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為什麼「官本位」?
有人建議將「班幹部」改為「班級志願者」,以「民本位」替代「官本位」。或許這會是小學生「當官」異化問題的出口之一。
1小學生「當官」的異化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小學生熱衷於「當官」的現象開始逐漸見諸報端。如今20多年過去,這一現象似乎有愈演愈烈之勢,有些班級甚至做到了人人都「當官」。①
對於小學生人人「當官」,支持者(多為教師,包括部分家長)認為,這種班級管理模式可以培養孩子的管理能力和自我約束能力,提升孩子的競爭意識和服務意識,從而形成一種人人參與、民主管理的局面。
應該說,此舉的出發點至少在表面上看來是好的,但遺憾的是,現實中我們看到的卻是另外一番景象:
官僚等級
以收發作業本為例,一般先由小組長收起交給小隊長,小隊長交給學生委員,學生委員交給副班長,副班長交給班長,再由班長交給老師,活脫脫一個疊床架屋的官僚體制層級。
人浮於事
除了中隊長、小隊長、班長、學習委員、課代表等「大官」外,還有各種「小官」,例如黑板管理員、餐具管理員、窗戶管理員、電燈管理員,等等。在這一點上,我們不得不佩服國人的「造官」能力,但當大小各種「官銜」呈現在人眼前時,卻不由得讓人想起「人浮於事,結構臃腫」這八個字。
權力崇拜
班裡大多數學生都非常渴望在班裡「掌權」、「發號施令」,甚至值日幹部等芝麻「小官」都有學生願意當,並從中感到自豪和幸福。此外,學生還有強烈的「陞官」念頭。例如,有學生當了小隊長,但並不滿足,還希望以後當中隊長。在學生「陞官」的背後,甚至有家長都參與其中。
人情世故
學生們為了獲得「當官」的「政治資本」(如選票),往往會請客、送禮、買零食,有的甚至直接塞錢給身邊的同學。此外,班幹部們還會極力向老師討好,獻殷勤,競相向老師打那些不聽話同學的「小報告」。在學生們人情世故的背後,我們看到了所謂的「厚黑之學」、「勾心鬥角」的萌芽。
權力腐敗
由於「當官」有權力,可以管人和事,如管曠課缺席、收發作業本等,這帶來了「好處」:有學生為了巴結「班官」們,會送玩具和零食,目的是希望關鍵時刻,「班官」們能提供方便。事實上,有些班幹部向班主任彙報學生遵紀情況時,平時巴結過他/她的,會選擇隱匿不報;沒有巴結過的,甚至會添油加醋。
以上種種異化現象,多數學者歸結為「官本位」思想在學校中的蔓延。這種解釋有一定的道理,但我們還需要追問:為什麼「官本位」思想會在學校蔓延?為什麼小學生「當官」會出現異化?如何予以矯正?
2「官本位」思想的蔓延
「官本位」思想為何會在學校中蔓延?按照教育社會學的觀點,從我們出生起,社會化過程就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它的影響是通過家庭、學校、宗教組織以及其他各種機構所實施的。學習成為社會的一員,既包括正規的、有計劃的各種過程(例如,學校環境中的正規教育),也包括非正規的各種過程(例如,從我們的家庭、同輩人、傳播媒介以及生活里的其他影響中得到的非正規教育)。
從此角度而言,小學生人人爭「當官」,作為「社會化過程」的一個結果,如果不是從正規教育中獲得的話,那麼就是孩子們在成長的過程中從周圍環境中習得的,或者二者兼有。因而,我們就要反思:我們的學校教育有沒有傳遞給學生「自由」、「平等」、「公平」、「民主」等與「官本位」相左的價值觀念,我們的家庭教育、大眾媒體又傳遞給學生哪些思想觀念呢?就這一點而論,無論是正規教育還是非正規教育,都是非常欠缺的,不然就不會出現小學生的志向是當一名貪官這種匪夷所思的事情。
霍夫斯泰德的文化學理論可以進一步加深我們對此現象的理解。在他看來,文化的核心由價值觀構成,而價值觀是我們從生活的早期階段獲得的。與絕大多數動物不同,人並不能一出生就完全適應生活。
