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花號的朝聖者們
引言:
乘坐五月花號而來的朝聖者們,他們最初的美國夢是想搞共產主義,當然最後的結果跟蘇聯一樣,也失敗了,幸好實驗規模較小,影響也不大……
作為「自由燈塔」的美國,其精神的源頭《五月花號公約》居然是為了約束自由主義而存在的……
正文:
新英格蘭位於美國本土的東北部地區,是在美國東北角、瀕臨大西洋毗鄰加拿大的區域。新英格蘭地區包括美國的六個州,由北至南分別為:緬因州、佛蒙特州、新罕布希爾州、馬薩諸塞州(麻省),羅得島州、康涅狄格州。馬薩諸塞州的首府波士頓是該地區的最大城市以及經濟與文化中心。
新英格蘭
新英格蘭地區擁有全美國乃至全世界最好的教育環境,也是美國最富有的地區。美國常青藤盟校的8個成員中有4個位於新英格蘭地區,麻省理工學院也在新英格蘭地區。新英格蘭地區的特殊性,與最早踏上這裡的那批人具有很大的關係。這些人就是與領導英國國內的清教徒革命的奧利弗·克倫威爾一樣,是懷著崇高理想的虔誠清教徒。
英國人第一次登陸新英格蘭地區,是在1614年由約翰·史密斯帶人探索了這裡,並為其命名。這個約翰·史密斯就是被印第安聖母波卡洪塔斯救下來的那個人,他在1609年因重傷回國休養,傷養好後,又不甘寂寞返回北美。作為弗吉尼亞公司的股東,他四處探險並繪製地圖,在英國大肆鼓動人們到北美來追求財富。他說,「在這裡,任何一個人都可以成為他的工人和土地的主人和擁有者……如果一個人除了雙手什麼都沒有,他可能很快便會富有起來。」這恐怕就是「美國夢」的最初起源。他的話在後來的四個世紀里,吸引了上千萬的人來到這片土地實現他們的「美國夢」。
美國夢,在美國誕生前一百多年就已經有了
1620年11月11日,經過在海上66天的漂泊之後,一艘來自英國的名為「五月花」的3桅蓋倫大帆船向美洲陸地靠近,船上有男女老幼共102名乘客。他們在現在的馬薩諸塞州科德角外普羅溫斯頓港拋錨,並將登陸的地方命名為「普利茅斯」,這是他們出發時的英國港口名字。
普利茅斯登陸
這批人是清教徒中最為強硬的分支——分離主義派(Separatist),相對於克倫威爾所信仰的獨立派來說,分離主義派的主張要更為激進,他們主張與英國國教斷絕一切聯繫,試圖建立一個「神聖聯邦」,推動英國國民的信仰大革命。這些清教徒在詹姆斯敦建立的同一年即1607年離開英國,只是當時還沒有想到來北美,而是來到宗教氣氛比較自由的新教國家荷蘭萊頓市。
在英國,他們大部分屬於中產階級,而在荷蘭,他們屬於外國人,為了謀生,很多人不得不在紡織業做一些卑賤瑣碎、極為艱苦的工作,這損害了他們的健康。儘管荷蘭以宗教氣氛寬鬆而出名,但是這個國家也即將迎來一個動亂不安的新時期。荷蘭是阿民念派的發源地,阿民念派反對在荷蘭佔主導地位的加爾文派的觀點,四十七位阿民念的追隨者共同編寫了一份名為《抗辯》的文獻,簡述他們反對加爾文主義的五點反對立場,因此他們也被稱為「抗辯派」。
1618年,荷蘭親王拿騷的莫里斯(Maurice of Nassau,沉默者威廉之子,威廉二世之叔父,它是與瑞典國王古斯塔夫·阿道夫同時代的軍事改革家)下令逮捕所有抗辯派人士,並在多特召開了宗教改革歷史上最大的會議,會中有荷蘭、英國、德國、瑞士各地的改革宗教會,他們一致拒絕阿民念的教導,針對阿民念主義抗辯的五大重點,將加爾文教義標準化為「TULIP」(鬱金香)教義,並以比利時信條、海得堡信仰問答、多特法規作為改革宗教會信條和教義準則。會議之後,荷蘭的阿民念主義者作為新教中的異端遭到迫害,不是被監禁、殺害,就是被逐出教會和荷蘭。
拿騷的莫里斯
荷蘭的加爾文主義者失去了對宗教信仰的寬容,使得這些在荷蘭的英國清教徒不免擔心,何時迫害就要降臨在他們自己身上。他們聽說英國在北美開闢了殖民地,打算去新大陸創造屬於自己的自由理想家園。於是他們又回到了英國打探消息。
他們看到弗吉尼亞公司招人去種煙草的廣告,清教徒對於抽煙喝酒深惡痛絕,自然不能接受自己成為助紂為虐的幫凶,而且聽聞了發生在弗吉尼亞種種暗黑的傳言,否決了前往弗吉尼亞的念頭。他們聽說了約翰·史密斯散布的關於新英格蘭的消息:在弗吉尼亞的北方很遠的地方,還有一片美好的處女地等待開墾,於是決定,就去那兒了!
