療病調體 糧草先行 ——中藥學教授劉繼林談食療
劉繼林 中藥學教授,博士導師,國家級重點學科中醫養生學學術帶頭人。現任中華中醫藥學會理事、四川省中醫藥學會常務理事。
編者按:採訪劉老是一件很輕鬆的事,他如今已是76歲高齡,說起話來依然條理清晰,中氣十足,針對小編所提出的疑問,思維敏捷的他都能引經據典,娓娓道來,再加上他沒有老年人常見的耳背毛病,整個採訪過程顯得愜意無比。
療病調體 糧草先行
——中藥學教授劉繼林談食療
文/玉子
寓醫於食為良藥
劉老初與中醫結緣,僅是簡單的因為新奇,解放前的中國沒有正規的國家級中醫院校,博大精深的祖國醫學,依靠的是師徒或祖傳的方式,很是強調個人的天資領悟能力及自我學習能力。1956年,四川省中醫學院成立,劉老成了第一批學生,那時的學習很苦,教材也並不正規,深奧的醫學知識讓初涉此道的他有些雲里霧裡,好在憑著骨子裡的一股倔勁,終是堅持了下來,後來接觸了臨床課程,有了實際經驗後,以前的知識終於能融會貫通,也就在此時,劉老深深地迷上了中醫,並為此付出了自己一生的精力。
將中醫藥學作為自己專業主攻方向的劉老,對西醫也有很深入的研究,他時常將兩者的理念和成果相互印證著,並不斷進行更深入的研究探討,可以說,劉老是中西醫結合的忠實擁護者。「中醫和西醫雖看似道不同,但實際本質相同,中醫其實就是西醫臨床醫學和營養學的結合體,中醫治病不完全依靠葯,同時需要使用食物進行調理,這正和西醫思想相同——臨床醫生強調葯,營養師強調食物。比如糖尿病,西醫除了用藥外,還有嚴格的食物控制,中醫亦是,葯食兩者相得益彰。」劉老指出,中藥學中的藥用途是防治疾病,如巴戟、三七等;食是葯食兩用,主要用於維持健康,調理亞健康狀態,同時也能防治疾病,比如胃寒腹痛,用胡椒、大棗也可以治,馬齒莧是菜,但也是治療腸炎、痢疾的良藥。
由於浸淫藥學多年,劉老很是推崇食療,正如《黃帝內經》所云:「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無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養盡之,無使過之,傷其正也。」唐代名醫孫思邈在其所著的《備急千金要方》中亦設有「食治」專篇,指出 「凡欲治療,先以食療;既食療不愈,後乃用藥耳」。食療中還有句話叫「寓醫於食」,既將藥物作為食物,又將食物賦以藥用,葯借食力,食助葯威,二者相輔相成,既具有較高的營養價值,又可防病治病、保健強身、延年益壽。由此可見,食療在保健、養生、康復中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膳食平衡是原則
「很多人一說到食療,就馬上聯想到葯膳,實際上,歷代中醫藥文獻裡面從來沒有葯膳一詞,這是近年來炒作出的一個概念,屬於新名詞。真正的食療並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複雜神秘,日常所見的蘿蔔青菜、魚蝦雞鴨,均具有食療作用。比如血壓高,可多吃點芹菜,喝點菊花茶,這就是食療。」談起食療,劉老開始滔滔不絕,小編卻有了些疑惑——這些可都是家常菜啊,難道自己平日吃飯也都屬於食療範疇嗎?「食療與飲食最根本的區別就在於它是以維持健康、防治疾病為目的,是將飲食調理做為達到預期健康目的的一種手段,而日常無意識地吃僅是為了生存需要,沒有需要達到的預期健康目的,所以不能稱作食療。」劉老的這番話可謂一語中的,道盡了食療精髓。
談笑間,小編問及劉老最為推崇的養生法和他的養生秘訣時,劉老首先做了個很精練的總結,就一個字——吃!「這裡面的學問可是太大了,要達到膳食平衡是很不容易的,需要考慮比例和多樣化,保證營養量,同時,還要注意不同食物的特點,避免食用不當對身體造成損害。國家衛生部的中國居民膳食指南中有個平衡膳食寶塔,是在對大量疾病調查統計後,再結合中國居民的膳食,把平衡膳食的原則轉化成各類食物的重量,便於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實行,其中不僅對所有人群有總體健康膳食要求,還對不同人群、年齡、疾病有基本膳食建議,建議大家可以借鑒一下。」接著,劉老話鋒一轉,提到了食物的營養及健康價值:「食物裡面含有很多營養素,比如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微量元素等,維持健康也就是維持這些營養素的最佳攝入量,而很多食物在這些基本營養素之外,還含有非營養素成分,比如植物中的黃酮類、皂甙、多糖等,這些是具有治病功效的藥物成分,對身體也是有利的,可以多攝取。」
葯膳炮製有訣竅
冬病夏治是夏季養生的一大話題,這時候,屬於虛證陰寒的呼吸類疾病進入了緩解期,此時調養可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調養要點在於補氣、潤肺、散寒。「蟲草、蛤蚧、紫河車可溫補肺腎,都是不錯的選擇,可根據其不同的特點做成不同的食物形態,比如蟲草磨粉後沖水喝,紫河車可以做成肉圓子,形式上無需拘泥,可放心大膽地創新。」對於現在大家認為葯膳就是燉品的概念,劉老說,葯膳還可以做成粥、羹、餅、茶等劑型,不同的劑型與原材料、治療需要有關係,比如需要長期調理的慢性病,就要將藥材做成可長期使用的形式,糕、散、丸類劑型就比較適合;綠豆、苡仁、芡實等糧食類含澱粉多,適合做粥、糕點、散劑;泡茶的方式則適合藥性很容易浸泡出來的種類,如菊花、金銀花、竹葉等花葉類,簡單又方便。
劉老特別指出,想要達到好的食療效果,關鍵是用量,要嚴格按照規定使用,此外,由於葯膳是一種特殊食品,故在烹制方法上也有其特點,除了一般的食品烹制方法外,還要根據中藥炮製理論來進行原料的處理,炮製看似簡單,無非是物理加熱,但實際上發生了很多化學變化,比如人蔘蒸後變成紅參,人蔘皂甙就發生了改變;生首烏變成制首烏,瀉下成分被破壞減少,補益成分卻增加了。而是否該炮製或用何種方式炮製是有規則可循的,關鍵是看用途,比如杜仲,用於補腎時就要用鹽水炒,補肝腎強腰膝效果更佳,但若是需要降壓時,就必須用生杜仲了。
「雖然說調理最宜食養,小病最好食治,但它還是不能代替藥物療法。兩者是各有所長,各有不足,應視具體人與病情而選定合適之法,千萬不可濫用。」採訪結束前,劉老再次叮囑道。
推薦閱讀:
※不濫用抗生素—--公民藥學素養之八
※任之堂熬藥學醫一年(王蔣)
※藥師筆記--軍醫版習題--相關專業知識
※第三章 中藥學理論
※藥學綜合學習第17周(徐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