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和未被殺皆因深諳「官道」精髓?
店小二鬼扯發表於 2011-11-5 20:33|只看該作者|倒序瀏覽|列印
高級會員
積分2523經驗2523人氣0貢獻0金幣911人有人道,商有商道,官也有官道。何謂官道?雖有多重涵義,但主要指的是為官之道。筆者私以為,官道者,就是為官之人必須深悟深諳的道理。諸如低調做人高調做事、心有社稷胸無官癮、知足常樂見好就收等等。言歸正傳,我們還是說說明朝大臣湯和的故事。湯和(1326—1395年),字鼎臣,漢族,濠州(今安徽鳳陽東北)人,明朝開國功臣,軍事家。據史載,湯和幼孤,和朱元璋是好友,後參加郭子興農民起義軍,升千戶;寫信邀請朱元璋參加義軍,後隨朱元璋下採石(今安徽當塗西北)、太平(今安徽當塗),功升統兵元帥。其後又下金壇、常州,以功晉陞御史大夫。洪武元年(1367年,亦為元至正二十八年)十月任征南將軍,與吳禎討方國珍,方國珍率部下乘海船逃跑,廖永忠自海道截擊之於盤嶼(今定海盤峙島)。十二月,方國珍投降,浙東悉定。同年又自海道攻取福州,進軍閩中,陳友定留兵二萬守福州,自領精兵守延平。洪武二年正月,湯和、廖永忠等進攻延平。圍城十日,城破,陳友定自殺未果,執送應天處死。又平大同、宣府(今河北宣化),晉封為中山侯。洪武四年(1371年)拜征西將軍,率廖永忠、楊璟等部由瞿塘趨重慶,大軍進至重慶,明玉珍病逝,其子明升降明。從徐達北伐,伯顏帖木兒降。晉封為信國公。從以上介紹,我們不難看出,湯和自步入仕途後,可謂是春風得意,官運亨通,仕途順順,戰功赫赫。待朱元璋開國登上皇帝寶座時,他已身居高位,後又官拜信國公。可以說,此時此刻,既是他安享其成、名利雙收的機遇,也是考驗他官場手段、政治智慧的機會。一般說,歷朝歷代剛開國都很容易發生「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的悲劇。朱元璋作為一介草根皇帝,相對於其他帝王講,尤其深感皇權得來不易,故他要掃除一切危險、鏟掉一切阻礙,就愈加成為可能。事實上也證明了這點,朱元璋在明朝洪武年間,大開殺戒,歷經胡惟庸案和藍玉案,被殺官員多達三萬餘人,功臣幾乎被他殺絕。耐人尋味的是,惟獨信國公湯和未遭毒手,其蹊蹺何在?其奧妙何存?惹得後人眾說紛紜。有道是,伴君如伴虎,此言不謬。在中國封建社會中,歷朝如此,明代尤甚。朱元璋當上皇帝後,他面臨的境況很「嚴峻」:當一起打江山的「兄弟」一旦成為「君臣」關係,會不會出現「打江山容易坐江山難」的問題?會不會發生功高蓋主不服管束,甚至私下結黨圖謀奪權的隱患?為避免類似現象出現,於是朱元璋選擇了「斬盡殺絕」的辦法,將徐達、李善長、劉基、胡惟庸、藍玉、葉升、馮勝、宋濂、傅友德等一干人都想方設法除掉,方能安心放心。有人說,朱元璋大殺功臣的理由很簡單,自太祖之後皇室立位的儲君都是「軟弱」之輩,無論是先立的太子朱標,還是後立的太孫朱允炆,都為人仁厚,性格偏軟,朱元璋當然不放心自己死後,還留下一幫戰功赫赫的老臣,威脅到皇位安全。因此在自己交班之前,想方設法把那些舊臣殺掉,以為子孫後代的江山永固鋪平道路,防止再出來個陳橋兵變的趙匡胤。據傳,有一次,太子朱標進諫說:「陛下您殺大臣殺得太多,恐怕會傷了君臣間的和氣。」朱元璋聽了以後不說話,沉默很久。第二天,朱元璋把太子叫來,將一根荊棘扔在地上,命令太子去撿起來,面對長滿刺的棘杖,太子覺得很為難。朱元璋說:「這根荊棘你拿不起來,我替你將刺磨乾淨了,難道不好嗎?現在我所殺的人,都是將來可能威脅到你做皇帝的人,我把他們除了,是在為你造莫大的福啊!」