為這些清教徒移民做後盾的,是一群強有力的英國清教貴族,為首的是沃里克伯爵羅伯特·里奇,他在1612年25歲時成為弗吉尼亞公司的股東,後來在英國內戰期間作為國會軍海軍總司令。這些人也就是1641年直接引發內戰的《大抗議書》背後的那群人,奧利弗·克倫威爾也是他們中間的一員。就如同清教牧師約翰·懷特指出的那樣:「開拓殖民地的最卓越、最值得實現的目的,就是傳播宗教。本民族是被上帝挑選出來承擔這一任務的民族,是享有宗教改革自由的國家之一,它能夠為這樣一項工作提供人員,這在我們的職業中是最正統的職業。」「有些人可能是迫於窮困,另一些人或許是出於好奇,還有一種人大概懷著一夜致富的希望,但我確信,最真摯、最虔誠的那一部分人,必定是以傳播福音作為他們的主要工作範圍。」
他們從弗吉尼亞公司購買了一份土地專利後,在1620年踏上了前往北美的旅程。他們在出發之前,與他們的贊助者們約定,7年之內,新移民不能離開團體自己發展,所有通過貿易、運輸、加工、捕魚獲得的勞動收入要「納入公共儲蓄,直到最終分配之日」。這些自命的「聖徒」們希望,通過凈化來使自己擺脫教會內所有天主教和英國國教慣例,可以彼此監督共同遵守教義,還可以制定出以聖經原則為基礎的法律規範和政府框架。他們希望,在北美建立一處聖地,能為邪惡的英國點亮一盞正義的燈塔,為其指明航向。
沒想到吧,被美國人奉為立國精神之始的這幫人,最初居然懷著共產主義理想!他們的理想,跟蘇聯最早的那幫布爾什維克的理想,聽起來是不是很有異曲同工的感覺?而共產主義在二十世紀,又被視為與美國的自由主義水火不容的兩種意識形態!要不說,人類的美好願望其實都差不多呢,斗得你死我活,最後發現其實大家殊途同歸,這就是人類的糾結與矛盾之所在。
這102人中,既有「聖徒」(被上帝選中得到救贖的人),也有陌生人(尚未得到救贖的人)。與弗吉尼亞的移民不同,他們是以家庭為單位舉家遷移,這也成為新英格蘭移民的最大特點,後來的移民甚至有整個社區一起過來,由於彼此之間都是親戚或者熟人,因此人際關係得以維繫,移民社區也相對弗吉尼亞穩定得多。
但即使如此,在船上的時候他們就已經爭吵起來,有人揚言上岸後要自行其是,不服任何管束,「因為沒有人有權力來指揮他們」。分離主義派說白了就是一群自由主義者,有這樣的念頭實在太正常了。有些人操著「不自由毋寧死」的調調大聲抗議,眼看就有一言不合就內鬥的苗頭——就如同20年後的英國國會議員們那樣。移民領袖威廉·布拉德福德(William Bradford)有種不祥的預感,因為這讓他想到了約翰·史密斯關於弗吉尼亞紀律敗壞後,各人自行其是,殖民地變成人間地獄的描述。
我們是去開創理想家園去的,不是去找死去的!必須達成一致共識,組成強有力的集體!
