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南京屠殺,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反思?
【我要評論】【該文章閱讀量:120】【字型大小:大 中 小】
按:關於中日戰爭及其反思,在2005年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六十周年的時候,本人曾寫過一篇文章《六十年前的歷史,六十年後如何面對》,其主旨是我們應該以更紮實的史料來還原歷史以更人性的角度來反思歷史,而不應僅僅停留在民族仇恨和政治對抗之中。現在看來,我對於此文的一些細節看法雖然有些改變,但主旨仍是我所堅持的。前幾天,一個朋友發來一首祭奠南京遇難者的詩,看後感覺不好,於是回信討論,此文即是此信稍加修改而成。
《六十年前的歷史,六十年後如何面對》鏈接:http://wuwenshi.blog.sohu.com/54004903.html
要記住歷史,不要記住仇恨。 ——李秀英(南京大屠殺倖存者)
持續六周的南京大屠殺使數十萬鮮活的生命旦夕之間化為烏有,這成為人類歷史上最為慘絕人寰的一頁。因此,反省歷史,譴責戰爭,呼喚和平,都應該成為南京大屠殺七十年紀念的題中應有之意。但是,反思的角度,似乎集中於民族主義的單一視角,而反思的聲音中,民族主義的呼聲也最為強烈。「勿忘國恥,振興中華」一直以來都是我們對待近代百年恥辱史最為標準的態度和口號。然而,這在某種程度上既無助於我們對歷史的真正認識和反思,也無助於今日中日兩國人民的和解。我們似乎應該重新反思曾經的歷史和屠殺。
首先,從國家層面或者說從政治層面來講,為什麼會發生南京大屠殺?當時的政府為什麼沒能有效抵抗日本入侵併保護自己的國民?應該說,這個層面的反思是我們做的最多的,但卻不見得做得好。「落後就要挨打」,這是曾經的最為正統的答案,但問題是為什麼會落後?這僅僅是軍事落後的問題嗎?政治上的專制在多大程度上阻礙了國家的發展和崛起?國內的分裂和派系鬥爭又在多大程度上妨礙了中國的抗戰和民族力量的團結?這是政治層面所應做的最根本的反思。否則,再次發生戰爭,我們仍會一敗塗地。
其二,民族性的層面。我是不願意強調這個層面的,這往往有居高臨下的道德指教之嫌,而且當處於與他們相似的境遇中時,我們本身也未必能做的更好,更何況原子化的個人不可能對抗裝備有現代化武器的軍隊,但是歷史逼迫我們必須面對,那就是面對日軍的屠殺,為什麼沒有反抗?
其三也是最為重要的是人性層面的反思。為什麼人性會扭曲並殘忍到這種地步?面對手無寸鐵的婦女老人和兒童何以痛下殺手?又是什麼造成了這種扭曲激發了這種瘋狂並使人類獸性的一面毫無保留地釋放出來?戰爭?制度?還是洗腦?怎麼才能防止這種獸性的再次爆發?如果我們處於這種狀況中,面對良心和命令只能二者擇一的情形,我們會如何選擇?或者我們是否還能意識到自己的良心?日本軍人的兇殘屠殺不僅僅是作為中華民族一員的我們的恥辱,更是作為人類一員的我們的恥辱。
需要反思的,還有我們的「反思」自身。長期以來,中國以外的世界對南京大屠殺的歷史知之甚少,遠沒有形成對納粹似的全球檢討和反省。二戰以後,以色列政府和猶太民間團體與學者密切配合,從人道主義視角出發對納粹罪行進行不斷地揭露和控訴,並對逃脫的納粹罪犯進行全力追捕以期繩之以法。但是兩岸政權卻相繼放棄了對日本的索賠,對抗戰史的研究甚至一度成為學術禁區,即使有所研究也多是強調民族感情和意識形態,而不關注於遭受不幸的鮮活的個體,這也導致西方世界普遍認為關於「南京大屠殺」的爭論只是中日兩國政治對抗的需要。最終竟然是依靠一個柔弱而堅韌的女性以生命的代價寫成的《南京浩劫——被遺忘的大屠殺》才引起世界對這段黑暗歷史的普遍關注和承認。這本身難道不值得反思?
七十年後當我們再次祭奠數十萬無辜的冤魂時,我們不應記憶仇恨,而應該記取教訓。日軍屠城期間,無私救助中國平民的德國義士約翰?拉貝曾說過:「我們可以寬恕,但我們不可以忘卻。」是的,我們寬恕是為了放棄仇恨,我們記憶是為了防止悲劇的重演。
2007年12月16日於武漢曉南湖畔
(轉載本文請註明「中國選舉與治理網」首發)來源:作者賜稿來源日期:2008-1-16 本站發布時間:2008-1-16推薦閱讀:
※面對失利失意貴在坦然淡然
※家庭教育:告訴孩子,沒有誰會一直贏,正確面對輸贏!
※怎樣面對老公出軌老公出軌,聽聽專家的建議(轉貼) - Qzone日誌
※面對難民潮美帝不應裝聾作啞睜眼瞎
※「小姐」,中國需要勇敢面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