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千國畫作品欣賞

張大千國畫作品欣賞——荷花 發布時間:2013-07-28 11:38:00來源:新浪博客

張大千國畫荷花作品欣賞

張大千國畫荷花作品欣賞

張大千國畫荷花作品欣賞

張大千國畫荷花作品欣賞

張大千國畫荷花作品欣賞

張大千國畫荷花作品欣賞

張大千國畫荷花作品欣賞

國畫大師張大千荷花作品賞析

張大千(1899-1983)名正權,後改名猨,爰,字季爰,號大千,別號大千居士、下里巴人,齋名大風堂。四川內江人,幼年受擅長繪畫的母親和以畫虎著稱,自號「虎痴」的二哥張善子的熏陶指引,並從國畫名師曾農髯,李梅閹學詩文、書法和繪畫。除臨摹歷代名跡外,又遍游名山大川,以造化為師,經過刻苦鑽研,獲得了卓越的成就。

青年時代,張大千即與二哥張善子齊名,二十多歲,曾赴日本留學,學過染織,回國後,一度迷於佛學,曾去寧天童寺「皈依佛門」,想當和尚,據說,他怕在頭上燙九個香記,只好等待別了師父弘筏大和尚,回到現實世界來,青年時期就能畫一手很好的具有石濤、八大山人畫風的作品,幾可亂真,所以有「南方石濤」之稱。張大千早年畫的國畫《石濤畫冊》,竟被著名鑒賞家、畫家陳半丁作為石濤「真跡」珍藏起來,以誇耀於畫友面前,被張大千識破指出,後來傳為佳話,足以證明千在二十幾歲在摹擬古人傳統繪畫的功力和成就,已經是驚人了。張大千於1940年後,用了兩年半的時間,對於我國敦煌洞窟,逐個整理編號,進行臨摹,豐富了繪畫技法。1948年適居香港,後又旅居印度、法國、巴西等國。1983年病逝台灣,享年八十四歲。

張大千是具有世界影響的中國畫大師。張大千在創作上的卓越成就,與他淵博的學術修養,深厚的生活積累以及他廣結師友,取長補短是密不可分的。除繪畫外,他對詩詞、古文、戲劇、音樂以及書法、篆刻,無不涉獵。他於晚年又開創出具有現代新氣象的中國水墨畫風,其創作範疇龐大複雜的程度,在中國的藝術史上,亦是少見,可謂是承前啟後,集大成的國畫大家。他的酣暢淋漓而內涵深厚的傳統構成,雄奇瑰麗而富於精緻的寫真精神,更是獨步畫壇,堪稱一絕。

張大千先生擅長畫花卉。他畫的花卉種類很多,如荷花、秋海棠、牡丹、蘭花、水仙、梅華等。而張大千平時畫的最多的還是荷花,他自己常說:「賞荷、畫荷,一輩子都不會厭倦!」

張大千荷花作品的主要特點

張大千在花卉畫中以荷花畫居多。他之所以喜愛畫荷花,除其它原因外,他認為「中國畫重在筆墨,而畫荷是用筆用墨的基本功。」並且還認為畫荷與書法有著密切關係。故此,張大千畫荷的作品不斷推出新意,形成馳名中外的「大千荷」。他在三十五歲時作的國畫作品《金荷》,就被法國政府購藏。對此徐悲鴻曾說:「張大千的荷花,為國人臉上增色」。

張大千在數十年的藝術生涯中,經過不斷的探索和努力,使「大千荷」中國美術史上有著特殊的地位。尤其是晚年創潑墨彩之後,所畫荷花不但超越了花卉的屬性,更將文人花卉的筆墨範圍拓展至另一境地。

張大千不但愛畫荷,也愛種荷。張大千年輕時住在蘇州,庭院里那一池荷花成了他寫生的好地方,他三十三歲時開始住進北京頤和園,一住就是五年,頤和園池塘中那又肥又大的荷花使他對畫荷的興趣越加濃厚。由於長期與荷花相處,使他特別偏愛荷花。張大千愛荷花的出泥不染,娉娉婷婷從水中浮起,雍容高貴,而田田荷葉,姿態優雅的荷桿也時常走進他的畫面。他認為,荷花最難下手的部分不是花,而是杆子,因為一筆下去不得回頭,重描就不成畫了。他通過與荷花朝夕相處,以其敏銳的觀察力和高度民主的概括力,長期捕捉荷花的特徵和瞬間的動態,然後用他自己的審美感和藝術情趣加以提煉、誇張,使之寓意深刻,生機勃勃。