經過激烈的討論,最後,為了建立一個大家都能受到約束的自治團體,他們決定共同簽署一份公約,這份公約是新大陸移民重要的政治性契約,後世稱為《五月花號公約》。
在威廉·布拉德福德後來寫的《普利茅斯殖民史》中,他首次把他們自己稱為「朝聖者」。他們不是那種去聖地兜一圈然後回家各找各媽的朝聖者,而是永遠的朝聖者,要建立一個嶄新的神聖的國家,他們把自己看作歐洲人對基督教原則背叛的例外,在例外論的基礎上踐行神聖的宗教理想。這就是「美國例外論」的最早起源。
五月花號公約的簽訂
這批人被後世的美國人稱為:朝聖先賢(Pilgrim Fathers)。1991年的《世界年鑒》評價該公約是「自動同意管理自己的一個協議,是美國的第一套成文法」,這份著名的文件也被人們稱為「美國的出生證明。」這份公約的原文遺失了,流傳下來有多個版本,其中一個版本是這樣寫的:
「以上帝的名義,阿門。
吾等簽約之人,信仰之捍衛者,蒙上帝恩佑的大不列顛、法蘭西及愛爾蘭國王詹姆斯陛下的忠順臣民——為了上帝的榮耀,為了吾王與基督信仰和榮譽的增進,吾等越海揚帆,以在弗吉尼亞北部開拓最初之殖民地,因此在上帝面前共同莊嚴立誓簽約,自願結為一公民團體。為使上述目的得以順利進行、維持並發展,亦為將來能隨時制定和實施有益於本殖民地總體利益的一應公正和平等法律、法規、條令、憲章與公職,吾等全體保證遵守與服從。
據此於耶穌公元1620年11月11日,吾王英格蘭、法蘭西、愛爾蘭等十八世暨蘇格蘭第五十四世君主陛下在位之年,在科德角簽署姓名如下,以資證明。」
其他版本表述不同,但是意思都是大同小異。說白了,朝聖者們訂立這份公約的目的,就是確認個人利益必須服從集體利益。作為「自由燈塔」的美國,其精神的源頭《五月花號公約》居然是為了約束自由主義而存在的。
客觀的評價,五月花號公約的意義,顯然並沒有後人附會得那麼深遠。在中國人寫的《美國通史》中評價道,「……不過是出於避免社會失序的切身需要所採取的權宜辦法。這項協議後來和一種更宏大的政治傳統發生聯繫,從而顯示出特殊的意義,這顯然不在『始祖移民』的料想之中。……直到1793年,才出現『五月花號公約』的說法。」
而美國人凱文·奧德爾·庫珀曼所撰寫的《美國起源的傳說》一文中則說得更為明確:「在南北戰爭以後,新英格蘭和南部兩方各就其位,由清教徒建立美國的故事便廣泛流行。16世紀90年代,馬薩諸塞殖民者被當成朝聖的神父,並且因為「五月花」號同期抵達簽署了公約。因為清教教義顯得非常的內斂壓抑,所以早期美洲大陸的首領,如丹尼爾·韋伯斯特把普利茅斯殖民者視為仁愛和優雅的清教徒。這就是我們所喜聞樂見並積極宣揚的起源故事。
……我們對國家的起源給予完美掩飾,也曾假想:美國不像其他國家,更加忠實於仁義的事業……我們真實的歷史故事有了贏家和輸家。美國的建立不是故事書中那些清教徒所說的謊言,而是更加艱辛和複雜。它反映在詹姆斯敦的巨大成就上:英國人在混亂而骯髒的環境中工作和生活,逐漸發現建立成功社會的秘密——給勞動者的付出以回報。」
這個美國人的觀點是,簡單粗暴地說,美國的起源就是資本主義的實踐,只不過這個起源太血腥、太暴力、太陰暗,所以要找一個好聽的故事來代替。但這個好聽的故事卻是一群空想共產主義者的故事。應該說,五月花公約更多的是美國歷史發明家們的貢獻,根據美國人的願望,將普利茅斯殖民者的早期經歷,包裝成美國人喜聞樂見並積極宣揚的國家起源故事,「我們喜歡這個故事是因為都希望自己的祖先曾經是個謙遜的、聖潔的、虔敬的和融合共產的組織,這個組織除了追求自由和對上帝的崇拜而別無他求,而存在於弗吉尼亞的個人主義和貪婪的資本主義則沒有任何感召力。」關於五月花的故事,已經被包裝成了一個如同漢高祖劉邦斬白蛇起義那樣的開國神話。