幸運的是,人體的生理結構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大約10~12年接受能力很強的時間段,在這個時期,我們在很大程度上是無意識地從周圍環境中獲取必要的信息,包括符號(例如語言)、英雄(例如我們的父母)、儀式(例如如廁訓練),②
以及最重要的內容——基本價值觀。而且,在這一階段獲得的價值觀,很難改變。在這一時期的末期,我們逐漸轉變為一種與過去不同的有意識的學習,主要關注新的實踐活動。下圖反映了這個過程。
價值觀和實踐活動的學習圖
顯然,小學生熱衷於「當官」,可以視為一種價值觀。按照上圖的理解,小學生形成「當官」這一價值觀,家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事實的確如此。中國家長在家庭教育上是很成問題的,功利思想相當嚴重,往往「望子成龍,望女成鳳」,而較少考慮孩子的興趣。
例如,有不少家長這樣「熏陶」孩子:「現在好好讀書,將來升官發財,否則就像你爸你媽這樣被人管。」而後,這種價值觀在學校里某種程度上又得到進一步發展。例如,學生一旦在班級里「當官」,除了高人一等、有權管別人外,往往還可優先參與各類評優、評獎。
簡言之,小學生熱衷於「當官」,是孩子們有意無意地從周圍環境(有人稱之為「大染缸」)中習得的,是社會文化的自我複製。
3為什麼班級管理會異化小學生人人「當官」,本意是提升孩子的民主管理意識和服務他人精神,卻出現種種異化。這背後的原因,恐怕與我們的文化傳統緊密相聯。
我國著名哲學家、社會學家李慎之(1923-2003)先生認為,中國的文化傳統可以一言以蔽之,曰:「專制主義」。幾千年來,它的影響幾乎貫穿於一切傳統文化之中,支配著中國人的行為、思想以至靈魂,成為中國人最主要的心理習慣和思維定勢。在專制主義文化下,只見「臣民」而無「公民」;只見依附順從而無獨立自由;只見集權而無人權,等等。
中國當下社會的貪污成風、賄賂盛行、以權謀私的現象,是因為公權力行為缺乏公開性或透明性,而這恰好是專制主義存在的明證。
《請為我投票》又稱《請投我一票》,該部紀錄片展現了中國某校一班級競爭班長的這一過程,而在這一過程中同學和家長也不可避免地卷了進來……
專制主義反映到班級管理中,就是教師對控制和秩序的強調。這種強調甚至始於幼兒園班級生活中。侯海鳳的實證研究中發現,幼兒園班級生活是一種制度化生活,教師及班級生活制度代表了成人文化的規範和控制。
班級生活的時間、空間組織制度及各項規則制度織成了一張大網,制約了兒童文化的生存空間;作為成人文化代表者和傳遞者的教師,則以「瘋」來評價兒童,以「聽話」來改造兒童。
到了中小學,這種對控制和秩序的強調,在班級的日常管理中則有了進一步強化的趨勢。總的來講,學生並沒有成為班級管理的主體,而是淪為班級管理的客體。
在班級管理中,處處可見一種外在於人的異己力量,監督、反對、控制著學生的思想和行為。這種管理方式表現為對學生精密化的規訓和控制,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學生的片面發展和畸形發展,使其喪失了個體性和主動性。
進一步言之,小學生人人「當官」,看似「人人參與、民主管理」,但依然是在專制主義範疇下進行的,因為教師在專制主義文化的影響下,其出發點還是想方設法控制學生,使學生「乖」、「聽話」,以便於管理。
也就是說,所謂的培養孩子的管理能力和自我約束能力,真實意圖只不過是控制學生而已。例如,有老師為了治服班裡一個調皮搗蛋的學生,於是充分利用學生喜歡「當官」的心理,「封」了他一個「治安班長」,並美其名曰為「以黑治黑」。
可見,在我們的班級管理中,往往只有控制,而無民主。針對小學生人人「當官」,有人就這樣評價道:「班主任一定很爽,過足了皇帝的癮,分封百官。」應該說,這種評判雖偏激,但不為過。
總之,在無孔不入的專制主義文化傳統下,小學生「當官」出現異化幾乎是必然的。班級作為社會文化的一個縮影,學生作為社會文化的一分子,社會中各種異化現象自然會在班級管理中得到複製。
