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姓與氏的起源(2)

氏的起源    據傳說,神農氏時代結束後,黃帝、炎帝、蚩(音痴)尤等人物出現了,意味著氏族制度的父權制時期,待到堯、舜、禹時代,氏族社會已臨近解體。父系氏族社會的生命期雖然比母系氏族社會短得多,但人類歷史的前進步伐卻大大加快了,最終完成了向階級社會的飛躍。    遠古時代的中國領域內,居住著許多不同祖先的氏族和部落,它們彼此經過長時期的相互影響和相互鬥爭,有些逐漸融合了,有些發展壯大起來。    炎帝族的發祥地約在今陝西的渭水上游一帶。炎帝姓姜,為神農氏之後(一說炎帝即神農氏),居手姜水,因以為姓。姜水即岐水,在今陝西省岐山縣西,源出岐山,注入渭河。神話傳說他是牛頭人身,大概是以牛為圖騰的氏族。姜姓是西戌羌族的一支,自西方游牧最先進入中部地區,其東遷路線是沿著渭水東下,順著黃河南岸向東,到達今山東一帶。    居住在東方的人統被稱為夷族,太皞(音hao號)是其中一族的著名酋長,風姓,神話傳說他是人頭蛇身,可能是以蛇為圖騰的氏族。春秋時期,山東還有任、宿、須句(音勾)、顓臾四個小國,說是太皞的後裔。    居住在北方,西方的人統稱為狄族、戎族。其中犬戎族自稱祖先為兩隻白犬,當是以犬為圖騰,北方薰鬻(音熏育)族是支強族,為秦漢時匈奴族的祖先,相傳與黃帝族發生過衝突。    居住在南方的人統被稱為蠻族,其中九黎族最早北上進入中部地區,與炎帝部落發生衝突。九黎族當是九個部落的聯盟,每個部落又各包含九個兄弟氏族,共八十一個氏族。蚩尤是九黎族的首領,兄弟八十一人,即八十一個氏族酋長。神話里說他們全是獸身人首,吃沙食石,銅頭鐵額,耳上生毛硬如劍戟,頭頂長角怒而觸人,這大概是以猛獸為圖騰,勇悍善斗的強大部落。九黎族驅逐炎帝族,後被炎帝族聯合黃帝族在涿鹿(今河北省涿鹿縣)打敗;九黎族一部分被迫退回南方,一部分留在北方建立黎國,一部分被炎黃族俘獲役使,到西周時還留有「黎民」之稱。    黃帝部落的發祥地大約在今陝西的北部,後來向東遷徒,沿著北洛水南下,到現今陝西的大荔、朝邑一帶,再東渡黃河,順著中條山和太行山邊,又向東北走,最後定居在河北涿鹿附近。黃帝姬姓,號軒轅氏,以雲名為官職,居於姬水,因水從女為姓。在歷史上曾有過不少姬姓方國和部落,譬如河北一帶,鮮虞(在今河北省正定縣)就是姬姓;薊(今北京市)也是黃帝部落的後裔,《禮記·樂記》記載:「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車而封黃帝之後於薊。」古燕國也是姬姓。炎黃二族聯合打敗九黎族後不久,相互之間又在阪泉(今河北省懷來縣一帶)發生了三次大衝突,原因是炎帝部落要爭做霸主。黃帝族率領以熊、羆、虎等為圖騰的各氏族打敗了炎帝族,炎帝部落歸服,加上蚩尤部落留在北方的成員,他們進一步聯合起來。以後,他們的後裔就從河北一帶向南發展,打敗了其他一些部落,一直進到黃河流域一帶定居下來。經過長時期的共同生活,共同繁衍,互相融合,共同組成了我國中原地區的遠古居民,這就奠定了後來華夏族的歷史基礎。古書中有關黃帝的傳說特別多,如用玉石作兵器,造舟車弓矢,染五色衣裳,正妻螺祖養蠶織絲,史官倉頡創造文字,大撓作干支曆法,伶倫制樂器等。故後世稱讚他「能成命百物」,賦予帝王形象。這些傳說多出自戰國、秦漢學者的附會,即古代學者承認黃帝為華族始祖,因而一切文物制度都推屬到黃帝。    炎帝、黃帝、蚩尤、太皞的時代,各氏族根據不同生活區域及血緣關係組成部落,若干部落還能組成部落聯盟。這樣,一個部落或部落聯盟往往以其中最強大的、據領導地位的氏族的標號作為整個集團的名稱,如姜姓炎帝部落,姬姓黃帝部落。    《國語·晉語》中說:「黃帝之子二十五人,其同姓者二人而已,……其同生而異姓者,四母之子別為十二姓。