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習簽到7:古漢語通論(七)判斷句 也字

古代漢語判斷句和現代漢語不同,一般是不用系詞「是」的,而是在謂語後面加語氣詞「也」幫助判斷。

①「主 ,謂+也」,謂語後面用」也」表示判斷。如:虢,虞之表也。《左傳·宮之奇諫假道》

② 「主+者,謂+也」,主語後面用語氣詞表示停頓,謂語後面用語氣詞表示判斷。如:南冥者,天池也。《莊子·逍遙遊》

③「主+者,謂」,主語後用語氣詞「者」,謂語後面不用「也」字。如:陳軫者,遊說之士。《史記·張儀列傳》

④「主 ,謂」,者字、也字都不用,如:賈生,洛陽之少年。(蘇軾《賈誼論》)

⑤「主+副+謂+(也)」 如:「身非木石。」「此乃歌夫"長鋏歸來』者也。」「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⑥「主+為+賓」,如:「余為伯倏。」

判斷句的否定形式:在判斷句謂語的前面加上副詞「非」,如:是非君子之言也。《禮記·檀公上》;固王之不王,非挾太山以超北海之類也。《孟子·齊桓晉文之事》

這種「非」字雖然可以譯成現代漢語的「不是」,但它並不是否定性的判斷詞,不是「不」和「是」的結合體,而是否定副詞。「非」是對整個謂語的判斷進行否定。

二 、古代漢語判斷句的表達功能:

古代漢語判斷句有兩種基本表達功能,主謂語除了在句法上構成判斷外,在邏輯上也構成判斷關係:

①表示類屬關係。如:陳勝者,陽城人也。

②表示等同關係。如:梁父即楚將項燕。

另外,有些判斷句主謂語在邏輯上並不構成判斷關係,而是:

①表比喻。如: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②表示主語和謂語之間有某種邏輯關係。如:夫戰,勇氣也。

③表示造成某種結果的原因。如:井蛙不可以語于海者,拘於虛也;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篤於時也。

二、「是」的詞性

1)「是」 字是一個指示代詞,常常用來複指前文。如: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論語·里仁》;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為政》

2)古代漢語里「是」可當形容詞,詞義是「對的」、「正確的」,意思是「認為…對」、「認為…正確」。出現在「名詞+是+名詞」的組合中。可單獨作謂語,也可帶賓語。

3)我們講古代漢語不用「是」,是指文言文說的,至於白話,是用系詞「是」的,先秦文獻極少用系詞「是」 ,漢代後有所增加。

三、「乃」、「為」在句子中的詞性和作用

①副詞「乃」在判斷句謂語前加強肯定。如:是乃仁術也。《孟子·齊桓晉文之事》

②「為」在判斷句中作動詞而非判斷詞。如: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孰為夫子?《論語·微子》,這裡的「為」是「算作」的意思。另外,用「也」字煞尾的判斷句一般不能用「為」字,如:虢,虞之表也。不能說成「虢為虞之表也。」(通論八繼續討論。)

四、判斷句的活用

判斷句的基本作用是謂語對主語進行解釋和分類,典型的判斷句主語和謂語所指的應該是同義事物或同一類別,但在語言實踐中,某些判斷句主謂的關係不能按照形式邏輯的要求來加以分析,這就是判斷句的活用,主要有三種情況:

①用判斷句形式表示比喻,如:曹公,豺虎也。《資治通鑒·漢紀五十七》 用豺虎作隱喻構成判斷句,是說曹操好比豺虎。

②用判斷句形式表示比較複雜的內容,如:百乘,顯使也。《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其主語謂語不是同一類事物,而表示一種比較複雜的內容,是一種內容被壓縮了的判斷句,表示:帶著百輛車子的使者是顯赫的使者。

③用判斷句形式表示因果,如: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論語·憲問》 用帶也的判斷句作為後一分句來說明原因。

五、「也」字的用法

1、煞句的也字:一般用在判斷句的句尾來幫助判斷,這是也的基本用法。其引申用法有以下四種:

①用在因果句的句尾,如:媼之送燕後也,執其踵為之泣,念悲其遠也。《戰國策·觸龍說趙太后》由果溯因,說明真相;古之人與民皆樂,故能樂。《孟子·梁惠王上》由因及果,進行推理,都用「也」字煞句。

②用在陳述句的句尾。表示對所說事情的真實性深信不疑,是表示肯定的語氣。 如:老婦不聞也。《戰國策·觸龍說趙太后》

③用在命令句的句尾。如:不及黃泉,無相見也。《左傳·鄭伯克段於鄢》其中命令或祈使的意思是由否定代詞「無」來表示的,加上「也」字,則不單純表示祈使,而是帶上了肯定的語氣。

④用在疑問句的句尾。如:孟嘗君怪之:「此誰也?」《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此句中的疑問語氣是由疑問代詞「誰」來表示的,「也」字在疑問句中,也帶了疑問語氣。有人認為這種「也」字等於「邪」,二者的不同在於:

1、「也」字本身不表示疑問,「邪」字本身表示疑問。

2、「也」字雖然用在疑問句中,但仍然帶有一點確定語氣,所以「也」字後面容許再用語氣詞。

2、句中的也字:語氣詞「也」字有時用在單句或複句中表示頓宕。有以下三種情況:

①用在單句的主語之後。如:今由與求也相夫子。《論語·季氏》用在一般主語之後。

②用在時間副詞或表示時間的片語之後。 如:當是時也,禹八年於外,三過其門而不入。《孟子·許行》;今也則亡。《論語·雍也》

③用在複句的第一個分句之後,這個分句往往是表示時表示時間修飾的分句。如: 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左傳·燭之武退秦師》


推薦閱讀:

古漢語中常見的單音節詞古今異義
我們怎麼知道古代漢語的發音和我們是不是一樣的?
【古代漢語 】鄭伯克段於鄢
古漢語通論(二十)古代文化常識(二)——職官
「同形三字合體字」輯錄(一)

TAG:漢語 | 判斷 | 古漢語 | 複習 | 簽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