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知識 —— 陶瓷時代知識7
字型大小:大 中 小 遼代 遼三彩器 簡稱遼三彩,是遼代(947~1125年)仿唐三彩工藝而燒制的多彩低溫釉陶。遼三彩的釉色有黃、綠、白、紅、黃褐等顏色,不見藍色。根據近年考古發掘發表的資料得知。內蒙古昭烏達盟的赤峰缸瓦窯、林東窯及遼寧遼陽江官屯窯在遼代均生產三彩器。遼三彩是以瓷上為胎。胎土中含有砂及其他雜質,胎色呈淡紅色,較鬆軟,比唐三彩、宋三彩質量略差。遼三彩為了彌補胎質差這一缺欠,在製作成型後往往都要施化妝土,並且入窯先素燒胎,然後再掛釉第二次低溫燒成。近些年在內蒙古發掘出不少遼三彩器,根據質地、釉色、製作工藝可將出土物分為粗細兩種,粗者胎質鬆軟呈紅色,釉色昏暗混濁不透明,施釉不到底,釉層極易剝落。細者胎質細軟呈淡紅色,施釉比較講究,除底外周身掛釉,釉色嬌艷光亮可與唐三彩媲美。遼三彩釉色以黃、綠、白為主,也有紅、黃褐等色。一般黃、綠、白色同施一體,也有施單色的。因此遼三彩又有多彩器與單彩器之分。單彩器以黃綠色居多,釉厚重典雅。多彩器一般根據器物不同部位施不同顏色的釉彩。遼三彩釉經低溫燒造後不流動浸潤,也不見交融與流釉現象,猶如一塊塊補釘,顯得呆板,缺乏自然協調。遼三彩器形較少,多限於生活用器,隨葬的雕塑冥器模型幾乎不見。已發掘出的器物主要有雞冠壺、鴛鴦壺、長頸瓶、海棠式長盤、八角圓盤、八角圓盒等。遼三彩的裝飾受中原陶瓷裝飾藝術的影響,手法主要有印花、刻花、劃花、浮雕以及釉色裝飾等幾種。印花是以瓷土燒成印模壓印而成,一般用於碗、盤內底,紋飾淺,顯得模糊。刻花、劃花一般施於壺、瓶之腹部,刻花線條粗且深,有明顯的刀鋒。劃花線條纖細柔和流暢。浮雕一般施於盒的外壁,輪廓清晰,但淺薄不甚突出。釉色裝飾是以多種釉色描畫器物的不同部位,力求鮮艷,以鮮艷的顏色為器物添姿加彩、是遼三彩刻意追求的一種裝飾手法。遼三彩的紋飾題材主要以花卉為主。常見的有蓮花、菊花、牡丹等。也有少量人物、獅獸紋等。紋飾結構嚴謹,布局醒目,手法簡潔。遼三彩紋飾注重輪廓,細部刻劃缺乏精巧,不求清晰,人物走獸欠生動,是遼三彩的普遍風格。遼瓷 遼政權(947~1125年)控制範圍內生產的陶瓷器。大約在10世紀中葉,遼代陶瓷手工業逐漸發展起來。遼瓷生產可分為二大區域;東北地區的內蒙赤峰林東上京窯、南山窯、白音戈勒窯、赤峰缸瓦窯和遼寧遼陽江官屯窯;華北地區的山西渾源窯、大同窯,北京龍泉務窯,河北隆化窯等。遼瓷與關內漢族政權——宋朝陶瓷工藝關係很密切。主要學習定窯和磁州窯,生產的白瓷有明顯的定窯特點。遼瓷常見的器形,有碗、盤、杯、碟、盒、壺、瓶、盂、罐、瓮、雞腿壇、缸、香爐、圍棋子等。一般日用器皿與漢族地區宋代定窯、磁州窯類型器皿沒有區別。尤其是山西渾源地區的瓷窯,幾乎全由漢人工匠操作,工藝傳統和審美情趣也純屬磁州窯風格。