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寺院
1、廣濟寺 北京市西城區阜城門內西市路口
又稱「弘慈廣濟寺」,位於北京市西城區阜城門內西市路口,是佛教著名古剎之一,中國佛教協會設於此。1983年,廣濟寺被國務院確定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
2、後海廣化寺 北京市西城區後海鴉兒衚衕
廣化寺位於北京市西城區後海鴉兒衚衕,是北京著名的佛教石方叢林,也是北京市佛教協會所在地。它坐落在風景秀麗的什剎海後海的北岸,東鄰銀錠橋,西鄰宋厭齡敵居。全寺佔地面積二十餘畝,13858平方米,擁有殿宇329間,共分中院、東院和西院三大院落。整座寺廟建築布局嚴謹,雕樑畫棟,金碧輝煌。
3、宣武法源寺 北京宣武門外教子胡
法源寺位於北京宣武門外教子衚衕南端東側,它不僅是北京城內現存歷史最悠久的古剎,也是中國佛學院、中國佛教圖書文物館所在地,是培養青年僧伽和研究佛教交化的重要場所。1983年,被國務院確定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
4、東城雍和宮 北京市東城區內城的東北角即雍和宮大街路東 雍和宮位於北京市東城區內城的東北角即雍和宮大街路東,是北京市內最大的藏傳佛教寺院,1983年被國務院確定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該寺院主要由三座精緻的牌坊和五進宏偉的大殿組成。從飛檐斗拱的東西牌坊到古色古香東、西順山樓共佔地面積66,400平方米,有殿宇千餘間。創建於清康熙年間,距今已有300年歷史。
5、寶珠峰潭柘寺 詳細地址: 北京市門頭溝區東南部、太行山餘脈寶珠峰南麓
潭柘寺位於北京市門頭溝區東南部、太行山餘脈寶珠峰南麓,因山有龍潭和柘樹,又名「潭柘山」,因而寺隨山名稱為「漳柘寺」。潭柘寺地理環璋極好,寺後九峰環抱,寺前山峰好象一座巨大屏風。傳說此地原名「青龍潭」,唐代法師法藏來此開山佈道,青龍懼而遠遁,潭因而化為平地。
6、門頭溝戒台寺 北京西郊門頭溝區馬鞍山麓
戒台寺又名「萬壽禪寺」,位於北京西郊門頭溝區馬鞍山麓,去潭柘寺8公里,距城區35公里。因為寺內一座全國馳名大戒台,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歷史,所以一般人均稱此寺為「戒台寺」或「戒壇寺」。
7、懷柔紅螺寺 北京市懷柔縣城北部的紅螺山
紅螺寺位於北京市懷柔縣城北部的紅螺山,距縣城約10公里。該寺初建於冬晉永和四年(348年),距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歷史。原名「大明寺」明正統年間(1436-1449年)改名「護國資福寺」。因該寺所在山下有一「珍珠泉」,相傳泉水深處有兩顆色彩殷紅的大螺螄,每到夕陽西下螺螄便吐出紅色光焰,故山得名「紅螺山",寺俗稱「紅嫘寺」。
8、阜成門妙應寺 北京市阜成門內大街路北
妙應寺位於北京市阜成門內大街路北,寺內有一座高大、雄偉的藏式喇嘛塔,因塔身通體皆白,所以人們都習慣地稱它為「白塔」,而將搭下的寺廟稱為「妙應寺」或「白塔寺」。