張大千在一生中所畫的荷花作品成千上萬,除了在繪畫風格反面存在規律外,就是在題字、用印方面也有規律。他在夠花畫荷作品上多鈐「三十六陂秋色」、「冷香飛上詩句」等印。多題「三是鷗世界涼」、「江妃出浴」、「水殿風來暗香滿」、」「塘坳閑意思池面好丰神」、「雲破月來花弄影」、「媚水花開粉未乾」、「君子之風其清穆如」等。張大千畫過朱荷、粉荷、黃荷、白荷、墨荷、金壁荷;畫過風荷、晴荷、雨荷、秋荷;畫過沒骨荷、工筆荷、寫意荷等,總之,他筆下荷花均是落落大方,雅俗共賞,嬌艷而不俗,沉著而不浮,生動而不匠。

張大千國畫荷花作品的風格隨著時間變化而變化,大致可分為三個時期:

一、師古期:

關於張大千畫荷的師承問題,他在《四十年回顧展自序》中說道:「予乃效八大為墨荷」。由此可知,他畫荷最初學八大山人,年齡在二十一、二歲。通過他二十多歲至三十多歲畫荷作品,可以看出還臨摹過陳白陽、徐青藤、石濤、陳老蓮、新羅山人等,主要是取八大山人之「韻」,取石濤之「氣」,溶石濤,八大於一體。對於氣韻問題,張大千說:「畫荷,最易也最難,易者是容易入手,難者是難得神韻。」

二、集古期:

張大千自三十多歲至六十歲左右的荷花作品風格多樣,富於變化。他在八大、石濤的基礎之上,吸收了宋代繪畫的特點,使筆下的荷花更具物理、物情、物態。鉤金荷花富麗堂皇,沒骨荷花清妍秀麗,寫意荷花水墨淋漓。這一時期張大千畫荷還有一個特點,就是荷花的花瓣上採用復筆點綴的方法,起提神醒目之作用。

在這一時期,張大千特別注意畫與書法之間的關係。他說:「畫荷需要正、草、篆、隸四種書法技巧,字寫不好,荷也畫不好。」還說:「畫荷花的乾子要用篆書,葉子則是隸書,瓣子就是楷書,水草則用早書。畫荷需用正、草、篆、隸四種書法技巧。」張大千一再提到的水草,倒是鑒定張大千畫荷作品真跡不可忽視的一個方面。張大千畫水草要依據重心所在,用草書方法畫幾筆水草,凡水草無層次、無力度的,皆為贗品。

三、化古期:

自張大千六十歲左右到八十五歲期間,是他畫荷的第二次大變革時期。他首創的潑彩、潑墨彩藝術不僅為山水畫開闢了新紀元,也為畫荷開闢了新的境地,為充分表現超出荷花本身的屬性提供了條件,反之,畫荷又使潑墨彩藝術闡發無餘。潑墨彩荷花作品的出現也是「化古為已」的標誌。

此期,張大千的一些國畫荷花作品雖近抽象,但有具象為基礎,仍不失法度,有別古人,有別西畫。他也認為超越了古人,如七十七歲作餓《鉤金紅蓮》中題「自抒胸意,不襲前人;無人無我,無古無今」;在八十四歲作的《雨荷》中題:「此亦前賢所未經拈者」;八十四歲作的《紅妝照水》中題:「擬徐崇嗣沒骨法為之,南田而後無有效之者」。口氣之大,近乎狂妄。對此,張大千在八十四歲作的《鉤金紅蓮》中題道:「墨落一時手不住,任譏老子做狂徒。」如果有人說他狂,他將聽之任之。

張大千畫荷之源

大千先生國畫繪畫的花卉種類很多,荷花、秋海棠、牡丹、蘭花、水仙、梅花等。而他平時畫得最多的還是荷花。大千先生喜愛荷花,從他青年時代到晚年,始終未輟止過畫荷。究其根源,筆者認為有以下幾點。

首先,大千先生喜愛荷花,應與他的個性有密切關係。荷花被視為高潔人格的象徵物,並由此引伸出清雅不俗,溫馨芬郁,隱逸絕塵等多層道德含意和審美觀。這與大千先生歷經多亂的世局,而不向世俗低頭的倔強個性相吻合。

其次,大千先生喜愛荷花,與其早年出家及後期隱居的經歷有關。荷花的形象,自漢魏以來,隨著佛教的傳入,又被注入了神秘的宗教色彩,在佛教里蓮花象徵著極樂凈土和「再生」的生命意義。蓮花的形象被廣泛的運用於凈土環境、佛座和絞飾等方面。荷花的宗教涵意後來又轉化到世俗繪畫中,尤其為文人畫家所喜好,往往成為超脫、空寂等觀念的寄託物。這與大千先生早期出家百日及後來幾次隱居山林之舉動,造成了呼應的關係。所以大千先生從青年時代一直到晚年都喜愛荷花,他愛荷花的色彩嬌艷和姿態繽紛,他更愛荷花的秉性高潔之氣質。

