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慢性胃炎會變成變萎縮性胃炎?
慢性萎縮性胃炎是一種以胃黏膜固有腺體萎縮為病變特徵的常見的消化系統疾病,占慢性胃炎的10%~20%。該病多見於中老年人,發病率隨年齡增長而上升。胃鏡檢查和胃黏膜活檢是最為可靠的診斷方法。
慢性萎縮性胃炎指胃粘膜已經發生萎縮性改變的慢性胃炎,可以分為多灶萎縮性胃炎和自身免疫性胃炎兩大類。前者萎縮性改變在胃內呈多灶性萎縮,以胃竇為主,多由幽門螺桿菌感染引起的慢性非萎縮性胃炎發展而來,後者萎縮性改變主要在胃體,多由自身免疫引起的胃體胃炎發展而來。
胃鏡下正常胃粘膜表面光滑、粘液覆蓋、皺襞豐富一般呈談粉紅色。而典型萎縮性胃炎患者內鏡下可發現胃粘膜顏色變淡、粘膜變薄、粘膜皺襞減少或消失、粘膜下血管透見、表面粗糙不平,呈顆粒狀或結節狀等表現。
慢性萎縮性胃炎的癥狀:
有些朋友認為,萎縮性胃炎屬於比較嚴重的胃病,自然會有比較明顯的不適癥狀。其實不然,萎縮性胃炎癥狀沒有特異性,甚至部分患者沒有明顯主訴。常見癥狀以隱痛和消化不良為主,如:上腹部飽脹、不適或疼痛,餐後較明顯,噯氣、反酸、噁心、嘔吐、食欲不振等其它消化不良癥狀。
慢性萎縮性胃炎的診斷主要靠胃鏡,不能以癥狀來判斷是否患有萎縮性胃炎。患者的癥狀與胃鏡檢查所見和病理結果並不成正比。也就是說,無明顯癥狀的患者可能患有較嚴重的萎縮性胃炎;相反,有顯著不適癥狀者未必會有胃黏膜萎縮。疾病是複雜的,不是簡單一一對應關係,需要綜合診治。
慢性萎縮性胃炎並不等於癌變
慢性萎縮性胃炎是胃癌的癌前疾病,慢性萎縮性胃炎若伴腸上皮化生或異型增生者則為癌前病變,二者概念不同。雖然胃癌周圍黏膜中,萎縮性病變多見,但並沒有說慢性萎縮性胃炎會必然發展成胃癌的結論。
慢性萎縮性胃炎將來是否會發展為癌前病變或癌變,應根據病變的萎縮程度,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不能一概而論。目前醫界學的共識是:慢性萎縮性胃炎雖可癌變,但癌變率很低(多數研究發現癌變率不超過3%),所以不能籠統地說慢性萎縮性胃炎就是胃癌前兆和序幕,兩者不能劃等號。
近年來,國內外學者對慢性萎縮胃炎、幽門螺桿菌、胃癌的關係作了大量研究,發現胃癌高發地區的人群中,萎縮性胃炎發病率高,但也與幽門螺桿菌發生率高有關,究竟是幽門螺桿菌還是萎縮性胃炎易導致胃癌百姓不需要嚴格區分,二者常共存、共同導致胃粘膜的異型增生,治療幽門螺桿菌本身也是治療萎縮性胃炎的一方面。
慢性萎縮性胃炎必須定期複查
雖說慢性萎縮性胃炎癌變率很低,但並非兩者毫無關係,胃癌是從萎縮性胃炎的腸上皮化生和異型增生一步步發展過來的。為了盡量減少發生癌變的可能,需要規範治療和複查,故積極防治還是十分必要和應該的。
對慢性萎縮性胃炎伴不完全性結腸型腸上皮化生者要重視,更要定期隨防。為了監視病變的動態變化,要定期複查胃鏡。一般性慢性萎縮性胃炎(無顯著腸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者),3年複查1次;不完全性結腸型腸上皮化生伴輕度不典型增生者1年1次;伴中度不典型增生者3個月1次;伴重度不典型增生者應看作是癌變,可考慮將局部病變組織切除或手術切除,以絕後患。
慢性萎縮性胃炎的治療:
1、抗幽門螺桿菌治療:幽門螺桿菌在胃上皮寄生,分泌毒素損傷胃上皮細胞以及一系列繼發效應,最終導致萎縮性胃炎的發生,在我國萎縮性胃炎有很大一部分是因為幽門螺桿菌感染加重或誘發的,因此治療萎縮性胃炎首先應進行抗幽門螺桿菌治療,此外根治幽門螺桿對預防胃癌也有積極的作用。
2、一般治療:包括戒煙、忌酒,避免過咸、辛辣、過熱、濃茶、咖啡、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防治幽門桿菌感染,規範抗菌治療,複查。建立良好的衛生習慣、分餐制、餐具消毒,家庭成員一起治療等。
3、慢性萎縮性胃炎的規範治療:有人覺得萎縮性胃炎比較頑固,難以治癒,其實療效不佳還要考慮治療是否規範。治療盲目:慢性萎縮性胃炎有兩類,一類與自身免疫相關,另一類與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煙酒刺激、反流性胃炎等相關,如不查明原因,在治療上缺乏針對性,就達不到較好治療效果。未堅持治療:有些萎縮性胃炎有的癥狀不明顯,服藥後癥狀有所緩解,思想上也放鬆了警惕,依舊嗜煙酗酒結果萎縮性胃炎捲土重來,甚至會逐步加重,最終導致每次複查胃鏡依然是萎縮性胃炎。
4、慢性萎縮性胃炎的治療越早越好:發現了萎縮性胃炎越早治療效果越好,若不堅持治療或複查,非要等到出現了腸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才重視豈不是自欺欺人,要知道輕、中度萎縮性胃炎經治療多數還是可逆的,而重度萎縮性胃炎可逆性很小。
推薦閱讀:
※(45)慢性胃炎名醫妙方(二)
※小雞腺肌胃炎飼料你不這麼治療,將會損失慘重
※我們是如何三天治療817肉雞腺胃炎
※李培教授運用四逆四君合方治療慢性胃炎經驗
※辨治胃炎以和為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