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首善還是偽善?
07-17
2010年4月28日,2010中國慈善排行榜在京公布。入榜慈善家133位,合計捐贈34.38億元;入榜慈善企業448家,合計捐贈52.95億元。江蘇黃埔再生能源利用有限公司董事長陳游標因其在社會領域的慈善影響力獲得「首善」稱號。針對日前有媒體指「中國首善」陳游標多項承諾捐款未到位一事,沉默數日的陳游標23日在其微博上首次予以回應,不僅指責相關報道對其「嚴重歪曲」,更表態「人在做,天在看」,稱會將慈善進行到底。(3月24日《中新網》) 哪裡有災難,哪裡就有陳游標的身影。無論是中國內地,台灣還是日本。而且,在去年「芭比慈善」來華高調宣傳的時候,陳游標也是欣然赴會。總之,陳游標是以高調的慈善姿態,踐行者自己的「善人」模式。現在,有人質疑,而且頗有人用證據說話,指其多筆捐款摻假、利用慈善攬工程沽名釣譽、家鄉父老的不以為然以及黃浦公司的財務危機等等。似乎,陳游標一下子從「首善」變成了「偽善」。 對此,陳游標也通過微博回應,反駁相關報道的「嚴重歪曲」,並出示相關證據自證清白。甚至以悲戚、悲壯的道德性宣示(人在做,天在看)來表達其將高調慈善進行到底的心志。 作為旁觀者,其實這場慈善輿論戰並不令人驚奇。在中國慈善機制不健全,新富者階層慈善意識蘇醒以及公眾監督增強的情勢下,一些慈善團體或個人存在的慈善瑕疵被曝光是很正常的事兒。從客觀的社會效果看,這是彰顯社會進步的好事。事實上,無論陳游標抑或其他人,無論是捐出一分錢或是裸捐出全部身家,慈善的內涵在本質上是一樣的。反而言之,即使陳游標因捐出巨額財富而擁有中國首善的道德聲譽,但如果存在一分錢的詐捐事實,其慈善品質也大打折扣,並不能因為其量化的大善而遮蔽其小不善之丑。 從有關媒體和陳游標的見招拆招看,雙方都存在著陰謀化對方的偏執。就前者而言,所列摻假慈善已經為陳游標的部分證據所證偽,足顯其對陳游標的曝光不夠屬實;同樣的,既然陳游標問心無愧,就應該給予所有的輿論質疑以切實的證據說明。很遺憾,陳游標並未能給予公眾充分的解惑釋疑。理是越辯越明的,期望雙方在輿論拉鋸的博弈戰中,客觀理性地給予公眾一個明白。只有這樣,有關媒體才能正輿論監督的名,祛利益團體說客的疑;陳游標才能正中國首善的標杆,擺脫「偽善」的尷尬。 值得一提的是,所謂慈善,並不能用純粹的道德感性去評價捐款者。因為大部分的慈善捐助者,大抵是企業家。企業家是以追逐利潤為目標的市場博弈者,因而其慈善行為應從客觀的社會後果去評價為宜,而不必糾纏於其捐款動機。作為經營者,其慈善無論是沽名釣譽也好,或者是為經營的企業賺得廣告效應,但其通過慈善行為回饋社會卻是現實。而且,如果說企業家通過慈善捐助贏得社會口碑並為企業營造良好的經營環境,從而再以捐助的方式回饋社會,這樣的良好社會循環豈不是多贏的好局? 不必說在路上的中國慈善,即使是在成熟的美國慈善社會,譬如要把慈善全部捐出來的比爾蓋茨和巴菲特,他們的裸捐慈善也不能不說沒有自己的私心。眾所周知,美國的遺產稅稅率很高,大約為50%左右。與其頂著守財奴的名聲被褫奪一半家產,還不如捐出去贏得生前身後名。再者,捐出去的錢,不僅享受免費待遇,而且捐者具有全過程的風險監控權。此外,市場經濟浸淫數百年的美歐社會,已經通過職業經理人的方式使自己的企業得以永續生存下去,從而破解了錢留子孫「富不過三代」的魔咒。 因此,美國社會,宏觀上有法制和法治周延的社會托底,富豪們也習慣了用捐款的生活方式去護佑完善的慈善機制。在中國,慈善的社會法治基礎還不牢靠,慈善機制還未完善起來,即使有心慈善的豪富巨賈,有時也難免打慈善的擦邊球求功利的短期效應。因此,沒有社會基礎托底,用道德化的評價隨意給人戴上「首善」的高帽或斥其「偽善」皆是非理性的。 陳游標,不過是轉型期中國慈善摸著石頭過河的典型標本而已。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和善對立的不是惡,而是偽善
※偽善的人來了又走——《局外人》
※劉擎:看看比爾·蓋茨的「偽善」(新京報 2007-7-29)
※心惡偽善禍不斷 凈意真善福報全
※台北觀點:美國民主偽善 兩岸受欺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