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以詩言志」看劉天華二胡音樂形成的必然性

我國自古有「不學詩,無以言「之訓。以詩言志,是中國的一個文化傳統。這一傳統體現著以內省的人格修養為人生主旨的中國文化的特質。中國人對道德與美的追求,多從自身做起,所謂「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樣一個直契內宇宙的修養行為程序。中國文化這種向內探求的精神傾向,最為集中地體現在中國所獨有的氣功方面。至於藝術的表現,亦是指有內部,如畫稱「心畫「,音樂謂「宣情「,詩曰「言志「,都是強調錶現發自於內的情思。《藝文志》雲,哀樂之情感,歌詠之聲發,此之謂也「。

自然,以詩言志是有一定審美標準的。由於中華民族受儒家文化的重大影響,崇尚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追求一種中正平和的人文精神,故「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的中和之美成為一種普遍的審美標準。這就使人們在作詩時有意識地控制了情感的強度。而詩的「且之於心,作之於氣,必有所寓者「又促成了人們在藝術創造中發展意象表現的手法。隨著古代藝術的發展和古典美學理論的不斷完善,「藏景「等一系列內在的、耐人尋味的意象構成的原則更強化了包括詩歌在內的一切藝術內向的、含蓄的審美心理指向。

錢鍾書指出:「和西洋詩相比之下,中國舊體詩大體上顯得情感不奔放,說話不嘮叨,嗓門兒不提得那麼高,力氣不使得那麼狠,顏色不著得那麼濃。在中國詩里算得「浪漫「的,和西洋詩相形,仍然是「古典「的;在中國詩里就是痛快的,比起西洋詩,仍然不失為含蓄的;我們以為詞華夠濃艷了,看慣紛紅駭綠的他們還欣賞它的素淡;我們以為「直恁響喉嚨了「,聽慣大聲高唱的他們只覺得是低言軟語。同樣,從束縛在中國舊詩傳統里的讀者看來,西洋詩里空靈的終嫌著痕迹,費力氣淡遠的終嫌有煙火氣、葷腥味,簡潔的終嫌不夠惜墨如金。「(錢鍾書:《錢鍾書選集,中國詩書與中國畫》,第222頁,南海出版公司2001年版。)

中國這種內向的、聚斂的文化心理,表現在古代幾乎所有的物化形態中:例如庭院、殿堂的封閉式構造,園林布局的曲曲折折,繪畫的「藏情於景「,詩歌的「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等等,無不顯示著含蓄、內聚的文化心理個性。不言而喻,這種文化心理個性也必然對「五四「時期劉天華二胡音樂的形成有著重大影響。

文:劉愛明

推薦閱讀:

劉天華二胡曲樂音形態分析與探討

TAG:音樂 | 二胡 | 必然性 | 劉天華 | 形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