第三,他之所以喜愛畫荷花,除以上原因外,還與他的繪畫理念有關。他認為「中國畫重在筆墨,而畫荷是用筆用墨之基本功。」並且還認為畫荷與書法有著密切關係。他在三十五歲時作的《金荷》,就被法國政府購藏。對此徐悲鴻曾說:「張大千的荷花,為國人臉上增色」。張大千在數十年的藝術生涯中,經過不斷的探索和努力,使「大千荷」在中國美術史上有著特殊的地位。

張大千畫荷之創作理念

一、明白物理,觀察物態,體會物情

大千先生十分重視對荷花真實形態的觀察,了解和體會荷花的生長規律和種種意態。說:「體會物理,看某一種花,都要由茁萌抽芽,發葉吐花,這些過程中,給我們的印象,能一一傳出」。他又論花卉時表示:「知道花形容易,知道花卉的性情就困難」。寫生與物態的研究在大千先生的創作上是極其重要的,因為長期對荷花的觀察、寫生,所以大千先生的荷花中國繪畫,無論工筆、寫意均有豐富的情感意涵。亦能將荷花的高潔、清香、溫馨、嫵媚等品格表露無遺。

二、師古不泥古,自成我法

大千先生畫荷受石濤、八大山人的影響最大。就個性而言,大千先生是較為接近石濤的奔放,但大千先生能夠吸取各家之精髓為己所用。大千先生從石濤取「氣」,從八大山人取「韻」,他早就掌握八大山人「面」的潑墨形式來發揮水墨,並創出意氣飛揚的畫風。再吸收宋人體察物情之「理」,因此,大千先生所畫的荷花,無論工筆、沒骨、寫意、設色、水墨皆精絕當世;晚年更以潑墨、潑彩為之,氣勢憾人,不但超越了花卉的屬性,更將文人花卉畫的筆墨範疇拓展至一新境地,實集古今畫荷之大成。他曾在《張大千畫語錄.荷花論》說「中國畫重在筆墨,而畫荷是用筆用墨的基本功」,「畫荷需要正、草、篆、隸四種書法技巧,字寫不好,荷也畫不好」,「畫荷花的稈子要用篆書,葉子則是隸書,辦子就是楷書,水草則用草書」。他以書法筆意入畫,逐漸拉大了與八大山人的距離,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

三、張大千先生畫荷之藝術風格特色

張大千繪風景油畫藝術在深入生活的同時,不斷汲取古人和今人的優點,在藝術道路上探索前進,張大千以學習石濤、八大、石谿、青藤、白陽、漸江、老蓮為主,兼學明代四家文徵明、沈周、唐寅、仇英以及董其昌、趙孟頫等。

金碧風格:金碧風格是大千先生年輕時所作,張大千十八歲時到日本學習染織工藝,吸收了光琳派的金碧裝飾性畫風,又結合了唐朝李思訓父子的「金碧山水」畫法來畫荷,在金箋紙上用墨線勾勒後,填染石青、石綠、硃砂等礦物質顏料。大千先生強調「要想畫出成績來,首重勾勒,次重寫生,其次才能談到寫意,勾勒就是用筆、墨線條來描畫。」至於朱荷的花瓣,打底之後以厚重的硃砂逐次暈染,因為對比色彩的關係顯得自然華貴濃艷,由此可以窺見大千先生的國畫傳統功力之深厚。

沒骨風格:沒骨畫法創始於北宋徐崇嗣,國畫花卉是以清姘艷麗為主,完全拿顏色來表現,畫花瓣盡可全用顏色,也不妨先用水墨點戮,然後略施淺色,覺得更有精神些。白陽、石濤常用該方法,荷花頗適合於沒骨。大千先生的國畫沒骨法融合了石濤、八大山人、徐渭等人的筆趣,發揮了國畫荷花瀟洒脫俗的韻味,尤其國畫荷花的造型清雅優美,葉大梗長,亭亭凈植,更適於用沒骨畫法來描寫國畫荷花的性格。

國畫寫意風格:大千先生的國畫寫意荷花,完全運用誇大、變形的形式來表現荷花的精神內涵,中國繪畫藝術變形,由早期的減筆畫、禪畫如梁楷的潑墨山人、貫休的羅漢畫、徐渭、八大山人的狂放表現,陳老蓮的縱逸變調,著墨重點都在於「藝術家主觀刻意所為,傾全力於自我表現造形之變形藝術」,大千先生的國畫荷花作品雖然承襲石濤、八大山人,但也深受徐渭、陳老蓮之影響。所以,大千先生的寫意國畫荷花,已擺脫了「自然再現」的羈束,而是一種自我主觀精神的表現。

