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經過南京路卻不知道它叫啥?!
南京西路對上海人來說再熟悉不過,如果你是上班會路過南京路的「靜安女」或者「人廣男」,你是不是知道每天經過的這棟熟悉的大樓其實是1928年建成的單身公寓?以及關於南京西路或顯眼或隱秘的大樓里,到底有什麼秘密?
南京路分東西兩段,老上海習慣稱的「南京路」,通常情況下指的是南京東路,而南京西路,原來叫「靜安寺路」,1945年更為現名。
怎麼會有南京西路的?這和兩件事情有關:外僑賽馬,還有太平天國戰爭。上海開埠不久,一批熱衷於賽馬的英國僑民,於1848年在當時的租界外,租地82畝(今南京路、河南路、寧波路、山西路圍合的區域,同年劃入租界),興建了上海第一個跑馬廳,前往外灘的通道,被稱為花園弄,即南京路的前身。
(1870年的「南京西路」,其前身就是「花園弄」)
1853年,小刀會佔領縣城,2萬華人湧進租界,造成地價暴漲。隨後,從1860年開始的兩年里,李秀成率領太平天國大軍,連續攻陷蘇南、浙北的大部分城市,大批士子擔心自己為太平天國所不容,於是,數以十萬計的居民聞風而逃,蜂擁前往上海租界避難,租界內人口增加了10倍以上——租給這些富裕的中國難民,興起19世紀上海規模最大的一次房地產熱潮。
1862年,公共租界利用出售第二跑馬廳的部分餘款,在第三跑馬廳的北側,修築了一條用於驅馳馬車的大道,東面經過泥城浜上的木橋,連接租界內的大馬路(南京路),西面一直通往古老的靜安寺。這條新辟道路被命名為「Bubbling Well Road」,中文名稱為「湧泉路」,或「靜安寺路」。
上面這張照片拍攝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很明顯,那個時候的靜安寺路,仍然大體保持著低密度的郊區風貌。這條馬路真正的大發展,開始於1900年後,外商對華投資的大幅度增加。
一戰爆發前的十餘年間,在上海經商致富的洋行大班們,紛紛選擇靜安寺路興建大型獨立式花園別墅,不久,這條馬路沿線,就形成上海最早的一片高級花園住宅區。
「靜安寺路」的英文名字,一記頭暴露了這裡過去有一口「湧泉」;而要講靜安寺古井,還得要先講講,如今位於南京西路的靜安寺。
靜安寺是一座非常古老的寺廟,始建於三國東大帝吳孫權赤烏十年,到北宋太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改名為靜安寺。南宋嘉定九年(1216年)時,因為原址吳淞江(現蘇州河)北岸寺基,受江水沖刷而可能坍塌,就將寺廟遷至現址。到元朝時,這裡的香火已經很盛了。
「湧泉」,曾在南宋時是「靜安八景」之一,又稱「沸井」,原址就在靜安寺正門南面的南京西路上。一直到公共租界開始擴張,開始修築靜安寺路的時候,湧泉的地下水源被切斷,景觀逐漸被破壞。
1920年代和1930年代,靜安寺路兩側風貌,又迅速發生變化,從以獨立式花園住宅為主,演變為以公寓和新式里弄為主。隨著人口密度的增加,沿路陸續開設眾多商店,漸漸形成上海西區的商業中心。
不過,靜安寺路商業街的氣氛,與東面喧囂的南京路(今南京東路)截然不同,經營方向趨向高檔,以高級舞廳、電影院、咖啡館和時裝店聞名。1934年,靜安寺路東段派克路(Park Road,今黃河路)口,落成了遠東第一高樓,國際飯店(Park Hotel)。
這個時期起來的房子,除了國際飯店和我們介紹過的大光明以外,還有南京西路104號的「華安大樓」(今天的金門大酒店)、南京西路150號的「西僑青年會」(今上海體育大廈),南京西路325號的「跑馬總會」(今上海美術館,1933年),以及建於1928年就是現在的南京西路702、722號,過去這裡是上海猶太總會及會所,建於1911年。
上海猶太總會,又稱「上海猶太商會」,是聯繫猶太人開展猶太人活動的最主要的組織形式。設在地處繁華鬧市一幢別緻、高檔的2層樓房內,地址為南京西路722號。這是幢磚混結構的件組合,南面沿街,建筑前有較大的庭院,建築面積為1800平方米。建國後,這裡曾是市政協辦公樓、上海市聯誼俱樂部。改革開放後,成為春蘭集團總部。
