日 星期二B07 男左女右·智慧樂園
還有思維層次比我更高的人么?
心至苦事至盛,智慧愈苦愈明

TAG:人工智慧 | 智慧 | 人工 | 我們 | 是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