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化騰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
編者按:本文為《騰訊傳》書摘,作者吳曉波,36氪經授權發布。
「微微的晨光還照不亮太遠的路」2011年11月,在馬化騰的幫助下,我開始使用微信。我發現,他是一個非常「吝嗇」乃至單調的「微信朋友」,每個月,他發送的消息從來沒有超過10條,而內容幾乎都是對騰訊新業務的極其簡潔的推介和評點,如「首個大型實驗真人秀,很大的挑戰」、「已買,準備體驗延誤紅包」、「滴滴再戰江湖,新品類滴滴快車,支持一把」、「程序響應太慢了,要優化」……
18年來,他由一個連前同事都不太記得名字的普通程序員,成為中國互聯網不可替代的領導者和最富有的人之一。不過,他的生活狀態似乎沒有太多變化,他仍然不喜交際,專註於每一個新產品,他的部下們仍然會在午夜時分收到他對某個細節的挑剔和建議。
這是一個善於控制自己的好奇心的人,而同時,他又能讓自己的興趣在無盡的可能性里得到延伸,在這個意義上,他還是那個喜歡趴在望遠鏡前眺望無垠星空的南方科技青年。2016年10月22日,在清華大學經管學院的一次對話中,馬化騰再次談及少年時的天文愛好:「看看星空,會覺得自己很渺小,可能我們在宇宙中從來就是一個偶然。所以,無論什麼事情,仔細想一想,都沒有什麼大不了的。這能幫助自己在遇到挫折時穩定心態,想得更開。」
近年來,他唯一增加的社會活動是參加公益慈善,他發起了一個為先天性心臟病兒童募捐的活動,成為壹基金理事、大自然保護協會的中國理事,還參與發起桃花源基金會。在這些場合,他與馬雲常常同席互動,外界所有關於他們的恩怨似乎都是流言。
這是一個不完美的商業故事,就好像我們從來沒有看到過完美的人生一樣,它充滿了青春的殘酷氣息,像一個朝著自己的目標呼嘯狂奔的少年,外表頑強不羈,內心卻有著無所不在的恐懼——從誕生到我寫作這部作品,它才18歲。
中國互聯網的成功與改革開放非常類似,是實用主義者的勝利。與他們的美國同行相比,中國人也許沒有發明革命性的互聯網技術,但是他們在商業模式和用戶體驗上的努力卻是卓越的,這也是所謂的美國式優勢與中國式優勢的生動展現:美國人發明了推動進步的技術,而中國人找到了盈利的方法論。就更廣泛的意義而言,中國互聯網人對其他領域——製造業、零售服務業、傳媒業以及金融業的滲透更加深刻,而這才剛剛開始。
在一次交流中,馬化騰很感慨地講過一段話,他說:「不管已經出現了多少大公司,人類依然處在互聯網時代的黎明時分,微微的晨光還照不亮太遠的路。互聯網真是個神奇的東西,在它的推動下,整個人類社會都變成了一個妙趣無窮的實驗室。我們這一代人,每個人都是這個偉大實驗的設計師和參與者,這個實驗值得我們屏氣凝神,心懷敬畏,全情投入。」
從2013年開始,與馬化騰一起創辦騰訊的幾個老同學相繼從一線退下。
2013年,陳一丹卸任首席行政官(CAO),轉而出任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榮譽理事長。在他的主導下,騰訊發揮社交平台的優勢,在慈善公益事業上屢屢有讓人讚歎的活動。2015年9月,公益慈善基金會發起中國首個互聯網公益日——「99公益日」,在短短57小時18分里募集1億元的善款。同時,陳一丹投資於教育,2015年6月,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將武漢學院剝離,經教育部批准,轉設為一家獨立的民辦本科大學,陳一丹首期投入20億元。
2014年9月,張志東辭去首席技術官(CTO)的職務退休,此後,他的身份是騰訊學院的一位講師。在內部郵件中,馬化騰深情地寫道:「比技術本身更為重要的是,Tony是公司用戶價值觀的最堅持的踐行人。在總辦會議上,Tony是最能站在用戶角度毫不妥協的人,始終保持著這份『固執』。Tony這份堅持,也融入了公司的強用戶導向的理念基因。」
記得是2012年的夏天,尚未退休的張志東在他的辦公室里接受我的訪談,在我們交談的高窗下,便是被一片綠意環繞的深圳大學,從那裡的一位青蔥懵懂學生到中國互聯網界最有權勢的人之一,他和馬化騰被時代的潮流所裹挾,一路跌撞前行,演繹了一段無可複製的精彩人生。
訪談結束後,張志東送我到電梯口。電梯門開了,他突然喃喃自語說:「如果哪天騰訊遇到了更大的挑戰,也許就是新的一天開始了。」
我還沒有回應,電梯門就緩緩地關上了,我只來得及看到他碩壯的身影。
