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惡評」消失,國產電影就不爛了?丨鳳凰評論
自由談:freetalk_ifeng 鳳凰評論出品
◤喏,想關注你知道咋辦,點或不點也是你的自由◢一雙有形的大手,在狠狠地撕裂電影評論,批評聲音已經是插在腐敗的電影產業身上的最後一把手術刀,把這把手術刀拔了,彷彿一切病症就消失了?
文丨 一鷺
一篇標題為《豆瓣、貓眼電影評分面臨信用危機惡評傷害電影產業》的報道流行於網路,把這個賀歲檔的口碑之戰引向另外一個方向。
資深文藝青年聚集地豆瓣作為平台無故躺槍,貓眼下架專業評論迅速「投降」投降。有人猜測這篇文章的種種背景,背後有沒有資本運作,有沒有權力主導,但猜測終究是猜測,在沒有確鑿事實之前,不妨還是來理性地探討文章觀點。
就觀點而言,被廣泛傳播的這篇文章充滿邏輯漏洞,並且給出的辯題也無法成立。什麼叫「惡評」?花錢看完電影覺得不痛快去打分網站給出一分,這不叫惡評,在撰寫評論時使用了粗話,恐怕也不叫惡評——電影是一種消費品,不具備人格性,不喜歡的話怎麼批評都不為過。至於「XXX已死」這樣的評價,聯繫語境來看,這是對其創作的評價,而非人身攻擊。即便是人身攻擊,也應通過具體的人提出訴訟,由法院來判決這是否是人身侮辱。
所以,「惡評傷害電影產業」的提法,也就很難成立。誠然,最理想的電影評論環境,是客觀、理性、深入的談論與分析,但因為種種因素,當下的評論環境確實不理想。為了吸引眼球,一些自媒體使用誇張的語言和不可控的情緒來評價電影固然不可取,但這些自媒體的做法更多可以視為一種表演而非惡意中傷,因為它們的評價對象,與浮躁、蒼白的自媒體文風相得益彰,是一對親兄弟。避開「爛片傷害電影產業」這個鐵一樣的事實不談,「惡評傷害電影產業」就會永遠是一個偽命題。
在常識里,流行文娛產品的功能之一,就是承載公眾對它們的不同感受,由之衍生的話題,也是它們的價值體現。比起遭遇各種不同聲音的評價,放到市場上默默無聞才是對這些產品最大的蔑視。注意力經濟有一個觀點是,罵聲也是消費力的體現,優秀的企業與產品,不同擔心罵聲,甚至可以通過罵聲製造傳播效應,把壞事變成好事。一點兒批評都經受不了,這種脆弱心理的形成,非常耐人尋味。
怕挨罵,是對自己產品不自信的表現,另外,還有一種最大的擔心就是擔憂票房受影響。一部電影想通過票房賺錢,最正確的做法是把電影拍好,讓挑剔者閉嘴,真有雞蛋裡挑骨頭者,自然有喜歡的聲音把批評聲音淹沒。電影拍得不好,希望有好票房,還希望有好口碑,天下哪有這樣的好事。
這次之所以輿論對爛片的差評全面爆發,是因為觀眾已經被騙了許多年、騙了許多次,憤怒的情緒已經無法被日常的滅火手段覆蓋。一場「戰爭」實際上已經爆發,這場「戰爭」一方是億萬觀眾,一方是資本與娛樂圈從業者,他們本該相互愛護,但現在卻淪落到「互殺」的境界,這是挺悲劇的一個事情。
與這篇向豆瓣、貓眼發起的檄文相比,更值得關注的是導演王家衛在微博上發起的「我喜歡」運動,一眾《擺渡人》的主演和其他娛樂圈從業者通過「我也喜歡」的宣言,來為一部註定會寫進爛片史的電影背書,這標誌著娛樂圈已經打算真的與他們的衣食父母——觀眾進行一次義無反顧地決裂,他們只要眼前的利益,不要長久的陪伴,他們團結一致,使足火力來絞殺觀眾對電影的熱情,這種自掘墳墓的精神,令人嘆為觀止。
一雙有形的大手,在狠狠地撕裂電影評論,批評聲音已經是插在腐敗的電影產業身上的最後一把手術刀,把這把手術刀拔了,彷彿一切病症就消失了?「給你講個笑話,你可別哭」,這幾天,影迷們看多了笑話,反而會有想哭的衝動:針對國產電影的評論若死,接下來的,國產電影會是什麼命運?
『鳳凰評論原創出品,轉載請註明來源,違者必究!』
微信號:freetalk_ifeng
越談越自由
關注請按右
推薦閱讀:
※陳氏風水寶地:陳氏名墳鳳凰出殿形
※湘西·鳳凰城
※李光耀如何為屠殺了50萬華人的蘇哈托辯護? (鳳凰歷史)
※去張家界,鳳凰古城自由行必須知道的5大問題
※鳳凰獨家|熟讀唐詩三百首就算懂詩?西川:附庸風雅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