9、翠微山法海寺 北京市石景山區模式囗東北約兩公里的翠微山麓
全殿九幅壁畫共繪人物77個,既有男女老幼,又有神佛鬼怪,且姿態各異,神情不一。有說法和坐禪的,有膜拜的,也有徐徐行進的,還有冉冉飛舞的。所繪人物、禽獸、神怪和草木等,不僅形象真實美好,而且生意盎然,和諧明快,組成了一幅幅或清新明凈、或莊嚴肅穆的佛國仙境畫面。所繪帝王氣宇軒昂,神態威嚴。婦女則儀容豐滿、美麗、溫柔。至於天王、金剛和力士,不僅繪出了勇猛威武的神態,而且還充分表現了皈依釋迦如來佛的無限誠心。壁畫的人物服飾和裝束華麗多彩,千姿百態:婦女梳各種樣式髮髻,戴各式首師、瓔珞、釧鐲和花朵;男人穿戴不同式樣冠幘、衣衫和盔甲,衣服上繪團鳳、龜背、團鶴、寶相花、菊花和鳳戲牡丹等圖案;童子則梳髮辮,活潑天真。通過畫工細緻入微的繪畫技巧,從生理特徵上,使人們易於分出他們的性別年齡;從服式、髮式和行動舉止及構圖關係上,又可鮮明淮確地分辨出他們的身份地位,充分體現了畫工們非凡的藝術才能。
10、石經山雲居寺 北京市房山縣西南山區
開山琬公塔與碑
雲居寺位於北京市房山縣西南山區山巒起伏的一塊小盆地里,距北京約75公里,背後以朱山為依託,對面以石經山為屏障,坐落在逐鹿山中。雲居寺以佛舍利和石經而聞名於世,是京郊具有金石、書法、美術、民族史、佛教史等重大文化意義的古迹,在北京以至全國諸多古寺名剎和佛教界佔有重要地位。1992年該寺被評為「北京十大人文旅遊累點」之一。房山縣西北部山嶽地帶,自隋唐以來就是佛教勝地,如上方山兜率寺、六聘山天關寺、雲蒙山龍泉寺以及九洞十二峰和以兜率寺為中心的七十二庵等很多佛教遺迹文物,而石徑山雲居寺則是其中最有名的,向有「北京敦煌」之譽。
11、東城智化寺 北京市東城區祿米倉東口路北
智化寺位於北京市東城區祿米倉東口路北。明初司禮監太監王振於正統八年(1443年)仿唐宋「伽藍七堂」規制而建,初為家廟,後賜名「報恩智化寺」。「土木之變」王振誅族。英宗復辟後,於天順元年(1457年)在寺內為王振立「旌忠祠」,塑像祭祀。天順六年頒賜藏經一部、經櫥兩座,供藏於如來殿。萬曆和清康熙年間曾重修。乾隆亡七(1742年),御史沈廷芳奏請毀王振塑像。該寺主要建築自山門內依次為鐘鼓樓、智化門、智化殿及東西配殿(大智殿、藏殿)、如來殿、大悲堂等。寺內主要建築物的屋瓦用黑色琉漓脊獸鋪砌,雖經歷代多次修葺,梁架、斗拱、彩畫等仍保持明代早期特徵。經櫥、佛像及轉輪藏上的雕刻,道勁古樸,藝術高超。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2、暘台山大覺寺 北京市海淀區西郊陽台山麓
大覺寺位於北京市海淀區西郊陽台山麓。遼咸雍四年(1068年)建,距今己近千年,初名「清水院」。金時為西山八大院之一,稱為「靈泉寺」,明宣德三年(l428年)重修,改今名。寺坐西朝東,依山勢層疊而上,頗為壯觀。中軸線上依次為山門、天王殿、大殿、無量壽佛殿、龍王堂等建築,寺宇最高處藏經樓院內有玲瓏舍利塔一座。布局謹嚴,深幽而寬闊。寺內泉水自石縫汨汨而下,匯成碧潭,又經石槽順山勢緩緩迴流,使全寺呈現一派生機。蜿蜓走起伏的山巒,恰似一頭卧獅。蓮花、善照二個配寺聳立在東西兩個圓形山包上,當地人曾用「獅子滾繡球,一佛二菩薩」來形容該寺院的位置和地形之奇巧。遼代所立燕京天王寺沙門志廷撰《暘台山清水院藏經記》碑,記述了該寺的歷史沿革。