以上說法與觀點,筆者雖覺得有些道理,卻又不敢完全苟同。原因有二:其一,朱元璋之所以殺掉一些功臣,那是他發現了執政的危險來自這些人,並非濫殺。就一般規律而言,人都是在遇見或預見存在危險時,才會奮力反擊反抗,以較小的損失換取較大的利益。若說朱元璋對那班曾同甘共苦的兄弟毫無一絲一毫感情,恐怕也不是實事求是的觀點。但當危機隱患大於感情因素時,他採取些過激手段,甚至是殺戮的手法去捍衛自己的皇權,不是不可理解的事。也許有人會認為筆者在替朱元璋找借口尋託詞,其實不然,大家不妨想想,假如身臨其境的是我們,今人又會有多少不同呢?只不過需要聲明,筆者並不贊同朱元璋的極端做法。許多時候,理解並非意味著肯定。其二,朱元璋之所以不殺功臣湯和,那是由於他沒感到來自湯和的真實威脅,絕非獨寵。按說,湯和也屬「荊棘上的刺」,處於必殺之列,可因為他的機警和自律,能急流勇退,不貪戀權勢,所以保全了自己和家人。其自保「經驗」可圈可點,不無「考古」價值。湯和對朱元璋有擁戴之功。他早年和朱元璋一起在郭子興麾下效力,比朱元璋的資格還老一些。後來朱元璋脫穎而出,逐漸成為首領,其他一起出生入死的將領看到朱元璋當老大,難免心裡不服氣,而湯和雖「長太祖三歲,獨奉約束甚謹,太祖甚悅之。」在關鍵時刻,他率先承認朱元璋的領導地位,這份功勞,朱元璋並不會忘懷。湯和對明太祖有敬畏之意。他從不高調,從不爭功,能以平常心對待不公待遇。打下江山大封功臣時,朱元璋故意降湯和一等,找個岔子只封他為侯,而其他同等條件的人都封為公爵。他很謹慎,很自足,心態極好,從不發牢騷,不怨天尤人,繼續兢兢業業、如履薄冰地伺候皇上,並及時向皇上作出誠懇而深刻的自我檢討,這才被寬恕被重用,幾年後進封為信國公。湯和對局勢有睿智之明。他明理知趣,善揣帝意,以迎合皇帝心思求得自保。《明史湯和傳》記「帝春秋浸高,天下無事,意不欲諸將久典兵,未有以發也。」也就是說朱元璋對掌握軍權的老臣開始不放心了,湯和明白與其等朱元璋「杯酒釋兵權」,不如投其所好,自己主動急流勇退。於是,在眾多高級將領中第一個自請解除軍權:「和以間從容曰:『臣犬馬齒長,不堪復任驅策,願得歸故鄉,為容棺之墟,以待骸骨。』帝大悅。」朱元璋立馬撥款為湯和在鳳陽老家造房,讓他衣錦還鄉。湯和對自己有謙卑之態。他解甲歸田返鄉後,不僅低調做人,不以功臣自居,還能束縛子孫家奴,遵守法紀,善待鄉鄰,做到不授人以柄。因為他堅信,朱元璋的耳目一刻也不會放鬆對他的監視,其一舉一動都會被報到朱元璋那裡,故而只是整天吃酒下棋,遊山玩水,含飴弄孫,不結交各地官吏鄉紳,不關注國家政事大事,給人一種只貪圖享受、其他一概不聞的印象。這讓朱元璋非常放心安心。就這樣,他令人難以置信地活到了洪武二十八年,以七十歲的高齡而善終,並在死後追封為東甌王,謚襄武,可謂是極其難得。湯和能在朱元璋的高壓鐵腕手段下成為「漏網之魚」,成為歷史奇蹟,與他端正心態、擺正位置的言行舉止有莫大關係。所以,《明史》稱讚湯和「沉敏多智數」,絕非溢美之辭,當為實至名歸之定論。也許正因為如此,湯和才成了個歷史中的「異數」、後人研究的「典範」。綜上所述,筆者認為,湯和絕處逢生----未被朱元璋所殺,皆因其深諳「官道」精髓,深悟皇權所需。我們今天分析探討湯和現象,絲毫沒有提倡大家在遇見類似情況時,以退為進,委曲求全,而僅是就事論事現象、笑侃古今軼聞罷了。
推薦閱讀:
※淺析傅青主生化湯和產後生化湯的臨床應用
※神奇的蔬菜五行湯和糙米茶
※普通人的雞湯和《我是路人甲》的反雞湯
※老湯和高湯的配方(個人多年經驗總結)
TAG:湯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