雪上加霜的是,面對四處瀰漫的專制主義,我們的教育,無論是正規教育,還是非正規教育,普遍缺乏一種文化自覺、理性批判的意識,這一定程度上加劇了這一異化現象。
4如何矯正這種異化由於價值觀具有相當的穩定性,「像一個國家的地理位置或氣候一樣穩固」,故一旦「官本位」的思想侵入小學生的腦海里,就很難抹去。然而,它所帶來的危害,則是無窮的。因為歷史已經證明,國家的穩定、繁榮和強盛莫不是以人的獨立和自由為前提,而是建立在專制主義基礎之上的官本位則與此相背。因此,如何一點一滴地剔除中國人靈魂里的專制主義毒素,是扭轉小學生「當官」異化的關鍵所在。
要實現這一點,在全社會中普及公民教育是不二法門。因為只有培養具備「公民人格」的人——一個能夠追求自由平等、公平正義、民主法治,並能夠積極、理性參與社會公共生活的人,才能夠從根本上否定專制主義。北京師範大學檀傳寶教授就指出,公民教育乃是全部現代教育的終極目標,公民教育的倡導意味著教育性質的改變。公民教育實際上應該是、也必須是全部教育的轉型乃至整體社會的改造。而教育現代化的核心或者教育之現代轉型的實質是教育的民主化,而民主化的教育意味著全部教育的終極目標是培養現代民主與法治社會的合格公民。
但顯然,在專制主義文化傳統下,要真正普及公民教育,實現教育的轉型和整體社會的改造,絕非易事。李慎之先生說:「我知道在我們這個國家,要養成十來億人民的公民意識,即使現在馬上著手,也至少得一百年或五十年才能趕上先進國家。」但令人遺憾的是,直到今天,我國在這方面所做的努力還非常欠缺。以學校的正規教育為例,不僅課程設置直接涉及到公民教育的內容很少,而且學校教育中的其他活動(隱性課程)也很少蘊含公民教育的內容和實踐。③當然,教師本身缺乏公民意識也是一個重要因素。
在此背景下,全社會都必須具有文化自覺意識,而不能無動於衷。這其中,首先應提升教師以及家長的公民意識。由於這不是本文的重點所在,故不展開論述,而只想對班級管理略談一些看法。
在班級管理中,提倡「人人參與、民主管理」無疑是對路的、值得肯定的,它與我們所提倡的公民教育至少在理念有了許多相似之處。但在這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幾點:第一,教師,尤其是班主任,應與學生處於一個平等的地位,不能凌駕於學生之上,更不能偏袒自己喜愛的學生,否則就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民主」。第二,應制定好一個完備的班級規章制度,讓學生明白班級的結構和規則,知曉各自的權利和義務。在制定規章制度過程中,教師在發揮主導作用的同時,還應讓學生廣泛參與其中。第三,不要以「官」或「幹部」來命名班級里的各種職務,「班級志願者」或許更為適合。
另外,在班級管理中實行人人「當官」制度並不可取,而應因材施教,充分尊重學生不同的天性。第四,教師應努力減少束縛和控制,轉為滿足學生的生存、歸屬、權力、樂趣和自由等基本需求。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參與到有價值的學習活動中來。
注釋:
①作為佐證,筆者把「小學生當官」輸入「百度」搜索後發現,相關結果約為2,020,000個(截至2013年1月9日)。應該說,這不是一個小數字。
②符號、英雄、儀式都被歸結為實踐活動,因為它們可以被外部觀察者看到。
③作為補充,筆者把「小學生公民教育」輸入「百度」搜索後發現,相關結果約為880,000(截至2013年1月12日),與「小學生當官」(2,020,000個)不具可比性。這說明,整個社會對「小學生公民教育」還不夠重視。
相關視頻:
文章來源:《中小學學校管理》
推薦閱讀:
※我是這樣教學生的(原創)
※淺談學生人文底蘊核心素養的培養
※學生最怕長得很像的英語單詞, 所以我們一起來理順一下相似辭彙
※促進學生有效學習的課堂教學策略
※美國學生簽證怎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