13、頤和園法幢 北京西郊
頤和園位於北京西郊,距城12公里。它是中國現存古代最大的一座園林。園內除有亭、台、樓、閣、宮殿、水榭、游廊、長堤、石橋、石舫等一百多處富有民族特色的古典建築,以及展出的無數藝術珍品外,還有許多與佛教文化相關的寺宇、佛塔、雕像、經藏、法器等建築文物。頤和園主要由萬壽山、昆明湖兩大風景區組成,面積290公頃,其中水面約佔四分之三。頤和園歷史要回到八百多年前金朝第一個皇帝「海陵王」完顏亮,他把都城遷到燕京後,在這兒設立「金山行宮」。金山就是現在的萬壽山。後來金章宗完顏璟又把玉泉山泉水引到金山底下,並命名河為「金水河」,湖為「金湖」。元朝時金山改名「瓮山」。
14、壽安山卧佛寺 北京市海淀區西山餘脈聚寶山南麓
卧佛寺位於北京市海淀區西山餘脈聚寶山(又名壽安山)南麓,背倚山岩,前面是開闊的田野,離城約20公里。
15、香山碧雲寺 北京海淀區香山公園北側
碧雲寺位於北京海淀區香山公園北側,西山余脈聚寶山東麓,是一組布局緊湊、保存完好的園林式寺廟。創建於元至順二年(1331年),後經明、清擴建,始具今*規模。寺院坐西朝東,依山勢而建造。整個寺院布置,以排列在六進院落為主體,南北各配一組院落,院落採用各自封閉建築手法,層層殿堂依山疊起,三百多級階梯式地勢而形成的特殊布局。因寺院依山勢逐漸高起,為不使總體布局景露無遺,故而採用迥旋串連引人入勝的建造形式。每進院落各具特色,給人以層出不窮之感。整個寺院,由山門至寺後石塔,高度相差一百餘米。在中軸線上的前幾重佛殿屋本為明代遺物,內有佛塑佛雕,其中立於山門前的一對石獅、哼哈二將,殿中的泥質彩塑以及彌勒佛殿山牆上的壁塑皆為明代藝術珍品。
16、虎頭長安寺 北京市石景山區翠微山東部
長安寺是著名的「西山八大處」之一。西山八大處,位於北京市石景山區翠微山東部,這裡山勢蜿蜓,峰巒疊翠,四時景色綺麗迷人,是箸名風景區。有詩讚之曰:「翠微西接古神州,石磴雲盤閣道幽。白*煙霞林谷迥,長風鶴顴海天浮。僧歸黃葉峰前寺,水向青龍口中流。祗道長安天五尺,誰雲此處減瀛州。」八大處所在地素有「三山」、「八剎」、「十二景」之說。「三山」指翠微、平坡、盧師;翠微山在西,盧師山在北,這兩座山好像一座椅的靠背,東、北、西三面支脈環抱,蒼勁聳翠,氣勢非凡。南面是一片平原,一望無際,四季風景又各有妙處。「八剎」是:長安寺(一處)、靈光寺(二處)、三山庵(三處)、大悲寺(四處)、龍泉庵(五處)、香界寺(六處)、寶珠洞(七處)、證果寺(八處);八大古剎縹緲於雲端深處的翠微山和盧師山之間,八大處就是八座古剎的總稱。「十二景」為:絕頂遠眺、春山杏林、翠峰雲斷、盧師夕照、煙雨鵑聲、五橋夜月、水谷流泉、虎峰疊翠、深秋紅葉、高林曉*、雨後山洪、層巒睛雪。自1978年起,國家投資百萬元,對各處進行了大規模修繕。1953年開始引種紅葉樹種,開闢北京第二紅葉景區。到1984年已引種火炬樹等六萬餘株,長勢旺盛。如今的八大處已大展新顏。
17、佛牙靈光寺 北京市西山餘脈翠微山東麓
靈光寺,位於北京市西山餘脈翠微山東麓,因供奉釋迦牟尼佛牙舍利而聞名於世,成為中外佛教徒朝拜的中心之一。1983年被國務院確定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現由中國佛教協會派僧人管理。
