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體動力理論
群體動力理論的創始人是德國心理學家勒溫。勒溫借用物理學中磁場的概念,認為人的心理、行為決定於內部需要和環境的相互作用。因此,要測定人的心理與行為就必須了解完成這一行為的內在的心理力場和外在的心理力場的情境因素。當人的需求未能滿足時,就會產生內部力場的張力,環境起著導火線的作用。據此他提出了心理力場的理論公式:B=f(P.E),其中B代表行為,P代表個人,E代表環境,f代表函數。勒溫的「場」理論最初只用於研究個體行為。1933年他遷居美國後,又應用於研究群體行為,提出「群體動力」的概念。 所謂「群體動力」就是指群體活動的方向,而研究群體動力就是要研究影響群體活動動向的各種因素,因為群體活動的動向同樣決定於內部力場和情境力場的相互作用。群體動力理論的宗旨是尋找和揭示群體行為與群體中的個體行為的動力源,從心理及社會環境兩方面去尋找對群體以及個體行為的推動力量。它認為,要改變一個個體,最好從改變他生活的群體入手,因為任何一個人都有一種群體歸屬感,都不願意被他所屬的群體厭棄。群體也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從一個階段發展到另一階段,其發展的走向直接與群體的素質密切相關。 群體中各成員之間相互作用和影響,群體動力反應在群體內部,有以下一些關係:同伴依慕(Peer Attachments)、權威關係(Authority Relation)、利群行為(Prosocial Behavior)、合作(Cooperation)、競爭(Competition)、共生(Symbiosis)等等。一般的群體動力系統包含三大要素:凝聚力、驅動力、耗散力。其中凝聚力是保證群體穩定的因素,驅動力是促使群體發展和演化的因素,耗散力則是破壞群體穩定和演化、降低群體績效的因素。這三種動力構成要素同生並存舍群體中,他們相互作用、抗衡,彼此消化、轉化,推動著群體的演化和發展。 1、凝聚力 群體凝聚力是吸引成員維繫在一起,保持某種關係模式的情感因素。對於群體系統,作用最強的凝聚力因素未自於其成員精神充實的程度,精神充實度越高,群體的凝聚力也就越大。表現在以下兩方面: (1)目標凝聚力。群體目標是產生凝聚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個體受群體目標的吸引,並內化為自己的追求,這樣就會產生強烈的依賴與歸屬心理,尤其當目標具有挑戰性,可望最充分表現自身價值時,這種吸引作用就更大。目標具有長期目標和短期目標、抽象目標和具體目標之分。群體必須在達標與樹標的追求中,才能保持對其成員產生長期的吸陰作用。 (2)歸屬需要。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首先歸屬群體可產生安全感。依靠群體可以相互彌補,相互幫助,分擔壓力,增強信心這種歸屬在新生中表現較為突出。其次同樣是歸屬,對於學生來說,他們會願意參與到學風濃、風氣正的群體中。在這樣的群體中,可以受到鞭策,精神愉快,避免不必要的矛盾糾葛。 適當的環境影響對於群體也是一種有效的凝聚因素。成員感受到的環境影響來自兩個方面:一是直接感受到的群內影響,指約束群體成員思想和行為的責任、義務和行為規範等。群內規範的約束有利於群體的穩定,有利於成員間的團結與協作。二是間接感受到的群外影響,指群體受到外部的影響與挑戰,這種信息會傳遞到每個成員身上,激發其團結一致,共同努力,迎頭趕上。 2、驅動力 群體的驅動力是創造群體效應、促進群體發展演化的動力因素。成員的追求、能力、興趣、人際、意志等是群體驅動力的原動力。在群體中,這些原動力相互激發共同作用,可產生高於個體的效應,具體表現在: 航標驅動力。對群體而言,航標主要起到了凝聚力作用,但對於個體而言,航標則主要起到了驅動力作用。個體在群體目標感召下,會衝破重重障礙,向著既定的航標努力,形成你追我趕的可喜局面。個體的成熟與進步,促進了群體的共同進步與提高,所以新航標的確立是個體與群體相互激勵的結果。需要注意的是確定的航標要恰到好處,太高太遠,形成群體的多數人經過努力仍舊不能達到,那麼他們就會放棄追求;相反太低太近,形成群體的多數人稍經努力甚至不費吹灰之力即能達到,那麼確定的航標就會失去驅動效應。 典型驅動力。群體的穩定,與其核心的確立是分不開的。那些學習優秀、工作踏實、意志堅定巳被其他成員們接受的成員,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典型,是群體的核心。由於他們產生於成員的實際生活中,形象具體,生動直觀,容易引起格成員感倩上的共鳴,從而產生巨大的感召力,就能對群體產生驅動力,這個群體就能形成良好的風氣。 條例制度驅動力。個體都希望在群體中找到自己的確切位置,經過自己的努力取得的成績得到群體的認可。如果個體在群體中的位置排列的合理,就會保持群體的積極性,驅動個體向更高的目標邁進。那麼用什麼來評價個體呢?那就是條例制度、管理辦法。這些政策具有挑戰性與竟爭性。竟爭機制引入群體,可以激發個體用全面的、聯繫的觀點看問題。一方面個體要尋求對方的弱點進行攻擊以顯示自己的優勢,另一方面個體要克服自身的不足,迎頭趕上,從而使個體與群體更加完善。 3、耗散力 在群體內各成員的相互激勵不僅能產生凝聚力和驅動力,而巳也會形成一個耗散勢場,產生耗散力。耗散力的存在破壞群體凝聚,影響群體績效,應努力避免,一般講,群體耗散力來自以下幾方面: 衝突效應。衝突是一種廣泛而持久的耗散因素。