準確的說,在未成為猶太總會前,其原系浙江鎮海籍人士,上海鉅賈、著名愛國人士葉澄衷先生之子葉貽銓的私宅。葉貽銓,也是擁有巨資的商人,曾獨家經銷美孚火油,利用積累資金投資房地產、錢莊和經銷船舶業,並獨資開辦上海最早的一家火柴廠(燮昌火柴公司),又創辦了澄衷學堂等。
發家之後,葉氏辦了兩件大事:一是建造「葉家花園」,二是在靜安寺路,建造一所「全國體育會和賽馬總會俱樂部」。但租界工部局洋人,以建築高度超過上海跑馬廳為由,橫加阻攔,故只是造了2層而停建。抗戰爆發後,葉家在江灣的跑馬廳被夷為廢墟,資本一時匱缺,此時滙豐銀行又逼其償還借款,葉貽銓無奈只好將市中心俱樂部,出售給猶商作猶太總會。
1937年8月13日,空前激烈的淞滬會戰爆發,在持續3個月的戰事期間,上海租界以外的地區幾乎全部化為廢墟,上百萬來自閘北、南市以及虹口日本勢力範圍的大批商賈和難民,為避難蜂擁而入形勢如同「孤島」的租界,靜安寺路附近人口更為稠密,不少名店從市內其它地段,遷入靜安寺路營業,商業更趨繁榮。
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立刻進佔租界,靜安寺路的鼎盛時期就此結束。1945年,抗日戰爭結束後,國民政府正式接收上海租界,將「靜安寺路」更名為南京西路。
(上世紀30年代的照片中,靜安寺門口的「湧泉」依然還在)
這裡至今仍保持著租界時代大約20米的路幅,綠化良好,東端是由跑馬廳改建的人民公園,西端則是由萬國公墓改建的靜安公園。只有西康路和銅仁路間的一小段,在1954年修建中蘇友好大廈(今上海展覽館)時被拓寬。
說到靜安公園,就有人曾提到,「靜安公園最初就是外國墳山,那個石亭子至今還在。」聽起來有點毛骨悚然,但這位老法師說的一點沒錯。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英美租界工部局在靜安寺對面,闢建「靜安寺公墓」,又稱「外國墳山」。
1954年,這裡被正式改建成為「靜安公園」。即便如此,依然還是有幾大看點,可能也只有老上海知道這些往事了:一是在公墓的南端,曾經有一座紅磚哥特式教堂(見上圖),內有火化間,1978年被拆除,改建為二層樓的茶室。此後,茶室又被拆除,建成了現在的阿波羅大廈,門面在延安中路,遊人已無法進入。
二是進入公園,甬道兩邊的數十棵「法國梧桐」高聳,綠樹成蔭,樹齡皆在百年以上。三是園內西北部,有一座唯一留存的,由白色大理石墓室改建而成大理石亭(見下圖),該庭雕刻精細,結構別緻,內設大理石桌、凳,面積約20平方米,從中可見當年「外國墳山」的精緻。
1978年,靜安公園內首次開設「電動轉馬」,就在公園東南部,當年吸引了不少遊客,玩一次還得排很長時間的隊。1999年,公園重建時被拆除。此外,14世紀靜安寺寺僧壽寧,曾將寺內以及周邊一帶的「滬瀆壘、蘆子渡、赤烏碑、陳朝檜、講經台、綠雲洞、湧泉、蝦子潭」,定名為「靜安八景」,如今,這「八景」微縮成了「八景園」,就設在公園內。
過去,這裡不僅有外國墳山,還有中國廟會,就在靜安寺門前一段,在1881年形成。那年的農曆四月初八浴佛節,附近的鄉民開始來到寺前,設攤出售自己生產的農副產品。這個老上海都熟知的「四月初八廟會」,前後一共存在了83年之久,直到1963年才告結束。為什麼要關?理由也很充分,由於靜安寺地處鬧市,廟會期間數萬人參加,直接影響到了交通和社會治安。
(照片來自「張寶清的博客」,記錄的正是當年廟會鼎盛時期的場景)
論老房子,南京西路上的第一批建築是花園別墅——說來肯定有人不信,主要因為很多房子都被拆掉了。其中最有名的,要屬「斜橋」(今吳江路、石門路口)這裡的3座「豪門公館」:盛宣懷公館、李鴻章的五弟李鳳章公館和邵友濂公館。這些家族多年比鄰而居,互通婚姻,在清末民初顯赫一時。