18、翠微三山庵 北京市西山餘脈翠微、平坡、盧師三山之間
三山庵位於北京市西山餘脈翠微、平坡、盧師三山之間,故名」三山庵」。三山庵在靈光寺以西數百步,初建於金天德三年(1151年),早年稱「麻家庵」。清乾隆年間(1736-l795年)曾重加修葺。
19、 隱寂大悲寺 北京市西山餘脈平坡山半腰
大悲寺位於北京市西山餘脈平坡山半腰,三山庵西北一里的密林深處,從三山庵上去,山道兩旁有許多奇形怪狀的石頭。寺宇朝南,入門翠竹滿院(竹名「黃皮剛生」,為稀有品種。),拾級而上,中有香草和假山盆景,大殿匾額為「悲源海」。前殿叢生的翠竹,莖節勻稱,枝葉秀麗。一般叢竹,每逢深秋,勢必凋零。這裡的叢竹,卻獨具特色,即便是雪絮冰封,依然青翠欲滴,為八大處稀有景緻。寺就建在平坡山的半腰上。大悲寺舊名「隱寂寺」,始建於遼金時代(1033年),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在原有兩層大殿後增建了大悲閣,以供奉觀世音菩薩。現在殿檐的北面,有明世宗嘉靖二十九年一塊碑記,上刻建寺經過:「今隱寂寺者,在都城之西,其地直圓,通翠微之界,山勢至此,岡隴盤迴,風氣鬱積,有樹木泉源之勝,四方雲水緇流,多集其間,寺後有餘地,遂起為大悲閣。「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重建此廟,改為「大悲寺」。乾隆六十年(1795年)再度重修。
20、 螭湯龍泉庵 北京西山餘脈平坡山大悲寺西北
龍泉庵又稱「龍王堂」,位於北京西山餘脈平坡山大悲寺西北,又名「龍泉寺」。始建於明仁宗洪熙元年(1425年)。清順治二年(1645年)在該寺地下發現一泓清泉。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重修。
龍泉庵的建築主要分兩進,五個院落,有龍王堂、臥遊閣、聽泉小榭、妙香院和華祖院等。
21、平坡山香界寺 北京西山餘脈平坡山龍王堂西北
香界寺位於北京西山餘脈平坡山龍王堂西北,是八大處中面積最大的一座寺院,因這裡山勢平緩,又名「平坡寺」。該寺創建於唐乾元初年(758年),明洪熙元年(1425年)重建,改稱「大圓通寺」。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再次重建,改稱「聖感寺」。乾隆十三年(1748年)經重修改名為「香界寺」,意為「香林法界。」
22、翠微寶珠洞 北京市西山餘脈翠微山頂
從香界寺北旁門角北上,山路陡險,如弓背形,快到翠微山頂時,有一座牌坊,外額上書「歡喜地」,內額上題「堅固林」,有一巨大怪石壁立路旁,上刻御筆詩句。牌坊後面的高聳寺院,就是著名的寶珠洞,它位於北京市西山餘脈翠微山頂,是八大處中山勢最高的一處,巍峨峻峭,蒼莽雄渾。
23、盧師證果寺 北京西山餘脈盧師山
證果寺位於北京西山餘脈盧師山腰綠蔭深處,與翠微、平坡二山的寺院遙相對應。證果寺始建於隋代仁壽年間,名「屍陀林",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歷史。唐天寶年間,因盧師又叫「感應禪師」,改稱「感應寺」。元泰定三年(1326年),改名「大天源延聖寺」,明下統景泰年間又易名「清涼寺」和「鎮海寺」,天順年間改稱今名。