東北地區的各瓷窯生產許多帶有濃郁北方草原民族特點的器皿,如穿帶壺、皮囊壺、筒式壺、雞腿壇、海棠式長盤、長頸瓶、暖盤、三角形碟等。皮囊壺、雞冠壺遼人稱「馬盂」。這些器物不但形象似皮囊,而且還作出革條縫合的針線痕迹。海棠式長盤、多邊形暖盤、方碟則具有北方草原民族銀器的特點。遼代陶瓷也受唐三彩釉陶工藝的影響,生產大量精美的鉛釉陶器。釉陶的器物數量和種類都沒有瓷器多,但藝術水平很高。遼代瓷器釉色主要為白釉、黑釉、褐黑釉和茶葉末釉。白釉仿定窯、磁州窯白瓷,釉層較薄,釉面不夠光潤,質地比較粗。黑釉、黑褐釉和茶葉末釉都很凝厚,施在胎體較厚重的瓷器上。裝飾手法主要有劃花、刻花,在胎體表面釉層上刻划出圖案和壯丹、卷枝蔓草等花紋。釉陶器物還有貼花和印花。遼瓷中比較獨特的有雕釉、剔粉、填黑3種工藝。雕釉是生坯掛釉以後再雕花;剔粉是施化妝土後再進行雕刻,花紋莖脈露出粗糙胎色,色調對比強烈;填黑是刻劃花紋以後,在花紋以外的部位填以漆黑光亮的黑釉。山西渾源窯即用剔花手法作出大面積的裝飾圖案,在碩大的黑釉罐上,肩腹最圓鼓的部位刻划出大朵纏枝牡丹、芍藥、折枝花草等,沿花卉的邊沿,以犀利的刀法剔除花紋周圍的釉層,露出粗糙灰褐的地色,花紋釉面光滑明亮,好像鑲嵌在粗毛毯上,枝葉繁茂,生機盎然。(見下圖)
金代 金代陶俑 金代(1115~1234年)製作的陶俑。金代社會流行墓室牆壁上畫出壁畫,將墓主人生前所做所為和死後希望都生動描繪出來,所以陶俑陪葬很少。很多墓葬用質地精良的灰磚雕出俑人形象,有人稱為磚雕陶俑,這些陶俑附著於磚體,鑲嵌在墓壁上。最為典型的是河南焦作西馮封村金墓出土的18件磚雕俑。其中侍吏俑,高38~40厘米、頭戴襆頭,有的襆頭前部為方形,穿圓領寬袍大袖袍服,腰系帶,下微露雙足,雙手捧物,似執圭,作端立姿態;有的頭戴卷腳襆頭,前額高而圓肥,後面尖翹,身穿圓領窄袖短袍,腰系帶及護圍,足穿靴,作行走狀;有的頭戴圓形氈帽,腦後梳長辮,身穿束袖長袍,腰系帶,足穿靴。男侍俑、高49厘米,頭梳螺狀髮髻,身穿窄袖長袍,腰扎帶,袍下微露雙足,雙手抱—長頸帶柄執壺。女侍俑,高46.5厘米,頭梳雙髻,外罩窄袖開襟衫,內襯襖,下著裙,微露腳尖,雙手捧八瓣形果盒。持排簫俑,高38厘米,頭兩側梳長辮,身穿窄袖上衣,下著寬管短套褲,內穿長褲,腰系圍裙,足穿尖靴,眉目清秀,昂首作吹奏狀。持三弦俑,高38厘米,頭綰髮,服裝同待排簫俑,坐姿,一腿下垂,一腿盤屈高抬,一手上揚扶住三弦,一手作彈撥狀。吹笛俑,高38.5厘米,頭戴多邊尖頂帽,頭髮結成雙辮,垂於胸前,腰系帶,兩側掛如意形飾物,腳穿靴、頭微側作吹笛狀。吹哨俑,高37厘米,頭戴軟帽,身穿圓領窄袖長抱,腰束帶、足登靴,左手持板,右手作吹哨狀。舞蹈俑,一類高43厘米,頭髮梳於頭頂,身穿窄袖長衫、下擺寬肥如裙,腰系帶,兩手上揚作跳躍狀;一類高42厘米,頭髮盤結於頂,著圓領長衫,內露花邊短褲,足穿靴,一腳著地,一腳抬起作舞蹈狀。