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練狀態:提升培訓效能
很多多次聽過我課程的朋友說:今年張老師的授課狀態和以前不一樣了。其實這種狀態是一種流動的狀態,用意識和潛意識講課的狀態,是激發學員、賦能於人的狀態,概括起來就是教練狀態。
而發生這種變化的背後,就是我今年系統學習了教練技術,我學習教練技術的目的並不是做職業教練,而是希望能夠將教練技術應用於培訓中,以提升培訓的效能,同時讓身心更輕鬆。
這一點在埃里克森教練學院創始人瑪麗蓮老師身上得到充分驗證,她已經74歲,還能夠全球飛,甚至會連續安排20多天的課程,可是她授課時的狀態仍然保持精力充沛,令學員著迷。很多上她課的學員屢聽不爽,就是要去感受這種狀態和能量的。
我對5項原則深信不已,尤其是對「Everyone Is OK」這一原則,那麼作為培訓師,能否堅信這一原則呢?
Everyone Is OK
培訓師把自己放在一個什麼樣的位置?專家?引導者?導師?還是教練?大部分時候培訓師會將自己放在一個專家的位置,分享自己在專業領域的知識、經驗、技能,而很多時候作為企業方請這個老師的初衷也是首先因為他在這方面的專業性。近幾年引導技術流行,大家也深知僅僅純乾貨的分享在改變學員行為方面效果甚微,所以很多老師開始將引導技術應用在培訓中,對於促發學員改變確實有幫助。這樣的老師是在專家和引導師之間切換的。
那教練狀態是什麼?教練狀態是不帶引導的中立的、採取開放性問題式的由對方來尋找解決方案。猶太人認為知識和真理在每個人心裡,所以猶太人上課喜歡吵鬧,課下吵課上也吵,大家通過激烈的辯論和討論來學習。法國人信奉哲學,哲學最重要的是保持獨立思考能力。沙龍學習成為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通過交流的方式,大家傾聽、闡述和協作。
在培訓中做到純粹的這種狀態簡直不可能,除非是領導請來一個團隊教練,就是為了教練大家。那這個時候教練狀態在哪裡?應該是在語言里,在體驗里,在結構里。在語言內容和語氣語調方面採取教練式問題來開啟一個話題,開啟學員的討論,相信學員是OK的;在體驗里,通過活動來讓學員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案;用教練式結構來幫助學員得到行動方案。
在《教練的藝術與科學》課程中,其一個系統的流程就是教練之箭,其實每次培訓也是一次「箭」。
建立親和
培訓的親和體現在三個維度,培訓師與學員間的親和、學員間的親和、學員和內容的親和。這些在整個場域中應該是一體的,一切創造Sponsor和學員所期待的結果。
有些專家式培訓師讓學員感覺千里之外,這樣的距離感也會帶來學員與知識的距離,這樣的知識形成的是短暫的衝擊,而難以形成持續的能力。大師級的培訓師讓你感覺她既像一個朋友,又像一個導師,又像是教練。
學員間的親和:很多牛課是,一半向老師學一半向同學學,好多人都這個說法不太理解。學員是這個場域中的重要角色,尤其是當學員間的觀點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時,學員分享優秀的經驗時,學員提出很深刻的問題時,頓時讓整個學習氛圍提升幾個分貝。而建立學員間的親和開始於訓前,蒸騰於破冰,沸騰於訓中,延續於訓後。
學員和知識的親和:有學員到上課時還不知道這個課程要講什麼內容,還不明白這個課程與他有啥關係,這個親和就沒有建立起來,那有可能會出現他始終進不來,進來後發現不是自己想要的,或者是進來晚的狀況。當然開始上課時,老師要建立學員和知識間的親和,說給「意識」聽。
拿到合約
優秀培訓的標誌之一就是成果導向,而在訓前或培訓開始時和學員建立共識的目標,就是拿到合約的過程。如果可能的話建議在訓前就建立合約,讓學員來之前就能進入學習狀態,清晰明白可以通過這個培訓達成什麼目標,自己需要有哪些付出,這個體現在學習項目設計時之初。作為培訓師也要在培訓之初和學員建立合約,讓學員清晰本次培訓的成果和目標。當然如果這個成果得是學員自己想要的,所以我現在每次上課時都會讓學員自己思考課程結束時希望有什麼樣的收穫和改變。