24、東城柏林寺 北京雍和宮東側
柏林寺始建於元至正七年,明正德十二年、清康熙五十一年、乾隆二十二年分別重建。它位於雍和宮東側約150米(戲樓衚衕一號,舊柏林寺四號),1984年定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據聞原寺前柏樹成林,竟達1o里之遙。「先有潭柘寺,後有北京城」的傳說人所共知,但「先有柏林寺,後有北京城」的說法就鮮為人知,僅這一點就可知其歷史地位。它是市內建寺年代較早,規模大、建築格局嚴謹,氣勢宏偉,保存完整的寺院之一。原寺內共有五進院落,殿內供奉的佛象均為木雕,形象生動,栩栩如生。大雄寶殿內曾懸掛康熙書寫的《萬古柏林》的匾額,寺中並有供僧人們修持的禪堂。1949年後政府多次進行修繕,基本保持原貌。目前為文化部所屬單位佔用,中國佛協會考慮到該寺在佛教中的地位,提出開放為宗教活動場所的要求,現仍在交涉中。
25、安定門西黃寺 北京安定門外黃寺大街
西黃寺位於北京安定門外黃寺大街,距內城約三公里,與東黃寺並稱「黃寺」或「雙黃寺」。二者牆門相以,布置和構造略有不同,東黃寺又名「普凈禪林」,建於清順治八年(1651年),為活佛腦木汗所建。西黃寺均改黃琉璃瓦覆蓋,紅牆蒼松,佛塔嵯峨,氣勢非凡。1983年,西黃寺被國務院列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
26、永樂大鐘寺 北京市海淀區北三環西路北側
大鐘寺正名「覺生寺」,位於北京市海淀區北三環西路北側。建於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佔地三萬多平方米。大鐘寺原為清帝祈雨場所,1985年被闢為古鐘博物館,收集並陳列各類古鐘數百口,成為鐘的王國。其中既有原始社會的陶鍾,也有民國的警鐘,有高達兩層樓的大鐘,也有僅酒盅大小的微形鍾,也有少數外國鍾。最引人注目的是號稱「世界鐘王」的永樂大銅鐘。據碑刻記載,清朝雍正皇帝於1733年下令修建這座寺院,雍正認為:「京城西直門外曾家莊有圓址爽塏,長林佳茂,此地右隔城市之囂,左繞山川之勝,宜為寂靜清修之地,用是肇建梵宇。」寺始建於雍正十一年正月,告成於十二年冬,賜名「覺生寺」。寺坐北朝南,由南向北,依次為影壁、山門、鐘鼓樓、天王殿、大雄寶殿、觀音菩薩殿、大鐘樓。中軸線兩側各有配殿和跨院。該寺在北京寺廟中並不算是歷史最悠久的寺院,然而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保存的《京師二百九十一座寺廟細數折》中,覺生寺卻位列第三,原因之一,就是馳名中外的永樂大鐘被安置於此寺,至今仍懸掛在該寺大鐘樓內。覺生寺因此也被人們稱為「大鐘寺」。
27、 廣安門天寧寺 北京市廣安門外北面
天寧寺位於北京市廣安門外北面,初建於5世紀末北魏孝文帝時(47l.476年),原名「光林寺",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歷史。隋仁壽二年(602年),改名「弘業寺」,並建了石塔。唐代叫「天王寺」。以後歷代都進行改建和修繕,寺廟名稱也更換數次。由於元代數度毀於兵火,原寺院建築幾近無存。從明代王紱《游天寧寺》詩,可以看出元末明初時該寺院的荒涼景象。詩云:「古寺尋幽竟夕暉,敗垣芳草路依微。鳥啼空院僧何在?樹老閑庭鶴自尋。」隋、唐、金、遼、宋諸朝歷改弘業寺、天王寺、大萬安寺。元末寺毀於兵火,明重建寺院,宣德時改稱「天寧寺」(1435年)。現存殿宇為清代重修。