潑墨風格:大千先生運用大量墨汁傾瀉在紙上,然後由其自然發展,再用筆推開,而且必有兩次以上,先下淡墨,半干再重潑一次或反過來操作。潑墨之前通常先打濕畫面,才能做到墨中有水,水墨交融,否則籠統一片,就成為死墨,潑墨干後,再用傳統筆法鉤寫花瓣、花梗或雜草,墨中有筆,發揮了中國油畫筆墨精神,增加了畫面的變化。大千先生「潑墨潑彩」的結構,成為他獨特的表現語彙,擴張了水墨表現的領域,不論在形式和意境的表現上都有超越前人的成就。

縱觀大千先生的國畫荷花作品,早年多水墨寫意,初期從八大山人、石濤到青藤、白陽,亦兼用淺絛法。中年受敦煌壁畫之影響,兼作工筆重彩荷花,並作巨幅的墨荷和用沒骨法畫荷。到了晚年將山水畫的潑墨技法運用到國畫畫荷上。開創出他自己的獨特風格。因此在中國國畫荷花作品史上,張大千先生可堪稱是自八大山人、石濤以來中國百年第一畫荷大家,尤其是大千先生的巨幅荷花「四屏通景」的氣魄與章法,更為世人所驚嘆。

張大千簡介

張大千(1899~1983)中國現代中國畫家。名權,後改作爰,號大千,小名季爰。1899年5月10日生於四川省內江縣。先世廣東省番禺縣人,康熙二十二年(1683)遷蜀,卜居內江。父張懷忠,早年從事教育,後從政,再改鹽業。母曾氏友貞,善繪事,姊名瓊枝,亦善畫。兄弟10人,二兄張澤,別號虎痴,以國畫畫虎名於世。

張大千排行第八,7歲啟蒙課讀,9歲習畫,12歲能畫國畫山水、花鳥和人物,見者呼為神童。13歲就讀於新式學堂,至19歲與仲兄張澤留學日本京都,學習繪畫與染織。1919年,返上海,拜曾熙為師,因未婚妻謝舜華去世,痛而在松江禪定寺出家,法號大千。3月後還俗,奉命歸川,與曾慶蓉結婚。婚後重返上海,從師於李瑞清,曾、李二師以清末遺老提倡書法、繪畫,對他影響頗深。曾熙始為他取名曰「猨」(亦寫作蝯),省作爰。張大千在上海結識吳昌碩、黃賓虹、王震、馮超然、吳觀岱、吳待秋、吳湖帆、鄭午昌等。1924年,在上海首次舉行個人國畫畫展。

1929年籌辦全國美展,任幹事會員。1931年,與兄張澤一同作為唐宋元明中國畫展代表赴日本。次年,全家移居蘇州,住網師園。其時,張大千潛心於歷代名家傑作,尤沉酣於石濤,凡能得見,靡不心摹手追。1933年,應南京中央大學校長羅家倫、藝術系主任徐悲鴻之邀,任中央大學藝術系教授,轉年即辭職,專事創作。1936年,上海中華書局出版《張大千畫集》,徐悲鴻作序,推譽「五百年來一大千」。1938年,經上海、香港返蜀,居青城山上清宮,臨摹宋元名跡。1940年,赴敦煌莫高窟臨摹歷代壁畫,前後共計2年零7個月,共臨摹276幅,並為莫高窟重新編號。1943年,出版《大風堂臨摹敦煌壁畫》。敦煌之行,轟動了文化界,促進了藝術家、史學家對發掘敦煌寶藏的興趣。抗戰勝利後,張大千的國畫作品先後在巴黎、倫敦、日內瓦和國內各地展出,聲名大震。1949年,暫居香港,游台灣,次年應印度美術會之邀赴新德里舉行國畫畫展,並留居印度大吉嶺年余,其間曾去阿旃陀石窟臨摹壁畫,以之與敦煌莫高窟壁畫作比較研究。在印期間所繪國畫作品多精細工筆,且有《大吉嶺詩稿》1卷。1951年返港,翌年遷居阿根廷;1953年,再移居巴西,在聖保羅購地150畝,建中國式莊園──八德園,留居17年。1955年,所藏國畫畫以《大風堂名跡》4冊在日本東京出版。1956年,首次歐洲之行,赴法國與畢加索會見。1957年,以寫意國畫《秋海棠》被紐約國際藝術學會選為世界大畫家,並榮獲金獎。此後,又相繼在法國、比利時、希臘、西班牙、瑞士、新加坡、泰國、德國、英國、巴西、美國及香港等辦國畫畫展。1969年,遷居美國舊金山,修園名曰環篳庵。居美10年,是張大千國畫創作的鼎盛期。1972年,在舊金山舉辦四十年國畫作品回顧展。1973年,捐贈國畫作品108幅給台北歷史博物館。1974年,獲美國加州太平洋大學名譽人文博士學位。1978年,移居台北,於台北外雙溪築摩耶精舍。晚年思鄉而不得歸,於1983年4月2日因心臟病逝世。

