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鑒賞】試論瓷器口沿鑲金銀問題
07-17
試論瓷器口沿鑲金銀問題已有 2654 次閱讀 2006-08-01 12:59複製網址分享到天氣: 晴朗心情: 高興本文刊載於《東方博物》2006年4期。內容提要:瓷器口沿鑲金銀有一個興起、流行到衰落的過程。瓷器口沿鑲金銀的最初目的,是為了提高陶瓷的身價。在覆燒技術發明以後,瓷器口沿鑲金銀開始具有彌補芒口缺陷的功能。關鍵詞:瓷器 鑲金銀 芒口提到瓷器口沿鑲金銀,大家往往會與瓷器的覆燒工藝相聯繫。北宋中期,定窯開始使用覆燒工藝生產瓷器。使用覆燒工藝,雖然能夠節約窯內空間,提高瓷器產量,但是由於覆燒時器口緊貼墊圈,口部不能掛釉而露出胎骨成為「芒口」[[1]]。為了彌補芒口的缺陷,在瓷器口沿包鑲金、銀、銅等金屬(以下統稱鑲金銀)作為裝飾,以提高產品的品質和檔次[[2]]。但是,瓷器口沿鑲金銀問題卻並非這樣的簡單,其中還有一些值得探討的問題。一有關瓷器口沿鑲金銀的考古發掘材料很多,筆者僅擇其部分進行整理介紹。1、1987年發掘的扶風法門寺塔唐代地宮出土瓷器16件,有瓶、碗、盤、碟等。共中大部在《監送真身使隨真身供養道具及金銀寶器衣物帳》中明確記載為「秘色瓷」。其中有2件漆平脫銀扣秘色瓷碗[[1]]。不僅瓷器口沿鑲有銀扣,瓷器的底足也鑲銀扣。2、1979年發掘的蘇州七子山五代墓,墓主為與錢氏有關的貴族。墓中出土越窯青瓷金扣邊碗1隻。碗口較敞,金扣邊,通體呈橄欖青色釉,晶瑩滋潤如碧玉[[2]]。3、1980年發掘的臨安縣晚唐水邱氏墓,出土瓷器42件,包括青瓷和白瓷兩類,其中白瓷有17件,白瓷在器口和圈足等部位,一般都鑲有金扣或銀扣[[3]]。具體情況為,1件雲龍把杯,圈足有金扣;9件花口淺腹盤,口沿和圈足均為銀扣;1件壺在流和蓋頂上均鑲有刻花貼金銀扣;2件碗,口沿與圈足均鑲銀扣;1件杯托,沿邊均有金銀扣。4、1991年發掘清理的江蘇江陰夏港宋墓,出土9件瓷器,其中7件為定窯白瓷,有蓮花瓣碗、六齣葵口碗、斗笠碗、折腹盤、平底盤等,口沿均鑲有銀扣。墓葬的年代為北宋末年[[4]]。5、1992年發掘的遼寧省朝陽市遼代晚期墓葬,出土口沿鑲金的黑釉斗笠碗和銀扣瓷缽各1件[[5]]。黑釉斗笠碗,為北宋定窯產品,口沿作金質「芒口」,現已脫落,存少許痕迹。銀扣瓷缽,為北宋景德鎮影青瓷,通體施釉,口鑲銀扣。6、浙江紹興縣1963年清理的南宋井中,出土龍泉碗、洗、黑瓷碗、影青瓷碗、盤、高足杯、白瓷碗、洗、盤等瓷器[[6]]。其中有1件黑釉瓷碗用銅皮鑲口,4件白瓷印花菊瓣瓷碗用銅皮鑲口,1件白瓷劃花瓷洗用銅皮鑲口。值得注意的是,有1件白瓷印花菊瓣瓷碗原已破碎,而在其里外用銅皮貼補。7、1998年12月發現的山西沁縣發現金代磚雕墓,出土鑲銀口黑瓷罐1件[[7]]。8、1973年發現的四川大邑縣安仁鎮宋代窖藏,出土瓷器、銅器等物[[8]]。其中,有4件青釉小瓷碗口沿鑲銅邊;2件影青粉盒,蓋與盒口沿皆芒口,鑲銅邊。窖藏的入藏年代為南宋初年,從造型和紋飾情況來看,出土瓷器大部分為北宋時期,小部分為南宋早期。