「他就是一個郵件狂人」虛擬的互聯網世界,與真實世界並無二致,儘管它總是呈現出混亂無序的景象,卻是一個高度開放的結構,其中充滿了創造、驚奇、自由與潛力。正如巴赫金所揭示的,這樣的世界具有「不可終結性」,它的持續演化,一方面仰仗自由創造,另一方面又依賴適當節制。在這樣的生態環境中,對趨勢與細節的掌控是同樣重要的兩種能力。
馬化騰自陳是「一個不善言辭的人」,他用以推動迭代進化的辦法,就是親自參與幾乎所有的產品研發,然後用發郵件的方式下「指導棋」,他可以算得上是中國首屈一指的「郵件狂人」。
所有接受我訪談的騰訊人都對馬化騰的「發郵神功」表示驚奇,甚至覺得不可思議。騰訊以產品線超長著稱,但是馬化騰幾乎能關注到所有迭代的細節。
曾主持QQ空間開發的鄭志昊告訴我,馬化騰與他的團隊的郵件往來起碼超過2000份;2007年,張小龍主刀QQ郵箱的改版,這在當時的騰訊體系內是一個非常邊緣的產品,而馬化騰在一年半的時間裡,與他的團隊來往了1300多份郵件。
一位程序員對我講述過這樣的經歷:有一次,他做了一個PPT,後半夜兩點鐘發給了馬化騰,本想洗洗睡了,沒料到過了20多分鐘,馬化騰就發回了修改建議。曾主管QQ會員業務的顧思斌回憶說,馬化騰對頁面的字體、位元組、大小、色彩等都非常敏感,有一次,他收到一份郵件,馬化騰指出兩個字之間的間距好像有問題。
有一個在騰訊人中流傳甚廣的段子是:一天早上來到公司,發現Pony(馬化騰英文名)凌晨4點半發的郵件,總裁很快回了郵件,副總裁10點半回,幾個總經理12點回復了討論結論,到下午3點,技術方案已經有了,晚上10點,產品經理髮出了該項目的詳細排期,總共用時18個小時。張志東因此認為:「騰訊的產品迭代就是一個被馬化騰的郵件推著走的過程。」
通過這些事例可以看出,如果沒有對用戶需求的深入洞悉,也就沒有快速的產品完善反應。亨利·福特曾經說:「成功的秘訣,在於把自己的腳放入他人的鞋子里,進而用他人的角度來考慮事物,服務就是這樣的精神,站在客人的立場去看整個世界。」看來,從客戶的角度思考商業,是一個公開的秘密。
我曾請教馬化騰:「那麼多的產品,你是如何做到了如指掌的?」
他的回答好像並沒有什麼特殊:
其一,像普通用戶一樣,每天輪著使用每一個產品。
「發現產品的不足,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天天用你的產品。產品經理只有更敏感才能找出產品的不足之處。我經常感到很奇怪,有的產品經理說找不出問題。我相信,如果產品上線的時候產品經理能堅持使用三個月,一定會發現不少問題。而問題是有限的,一天發現一個,解決掉,你就會慢慢逼近那個『很有口碑』的點。不要因為工作沒有技術含量就不去做,很多好的產品都是靠這個方法做出來的。我們的領導不僅僅要安排下面的人去做,一定要自己做。這些都不難,關鍵要堅持,心裡一定要想著『這個周末不試,肯定出事』,直到一個產品基本成型。」
其二,經常到各個產品論壇去「潛水」,聽到不同的聲音和反饋。
「從哪個地方找問題呢?論壇、博客、RSS訂閱啊。高端用戶不屑於去論壇提出問題,我們做產品的就要主動追出來,去查、去搜,然後主動和用戶接觸、解決。有些確實是用戶搞錯了,有些是我們自己的問題。我們的心態要很好,希望用戶能找出問題我們再解決掉。哪怕再小的問題,解決了也是完成一件大事。有些事情做了,見效很快。要關注多個方面,經常去看看運營,比如說你的產品慢,用戶不會管你的IDC(互聯網數據中心)差或者其他原因,只知道你的速度慢。」雖然公司沒有明文要求,但是騰訊的工程師都形成了一個習慣:每兩個小時輪流監測, 回復網上出現的用戶意見。
在馬化騰的推動下,騰訊形成了一個「10/100/1000法則」:產品經理每個月必須做10個用戶調查,關注100個用戶博客,收集反饋1000個用戶體驗。
用馬化騰自己的話說,「這個方法看起來有些笨,但很管用」。
本文來自投稿,不代表36氪立場,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36kr.com/p/5059269.html
推薦閱讀:
※這家店一年只讓人逛兩次,卻從30萬做到500億,讓馬化騰劉強東看呆了!
※馬化騰終於雄起:狂捐138億元成中國首善!
※【獨家】e袋洗創始人張榮耀:跟馬化騰一起開會給我的巨大觸動
※馬化騰:二維碼將成線上線下關鍵入口
TAG:馬化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