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想談5——細胞形態學的地位和發展的路

細胞形態學是古老和經典的臨床診斷方法,歷史悠長,至今已有150年歷史。因其方法簡便、實用以及百聞不如一見的直觀特性,長期以來一直是血液病,尤其是血液腫瘤診斷,最根本、最重要的方法。

但是,隨著時代的變遷,細胞形態學的診斷地位,由先前靜悄悄地發生,到近十餘年來的劇力衝撞。愕然回首,有的今非昔比,有的讓人糾結、讓人茫然。

細胞形態學的地位變化,主要體現在血液腫瘤方面。FAB分類曾是上世紀70-80年代風靡世界的分類法,至90年代受到流式、遺傳學和分子學技術的影響,診斷的重要性逐漸下沉。至今,細胞形態學在血液腫瘤診斷中,主要作為基本診斷。而當今主導定義和診斷血液腫瘤的是WHO的整合方法,細胞形態學為其中的一部分。

細胞形態學面臨的現實是殘酷的,需要樹立起新的理念,重新擺正診斷地位,處理好FAB分類與WHO分類的關係(詳見本微信公眾號感想談——急性髓細胞白血病WHO分類與FAB分類的關係)。處理好與流式免疫表型、細胞遺傳學和分子學之間的關係,為臨床提供更為恰當和實用的診治信息。

FAB分類作為初診病人的基本診斷,依然具有繼續存在的意義。分子學等新技術新方法的應用對形態學既有負面影響又有促進的動力。根據當前的認知,WHO、ENL等對形態學的總體評價是:「形態學診斷仍是血液病診斷的基本方法」,在臨床診斷中的簡便性、實用性和重要性依然存在。

在一般的血液形態學診斷中,如找到血液寄生蟲、深部組織感染的真菌(如組織胞漿菌、馬爾尼菲青黴菌)、發現骨髓轉移性腫瘤;不需要對血液腫瘤進一步分類的非特定類型者,如急性嗜鹼性粒細胞白血病、急性全髓增殖症伴骨髓纖維化、髓系肉瘤、肥大細胞白血病、治療相關髓系腫瘤;典型的一般貧血和其他血液病等。還有以找到惡性腫瘤細胞見長的體液脫落細胞學、細針穿刺細胞學。對於這些疾病,細胞形態學的診斷地位,基本上沒有受到影響或影響較小。

回顧歷史,面對現狀,展望未來,是十分迫切又需要非常認真地思考的事情。我們認為細胞形態學依然是一門實用性見長的分支學科技術,依然不缺探究的課題,細胞世界依然迷人。

走符合自身發展的路。首先,反思與總結,溫故而知新,加強基本功修鍊。細胞形態學是需要不斷地積累知識、技術與技藝,需要不斷地感悟、實踐與總結的工作,只有達到一定程度才會對相關疾病作出較為準確的評判或診斷。我們依然提倡我們的情懷,在寂寞的細胞學田園裡勤耕勤耘,不斷地向「火眼金睛」邁進!

重視新學科知識和技術的互補。增強學科知識和技術的相互了解,是拓展視野的重要方面。近幾年風行的「互聯網+細胞形態學」和各種形式「細胞」、「血液」交流群」都是增進互補增強見識的途徑。同時在修鍊內功、增強底氣中,彰顯細胞形態學與流式免疫表型、細胞遺傳學和分子學整合中的價值。如細胞形態學與流式免疫表型是天生互補的一對診斷學方法,只有兩者的互補才會得出更多更可靠的診斷滿意臨床。

靜生時勤助長,在探索中前行。開展新方法,開發新技術,是自身發展的重要支柱。需要更多有志於奉獻的同仁、相關公司的研發進行協作和攻關。

總之,我們依然相信目睹到的各種各樣細胞(如腫瘤細胞、血液寄生蟲和真菌感染細胞)總比用間接方法得出的或推導出來的結論要踏實得多,百聞不如一見可以恰當地比喻這種關係,尤其在基層醫院中更有其突出的臨床價值(下圖)。這就是通常情況下的形態學(基本診斷)的金標準吧。經過歷史的沉澱,開展新技術以及與其他新技術相互結合而迸發出來的火花,細胞形態學的地位還會分化,有的可能還會下沉,有的不會明顯變化,有的可能還會迎來第二春。

圖為基層醫院發現的2例外周血片馬爾尼菲青黴菌

a、b為2個不同病例。馬爾尼菲青黴菌基本形態為類圓形、長圓形或臘腸形,常有橫膈將其分為兩段,大小不一,胞膜清楚,有1~2個紫紅色小核;可以在中性粒細胞胞質內,也可以散在於細胞外,數量多少不一(圖片由李宏波和許曉莉提供)

推薦閱讀:

女人在婆家的地位,是男人愛出來的
??金錢...地位...婚姻...說得真好! ~?
天安門豎孔子像引台焦慮 擔心失"正統"地位
派對裝地位超然
中國地位最高的畫家,皇帝的外孫,唐高宗的宰相,狄仁傑的伯樂

TAG:細胞 | 發展 | 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