傳奇一生

張大千,出生於1899年5月10日,原籍廣東番禺,先世於前清滴蹌覬g遷徙入蜀,定居內江,從事鹽業。張家曾是內江方圓百里顯赫一族。父親名懷忠,為人個性豪爽,講究美食。不過在大千年幼時,家境極度清貧,其後慢慢經營累積,生意越做越大,家道還十分富裕殷實。

張大千母親曾氏友貞是中國傳統大家婦女的典型,不僅主持家務,兼亦擅長繪畫與繡花。她治家嚴謹,家規重老尊賢,對幼有序不得逾越僭妄的規矩,尤其注重,子女有過輒要罰跪,晨昏晚輩必向長輩請安,侍奉茶羹一沿舊風;這對張大千有很深的影響,他直到晚年仍對長者行跪叩大禮,也接受門生晚輩的跪拜,在謙辭時也常跪下回拜。

「大千」這個名字,是他在1919年冬於松江禪定寺(今已不存)出家時,由住持逸琳法師為他所取的法名,出於佛經《智度論》卷七,是「三千大千世界」的略語。因為大千不願接受燒戒,而且他家中長輩們反對他遁入空門,最後由二哥善孖從上海(或雲杭州)將他抓回四川成婚。從此,大千不再起意出家當和尚,而且前後一共娶了四位夫人。他雖然再也不當和尚,但是「大千居士」的名號,他卻延用終生。

張大千共有兄弟十人,都是單名,張大千行八。張大千幼年受擅長繪畫的母親和以畫虎著稱,自號「虎痴」的二哥張善子的熏陶指引,此時他的四哥張楫送他一本《芥子園畫譜》,更增加大千學畫的興趣。1917年,父兄送大千到日本京都藝專,學習染織。由於染織並非大千的興趣所在,因此他在課餘自學繪畫,一同赴日的二哥善孖也為他購買金石書畫的參考資料,並且經常在書畫方面指點他。再加上日本各寺院及博物館公私收藏的中國畫也相當豐富,甚至有一些國內較少見的畫派、畫家的藏品。這對他一生的藝事生涯,也有不可低估的影響力。張大千自日本學習染織告一段落後回到中國,返四川老家探親,不久便和么弟君綬同赴上海,先後拜入名師曾熙和李瑞清門下。從師學習詩詞、書法,臨摹「三代兩漢金石文字,六朝三唐碑刻」。由於二師皆特別愛好石濤、八大山人,受二師影響,大千開始學畫的同時,開始學八大畫墨荷,效法石濤繪山水。大千一生不斷鑽研學習石濤藝術,從而確定他的藝術道路,就是來自這一時期二師對他的影響。在書畫鑒賞和收藏方面,大千更是得益於二師的耳濡目染、傳承親授,二師把自己收藏的八大、石濤等歷代名家的作品盡數出示給大千,讓大千反覆觀賞、研究、臨摹。通過兩位名師的引薦,使大千結識了許多當時的「海派」畫家任伯年、吳昌碩以及「黃山畫派」的梅清以及南京的張風等詩書畫名家,以及收藏和鑒賞家黃賓虹先生,大大開闊了他的見識,也漸漸廣泛地學習古人。曾李二師對大千的影響是巨大的,因此,在上海拜二師,是大千一生藝術事業重要的起步關鍵和轉折點。

1925年,大千在上海寧波同鄉會館內,舉辦了他平生第一次國畫畫展,展出的作品以國畫山水為主,共有100幅國畫作品,每幅國畫作品的售價一律定為大洋20元,展出沒幾天,他的100幅國畫作品全部賣完。從此,張大千走上了賣畫為生的職業畫家道路。在以後的賣畫展中,他的國畫少則每幅以兩(黃金)計,多則每幅以條(黃金)計。儘管價格昂貴,但國畫作品每每告罄,銷路極好,成為典藏家競相尋覓的珍品。民國期間最為轟動的是,1948年大千在上海成都路中國畫苑內舉行了近作國畫展,共展出99件國畫作品,絕大多數為工筆重彩,輝煌奪目。參觀者人頭攢動,擁擠不堪,紛紛爭購一空,有些畫還被複定三至五起,盛況空前。

張大千的藝術生涯和繪畫風格,經歷「師古」、「師自然」、「師心」的三階段:40歲前"以古人為師",40歲至60歲之間以自然為師,60歲後以心為師。早年遍臨古代大師名跡,從石濤、八大到徐渭、郭淳以至宋元諸家乃至敦煌壁畫。60歲後在傳統筆墨基礎上,受西方現代繪畫抽象表現主義的啟發,獨創潑彩畫法,那種墨彩輝映的效果使他的繪畫藝術在深厚的古典藝術底蘊中獨具氣息。