此外,還有一批帶網球場的獨立式花園別墅,這些大多是洋行大班們的住宅區,如「滄洲別墅」(1900年建,已拆除,今錦滄文華大酒店)、英國滙豐銀行大班住宅(1906年建,已拆除,今上海商城)。
(照片為愛儷園中的迎旭樓)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猶太房地產大亨哈同的「愛儷園」。如今,這裡的上海展覽中心,已經找不到「愛儷園」的影子了。當年,大班們常常在下午帶著妻子,乘坐敞篷馬車,互相拜訪,喝漫長的英國式下午茶,是這條馬路上的典型風景。
哈同、羅迦陵夫婦沒有生育,但收養了不少孤兒。他倆相繼故世後,隨著這些子女爭奪遺產,愛儷園開始走向衰敗。上海淪陷時期,一場大火更是燒盡了它昔日的全部輝煌。惟聽說今日園中噴水池,乃舊園留下來的僅存遺迹。至於是否屬實,顯然已屬於「愛儷園之謎」了。
唯一還保留下來的例外,是現在被用作上海市外辦的「郭宅」,南京西路1418號。這裡曾是永安公司的老闆,郭氏兄弟的花園住宅。郭樂在澳大利亞賣水果發家,後回到香港創辦環球百貨公司。1917年應孫中山先生的邀請,郭樂與兄弟郭泉等來到上海,開辦了上海四大民族資本百貨公司,永安公司。
「郭宅」就在哈同花園隔壁,是一幢三層混合結構,仿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法國式花園住宅,建於1926年。住宅用主體建築在北側,園林及水池庭院等小建築,則布置在南側。
建築內部裝修考究,尤其是底層的門廳和大小客廳,一律採用上等木料作護牆板和嵌花地板,平頂都施以彩繪浮雕,每間房間的平頂的圖案各不相同。住宅內的客廳、卧室全部設有壁爐,樓梯寬闊並帶有轉角平台,扶手欄杆均施以雕刻。
從一戰結束到太平洋戰爭爆發的20多年間,靜安寺路上由東向西,落成了數十幢高級公寓。東萊大樓(1927年,今南京西路587號)、靜安新村(1938年,今南京西路612弄)、靜安大樓(1931年)、同孚大樓(1934年)、德義大樓(1930年)、麥特赫斯脫大樓(今泰興大樓,1933年)、大華公寓(1932年)、中央公寓(1931年)、重華公寓(1911年)、花園公寓(1926年,已有單獨一篇文章介紹)、平安大樓(1925年)、安登別墅(1937年)、愛林登公寓(今常德公寓,1935年,張愛玲舊居)。
其中的「同孚大樓」(英文名:Yates Apartments)最為別緻。
這是一幢半月形的公寓,共9層,設有電梯。大樓為現代主義建築,鋼筋混凝土結構,外牆貼深褐式面磚,立面強調橫線條處理。因三面環路,即南京西路、石門一路與吳江路,處於邊角地形,故採用點狀型布局,使得在該地形十分局迫的情況下,提高容積率,以獲得較多的建築面積。
大樓原名「中國銀行西區分行」,曾更名為「吳江大樓」,1935年由中國銀行出資建設,後因地處同孚路(今石門一路)上,故而得此名。建築由陸謙受、吳景奇設計,大昌建築公司承建,並於1936年竣工。1994年,「同孚大樓」入選第二批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築。
和「同孚大樓」隔馬路對望的,就是德義大樓(Denis Apartments),南京西路770-778號,建於1928年。大樓共10層,高39.7米,建築面積11774平方米,並設有三部電梯及取暖設施。大樓為裝飾藝術派建築,走廊鋪有馬賽克,外牆面磚為褐色。轉角處兩層窗口上有一花崗岩帶飾,其上原先有四座立雕人像,現已不存。
德義大樓由英商康益洋行設計,1994年,入選第二批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築。樓下介紹文字中的一行字吸引了我的注意:「是上海較早設單身宿舍的公寓大樓」。當年洋行的單身宿舍,具體體現在哪裡?很多資料都沒寫,走進去你猜會知道其中的奧妙。
大樓立面朝東,和石門路平行的那一部分,是帶有衛生間的一室戶,等級相對較高,附屬設施包括了一座主樓梯:鍛鐵/木結構扶手,水磨石地面;一座電梯;以及一座防火梯:鍛鐵扶手,水泥地面。