它有多種表現:有個人與群體在目標追求上的衝突;有個人行為與群體規範的衝突;有人際關係的衝突;有道德標淮的衝突;也有價值觀念、物質利益的衝突。在一個群體中,由於成員生活環境不同,受教育的方式不同,個體的追求、行為方式、道德標淮、價值觀念不可能與他人完全一致,甚至個體自身的多種願望和要求也往往處在矛盾中,這就不可避免地要產生沖究。 無核心效應。正如沒有指揮的樂隊不可能奏出最優美的樂章一樣,沒有核心的群體也不可能產生最強的凝聚力與驅動力。個體都去實現自我設計,追求自我奮鬥,群體則會表現出個體間的相互干擾,破壞群體的凝聚力。 消極環境效應。正如適當的環境影響會促進凝聚力的形成一樣,消極的外部環境也會對群體起破壞作用,產生群體的耗散力。要使群體發揮長期的效應,需要不斷改善周圍的大環境。 研究意義——群體可以分為正式群體和非正式群體,正式群體指組織結構確定、職務分配很明確的群體。非正式群體是那些既無正式組織結構,也不是由組織確定的自發聯盟。組織行為學對於群體有過很多研究,但對於非正式群體,認識還很不成熟。例如:對於群體形成的過程和發展的階段,還沒有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 在群體動力學和群體行為領域,消費心理和群體行為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方面。對於中國人來說,九十年代以來,個人和家庭擁有的財產急劇增加,消費與投資行為開始複雜化,對國民經濟的影響也日益增加。不掌握公眾消費和投資心理的規律,宏觀調控經濟的政策措施得不到千百萬群眾的配合,就很難達到預期的效果,更難以對經濟運行趨勢作出準確的預測。因此,對公眾消費心理與行為規律進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與現實意義。 研究現狀——中國管理學界對群體動力學與群體行為的研究是相對薄弱的。這種理論研究落後於實踐需要的狀況,在"九五"期間已經顯現出來。最近幾年許多宏觀經濟管理措施出台之後,其影響和作用與預期效用有很大差異。七次降息難以有效促進消費和投資;消費者信心指數長年低迷不上;住房分配貨幣化、醫療養老保險社會化這些改革措施,究竟會對群體行為有何影響,人們難以準確回答。股市的非正常波動,消費和投資的長期低迷不振,理論界的迷茫和困惑,都反映出群體行為及其動力學特徵在人的經濟和社會行為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管理科學界對這些作用的規律缺乏足夠的研究。 國際上消費心理學的研究,有向逐漸擴大的經濟心理學發展的趨勢。八十年代初,學術性期刊"經濟心理學"創刊。十幾年裡該刊發表了大量的關於投資心理、廣告心理、消費心理、稅收心理、儲蓄心理方面的研究論文。九十年代末,《Nature》開始發表投資心理學研究的重要成果。國內的消費心理學研究,始於八十年代初,主要研究消費取向和廣告效果。經過二十年的發展,研究領域有所拓展,但對於投資心理和保險心理等重要領域,研究得仍然很少。這與經濟活動中投資、保險、稅收、儲蓄等金融活動迅速發展的狀況是很不適應的。中國股市的大幅度波動,儘管有市場不成熟等內在原因,但有關方面對投資者的投資心理缺乏了解,導致舉措失當也是重要因素。因此,這個領域的研究工作亟待加強。 主要科學問題舉例 社會學習和從眾行為的擴散過程 社會群體的信心和期望的形成和轉變 非正式群體形成和發展的規律 群體行為穩定性監測指標體系 對群體行為的研究,應以較大規模的社會群體行為為主要研究對象。非正式群體行為,帶有很大的不穩定性。從眾行為的傳播和擴散,往往使行為缺乏合理性,容易給社會帶來動蕩和衝擊。在一定的條件下,這種衝擊對於社會的穩定發展,有很大破壞性。因此,對社會群體的情緒和行為表現,需要經常地進行規範性的觀測,隨時把握其發展過程。"十五"期間是社會經濟改革向縱深發展的五年,改革不可避免地會調整利益分配格局。財產和權力的再分配,將可能使社會的穩定性暫時降低。穩定性降低是有條件和有限度的,超出一定的限度,將會影響改革和發展的進程。因此,建立"群體行為穩定性監測指標體系",並形成規範化觀測系統,將是大規模群體行為研究的一項重要基礎性工作。 摘錄於《管理科學"十五"優先資助領域論證報告》 附: 凝聚力早在本世紀30年代勒溫(Lewin.K.)開創的群體動力學中已有所探討,他認為凝聚力是作用於集體成員的心理力量,它是使群體成員轉向群體內部的力量(正的誘引力)。維特(Whyte,1943)在一項群體研究中明確提出了凝聚力一詞,但第一個正式發表對凝聚力的系統研究是費斯廷格(Festinger,1950)等人。費斯廷格等人在1950年出版的《非正式群體中的社會交往壓力》(Social Pressure in Informal Group)一書中,提出了凝聚力的3個構成要素:1)群體成員間的吸引力;2)群體目標和任務的吸引力;3)加入群體所得到的威信。 |
推薦閱讀:
※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批判理論的原初視域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的重大發展
※三僚風水不可不知的理論。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
※【潘昭佑】八字理論方法(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