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第一智庫

產業政策之爭與反壟斷法執行體制改革

季衛東

上海交通大學法學院凱原講席教授兼院長,研究領域:法社會學和比較法學,著有《現代中國的法制變遷》等

上海交通大學(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位於中國的經濟、金融中心上海,教育部直屬,具有理工特色,涵蓋理、工、醫、經、管、文、法等9大學科門類的綜合性全國重點大學,中國首批七所「211工程」、首批九所「985工程重點建設」院校之一,入選「珠峰計劃」、「111計劃」、「2011計劃」、「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是「九校聯盟」、中國大學校長聯誼會、Universitas 21、21世紀學術聯盟的重要成員。現有徐匯、閔行、黃浦、長寧、七寶、浦東等校區,總佔地面積4893畝。

最近,圍繞產業政策和行政權力的功過得失,在當今中國最有代表性的經濟學家林毅夫與張維迎之間爆發了一場大爭論,引起了各界關注。

自從2010年中國通過發展經濟學上的所謂劉易斯拐點,從此「人口紅利」漸次趨近枯竭,如何通過技術創新和機制創新提高生產效與附加價值率就成為整個社會的頭等大事。如果不改變產業政策主導、政府藉助各種操作槓桿左右企業經營活動的既有模式,經濟是不可能持續發展的,社會福利也無法保障。

以此為背景,十八屆三中全會關於全面深化改革的決定提出了關於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的重大命題。這意味著政府在資源配置中不應該繼續發揮決定性作用,行政規制勢必大幅度減少。這也意味著通過自由而公平的競爭激發創新動機將成為今後中國經濟的主旋律。在這個意義上,張維迎教授的主張是合理的,既順應歷史趨勢,又滿足現實需求。

然而張維迎教授的論述也有某些缺陷,可能妨礙人們精準地理解競爭政策的意義。

首先,在批判林毅夫教授的主張時,張維迎教授採取了兩項對立的圖式,有意無意地把產業政策與競爭政策之間關係當作一種「零和遊戲」來把握。這樣做的好處是單純明快,有利於促進爭辯,但弱點是以偏概全,忽視了長期合理性對市場機制的影響,包括斯圖瓦特·馬考萊在1963年發現的美國企業界普遍存在的非契約(法)性質的商事關係(non-contractual business relations)。

第二,張維迎教授從米塞斯視角進行的市場原理分析的確是很經典的,更能贏得學者的支持。但是,由於缺乏實證分析,因而難以真正解答中國以及其他國家在各自實踐中提出的具體問題,例如怎樣削減行政規制本身是否需要某種政策上的裁量這類迫在眉睫的經濟學和法學上的應用研究。如果不考慮操作的現實可行性,競爭政策難免流於空洞的紙上談兵。

第三,沒有顧及經濟學家約瑟夫·斯蒂格利茨對政府的競爭促進措施和輔助市場功能的闡述以及法學家凱斯·桑斯坦關於「選擇架構(choice architecture)」(競爭性環境的設計)和「認知滲透(cognitive infiltration)」(學習型社會的引領)的學說,在國家與社會的合作可能性上存在視覺盲點。

第四,通過破產程序清算「殭屍企業」「去產能」的措施並非一旦徹底放棄產業政策就能萬事大吉;如果勞動者的失業和社會保障問題沒有解決好,企業治理結構和橫向協調機制不改進,競爭政策其實是無法順利推行的。從法學角度來看,特別需要在自由權與生存權、個人利益與社會福祉之間適當進行相互協調,否則就會出現競爭過激化甚至引起社會失衡。

全文閱讀 田國強:林毅夫、張維迎之爭的對與錯

田國強

上海財經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博導、長江學者講座教授、院長、清華大學特聘教授、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國際技術與經濟研究所顧問

這場辯論在很大程度上切中了當下中國經濟及其深化改革的核心問題:如何才能處理好改革與發展的辯證互動關係,從而處理好政府與市場、政府與社會的關係,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而不是更多地發揮政府作用;即改革何去何從。全文閱讀如何避免賈敬龍式的悲劇

程雪陽

蘇州大學王健法學院副教授

要真正避免類似於賈敬龍案的再次發生,用時下流行的話語來說,我們就應當加強農村財產制度和治理結構的「供給側改革」。具體來說,一方面可以以城市的土地和房產制度為參照,儘快在農村建立現代化的財產/不動產權利體系;另一方面,則要著力研究如何在新的社會治理結構下,通過制度建構來弱化乃至消除「國家政權內卷化」的趨勢。全文閱讀中國崛起為大國、強國還是現代國?

秦暉

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教授,研究領域:明清農民戰爭、明清經濟、古代社會形態、封建社會形態,著有《市場的昨天與今天:商品經濟、市場理性、社會公正》等

我們中國單純從人口和面積上來講,都不會輸給其他國家,但是我們沒有進入大國行列。曾經很長一段時間,我國在世界上的地位是很低的,被稱為「東亞病夫」。因此,那個時候有人就說,大國還不夠,重要的是強國。強國,通俗地講,是指作戰很厲害,有大片的勢力範圍。而我們今天所說的「崛起」,並不單純指這個意義上的大國。全文閱讀中國農業現代化必須走自身獨特的現代化道路

陳錫文

全國政協常委、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研究領域:農業經濟

中國糧食生產中,生產結構與需求結構不對應的問題,總體上成本過高缺乏價格競爭力的問題,是確實存在的。如果不改變這種現象,在一定程度上就會出現產得出來賣不出去的現象。正因如此,中央才明確提出,要推進農業的供給側結構改革。全文閱讀祛魅與自足:政治理論對憲法解釋的影響及其限度