28、八里庄慈壽寺塔 北京市海淀區八里庄慈壽寺
慈壽寺塔原名「永安萬壽塔」,位於北京市海淀區八里庄慈壽寺內,仿天寧寺塔而建。寺為明神宗之母慈聖皇太后於萬曆四年(1576年)所建。萬曆皇帝登基時年僅十歲,內外政事均由李太后執掌。李太后平生好佛,在她主政期間,命人在京城內外興建修繕了許多佛寺,慈壽寺即為其中之一。基址原為明正德年間(1506-1521年)太監谷大用墓地。清光緒年間(1875-1908年)寺廢,迄今已逾百年多,僅留孤塔矗立在寺院廢址上。原塔建於明歷四年(1576年),挺拔秀麗,磚石結構,平面八角形,十三層,高五十多米,實心密檐式。基座磚砌,須彌座式,雕刻佛像、飛天、金剛力士、壹門、八寶、仰蓮等裝飾。尤其是上部,雕刻有全行樂器,極為罕見。塔身第一層高大,正面辟四個假門,其餘四面開四扇假窗。在門窗兩旁都雕有佛像,南面門券上嵌石刻橫額,「永安萬壽塔」。塔身以上置密檐十三層,塔剎用仰蓮座承以巨大寶珠。那些飾有花卉圖案的精美磚刻生動細膩,此塔為明代密檐式塔代表作,今被列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塔旁有明萬曆年間(1573-1620年)雕刻精美的線刻觀音像和關帝像碑兩通。慈壽寺舊址現已改建成公園,因慈壽寺塔在歷史上曾名「玲瓏塔」,故該園被命名為「玲瓏公園」。
29、北海佛殿白塔 北京市西城區故宮西北
北海位於今*北京市西城區故宮西北,原是遼、金、元明、清五代帝王的「宮苑」,是中國現存的歷史悠久、規模宏偉、布置精美的古代帝王宮苑。北海面積68公頃,其中水面佔一半以上。
30、西直門五塔寺 北京市海淀區西直門
五塔寺原名「真覺寺」,位於北京市海淀區西直門外白石橋以東長河北岸,創建於明代永樂年(1403-1424年),寺內高石台上有五座小型石塔,約建成於明成化九年(1473年),名為「金剛寶座塔」。據史書記載,明永樂初年,印度僧人班迪達自西域來京,向明成祖朱棣呈獻了五尊金佛和印度式「佛陀伽耶塔」即金剛寶座的規式。明成祖與他談經論法十分投機,封他為大國師,授予金印,並賜地於西關(今西直門)外長河(今高梁河)北岸,為之建寺,寺名「真覺」。後又根據這位高僧提供的規式建成了金剛寶座塔,並重修了寺院。建成後的五塔寺前臨長河背倚西山,成為當時京城士人重陽登高、清明踏青的去處。
31、居庸關雲台 北京昌平縣
居庸關位於昌平縣境內,距北京市區五十餘公里,是長城的一個重要關口,古代北京西北的屏障。兩旁高山屹立,翠幛重疊,中有長達18.5公里的溪谷,俗稱「關溝」。居庸關之名,跟「徙居庸徒」之意。傳說秦始皇修長城時將強徵來的民夫士卒徙居於此。三國詩名「西關」,北齊時改「納款關」,唐代有「居庸關」、「薊門關」、「軍都關」等名稱。遼、金、元、明、清各代均稱「居庸關」。這裡形勢險要,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山巒間花木郁茂蔥蘢,猶如碧波翠浪,因有「居庸疊翠」之稱,為「燕京八景」之一。清乾隆帝所書「居庸疊翠」石碑,原立於關城東南方,現在碑已不存,僅餘座基。
