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為何是他?一本傳福音的好書!

精華摘錄:「上帝的恩典並非是臨到那些在道德上有超越表現的人,而是賜給那些能承認自己無法行善、並且知道自己需要救主的人。」

為何是他?一本傳福音的好書!

by 林健《為何是他》讀後感

《為何是他》從兩方面向懷疑論者,無神論者和不可知論者證明為什麼相信基督教的上帝是十分明智和合理的。整本書通過十四個章節從苦難、公義、科學、罪、復活等不同角度闡述為何我們一定要相信基督。就此而言,本書不失為傳福音中的佳品。

首先,本書前半部分通過回答懷疑論者和無神論者可能會提出的七個問題(前七章)來向我們證明為什麼我們應該相信基督教的上帝。其次,本書第二部分列舉了我們應該相信上帝的七個理由(後七章),從聖經文本內容角度向我們解釋為何是他。最後,在結論部分,提摩太·凱勒邀請所有閱讀這本書的讀者回應「必須是他」的呼召,他期望他的論述能有果效,因此他在文末敦促讀者要悔改和信靠上帝,以及加入一間教會過一個團體的彼此勉勵、彼此堅固的信仰生活。本文選擇其中某些章節的某些主題和大家分享。

一、基督教的排他性與接納性(第一章)

談起基督教,有很多人反對或者無法接受的主要原因是他們覺得基督教太霸道,只承認自己是世間惟一的真宗教,否定其他任何除基督教以外的宗教。對於這個問題,提摩太·凱勒認為所有主流的傳統宗教都具有排他性。換言之,沒有一種主流的傳統宗教認為一個人加入這宗教在思維上,在生活上不需要有什麼改變。當主流的傳統宗教在宣揚自己的時候,一定將自己的宗教與其他宗教區別開來,好顯得自己勝人一籌。對於這種現象,提摩太·凱勒稱之為「滑坡」。

「滑坡」的意思是:每一個宗教都教導它的信徒說,他們擁有獨一無二的真理,這使得他們很自然地就感到自己比相信其他宗教的人更加優越。不止如此,每一個宗教也都教導它的的信徒說,他們能借著虔誠地奉行此真理而得救,並且與他們的神相聯結,但這個教導又把他們和那些不夠虔誠、生活不夠聖潔的人分別開來。(P004)

通過這樣的論述,提摩太·凱勒把排他性的問題轉化為接納性的問題。既然每個人宗教都具有排他性,既然排他性的宗教會給這個世界帶來許多的藐視和紛爭,那我們應該怎樣處理宗教上的分歧?提摩太·凱勒分別分析了三種民眾領袖和文化領袖處理宗教分歧的方法,並且下結論說他們的辦法都不可能奏效。這個世界所有處理宗教分歧的方法都不行,只有基督教可以使基督徒為這個世界帶來和平。提摩太·凱勒說:

「基督教在其本身中就具有強大的能力,可以解開併除去人類心中彼此分裂的傾向。」(P022)

我對這句話的理解是,耶穌來這個世上,並沒有揭竿而起消滅其他宗教以及羅馬政權,儘管他完全有這個能力,他只是為我們的罪被釘在十字架上,以使我們在基督里可以合一。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耶穌來,不是加大這個世界的紛爭,而是促使這個世界合一。

從另外一件事情,我們也可以看到基督教是促進世界合一而非分裂的。當耶穌呼召彼得的時候,彼得被稱為奮銳黨西門,奮銳黨又稱匕首黨,他們的主旨是借著暗殺行刺之手段光復猶太。儘管彼得在耶穌被捕的時候還動刀割了大祭司身旁一位僕人的耳朵,但是等他真正明白基督的福音以後,他就放下手中的刀,雙手被敷上,被人帶到他不願意去的地方,被倒釘在十字架上榮耀而死。

更重要的是,提摩太·凱勒提到,基督教的接納性遠遠超出其他宗教。提摩太·凱勒說:

「上帝的恩典並非是臨到那些在道德上有超越表現的人,而是賜給那些能承認自己無法行善、並且知道自己需要救主的人。」(P023)

從四福音里,我們看到耶穌說他自己來,為要使被擄的得釋放,瞎眼的得看見,瘸腿的能行走,他也說自己來不是為要拯救義人,而是拯救罪人。這樣的信仰促使每一個基督徒關愛他身邊的每一個基督徒和非基督徒。對於基督徒來說,他們已經在真道上合一,聖經命令我們彼此相愛。對於非基督來說,基督徒有責任將赦罪的恩告訴每一位非基督徒朋友,這是最好的愛的表現。我們必須說,所有真正傳福音過程中所帶來的紛爭和不合一不是基督徒帶來的,而是非基督徒帶來的。

為什麼這樣一個具有排他性的信仰體系,會產生對別人如此接納的行為呢?提摩太·凱勒說:

「那是因為基督徒的信仰體系為他們提供了最強而有力的資源,使他們能實行出犧牲自己以服務他人、慷慨奉獻和促進和平。」(P024)

二、良善的上帝怎麼會容許苦難發生?(第二章)

良善的上帝怎麼會容許苦難發生?或許這不僅是非基督徒經常向基督徒挑戰的問題,也是許多基督徒出於艱難困苦時常常無法理解的問題。如果有人問我這個問題,我應該怎麼回應?