張翔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研究領域:憲法學、基本權利、憲法解釋和憲法學方法論

當出現了將憲法當作法律去解釋和適用的需要的時候,作為一種法律職業敘事的憲法學就展現出一定的獨立性。而當這種法學的邏輯自足發展到剛愎乃至顢頇的時候,社會科學對於法學的「祛魅」就是題中應有之義。然而,這種「祛魅」畢竟不會消解作為法學的憲法學的意義,因為憲法解釋和適用的任務是現實的。全文閱讀關於中國法律解釋體制的思考

張志銘

華東師範大學法學院名譽院長、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二級教授,研究領域:法理學基本概念、法治與公共政策、司法原理和制度,著有《法律解釋操作分析》等

儘管本文刊發於20年前,但對中國法律解釋體制問題的描述、分析與探索,在今天看來依舊極具穿透力,體現出張志銘教授一貫的學術風格。本文不但能在制度實踐的意義上為改革決策者提供智識參考,更是為中國問題的法學研究提供一個可供借鑒的分析框架。全文閱讀創新政府配置資源方式

任進

法學博士,國家行政學院法學部教授

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主體地位的確立,要求著力解決市場體系不完善、政府干預過多等問題,積極穩妥從廣度和深度上推進市場化改革,推動資源配置依據市場規則、市場價格、市場競爭,實現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優化。全文閱讀國家治理現代化視域中的政黨治理

劉先春

蘭州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蘭州大學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所所長

柳寶軍

蘭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政黨作為現代國家治理的核心角色和主導力量,必然要適應改革發展的新常態,順應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新形勢,率先走在時代前列,自覺實現自身思想理念、體制機制、運作方式等現代化轉型,推動政黨自身角色不斷現代化、理性化、規範化,才能為國家治理現代化築牢堅實基礎,提供政治保證。全文閱讀中國的地方治理危機及其體制根源

鄭永年

華南理工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席,研究領域:民族主義與國際關係、東亞國際和地區安全、中國的外交政策,著有《未竟的變革》等

地方治理問題表現在各個方面,但主要為兩個方面。第一,地方政府內部運作出現很大問題,主要是政府和官員普遍不作為,明明知道有很多事情要做,但誰也沒有動力,誰也不想承擔哪怕是微小的責任。第二,政府和社會的矛盾深化、激化,甚至加劇。社會矛盾的存在已經是客觀事實。全文閱讀從經營權看農地三權分置

葉興慶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部長、研究員,研究領域:貧困地區發展,著有《中國邊緣地帶的經濟增長》等

總體來看,「三權分置」改革的出發點及目的,在於「三個順應」,即順應農民保留土地承包權、流轉土地經營權的意願,順應促進土地流轉集中、逐步擴大農業經營規模的趨勢,順應擴大農村有效抵押物範圍、緩解農業貸款難的需要。全文閱讀重構城鎮化發展的動力機制

王建國

河南省社會科學院城市與環境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我國的城鎮化發展水平不高,之所以出現質量和數量不協調的問題,主要原因在於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和時代的進步,傳統的城鎮化動力機制已經不能適應新的形勢。這就需要從中國國情出發,堅持問題導向,圍繞提高質量,重構城鎮化發展動力機制,著力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解決「1億人」進城問題。全文閱讀制度安排者決定製度演變

韓東屏

華中科技大學哲學系

在崇尚民主的時代,如何讓制度安排者總是全體社會成員或他們的真正代表,如何讓制度安排者的制度意圖總能真正體現的是全體成員的共同目的,乃是決定製度制定和制度演變之結果是好是壞的頭等大事。全文閱讀本土保守主義反撲國際自由主義

丁學良

香港科技大學教授

國際自由主義者常把上述人士的主張冠名以「部落主義(Tribalism)」;因為他們的主張若是貫徹下去,往往導致連「國家」都不可依賴,如果這個國家太大、包含有太多的族裔群體的話。最後可以依賴的,只是你天天直接交往的小部落、直至你自己所屬的唯一小族裔。本土保守主義反撲國際自由主義到這個地步,也堪稱是物極必反了。全文閱讀關於我國農業經營規模的思考

何秀榮

中國農業大學圖書館館長,研究領域:農產品市場與貿易、農業經濟理論與政策,著有《中國農村政策要覽》等

如果我們的目標是擴大農場規模,就應以目標實現效果來準繩,選擇權在農民,或說起決定作用的是符合時空條件的「市場」,否則替代農民的做法會欲速而不達,重要的是需要讓人們看到不同形式的利弊之處及其適用時空,要讓人們看到不同形式下的階段性和可持續性。全文閱讀弗朗西斯·福山:特朗普的美國與新全球秩序

福山

美國斯坦福大學弗里曼斯波利國際研究所[FSI]高級研究員

美國左翼未能代表工人階級,歐洲各地的左翼也犯下同樣的錯誤。二十年前,歐洲的社會民主主義就已經同全球化和解了,和解的表現就是布萊爾中間路線,以及德國前總理格哈德·施羅德(Gerhard Schr?der)的社會民主黨在本世紀頭十年設計的新自由主義改革。全文閱讀美國問題的根源在於全球化嗎?

鮑盛剛

華東師範大學國際政治研究中心

在21世紀經濟全球化時代,發達國家或發展後國家如何避免產業空洞化,推動產業升級與經濟結構轉型,保持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正是發展後經濟學研究的主題,同時也是中國目前應該考慮的問題。而一味將問題歸於經濟全球化,無異於開錯藥方,吃錯藥,病情不會好轉,而是會越來越嚴重。全文閱讀 第1頁12345678910>>第1354頁
推薦閱讀:

MBA智庫百科
智庫圖析珠寶首飾設計加工
智庫觀察:中國將如何改變全球政治地圖
美國智庫對中國「一帶一路」倡議分析
如何更好發揮法學智庫作用

TAG:智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