自古以來,一個畫家能否承前啟後、功成名就,很大程度上得力於他傳統功底是否深厚。張大千的傳統國畫功力,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他曾用大量的時間和心血臨摹古人名作,特別是他臨仿石濤和八大的國畫作品更是維妙維肖,幾近亂真,也由此邁出了他繪畫的第一步。他從清代石濤起筆,到八大,陳洪綬、徐渭等,進而廣涉明清諸大家,再到宋元,最後上溯到隋唐。他把歷代有代表性的畫家一一挑出,由近到遠,潛心研究。然而他對這些並不滿足,又向石窟藝術和民間藝術學習,尤其是敦煌面壁三年,臨摹了歷代壁畫,成就輝煌。這些壁畫以時間跨度論,歷經北魏、西魏、隋、唐、五代等朝代。

歷史上許多人臨摹的畫一般只能臨其貌,並未能深入其境;而張大千的偽古國畫作品直達神似亂真。為了考驗自己的偽古作品能否達到亂真的程度,他請黃賓虹、張蔥玉、羅振玉.吳湖帆、溥儒、陳半丁、葉恭綽等鑒賞名家及世界各國著名博物館專家們的鑒定,並留下了許許多多趣聞軼事。張大千許多偽作的藝術價值及在中國美術史上的地位較之古代名家的真晶已有過之而無不及。現世界上許多博物館都藏有他的國畫偽作,如華盛頓佛利爾美術館收藏有他的過國畫作品《來人吳中三隱》,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收藏有他的國畫作品《石濤山水》和《梅清山水》,倫敦大英博物館收藏有他的國畫作品《巨然茂林疊嶂圖》等等。師古人與師造化歷來是畫家所遵循的金玉良言。

師古人自然重要,但師法造化更重要,歷代有成就的畫家都奉行「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做法。大千在學習石濤的同時,也深得古人思想精髓,並能身體力行。張大千說:「古人所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是什麼意思呢?因為見聞廣博,要從實際觀察得來,不只單靠書本,兩者要相輔而行的。名山大川,熟於胸中,胸中有了丘壑,下筆自然有所依據,要經歷的多才有所獲。山川如此,其他花卉、人物、禽獸都是一樣的。」他又說:「多看名山巨川、世事萬物,以明白物理,體會物情,了解物態。」他平生廣游海內外名山大川,無論是遼闊的中原、秀麗的江南,還是荒莽的塞外、迷濛的關外,無不留下他的足跡。他在一首詩中寫道:「老夫足跡半天下,北游溟渤西西夏。」

在大千遊歷過的名山大川中,他始終把黃山推為第一,曾三次登臨。大千之所以偏愛黃山,主要來自於石濤的影響,黃山既為石濤之師,又為石濤之友。大千說「黃山風景,移步換形,變化很多。別的名山都只有四五景可取,黃山前後數百里方圓,無一不佳。但黃山之險,亦非它處可及,一失足就有粉身碎骨的可能。」大千在50歲之前遍游祖國名山大川,50歲之後更是周遊歐美各洲,這是前代畫家所無從經歷的境界。張大千先後在香港、印度、阿根廷、巴西、美國等地居住,並游遍歐洲、北美、南美、日本,朝鮮、東南亞等地的名勝古迹。所到之處,他都寫了大量的紀游詩和寫生稿,積累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創作素材,同時為他日後藝術的創新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讀書對畫家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傳說有人問唐伯虎的老師周臣,為什麼他畫的畫反不如他的學生唐伯虎,周臣說:「只少唐生數千卷書。」與其他成功的畫家一樣,大千也是一個用功甚苦,讀書淵博的畫家。他平時教導後輩:「作畫如欲脫俗氣、洗浮氣、除匠氣,第—是讀書、第二是多讀書,第三是須有系統、有選擇地讀書。」畫畫和讀書都是大千的日常生活。過去是如此,借居網獅園後更是這樣,朝夕誦讀,手不釋卷。在外出旅途的車中船上,大千也都潛心閱讀。一次,大千從成都到重慶,友人托他帶一本費密的《荒書》。到家後,大千即把路上看完的《荒書》內容、作者的見解、生平以及這位明末清初的四川學者和石濤的關係,如數家珍地娓娓道來,實在令人驚訝。因為這是一本藝術之外的學術著作。讀書的習慣一直伴隨到大千晚年。他常說,有些畫家捨本逐末,只是追求技巧,不知道多讀書才是根本的變化氣質之道。大千讀書涉獵很廣,經史、子、集無所不包,並不只限於畫譜、畫論一類的書。

