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道| 學書心得(三)
07-17
武春河,中國書法家協會第四、五屆理事,
中央直屬機關書畫協會主席。
形神俱備始稱工,先求形似後神通。
天真妙造祛俗韻,靈光閃處墨化龍。
武春河 草書《習書心得》手稿
與從事別的行當的人不同,成功的書法家一生都十分重視學習古人、學習傳統。古人和傳統到哪裡去找?到歷史遺存的碑帖中去找。我們聽說過許多大書法家一生都在臨帖,這並不奇怪。凡欲在書法創作上有所作為者,必須如此。當然也有個別人吹噓自己從來不臨帖即能把字寫得如何如何,這不過是江湖上的把戲,不能信的。
經常見到關於臨帖是形臨還是意臨的爭論,其實這二者並不矛盾。從形似到神似,再求脫胎換骨,形成自家風貌,是學書從初入門徑到深入堂奧的過程。你不能讓剛拿起毛筆的兒童去追求神似,也不能因八大山人臨寫的《蘭亭序》貌離神合而否定其藝術價值。因此,對臨帖的要求應因人而異,因學習的不同階段而異。
臨帖先學用筆是第一重要的。清人朱履貞說:「學書要學古人用筆,不可徒求形似。若循牆依壁,只循轍跡,則疵病百出。」其中最大的疵病便是一個俗字,把好端端的古帖臨得俗不可耐。當代習書者眾而成功者寡,其中絕大多數即敗在一個俗上。不少人用俗書去反丑書,不僅以俗為美,甚至將俗書奉為書法創作的高境界,弄出不少笑話。究其原因是書法審美的差異。因此,我認為,臨帖不僅是學寫字,更是在陶冶和培養人的書法審美觀。
因此,千萬別小看了臨帖,它既是學習書法的起步,也是一生創作的圭臬。真正的創作也一定是從臨帖開始的—屬於你自己的那一點成果,不過是你的臨習功夫與你的品格修為、學養及一切內在因素交互感應而靈光閃耀的結晶而已。
【詳見《中國書畫》2017年3期】
本文編輯:劉光 新媒體編輯:崔漫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