還有—類頭戴尖頂帽,身穿方領窄袖長袍,胸腹扎護胸,以4條帶相結於前,右臂上舉,左臂後甩。其他還有說唱俑、持節板俑、侍童俑等,高度在42~43厘米之間,表現的是官僚地主的生活情況。金代陶瓷 金政權(1115~1234年)統治區域生產的陶瓷器。金建國之初,以黑龍江阿城縣白城子為首都、1153年都城遷至燕(今北京),稱金中部。金代陶瓷可分前後兩個階段,遷燕以前屬前期,遷燕以後為後期。前期陶瓷繼承遼瓷系統,主要窯址有遼寧遼陽江官屯窯、撫順大官屯窯,內蒙古赤峰缸瓦窯,也就是傳統關外諸窯場生產的瓷器。主要產品有白瓷、黑瓷和醬釉瓷。部分產品如白瓷受定窯影響,但工藝水平略低。大多數白瓷質地較粗,釉層薄,釉色白中泛黃,更接近磁州窯白瓷。各類瓷器品種繼承遼瓷風格,適應東北地區半農半牧民族生活的需要。主要器物有碗、盤、瓶、罐、枕、雞腿壇等。遼代流行的皮囊壺、雞冠壺一類製品不見了。各類生活用具的造型多寬而矮。放置平穩。罐類器物有雙耳、三耳或四耳的。雞腿壇一類器物形體比較修長,尤其是下腹很瘦,底部的圈足足沿比較高。金後期瓷器得到較大發展,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可能起源於北宋晚期的一種白瓷釉上彩瓷器,即紅綠彩工藝在金代得到突出發展,這種瓷器在河南禹縣、魯山、內鄉,山西長治、臨汾,山東淄博、德州等磁州窯系窯場里均有生產。在白瓷上面以鮮艷的礬紅、石綠、醬彩、有的還加黑彩,繪出菊花、蔓草、牡丹、喜鵲、飛鳥等花紋,然後入窯低溫燒成。用彩潑辣,既抽象寫意,又有生活情趣,逸筆草草、神采飛揚。以後景德鎮窯將此工藝移植到高檔細白瓷、樞府釉青白瓷上,生產出元五彩。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一批金代紅綠彩瓷器標本,據分析是山西長治窯產品,其中一件碗心上寫「金馬玉堂三學土,清風明月兩宋人」。山西是金統治很牢固的地區,漢人將自已稱為「兩宋」人,就是不滿金人壓迫,不承認自已是金政權下的臣民的反金意識。又如一件磁州窯類型瓷枕上的題詩,該地區金人統治已經很多年了,但仍署南宋「紹興三年」年款。金代擴大了宋代—些著名瓷窯的生產面。著名的定窯、鈞窯、磁州窯、耀州窯等,北宋時只限於一處或少數幾處中心窯場,而金代則擴大到許多地方。如定窯,北宋僅限於曲陽澗磁村及其附近,金代則沿漳河流域發展到山西境內,山西霍窯仿定窯風格的白瓷是在金代開始生產的;內蒙古赤峰缸瓦窯也在金代增加了品種,仿定窯白瓷的水平也遼比遼白瓷明顯提高。這些北方瓷窯在金代除地域擴大以外,瓷器質量和藝術技巧上也有不少創新。金代陶瓷成為中國陶瓷史上重要的一部分。風格獨特宋哥窯 宋代哥窯瓷器的造型莊重、古樸典雅,釉色淡雅自然,尤以獨特神奇的紋片為裝飾而著稱。清代乾隆皇帝曾寫下十首讚頌哥窯瓷器的詩篇,其中《粉青葵瓣口盤》一詩中曰:「色暗紋彰質未經,哥窯因此得稱名。」另一首《曝書亭集硯銘》贊道:「叢台澄泥鄴官瓦,未若哥窯古而雅。