30年代,對大千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階段,大千遍游名山大川,結交海內文壇畫界名宿。在更廣泛地研摹古代名家作品的同時,開始有自己的面目出現。「南張北溥」的提出,使大千在畫壇上的地位漸顯煊赫。這一時期對大千來說,既是—段安寧的日子,又是一段動蕩的歲月。所謂安寧是指大千在網獅園及青城山期間有相對安寧的讀書、作畫環境;但民族危急感時時縈繞在大千心頭。而且大千被日本侵略者困居北平.最後歷盡艱難.逃脫虎口,回到四川。這更是一段動蕩不安、驚心動魄的經歷。

1929年,三十而立的大千已在文壇頗負盛名。這年4月,大千以兩幅國畫作品參加第一屆全國美術展覽。並被推選為第一屆全國美術展覽會幹事會員。同年春天,大千國畫作品《三十自畫像》。這是—幅四尺立軸,畫中人寬袖長抱,漆黑的絡腮鬍,兩眼圓黑,凝視前方。國畫作品背景是一顆參天古松。其中有多少自信的神采,又有多少昂揚的意氣?在這幅像上,先後有許多海內文壇畫界名流題詩,包括曾農髯、楊度、黃賓虹、博心畲、陳散原、葉恭綽、謝稚柳、吳湖帆、沈尹默、徐悲鴻、方池山、譚延閻等32人。其中徐悲鴻的題詩是:「其畫若冰雷,其髯獨森嚴。橫筆行天下,奇哉張大千。」楊度題道:「秀日長髯美少年,松間箕坐若神仙。問誰自寫風流格,西蜀張爰字大千。」

1932年,大千為了安心作畫,不受外界干擾,欲找—處山明水秀的地方怡情遣性。於是,經張師黃介紹,張大千由上海遷往蘇州網獅園。自此,大千的居住再也沒有離開奇花異木的園林勝景。北京的頤和園、四川的青城山、昭覺寺、巴西的八德園、美國的環蓽庵、台北的摩耶精舍,所到之處,大千都要搜集奇石、種植花木盆景、豢養珍禽異獸,這些都為他的藝術成就提供了豐富的養料。在這鬧中取靜的名園中,大千的住宅里也如同在上海時一樣,經常是座上客常滿,杯中酒不空,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名流雲集,精英薈萃。章太炎、陳石遺、李印泉等前輩經常攜杖而來,徐悲鴻也是常客。當時,謝稚柳先生也曾在網獅園中小住,而葉恭綽先生更是與大千朝夕相處,親如一家。

正當盛年的大千一襲長袍、長髯拂胸、紅光滿面、意氣風發,與名流們切磋琢磨、談笑風生。而且總是一邊談一邊作畫,並不時講解心得。講究美食的大千,只要興起,便親自下廚掌勺,做幾道拿手菜,讓客人弟子飽享自己的手藝。大千不僅好客,而且豪爽俠氣,古道熱腸,仗義疏財。大千一生朋友很多,不論社會名流、軍政要員、文人雅土、戲曲家、裝裱師、廚師、司機,都有大千的朋友,而且均以誠招待,有求必應,有難即幫。大千常書寫的一副楹聯是:「佳士姓名常掛口,平生饑寒不關心。」上聯表示他平生與人為美的一貫襟懷,下聯是說他時富時貧,口袋裡往往不名一文。為接濟朋友、收購古畫及其他心愛之物,大千往往是揮金如土,寅吃卯糧。他自己常言,千金散盡還復來。人說他「滿架皆寶,一身是債」,「貧無立錐,富可敵國」,就是對他既窮且富的生動寫照。

1933年5月1日,應歐洲各國的邀請,由徐悲鴻組織的「中國近代繪畫展覽」在法國巴黎市中心公各爾廣場的國立美術館正式展出,引起強烈震動。法國教育部長、外交部長及各界要人前往觀看。這次畫展以徐悲鴻、齊白石、張大千、高奇蜂、王一亭等中國近代著名畫家的作品為主要內容。大千的《金荷》同徐悲鴻、齊白石等人的十二幅作品被法國政府購藏,並在國立外國美術館辟「中國近代繪畫展覽室」陳列。隨後,畫展又應邀前往德國、比利時、義大利、蘇聯等國展出。大千的國畫《江南景色》被莫斯科國立博物館收藏。這是大千的作品首次在國外展出。對此,徐悲鴻在《張大千畫集》序中說:「大千代表山水作家,其清麗雅逸之筆,實令人神往。故其國畫作品《金荷》藏於巴黎。《江南景色》藏於莫斯科國立博物院,為現代繪畫生色。」此次展出對弘揚中國文化起到了良好的促進作用。國畫荷花與山水畫都是大千的絕活。