首先,我們必須相信上帝並非苦難的製造者,而是苦難的救贖者。人世間一切苦難的根源是亞當和夏娃吃了分別善惡樹上的果子,也是我們每個人都犯了罪,悖逆上帝。我們的苦難是從我們的罪而來,而非從上帝而來。我們因為犯罪悖逆了公義的上帝,因此我們必須承受地獄之火永遠的審判。但是上帝差遣他的獨生愛子耶穌基督為我們降生在馬槽,並為我們被釘在十字架上,代替我們流血犧牲洗凈我們一切不義的罪,免了我們永遠的刑罰。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自己從始至終都是苦難的製造者,而上帝從始至終都是苦難的救贖者。

其次,我們必須相信上帝並非要借著苦難摧垮我們,而是要借著苦難建造我們。我們因為我們的罪受苦,承受這世上許多的苦難。我們本是活該,但偉大的上帝竟然施行拯救,借著我們所受的苦來塑造和更新我們。關於這一點,提摩太·凱勒提到創世記約瑟的例子:

「約瑟曾經是一個被哥哥們所痛恨的驕傲年輕人,他們因著對他的惱怒,就把他丟到坑洞里,後來又把他賣到埃及,使他為奴受苦。無疑地,約瑟必定禱告上帝救他逃脫,但是沒有人及時伸出援手,於是他就開始了為奴的生涯。然而雖然他經歷多年的捆鎖和苦難,但他的品格反而被這些試煉所提升和加強。最後他被高舉成為埃及的宰相。」(P030)

從約瑟的經歷,我們可以看到上帝借著人的苦難施行拯救,他不僅在苦難的過程中塑造和更新約瑟,他也借著被塑造後的約瑟給以色列家帶來祝福。

最後,信仰並非解釋苦難,而是讓人承載苦難。提摩太·凱勒說:

「雖然基督教沒有為每一件痛苦的經歷提供解釋,但它卻提供了深厚的資源,使人能夠以盼望和勇氣來面對苦難,而不是以苦毒和絕望來面對他們。」(P034)

我們知道聖經里有很多聖徒,例如保羅和西拉,他們處於監牢里卻能唱詩讚美神,這對普通人來說可謂是不可想像的苦難。例如使徒彼得,他願意為信仰的緣故被囚,甚至被倒釘十字架。而使徒保羅的艱難更加超乎我們的想像,使徒保羅在哥林多後書如此記載他為基督所受的苦楚:

「我比他們多受勞苦,多下監牢,受鞭打是過重的,冒死是屢次有的。被猶太人鞭打五次,每次四十,減去一下。被棍打了三次,被石頭打了一次,遇著船壞三次,一晝一夜在深海里。又屢次行遠路,遭江河的危險,盜賊的危險,同族的危險,外邦人的危險,城裡的危險,曠野的危險,海中的危險,假弟兄的危險。受勞碌,受困苦,多次不得睡,又飢又渴,多次不得食。受寒冷,赤身露體。除了這外面的事,還有為眾教會掛心的事,天天壓在我身上。」(林後11:24—28)

信仰讓使徒保羅甘願受這許多的苦,甚至為主捨命。這證明基督教信仰並非苦難的敵人,而是好友。耶穌本人自己就是我們每個人為主為其他弟兄姊妹承受苦難,犧牲舍己的典範。耶穌自己本來無罪,但是他卻甘願為我們的罪承受羞辱和痛苦,這成了我們每一位基督徒承受苦難的典範。不僅如此,他三天後從死人中復活,升天坐在天父的右邊為我們祈求。這樣的信仰帶給我們承受苦難的能力,使我們得安慰和堅固。正如提摩太·凱勒在本書第二章所說:

「相信基督教教義中的人道成肉身和十字架,可以為苦難中的人帶來深刻的安慰;而相信復活的教義則可以使我們產生強而有力的盼望,因為它應許我們將要得著所最渴望的生命——那個世界將是一個無比榮耀的世界,遠遠超過一個不需要勇氣、忍耐、犧牲和救贖的世界。」(P040)

換言之,我們盼望的是將來那個永恆的世界,為了將來那極重無比永遠的榮耀,我們可以充滿喜樂地承受現在這至暫至輕的苦楚。

三、我們信宗教還是福音?(第十一章)