綠如春波停不瀉,以石為之出其下。」 哥窯是宋代汝、官、哥、鈞、定五大名窯之一。宋人文獻沒有哥窯的記載,元人孔齊首次提及哥哥洞窯,他在《至正直記》里有「乙未(1355年)冬,在杭州時,市哥哥洞窯器看一香鼎,質細雖新,其色瑩潤如舊造,識者猶疑之。會荊溪王德翁亦云:近日哥哥窯絕類古官窯,不可不細辨也。」可見至晚自元未起,哥窯已被認定為宋代名窯,而且當作重要收藏對象。把哥窯列為宋代五大名窯,最早見於宣德年間的《宣德鼎彝譜》,該書有「內庫所世故柴、汝、官、哥、鈞、定」的記載。由於哥窯窯址至今還未找到確切公認的窯址,因此給它蒙上一層神秘的面紗。 但是,我們的先輩們對宋代哥窯進行著不間斷的探討和研究,特別是近代我國的陶瓷界、考古界、科技界等專家學者及工作人員,承前啟後地進行深入、全面、系統、科學的研究,以已故的我國著名陶瓷專家馮先銘先生為代表,在不計其數的凡屬哥窯類型的器物中,進行分類、排比、對照中篩選出為數極為稀少的器物,認定為傳世哥窯瓷器。這種傳世哥窯瓷器指的是元人孔齊在《至正直記》時所記載的「舊造」哥窯瓷器,而不是其他窯的產品,更不是後世各朝代的仿製品。 傳世哥窯瓷器主要收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院、台北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國外一些大型博物館及少數收藏家手中。這些傳世哥窯瓷器造型有碗、盤、碟、洗、瓶、魚耳爐、罐等。燒制時大多採用墊燒工藝,個別用支釘支燒。胎色有黑灰、深灰、淺灰、土黃等,胎質有瓷胎和砂胎兩種。胎呈黑灰、深灰有紫口鐵足的現象,淺灰、土黃的沒有紫口鐵足。釉均為失透的乳濁釉,釉色以灰青為主,也有砂米黃、淺灰青、米黃色等。釉面均有紋片,有大小紋片相結合,有紋片非常細小的魚子紋,有大紋片呈黑色,小紋片呈黃色的全絲鐵線,有的紋片僅為一色。紋片按顏色來區分,有鱔血、金絲鐵線,有淺黃魚子紋等。按開片的形狀來區分有網形紋、梅花紋、百圾碎、魚子紋等。 現在收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院的傳世哥窯瓷器中,尤其是那件魚耳爐聞名天下。筆者收藏一件宋代哥窯魚耳爐,我們從中可以看出它風格獨特的丰姿神采。爐高10厘米,口徑14厘米,底徑10.7厘米。爐體為圓形,胎體厚重,矮圈足,口微敝,口沿圓滑,呈泥鰍背形狀,腹外鼓,腹下部逐漸往內收,頸腹之間對稱地豎向堆塑魚形耳一對,整個造型新穎獨特,自然大方,沉穩凝重,給人以渾厚穩重之感。特別是對稱的魚耳,堆貼的恰到好處,既能使器物利用魚耳曲線變化產生動感之美,又能使其作為祭祀供神之器顯得莊嚴端莊。器物內外均施釉,圈足露胎外呈淺黃色,胎呈淺灰色,胎質較粗。敲擊器物,沒有那種悅耳的金石聲,而是近似噗噗的啞聲。釉層較厚,灰白中帶微青色,素雅瑩凈,滋潤如玉。