而南京路、石門路轉角,以及和南京路平行的一部分,是不帶衛生間的一室戶。附屬設施只包括了一座主樓梯,和一座電梯井。現在主樓梯已經成為了住戶的儲物間和晾曬間,電梯井則早已停用。
南京西路上的老房子和新式公寓太多,再詳述下去,估計這一篇都容納不下,有些甚至可以單獨出來寫,我們今天再換種「口味」,說說當年「靜安寺路」上的其他建築,比如電影院。
1914年,西班牙商人拉莫斯(Ramos),在靜安寺路和白克路口(今鳳陽路),開設了「奧令配克影戲院」(Olympic),這是第一家開在上海西區的電影院。不過,20年之後,這座盛極一時的電影院,因年久失修停了業。1939年改建成大華大戲院,1951年改名新華電影院。
上面的照片,顯然是在當年那座著名的天橋上拍的,照片左側,你能看到新華電影院的招牌。即便是現在問起它的所在,老上海都會記得:「南京西路石門路,後門就是鳳陽路」。影迷們也還都記得,第一次走進新華影院,看到洗手間的鏡子很有藝術性,非常漂亮。
只不過,這些早已消失,這段南京西路的兩邊,早已改建得面目全非。請允許我用當年的一張「新華電影院」的電影票,來追憶一下逝去的歲月。
1930年代,靜安寺路舞廳業發展迅猛。繼大華舞廳後,先後開業的有被譽為「遠東最高樂府」百樂門舞廳、仙樂斯、新仙林、大都會舞廳、維也納舞廳(今市化工職防所和555商廈)、夜總會舞廳(今春蘭集團上海總部)等。1949年以後,社會風尚轉變,這些舞廳紛紛停業。
說起舞廳,特別想說說當年的仙樂斯,它的變遷,彷彿就是靜安寺路一路變遷的歷史——讓我再啰嗦幾句,雖然今朝信息量有點大了。
仙樂斯舞廳建於1935年,是沙遜爵士興建的私人俱樂部,名為「仙樂斯舞宮」。相傳,當時上海房地產大亨「蹺腳沙遜」,和友人去百樂門大舞廳消遣,不料,由於他打扮一般,且是個跛足,服務小姐愛理不理。沙遜一氣之下,立即揚長而去。後來,他憋氣竟然建了一座「仙樂斯」舞廳,與百樂門一東一西對壘。
「仙樂舞宮」從私人俱樂部轉變成舞廳是在1937年5月,並迅速躥紅為上海灘檔次最高、生意最旺的娛樂場所,對外號稱「非但中國無敵,且可獨霸遠東」。可惜,好景不長,對外營業僅兩三個月,日本全面侵華戰爭爆發,對上海娛樂業造成嚴重破壞。往後,仙樂舞宮幾易其手,到抗戰勝利後,連舞宮帶地產,都由中國商人鄧仲和買斷。
解放以後,社會風尚巨變,仙樂舞宮的生意更為清淡,自1950年6月起,兼營書場以維持開支。到1953年,舞廳宣告停業,改為「仙樂書場」。1956年,仙樂書場由私營變為公私合營,以後再成為全民企業。與此同時,其名稱也在不斷變身,先是1960年由「仙樂書場」,更名「仙樂劇場」,專演牽線木偶戲。如今仙樂斯早已「脫胎換骨」,「仙樂舞宮」四個字,永遠定格在老上海的記憶中。
如今的仙樂斯廣場,合併掉的還有我們這代人記憶中的時尚地標:上海雜技場,過去就在南京西路、黃陂北路口。上世紀80年代,這裡曾經是給大人、小孩,帶來不少歡樂時光的所在。
這裡是上海唯一的雜技馬戲專業演出場所,1964年始建於南京西路400號。初建時為一個半固定式的場地,鋼架外砌圍牆,內安裝簡易板條凳,1979年,雜技場重新翻建,雜技演出廳外觀為圓形建築,二層鋼筋混凝土結構,上下兩圈白色牆面,中間嵌以藍色玻璃通長條形窗。西立面正門口建有大雨蓬,上立「上海雜技場」招牌字。
上下兩層觀眾席可容納1654隻座位。後台還連通200平米的練功房和專門關養動物的動物房。上海雜技團曾常年在這裡演出。歷年來,這裡是上海市接待外國貴賓,觀看文藝演出的重要場所,上海各界還在這裡舉行大型歌詠比賽。上世紀90那年代後期,在共和新路新建了上海馬戲城,這裡就此廢棄。 ——動感101和看看新聞網
推薦閱讀:
※南京有什麼有趣的、好玩的地方?
※御定奇門寶鑒【南京圖書館版·全文】【二】
※49年後對南京大學的壓制和限制都有哪些具體表現?
※如何看待南京法官判決「不能判決偽造簽名的協議無效」?
※元 倪瓚《叢篁古木圖》(南京博物館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