9、1980年發現的四川平武縣南壩宋代窯藏出土瓷器42件,屬南宋晚期窖藏。其中有16件影青瓷碗口沿鑲金邊和4件影青瓷碟口沿鑲銀邊[[9]]。影青瓷碗和影青瓷碟,均採用覆燒方法,口沿為芒口。10、1991年9月,遂寧市金魚村發現一處南宋晚期窖藏,出土瓷器985件[[10]]。其中有3件青白瓷碗、10件I型2式青白瓷盤、1件II型青白瓷盤和6件白瓷盤口沿鑲銅扣。11、1972年四川什邡縣發現一處瓷器窖藏,出土瓷器280餘件[[11]]。從造型特徵看,大多屬南宋產品。其中有影青劃花碗,青釉深腹劃花碗、影青瓷盤和影青瓷杯等器物口沿鑲銀邊。部分影青劃花碗的銀邊為鎏金銀扣。12、1978年四川省郫縣紅星公社發現一個宋代瓷器窖藏,出土69件宋代瓷器[[12]]。其中有7件白瓷杯、2件影青瓷杯和5件影青瓷盞口沿鑲銀邊。白瓷杯,屬四川彭縣磁峰窯產品。13、1978年河南省洛陽市郊區安樂鄉出土一批古代窖藏瓷器,共45件,分白瓷、青瓷和影青瓷三類。其中有6件白瓷碟口沿鑲銅,屬定窯產品。從瓷器的造型看,此窖藏的年代為北宋[[13]]。14、1973年江蘇鎮江發現一座宋墓,出土瓷器、銅錢、銅鏡等器物[[14]]。根據錢幣斷代,此墓年代為北宋。其中有1件影青劃花碗口沿鑲銀邊,口部無釉,為覆燒。15、1974年四川簡陽東溪園藝場發現一座元墓,出土各類隨葬品612件,其中主要有瓷器525件、銅器61件[[15]]。墓葬年代為元代,發掘者推測墓主是一個好古的收藏者,大量隨葬品中雖有東漢時期的銅洗、龍虎牌、圓餅形石硯和具有唐代特徵的風字形硯,但多數器物仍屬宋、元時期製品。瓷器根據釉色可分為青釉、影青、白釉、黑釉和醬釉。影青瓷屬景德鎮產品,其中有4件影青碗、6件影青盤、115件影青碟和8件影青杯為芒口包銀邊。白瓷為定窯產品,有碗、盤、碟三種,其中有2件碗為芒口包銀邊,白瓷碟中有的為芒口包銅邊,有的為芒口包銀邊。二瓷器口沿鑲金銀有一個興起、流行到衰落的過程。器物口沿用金屬包邊,早在漢代即有之,那時的漆器在口沿部位包金、銀或銅,稱為扣器。1957年發掘的隋代李靜訓墓出土1件口沿鑲金邊的玉杯[[16]]。從考古發現看,瓷器口沿鑲金銀,出現於唐代。陝西扶風法門寺地宮出土有2件漆平脫銀扣秘色瓷碗,瓷器的口沿和底足均鑲有銀扣。臨安縣晚唐水邱氏墓出土的白瓷,在器口和圈足等部位,一般都鑲有金扣或銀扣。蘇州七子山五代墓中出土越窯青瓷金扣邊碗1隻。唐代至五代時期,鑲金銀瓷器發現較少,僅限於一些高級貴族墓葬和寺廟的地宮中,包金銀瓷器的種類主要有碗、盤、杯、壺和杯托等。這一時期不僅在瓷器的口沿包金銀,而且還在器物的圈足也包金銀,這種在瓷器圈足包金銀的情況,在宋代很少發現。瓷器口沿鑲金銀在宋代開始流行。口沿鑲金銀的瓷器主要出土於墓葬、窖藏和水井之中,而窯址中目前尚未有發現。口沿鑲金銀的瓷器主要器型有碗、盤、碟、杯、盞、缽、盒、罐等,其中以碗、盤、碟、杯、盞口沿鑲金銀最為常見,缽、盒、罐口沿鑲金銀較少見。用於瓷器口沿鑲邊的金屬有金、銀、銅,可能還有錫,其中以鑲銀最為常見,鑲銅次之,鑲金較少。有的瓷器在口沿鑲銀後,又在銀上鎏金,如1972年四川什邡縣發現的瓷器窖藏出土的影青劃花碗,芒口,鑲寬邊鎏金銀扣。