在本書第十一章,提摩太·凱勒區分了基督教和其他宗教的不同。提摩太·凱勒認為,其他宗教都只是宗教,旨在喚醒人們的良心,讓他們靠著道德行為來得救恩。並且,所有其他宗教的創始人在本質上來說都是教師,不是救主——他們的教導是說:「你們要這樣、這樣做,就會找到那一位聖者。」(P229)但基督教完全不同,基督教不是宗教,而是福音,旨在向罪人啟示有一位救主,他來為要拯救我們脫離罪和黑暗——耶穌的教導是:「我是來找你的那一位聖者,我要為你做那些你自己做不到的事。」(P229)這是基督教和其他宗教完全不同的兩點,基督教宣稱人惟獨恩典才能得救,其他宗教宣稱人必須借著好的道德行為才能成聖。基督教的創始人耶穌基督宣稱自己就是那惟一的救主,其他宗教卻宣稱他們要尋找一位聖者或者靠自己修鍊成為一位聖者。

在本章中,提摩太·凱勒也區分了兩種不同的生活模式:被宗教驅動的法利賽人生活和被恩典驅動的基督徒生活。提摩太·凱勒也明言自己雖然相信的是以福音為忠心的基督教,但在他年輕對福音的真義還沒有掌握得很好的時候,經常在宗教和福音這兩極之間擺動。有時候他表現得很好,他就充滿自信,並且延伸出一種很邪惡的驕傲,對那些失敗的人絲毫沒有同情心。當他的表現沒有達到標準時,他就會失去信心。我也經常在這兩極之間擺動,有時候活出的是一種宗教生活,有時候則活出一種福音生活,常常在這兩極之間擺動。

三個月前,我在微信上組建了500人的研經日課微信群,兩個月前,有人邀請一位不信主不相信聖經經常懷疑上帝的「慕道友」加入研經日課的微信群,這個事情讓我極其愁煩。研經日課群瞬間變成了給那位慕道友專門設立的安慰群、代禱群和傳福音群。對於這位慕道友,我有時候會表現出一種律法的生活,有時候會表現出一種恩典的生活。具體的律法生活是我會在群里@所有人此群只作為研經日課群專用,可以回答當天跟研經日課有關的問題,但是不能作為其他任何用途,因此請所有人對於這位慕道友的疑惑和不安在群里保持沉默。但是我會請一部分人單獨和這位慕道友接觸,我也和她聊了一些,但因為她是女生,從來沒有多聊。後來她又不斷地在群里發言,說自己如何堅持禱告卻不能觸摸到主,說自己如何讀經沒有慾望,說自己的痛苦是如何大且多。這個時候,我轉念又想,我們每日研經的目的不就是為了學習怎樣效法基督舍己服侍人嗎?如果因為這個人違反了研經日課的群規,就把她踢出群,就失去了效法耶穌基督榜樣的機會。於是,我便不再干涉這件事情,祈求在研經日課群里的弟兄姊妹們能夠以他人的事情為念,而不是專顧自己會不會被打擾。讀完提摩太·凱勒的這本書,我一直在思考,我究竟活出得是一種道德生活,還是一種福音生活?對於軟弱無助的慕道友,我究竟是像法利賽人一樣阻止別人靠近基督,還是像門徒腓力一樣經常邀請別人到基督那裡去?

在這整個過程中,我意識到我對福音的不夠認識,因為我的福音生活表現出來的竟然是排斥他人,而非接納他人。這是提摩太·凱勒提出的另外一個基督教與其他宗教非常基本的差別。關於如何對待異己,提摩太·凱勒認為其他宗教都習慣建立和強化自我以貶低他人來建立和支撐自我的價值感。但是他繼續說:

「一位基督徒的價值感並不是從排斥別人而產生,而是從主耶穌而產生,他為了我而被人排斥。」(P224)

但是我們活出的生活經常是排斥弱小、卑微、虛心懇求的人,我們經常排斥別人,而非接納別人。有時候,哪怕我們完全相信福音,並且時常被福音驅動去愛人和服侍人,還是有可能受宗教的捆綁。若不是神的靈在我們身上動工,我們就會很容易排斥那些經常在教會裡搗亂不可愛的人,或者對教會裡那些服侍不夠忠心,不夠有智慧的同工產生嫌棄和抱怨的想法。因此,提摩太·凱勒的第十一章對我們是一個提醒,提醒我們尋求每天被聖靈充滿,脫離膚淺的宗教生活,竭力進入福音的委身。

Book Cover & Review

圖書封面和簡介

···

在一個懷疑的時代,我們何以知道基督教是惟一可信的宗教?上帝為何允許苦難發生?一位自稱是愛的上帝為何會把人送到地獄去?教會是否要為諸多的不公義負責?科學是否已經否定了基督教?

提摩太·凱勒借著文學、哲學、日常生活談話以及嚴謹的邏輯思考,回答了懷疑基督教信仰的人甚或熱心信徒常有的一些疑問,解釋了為什麼相信基督教的上帝是十分明智與合理的選擇。


推薦閱讀:

幫助他人,成就自己【福音故事】
《馬可福音第四章--耶穌的比喻》
歡然奔路福音書庫|《
唐崇榮牧師 約翰福音查經 第115講
神創造性的目的:使夫妻二人達到身心靈的合一-福音時報

TAG:好書 | 福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