要說明的是,學習項目的目標和培訓課程的目標往往是不一致的。學習項目的跨度要廣,包括訓前和訓後,線上和線下,而培訓課程則往往聚焦於課上。
在《教練的科學與藝術》課程里,關於成果框架有4條標準:積極正向、可控、SMART、生態平衡。在培訓中第一條標準和第四條標準做到並不難,我們基本上所有的培訓都是積極正向的,而且對於組織和個人都應該是有幫助的,差別是這個關聯度有多高。而可控和SMART標準則不太好掌控,我們看到大量的培訓寫的目標和目的是:提高……能力,了解……知識,……。顯然這些既不可控又不SMART。
可控和SMART就是在一個學習項目或一次課程中什麼是學員真正能夠掌握的,能衡量的:如操作一套表格,得到一門課程,設計一個項目……
創造體驗
現在除了演講式培訓(我們一般不稱之為培訓)外,大部分老師都在努力設計互動環節,最近這方面的書和課程很多。這裡要說明的是體驗的目的是為了得到前面所說的成果。在教練課程中,至少有3種工具可以用在培訓中的體驗設計環節:
1、開放性問題:大家都知道提問的重要性,在教練中有幾類問題對於啟發學員的潛意識,鏈接視覺腦非常有幫助。這包括4類計劃性問題、AS IF問題。其中計劃性問題能讓學員看到願景,鏈接那個想要的自己,認真反思自己的價值觀;As IF問題又可以幫助學員從更多維度思考可能性。關於提問式學習這點在哈佛大學的課堂上得到了充分驗證,上課基本就是採取提問和回答模式,老師提問學生回答,帶領學員深入思考,讓學員做學習的主人。
2、結構化討論:關於引導的工具有很多,而教練的原則是中立而不引導,在《教練的藝術與科學》中給出了四類計劃性問題、迪士尼策略、導師桌、時間線等可以創造結構化體驗的方法,這些方法同樣適用於培訓中。
3、練習後反饋:大家都知道練習的重要性,也知道反饋的重要性,但教練的反饋模式更有利於在教練的反饋中,需要WWW和EBI的反饋,講求的是積極正面反饋,崇尚的是先自我反思再互相反饋,而互相反饋時,更多的要是WWW的反饋。及時需要EBI的反饋,也要先對方自己反思,然後如果對方希望在某一方面反饋時(如開放性問題),我們再給予非常具體的基於事實的反饋。
確定行動
在一個學習項目中如果缺少確定行動計劃這個環節,那我們說這個培訓80%已經浪費掉了。因為學習的真正目的是實現行為的改變。所以任何一次培訓課程的結束環節都應該是確定下一步行動計劃的時候。
在《教練的藝術與科學》中,有一個時間線的工具,幫助Coachee確定下一步的行動計劃,就是將行動計劃列在一個線上,確定具體的時間節點。
在貝克哈德公式中,提到了第一步的重要性,那麼作為學習設計師和培訓師能否幫助學員邁出成功的一小步非常關鍵。
尤其從學習的四個階段來看,在CI和CC階段,往前進步的重要力量就是持續激發學員的持續練習熱情,給他們積極反饋,有導師的幫助,保持社群的能量,學習設計師和培訓師能否幫到學員呢?
評估成果
為啥要評估,我認為評估的根本目的是為了下一步做得更好。在教練約談的最後環節是需要Coachee評估的,這個評估一定是基於前期SMART的目標成果來進行評估。比如在教練中常用的度量衡問題,在合約階段設定提升的目標後,在約訪結束後再進行評估。這裡需要說明的是評估的是基於目標的評估而不是對教練的評估,也就是說培訓的評估應該是基於目標的評估,而不是其他。
有意思的教練之箭的最後環節是慶祝,確實我們應該為每次的小進步而慶祝,我曾寫文章《你的培訓無趣也許是因為少了一些儀式感》,強調學習項目結束時的慶祝環節,這其實是對一個環節結束的慶祝,又是對下一個起航環節的期盼和祝福。
推薦閱讀:
※私人教練怎樣能有更多的會員
※【用車指南】最實用的開車技巧順口溜,教練不會講、駕校也不會教
※光說不練、紙上談兵的私人教練不是好的私人教練
※駕校教練的心聲
※管理知識堂:管理新生代員工更好的方式是什麼?成為員工的教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