釉呈失透乳濁狀,並有不覺察的縮釉現象,釉至足端露胎處不太整齊,口沿沒有紫口的特徵。用三十倍顯微鏡觀察,其間能看到隱隱約約、非常細小的小氣泡,俗稱「聚沫攢珠」。整個造型莊嚴高貴,特別是釉面上有縱橫交錯的大小紋片,上緊下寬,結合自然緊密,勻整而清晰,紋線呈黑色,整個器物看起來好像用一塊塊大小不同,形狀各異的美石堆貼而成,使人感到是一件天衣無縫、巧壓天工的傑作,正如清代乾隆皇帝在詩中所讚頌:「以石為之出其下」。 宋代哥窯瓷器自誕生之後,這種風格獨特的瓷器品種盛燒不衰,賡續相繼,歷代文人雅士為文作詩,讚不絕口。特別是釉面那種層層疊疊、千奇百態的開片紋飾,不但開創了我國陶瓷史上審美的新情趣,而且確有「巧如範金,清比琢玉」之感,在宋代五大名窯中首屈一指。陶瓷時代知識元代陶瓷 元代其他地方窯瓷器 元代(1271~1368年)景德鎮及龍泉窯以外的地方窯瓷器。比較著名的有河南鈞窯、河北磁州窯及山西霍窯等,元代燒制鈞釉瓷的窯址分布很廣,河南以外,河北、山西等省也有燒造,窯址數量及分布面積大大超過宋代,形成一個龐大的鈞窯體系。在北京元大都遺址的發掘中,鈞窯瓷片的數量在各窯口瓷器中占第二位;出土鈞窯瓷器的元代墓葬及遺址遍布北方各省及自治區。元代鈞窯系瓷器的造型有碗、盤、瓶、爐、罐、執壺、花盆、杯、缽、高足碗、梅瓶、枕等。釉色以天青、天藍為主,有的飾以紫紅色彩斑。元代磁州窯繼續生產傳統品種、燒制磁州窯風格瓷器的瓷窯遍及河北、河南、山西、山東、江西、甘肅、陝西等省。產品以白瓷及白地黑花瓷為主,其黑花色彩偏褐,不如宋器黑亮,器形以大罐、盆、瓶類居多,各種形式的碗、盤、杯、碟、壺、枕等也十分普遍。裝飾題材有人物故事、嬰戲、龍鳳、飛禽、魚藻、花卉等,充滿濃厚的生活氣息。形體碩大、胎體厚重是元代磁州窯瓷器的時代風格。山西霍窯以燒制仿定窯白瓷為主,裝燒方法採用支釘疊燒,盤、碗內底及底足一般留有5個小 支釘痕,與定窯不同,具有明顯的地方風格和時代特徵。(見下圖)
元龍泉 元代(1271~1368年)浙江龍泉窯燒造的青瓷製品的簡稱。元代龍泉窯基本繼承宋代龍泉窯的藝術風格、產品有兩類。一類為傳統的龍泉青瓷,另一類為紫口鐵足的仿官窯產品。傳統龍泉青瓷胎呈白色或淺灰色,其顯微結構為長石—石英—長石系白瓷。胎質細密,可塑性強。釉色以青黃色為主,也有少量青綠色。釉質為粘度強溫度高的乳狀石灰鹼釉,經1200℃燒造後,釉色乳濁青綠,色調柔和。龍泉青瓷全部為輪制,工藝過程為選料和泥,拉坯成型,精修坯胎,然後裝飾、罩釉,陰乾後入窯高溫燒成。元龍泉的產品主要以生活日用器為主,有各式碗、盤、杯、罐、瓶、執壺等,元代中期以後也生產大瓶、爐、瓷塑、佛像等陳設品。日用器中碗最多,器形與南宋差別不大,屬元窯仿宋瓷器。大型的罐、蓋罐、盤、碗等則是元代龍泉窯典型的代表作品。這些大型器一般製作規整、掛釉仔細、燒造精心,成品率較高。其中大多數作品為貢器或作為商品運往京城與國外。元龍泉窯的裝飾方法繁多,主要有刻、劃、印、貼花、堆塑、鏤空和褐色點彩等。