32、昌平銀山塔林 北京市昌平縣海子村西南、銀山南麓古延壽寺遺址上
銀山塔林位於北京市昌平縣海子村西南、銀山南麓古延壽寺遺址上。這裡峰巒疊翠、松柏成蔭,高高突起的銀山主峰,由黑色花崗岩組成的山崖陡峭蒼黑,山頂冬有冰雪層積,色白如銀,人稱「鐵壁銀山」。山上開闊地中,密檐式寶塔巍然屹立。淡黃色的石塔由台基、塔身、斗拱和塔剎構成,外表用各種石雕、石刻或琉璃剪邊,脊獸裝飾,華麗挺拔。人稱「銀山寶塔」。這裡有金、元兩代磚塔七座,是昌平八景之一。其中五座是金代(1115-1234年)墓塔,兩座是元代(l271-1368年)墓塔,均為磚結構,密檐式。塔下有高大須彌座,須彌座和第一層塔身,均有精美雕飾,檐下有磚刻斗拱。第一層塔身以上均施迭澀,挑出短檐。塔的高度都在20-30米之間,*少林寺、靈岩寺塔林中的墓塔要高大得多,兩座元代塔,也是磚結構,但體積較小。其中一座密檐式,檐下刻斗拱,塔的立面富有曲線美。另一座是密檐樓閣式和覆缽式相結合,很特殊。這一古塔林是今天研究當時佛教藝術和磚石建築技術的珍貴實物資料,被國家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3、房山萬佛堂 北京市房山區磁家務鳳凰嶺下
萬佛堂又稱「萬佛龍泉寶殿」,它位於北京市房山區磁家務鳳凰嶺下,初建於唐代,原名「龍泉寺」。萬佛堂之下有著名的孔水洞,是發育在奧陶紀石灰岩地區的巨大溶洞,原名「水簾洞」,因唐宣宗年間有一位*丘號溪的老人在此創建萬佛堂,遂改稱「萬佛堂孔水洞」。洞內有泉,水勢洶湧。洞壁存有隋大葉十年 (614年)刻經和隋唐時代雕像,刻經大部溺於水中。唐萬佛堂早已廢圯,數處古建築遺迹和幾方明清石碑,零星散布在萬佛堂孔水洞旁。現存萬佛龍泉寶殿是明代重建無梁建築,堂內三壁嵌滿唐大曆五年(770年)鐫刻的「萬佛法會圖」漢白玉浮雕,造型生動,栩栩如生。正中雕釋迦佛坐像,兩側雕乘獅文殊菩薩像和乘象普賢菩薩橡。前後有天王、神人、侍者等。或雙手合十,或獻花奉寶,形態不一。其中西南壁伎樂天浮雕最為精美,天人持各種樂器作彈奏狀,肌肉豐滿,形態自如,是唐代雕刻藝術的傑作。孔水洞原有兩扇巨大石門,早已不見,僅有寬尺許的石樑橫卧在洞口,人們可以跨越石樑,緊貼洞壁,穿過溪流潺潺狹長券洞至「求簾洞」洞囗,券洞盡頭石壁上有兩尊石雕佛像,並有《蓮花經.觀世音普門二十四品》刻經,這些珍貴的隋唐石刻,至今清晰可辨。枯水季節,人們可徒步通過「水簾洞」進入第一大型洞廳,然後還須乘小舟才能飽覺「水底洞天」。洞中有三大洞廳,其中以第三大洞廳最為壯觀,廳前一排石鐘乳低俯水面,廳後遍布潔白晶瑩的石花,廳南側有一張嘴瞪目的「大鱷魚」把守「九曲迷宮」入口,遊人至此,莫不拍手叫奇。洞附近山丘上有遼代華塔、元代磚塔各一座,華塔上有「咸雍六年」、「壽昌七年」等題記,為研究中國華塔出現年代提供了實物資料。推薦閱讀:
※北京方言詞語大全
※蘋果CEO庫克現身北京 官方稱期待更大投資
※北京哪裡的雪景值得一看?
※北京哪裡的紅葉最美?
※回歸實體經濟 第十三屆北京國際金融博覽會開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