瓷器口沿鑲金銀主要流行於宋代(包括遼、金),宋代以後的考古材料很少。四川簡陽東溪園藝場發現的元墓中,雖然有較多口沿包銀、包銅的瓷器,但墓主是一個好古的收藏者,許多瓷器是宋代的產品。因而,瓷器口沿鑲金銀的習俗,興於唐,盛於宋,衰於宋末,在元代已很少見。瓷器口沿鑲金銀的瓷器,大多為芒口。然而,有些不是芒口的瓷器也有鑲金銀的情況,同時也有許多芒口瓷器口沿不鑲金銀。口沿鑲金銀的瓷器,雖然只是所有瓷器中的小部分,但是它的發現數量多,分布地域廣,是宋代瓷器的一個普遍現象。目前發現的口沿鑲金銀的瓷器,最常見的是北方的定窯和南方的景德鎮窯產品。另外,從筆者見過的實物來看,幾乎所有宋代較大窯口的瓷器都有口沿鑲金銀的情況,如耀州窯、龍泉窯、建窯、四川瓷峰窯、廣元窯等。瓷器口沿鑲金銀的最初目的,是為了提高陶瓷的身價。唐代法門寺地宮出土的銀扣秘色瓷碗、水邱氏墓出土的白瓷、蘇州五代墓葬出土的金扣邊碗都是非一般人能使用的貴重物品。鑲金銀的瓷器一般作為朝廷的貢品,可見瓷器口沿鑲金銀確有提高瓷器身價的作用。一些瓷器不僅在口沿鑲金銀,底足也鑲有金銀。前蜀王衍報後梁末帝朱有貞的信物之中有金棱碗,在「致語」中有「金棱含寶碗之光,秘色抱青玉之響」之句。《十國春秋》中記載吳越清泰二年向後唐朝貢物品中具體地提到「金棱秘色瓷器二百事」。《十國春秋》中記載吳越王在北宋開寶二年(969年)至太平興國八年(983年)的十五年間,向宋王朝朝貢八次,每次均有瓷器在內,記錄為瓷器、金扣越器、越器及金銀瓷器。「金棱秘色瓷器」、「金扣越器」指的即是鑲金銀的越窯瓷器。在覆燒技術發明以後,瓷器口沿鑲金銀開始具有彌補芒口缺陷的功能。繼定窯之後,景德鎮也採用覆燒技術,所生產的瓷器大多有芒口。從考古發現的情況來看,口沿鑲金銀的瓷器,口沿多為芒口,其中以碗、盤、盞、碟、杯這幾類瓷器的數量最多。這幾類瓷器是日常生活中餐飲用具,直接與人的口唇接觸。芒口太粗糙,對人的口唇有刺激作用,使用起來不舒適,在瓷器口沿包金銀能夠有效地克服這樣的缺陷。陸遊在《老學庵筆記》說:「故都時,定器不入禁中,惟用汝器,以定器有芒也」。宋代《坦齋筆衡》也說:「本朝以定州白磁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燒青窯器」。瓷器「有芒不堪用」,但是口沿包金銀邊的定窯瓷器卻能為朝廷接受。據《十國春秋》記載南方吳越王錢氏向北宋朝廷進貢瓷器,「秋九月,王進朝崇德殿,上金裝定器二千事……」「金裝定器」,即包金邊的定窯瓷器。從技術上而言,金屬在芒口上鑲嵌更容易牢固。芒口瓷器的增多,是瓷器口沿鑲金銀流行的一個重要原因。一些非芒口的瓷器如盒、罐等非飲食用瓷器口沿鑲金銀,其主要目的是作為一種審美裝飾和提高瓷器的身價。瓷器是易碎易損壞的物品,瓷器口沿鑲金銀能增加瓷器的牢固性,減少在使用過程中由於磕碰而產生磕傷、衝線等損壞。同時,瓷器口沿鑲金銀也是修補瓷器的一種方法。瓷器口沿有磕傷之類的損壞時,可以在口沿包上銀邊或銅邊繼續使用。古代瓷器損壞後常用鋦釘方法加以修補。筆者曾見過一件宋代黑釉瓷盞上面有陳舊的鋦釘痕迹,說明用鋦釘方法修補瓷器的情況,至遲在宋代就已經出現。