紋飾題材極為廣泛,其中花卉最多,常見的有蓮、荷、菊、葵、牡丹等。此外也有龍、鳳、魚、鳥等動物紋及八寶、八卦和各種吉祥文字,如「福」、「祿」、「如意」、「進寶」、「天下太平」等,還有少量印有八思巴文字,亦含吉利之意。罩釉工藝不像南宋時運用多次上釉技法,最多採用兩次上釉,釉層比南宋青瓷薄,也欠滋潤。元代龍泉窯青瓷作為商品常與絲織品、佛像等被輸往國外,近年在朝鮮、日本、菲律賓、印度尼西亞、泰國、印度、埃及、索馬利亞、土耳其、法國等許多國家和地區先後發掘出龍泉青瓷,尤其是1976年韓國新安海底沉船中打撈出大量中國瓷器,能斷定為元代龍泉青瓷的約佔青瓷總數的一半以上。其量之大,品種之多,不僅對研究元代龍泉窯的生產規模、製作工藝、裝飾特徵很有意義,同時也為了解元代海外貿易及貿易航線,提供了重要的科學依據。(見下圖)
元代樞府瓷器 元代(1271~1368年)景德鎮生產的一種卵白釉瓷器。它是在宋代青白釉瓷器成就的基礎上燒成的,這種瓷器為白胎,部分製品胎體較薄、大多數厚薄適中,比宋青白瓷略厚,胎質細密堅實;釉質比較細膩、比宋青白釉加厚,像鵝蛋青一樣、失透光潤,人稱卵白釉。由於在印花紋飾中多出現「樞府」字樣,人稱「樞府窯器」或「樞府瓷」,燒制這類瓷器的瓷窯為「樞府窯」。元政府設樞密院,主掌軍事機密、邊防及宮廷禁衛等事務;戰爭時設行樞密院,掌一方軍政。有「樞府」字樣的青白瓷應為元朝官府如樞密院定燒的瓷器。現已判明,景德鎮湖田窯區是燒造樞府瓷器的窯場。樞府類型的青白瓷質量高低不等,紋飾也是有的複雜嚴謹,有的簡單,有的甚至沒有花紋。樞府類型的瓷器在元代宮廷各類用瓷中占第一位,北京元大都遺址出土樞府釉瓷器數量很大,全國各地元代墓葬、窯藏,海外各國,包括韓國新安海底沉船中都大量存在,可見這類瓷器不只限於元中央官府一級使用,在民間使用也很廣泛。樞府釉瓷器以碗、盤、高足碗、杯、長頸瓶等器物為多,如侈口、折腰、小圈足碗很為人們稱道。裝飾花紋以精美的印花纏枝花卉為主,還有刻花、劃花,尖瘦蓮瓣、水波紋、水波游魚等紋飾,堆貼梅花、聯珠紋、畫金彩、紅綠彩(即元五彩)等裝飾比較稀少。樞府瓷器到明初還在生產,南京地區一些明初墓中有發現,大約在明中期停止生產。元樞府瓷器的燒制是元瓷工藝提高的表現,為明初瓷器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參見「樞府窯」、「卵白釉」、「元代卵白釉瓷器款」。(見下圖)
至正型青花瓷器 元代至正年間(1341~1368年)景德鎮窯生產的青花瓷器。這個時期的青花瓷器代表元代青花的最高水平。長期以來陶瓷研究者對元代瓷器。尤其對景德鎮青花瓷器認識不清,主要原因是考古學上沒有找到鑒定元青花的標準器,無從對其進行對比綜合研究。英國大英博物館達維德基金會收藏青花雲龍紋象耳瓶,器身上有「至正十一年」(1351年)銘。