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封家書讀人生:父母老去,鄉愁何寄?

春節前整理家中內務,在平時不怎麼動的抽屜里發現了幾封泛黃的家書,讀著讀著,淚水模糊了我的雙眼。

「四泉(筆者小名),家中一切安好,勿念。這個月生活費已經郵出,細末(節約)點用,要發憤學習,切莫貪玩。」這是1982年我在縣一中讀書時父親寫的。父親雖然只讀了幾年私塾,字卻寫得極為工整。那時,我玩心特重,上課看小說,晚自習逃課看電影,以致學習成績一落千丈,由上高中時全年級排名第二下滑到倒數二十幾名,父母知道後很是著急,因農活忙,不能來校,便寫了這封信勸誡。在這封信中,我還了解到因家裡窮,為湊集我的學費、生活費,父母幾乎每天凌晨四點就挑起菜擔徒步十幾里到縣城賣小菜,為的是每斤比當地小鎮集市能多賣幾分錢。我彷彿看到了父母挑著菜擔揮汗如雨佝僂的背影,我落淚了,為自己荒唐舉動後悔不已!從此我痛改前非,發奮學習,最終高中畢業以較好成績升學跳出了農門。

在安徽礦冶學校讀書期間,又是父母每月一封家書,告誡我不負光陰,學好過硬本領,畢業後報效國家和社會。安徽的冬天比湖南冷,母親怕我凍著,晚上在如豆的燈光下,為我編織平生第一件毛衣。那年寒假回到家裡,母親親手為我穿上,看到頭髮開始花白的母親,淚水再次模糊了我的雙眼。「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那時,我才真正明白了這首詩的含義。

參加工作,有幸成為一家國有企業的幹部。當時電話不像現在這樣普及,我和父母主要還是靠書信聯繫。父母這時千叮嚀萬囑咐的就是要老老實實做人,勤勤懇懇做事,清清白白當幹部,不存非分之想,不貪意外之財,不讓人家戳脊梁骨,為國家多作貢獻。父母的教導我謹記在心,始終保持了自己的本分和初心,不曾越雷池一步。父母來信我每封必復,兒行千里母擔憂,父母老矣兒牽掛,除報平安、再三保證自己會嚴守黨紀國法、努力工作外,我更多的是問候二老,「不要太忙,身體好吧?要不接二老到我這裡兒養你們!」家鄉的父老鄉親,一草一木,濃濃的鄉愁,一直縈繞在心,成為我前行的動力。

生活歷來不是一帆風順。上世紀九十年代,我所在的企業連年虧損,瀕臨破產,妻子懷孕,又遭遇下崗,一家全靠我的工資維持生活。60多歲的父母知道後來信鼓勵我們,不要著急,說他們身體硬朗,還種得田,喂得豬,賣的菜,可以接濟我們。想到父母含辛茹苦送我讀書參加工作,怎能還要他們接濟?年紀輕輕,得靠自己!我便在單位集市擺了個夜宵攤,妻子腆著一個大肚子幫我忙,看到每天有幾十塊錢進賬補貼家用,雖然苦點累點,小兩口樂呵呵的。怕父母擔心,我們在給他們的信中也是報喜不報憂,說一切安好,請二老放心!

去年8月,80多歲的老母因病去世,家中只留下形單影隻的父親隨兄嫂生活。為了方便和父親的情感交流,我給他買了一個老年手機。因年老耳背,通話時父親總是在電話那頭嚷嚷:「你說什麼?我聽不清!」回家後父親和我說:「你還是像原來那樣,給我寫寫信吧!」考慮到父親老眼昏花,即使我給他寫信,他也看不清,也只能由農村老家的哥嫂念給他聽。加上近年來隨著科技進步,電子郵件、簡訊微信等通訊手段取代傳統書信,鄉郵漫漫,家書遲遲,鄉愁難寄!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近年來,書店裡曾國藩以及傅雷等人的家書備受青睞,主要原因除了其中飽含濃濃的鄉愁和家國情懷外,還因為它能夠喚起人們心底美好的回憶。不管時代怎樣飛速發展,家書這樣一種即將遺失,卻彌足珍貴的東西,仍然讓人永駐心中,久久留存。感念家書,因為它一次次校正我人生的航向和目標,給我溫暖,給我動力。

推薦閱讀:

藜閣家書(125)
曾國藩家族為何長盛不衰:曾國藩為子孫留下四「錦囊」|曾國藩|曾國藩家書
家書(68)
今日精選段子:放學到家書包一扔。
東京這家書店,可鑽進書櫃睡個好覺

TAG:父母 | 人生 | 鄉愁 | 家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