另外,古代還有採用在瓷器傷殘處貼金屬皮以修補瓷器的方法。例如,浙江紹興縣1963年清理的宋井,出土1件白瓷印花菊瓣瓷碗,原已破碎,而在其里外用銅皮貼補。以前的一些收藏家,對於破損或傷殘的器物,常採用在口沿或圈足包金、銀、銅等金屬,從而達到彌補缺陷、增加觀賞性的目的。不過,這種出於收藏目的的瓷器包金銀行為,出現時間較晚,一般來說應是明清和近代才有的情況。口沿鑲金銀瓷器在窯址中未有發現,而常出於墓葬和窖藏,說明燒瓷和包金銀並非是同一地點一道工序完成的,很有可能是使用者在購買瓷器以後的後期加工行為,是使用者的私人行為,與瓷器的生產商家無關。瓷器口沿鑲銀最為常見,鑲銅次之,鑲金較少。從考古發現的材料來看,雖然銀和銅有貴重分別,但用於瓷器後,它們間的等次分別並不明顯,鑲銀或鑲銅的選擇可能與使用者的喜好有關。同一墓葬或窖藏出土的口沿鑲金銀瓷器,有的全部鑲銀,有的全部鑲銅,也有的既出土鑲銀瓷器又出土鑲銅瓷器。四川遂寧市金魚村窖藏,出土瓷器985件,包括了定窯、龍泉窯等名貴瓷器,然而其中的口沿鑲金銀瓷器卻全部是鑲銅扣的。瓷器鑲金銀是一種融實用與審美為一體的瓷器裝飾工藝。它的流行,與宋代文人官僚和民間鄉紳階層追求精緻的生活品質有關。鑲金銀瓷器主要出土於一些隨葬品比較豐富的墓葬和窖藏,說明鑲金銀瓷器的主要受用群體是處於社會較高階層的官僚貴族、文人或富裕之家。由於鑲金銀瓷器的本身的貴重性,一般的下層百姓很少能夠使用。[3]陝西省法門寺考古隊:《扶風法門寺塔唐代地宮發掘簡報》,《文物》1988年第10期。[4]蘇州市文管會 吳縣文管會:《蘇州七子山五代墓發掘》,《文物》1981年第2期。[5]明堂山考古隊:《臨安縣唐水邱氏墓發掘報告》,《浙江省文物考古學刊》,文物出版社,1981年11月。[6]高振衛、鄔紅梅:《江蘇江陰夏港宋墓清理簡報》,《文物》2001年第6期。[7]韓國樣:《朝陽西上台遼墓》,《文物》2000年第7期。[8]紹興縣文物管理委員會:《浙江紹興繆家橋宋井發掘簡報》,《考古》1964年第11期。[9]商彤流、郭海林:《山西沁縣發現金代磚雕墓》,《文物》,2000年第6期。[10]大邑縣文化館:《四川大邑縣安仁鎮出土宋代窖藏》,《文物》1984年第7期。[11]馮安貴:《四川平武發現兩處宋代窖藏》,《文物》1991年第4期。[12]遂寧市博物館、遂寧市文物管理:《四川遂寧金魚村南宋窖藏》,《文物》1994年第4期。[13]丁祖春:《四川省什邡縣縣出土的宋代瓷器》,《文物》1978年第3期。[14]梁文駿:《郫縣出土的宋代瓷器窖藏》,《文物》1984年第12期。[15]張劍:《洛陽安樂宋代窖藏瓷器》,《文物》1986年第12期。[16]肖夢龍 、劉興:《鎮江市郊出土的幾件宋瓷》,《文物》1974年第1期。[17]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青花瓷器人物故事圖賞析
※[轉載]《中國瓷器氣泡鑒定法》作者:劉進武
※日本瓷器
※歷代瓷器款識
※不考慮歷史價值的情況下,我們的制瓷工藝超越古代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