此瓶造型很有氣魄,青花構圖豐滿,口沿滿繪纏枝菊花,瓶頸上部繪並列蕉葉,下部繪流雲飛鳳,肩部繪纏枝蓮花,腹部最圓鼓處繪海水雲龍,下腹繪波濤紋,足部繪纏枝牡丹紋,底邊繪一周變形蓮花瓣,每個蓮花瓣里有朵雲和雜寶。這件作品揭開了元青花的真面目,成為斷代研究的標準器。結合伊朗阿底別爾寺廟、土耳其伊斯坦布爾博物館、印度、埃及、菲律賓藏品,中國北京元大都後英房遺址、舊鼓樓大街窖藏、河北保定窖藏、江蘇金壇窖藏、江西高安窖藏,湖南常德墓以及東北地區出土的元青花瓷排比研究,證明14世紀中葉以後景德鎮青花工藝已經成熱,形成完美的時代風格。至正型青花瓷器的特點是胎體厚重拙實,胎料採用瓷石加高嶺土的二元配方,鋁含量較高,達到20.24%;釉層凝厚光潤,釉料中氧化鈣含量較低,為8.79%。鉀、鈉量增加到5.82%。青花原料比較複雜、有國產鈷料和波斯鈷料,優質青花瓷器用波斯鈷料,此種顏料藍色濃艷幽靚。有深色結品斑塊,結晶處釉面略微下凹,顯出金屬浮光,經測試,這種波斯鈷料含錳量低,含鐵量高、還含有砷元素。至正型青花瓷器器物種類很多,有碗、盤、杯、盞托、高足杯、罐、長頸瓶、梅瓶、扁壺、匜、三足爐、觚形瓶等。造型特點是器物規格較大,氣魄雄偉,胎體厚實,胎料不夠細膩、在放大鏡下常能見到泥料中有芝麻花似的小黑塊。燒成後露胎部分常出現火石紅一樣的黃衣子。青花花紋內容很多,有蓮花、番蓮、團菊、牡丹、松竹梅、牽牛花、梔子花、芭蕉、瓜果、海棠、靈芝、山茶花、葡萄、枇杷、龍、鳳、仙鶴、鴛鴦、奔鹿、麒麟、獅子、海馬、游魚、昆蟲以及太湖石、柳林、建築、欄杆等。人物形象廣泛出現,有蒙恬將軍、蕭何月下追韓信、周亞夫細柳營駐軍、三顧茅廬等歷史故事。這些故事畫面與元代流行的戲曲、板話、小說內容一致。在各種紋飾中處於突出地位。圖案紋樣有卷枝蔓草、纏枝花卉、蕉葉、錦紋、海濤、細浪、蓮瓣、如意頭、回紋、雜寶等內容,對主題花紋起到良好的烘托作用。至正型青花瓷器還有一些突出持點,如器物坯件修飾不夠精細,燒成後常有夾扁、翹棱、剝蝕等現象。畫面滿,落筆重,層次比較繁密,花大葉小,枝蔓如藤,葉如葫蘆形。至正型青花風格一直延續到明初,到明洪武晚期至永樂年間,新風格才逐漸形成。樞府瓷和甜白瓷 樞府瓷:也稱卵白釉,是元代樞密院由景德鎮瓷窯創燒的白釉瓷。其特點:胎體較厚,釉面透光,釉色似鵝蛋色白微青。紋飾以印花為主,內有對稱的「樞府」兩字。(並非宮廷專用) 甜白瓷:也叫填白釉,是明代永樂年間,由景德鎮瓷窯創燒的白釉瓷,系宮廷祭器,宣德以後多有仿製。其特點:胎體較薄,釉面柔和,釉色似棉白糖,故稱「甜白」。器物常可見透光刻紋或印紋。永樂甜白價高一等。清三代亦有仿製,區別是工藝精湛,輕盈秀麗,胎壁極薄。
推薦閱讀:
※瘋狂時代——看看女人們的花花世界
※很不幸,這仍是一個女性處境日漸艱難的時代
※羋月開啟的太后「風流」時代
※《時代》年度人物30年精選
※杜維明:心學的時代已經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