凡黃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為十二姓。」所謂得姓,大概是子孫繁衍、建立起新的氏族。歷史上堯、舜以及夏、商、周三代,相傳都是黃帝的後裔。夏為姒姓,商為子姓,周為姬姓,於是周朝時就有了本姓與異姓之分。傳說中黃帝之後帝堯之前,炎黃聯盟重要首領有少皞,顓頊(音zhuan"xu專需)、帝嚳(音庫)等人。少皞姓己(或說姓贏),號窮桑氏,活動地點在奄(今山東省由阜市),下分二十四小支,分布於今山東半島大部分地區。黃帝後裔或在中原地區或在夷狄邊域,少皞族當是炎黃聯盟向東發展的一支,與夷族雜居,接受了太皞族文化,因此稱為少皞,成為夷族文化的繼承者。顓頊相傳是黃帝之子昌意的後裔,號高陽氏,活動地點在帝丘(今河南省濮陽縣),下分八個氏族。被炎黃聯盟征服的九黎族,到顓頊時仍奉巫教,雜拜鬼神;顓頊禁絕巫教,逼令順從黃帝族的教化,實行人神分職,標誌著原始宗教向神權的過渡。他的一支後裔鯀(音滾)、禹在河南嵩山一帶建立了大部落,為夏朝先祖。帝嚳相傳是黃帝之子玄囂的後裔,號高辛氏,活動據點在毫(音伯,今河南省登封縣),下分八個氏族。他的一支後裔契在河南商邱成立大部落,為商朝始祖。另一支後裔棄相傳為始種稷和麥的人,後世尊為農神,其子孫世世務農,居於豳(音賓,陝西省句邑縣),至商朝時又遷居周原(在今陝西省岐山縣),為周朝始祖。    堯、舜、禹是炎黃部落聯盟解體前最後三個大酋長。堯為陶唐氏部落長,史稱唐堯,為黃帝嫡裔。舜為有虞氏部落長,史稱虞舜,相傳其母握登看見大虹貫空,意感而生舜於姚墟(今山東省濮縣南),故得姚姓。禹為夏後氏部落長,姒姓,歷史上有著名的「大禹治水」的傳說,黃帝以下諸帝,都以攻黎攻苗為主要事業,到禹時始告完成,從此炎黃部族在中原地區的地位愈益鞏固。    氏的源起,當以此為濫觴。顧炎武根據《春秋》,考得秦漢以前的二十二個姓,大致可以反映上古時代姓的情況。這些姓究竟如何發生,當時的人已不能詳考,只有一些零碎的歷史傳說。至於秦漢以後,對於姓的發生,說法雖多,也更為精緻詳密,但往往出於後人的自我作古,可信程度還趕不上先秦的傳說。儘管如此,我們還是可以透過一些有關姓的記載、傳說,從中窺得上古和遠古時期社會的某些重要側面。黃帝之子得十二姓,這個古老的傳說曲折地反映出:西周時代的一些異姓往遠古迢溯的話,很可能出於同一個源。如此說來,這些異姓在形成之初,完全相當於日後由一個姓派生出來的不同氏。所以,姓和氏的區別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總要聯繫一定歷史條件而言。黃帝之子得姓,就已有了「胙土命氏」的意思,不過當時尚是氏族社會,分支據地仍屬建立新的氏族的性質,而且炎黃部族成員較多,新的子孫氏族不一定都出自姬姓,母系氏族社會的影響習慣還有延傳保留,所取之姓多從女旁,所以仍以姓稱謂這些新的氏族。隨著歷史的進展,氏族後代分支越來越多,一姓所出越來越明顯,更主要的是氏族制度逐漸被階級社會國家制度所破壞、所替代,賜土以命氏便產生了。如傳說中的少皞己姓支裔皋陶,得偃姓,其後嗣散居江淮之間,形成一個偃姓集團,建立英、六、群舒等小國,英,六,群舒等皆為氏。    胙土命氏是與奴隸制國家分封諸侯的制度不可分割的,這是帝王賞賜子孫及功臣的方法,也是治理國家的手段。氏族社會向階級社會邁進的解體期間,這種情況的雛型已在氏族後裔分支立族中出現了。氏的源起產生當在氏族社會晚期,距今起碼有四千多年了。
推薦閱讀:

羽管鍵琴獨奏音樂會:感受巴洛克音樂的起源與傳承
瑜伽唯識學的起源與發展(二)
Flash中國象棋及起源與發展
華夏國家起源新論——從「猴山結構」到中央集權國家
探索八卦的起源

TAG:起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