1933年,大千應南京中央大學校長羅家倫和藝術系主任徐悲鴻的邀請,任中央大學藝術系教授。當時的中大藝術系可謂人才濟濟,徐悲鴻、呂風子、張書旗、潘玉良、陳之佛、汪采白、常任俠等有聲望的畫家都在這裡任教,大千則以其筆墨雄肆、氣韻樸厚的山水風景在儕輩中獨樹一幟。

每星期輪到大千上課,他總在天剛亮即起床,坐上黃包車直奔火車站,然後乘火車去南京。此時,學生們已在藝術系的大畫室中恭候這位長鬍子老師:大千來到大畫室,就開始在畫案上作畫,—邊畫,一邊講,談笑風生,深入淺出,從構思、五意、觀察、寫生到布局、色彩等無所不講。關於繪畫的寫實與境界,大千講道:「畫一種東西,不應當求太像,也不應當故意求不像。求它像,當然不如攝影,如求它不像,那又何必要畫它呢。所以一定要在像和不像之間得到超物的天趣,方算是藝術。正是古人所謂遺貌取神,又等於說我筆底下所創造的新天地,叫識者一看自然會辨認得出來。我看到真美的就畫下來,不美的就拋棄了它。談到真美,當然不單指物的形態,是要悟到物的神韻。這可引注王摩詰的兩句話:『畫中有詩,詩中有畫』。畫是無聲的詩,詩是有聲的畫,怎樣能達到這個境界呢?就是說要意在筆先,心靈一觸。就能跟著筆墨表露在紙上。所以說『形成於未畫之先』,『神留於既畫之後』。」

關於學習繪畫,大千講道:「作畫要怎樣才得精通?總括來講,著重在勾勒,次則寫生。其次才是寫意。不論畫花卉、翎毛、山水、人物,總要了解物、情、態三事。先要著手臨摹,觀審名作。不論古今,眼現手臨。切忌偏愛;人各有所長,都應該採取,但每人筆觸天生有不同的地方,切不可專學一人,又不可單就自己的筆路去追求,要憑理智聰慧來攝取名作的精神又要能轉變它。」

1936年,《張大千畫集》第一次由上海中華書局出版。大千請畫貫中西的徐悲鴻作序,序的題目為「五百年來第一人」。

從清末到民初,中國的兩大政治、經濟與文化中心,一是在北京,一是在上海。當時的文學藝術界人士也主要集中在這兩個地方。1934-1938年大千舉家遷往當時全國文化中心的北平發展,使他找到了另一個新的舞台,並且在那裡逐漸建立起自己的交遊圈與名聲。以大千的才藝與為人,很快與北平的畫家打成一片,贏得他們的友誼與佩服。1935年的5月22日,於非(門音)在《北平晨報》上發表一則短文,標題就是「南張北溥」。從此張大千的知名度與北方的畫壇領袖溥二爺(心畲)齊名,說明大千至此已贏得全國性的知名度。

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張大千困居北京,由於侮辱日軍,一度被日軍扣押起來。1938年5月,大千逃脫虎口,隻身離開北平,抵達上海。1938年底,大千率家人來到四川青城山上清宮居住。青城山為道教聖地,也是高人逸士隱居之處,文人墨客流連忘返的地方。閑雲野鶴,一派古風的大千在經歷一番劫難和動蕩之後,飄然置身於這翠黛濃碧之中,怎能不令他身心舒暢,陶醉一番。兩年的青城山隱居生活,大千有一段相對較長的安定時間來潛心研磨詩文、畫藝。如果說大千30歲以前是「以古為師」,40歲左右是「以自然為師」,60歲以後是「以心為師」,那麼,青城山的兩年則是大千「以自然為師」的頂點。從黃山、華山、金剛、雁盪、泰山、羅俘、陽朔、劍閣、峨眉等名山勝水一路走來,彙集於這錦繡萬千的青城山中,激蕩著他的藝術創作靈感,也激發了大千的創作慾望。兩年中他畫了一大批國畫山水花卉,總計共有1000餘幅國畫作品。此時的山水畫,大千把水墨與青綠融合起來,筆墨厚重,反映了蜀中山水的性格特徵。其中的《青城山全景通屏》是大千集中而系統地表現青城景色的國畫巨作。1940年9月,大千離開青城山,準備西行敦煌,探尋中國繪畫藝術的淵源。

推薦閱讀:

南宋-佚名畫家傳世作品欣賞
柳宗元【江雪】是三行先生書法作品
看了那麼多年的明星們,卻只知道他們的作品?現在就來告訴你,明星們做過的公益。
羅恩·加萊拉Ron Galella作品選
美女畫家安靜,油畫美女作品欣賞

TAG:國畫 | 作品 | 畫作 | 張大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