在真實的歷史中,這些朝聖先賢們的命運比起弗吉尼亞的開拓者來說,並沒有好多少。與建立詹姆斯敦的那批人相比,他們做了很多準備工作,例如他們帶了很多床、桌子和椅子等傢具,以及狗、山羊、綿羊、家禽以及大量香料、燕麥片、乾魚干肉和蘿蔔。有一個乘客帶了126雙鞋子和11雙靴子,他們中還有木匠、鐵匠等專門人才。但是,他們既沒帶牛也沒帶馬,有案可考的第一匹馬直到1644年才出現;沒帶「黃油,也沒帶其他油料,還沒帶修鞋用的備用鞋底;他們並非人人都有劍,急需大量武器裝備」。打個比方,他們就如同一群帶著傢具去宿營的業餘驢友。實際上,他們從出發的時候就已經悲劇了:
五月花號起航的時間錯誤地選在7月中旬,那個時節主要刮西風,而五月花號並不具備逆風橫渡大西洋的能力,於是,船在唐斯海域閒蕩了三個星期,耗盡了稀缺的給養,才等來了順風,駛往英格蘭南海岸的南安普敦港口。另外一部分人由虎尾草號從荷蘭來到南安普敦港口匯合,由於資金有限,虎尾草號是艘舊船,一靠岸就不得不進行大範圍維修,白白消耗了本來就不多的資金。直到1619年8月,兩艘船才從南安普敦港口出發前往北美。駛入大西洋沒幾天,虎尾草號就「像篩子一樣漏水」,「再在海上待三四個小時,虎尾草號就會立即沉底」。兩艘船都被送往達特茅斯,在那裡第二次起航。一出發,虎尾草號就再次出現了同樣的問題。9月6號,第三次起航,這次起航只有五月花號。當他們到達新英格蘭時,當地已經進入冬天。
五月花號抵達抵達普利茅斯
(由於吃水太淺,船隻根本無法靠岸,只能用小船擺渡)
這些一心建設新世界的理想主義者們,由於對實際問題和可能遇到的苦難考慮不周。踏上北美大陸首先要考慮的不是別的,而是「荒野求生」,選個大冬天出去荒野求生,就是那個站在食物鏈頂端的男人貝爺出馬,也很難搞定啊!他們只能在一個廢棄的印第安村落里搭建茅屋,苦苦熬過來到北美的第一個冬天。在他們到來之前的一兩年,附近的印第安部落發生了一場大瘟疫,十室九空,這個廢棄的村落也就是因為這次大瘟疫造成的。由於露宿和疾病,有一半人沒有看到積雪融化就已經死去。如果不是附近的叫做萬帕諾亞格(Wampanoag)的印第安部落格外友好,不僅沒有在殖民者虛弱不堪的時候發動攻擊(與兩手空空的詹姆斯敦殖民者不同,普利茅斯殖民者隨身攜帶了大量外財,如果印第安人稍有貪念,搶劫是大概率事件),還送來了食物以及禦寒用品,剩下的一半人也會在這個冬天見到上帝。印第安人還和殖民者訂立了和平協議,約定雙方友好相處,互相幫助,一方到對方訪問時,不得攜帶武器。
友好的萬帕諾亞格部落與殖民者
到了1621年春天,印第安人找來了一個會說英語的印第安人斯誇托(Squanto)來幫助這些朝聖者。斯誇托曾被一支英國遠征隊綁架,在回到北美洲前曾在英國待了若干年,因此懂得說一點英語。以德報怨的他教給他們從楓樹中割樹膠的方法,教給他們如何識別有毒植物,還教他們種植玉米和其他作物。到了秋天,朝聖者們種的玉米喜獲豐收,他們與印第安人進行的皮毛生意也繁榮昌盛,並且還從附近的森林裡砍伐了大量木材準備運出。
朝聖者獲得了足以過冬的食物,也學會了在新大陸上的生存之道,這一切都歸功於印第安人的熱心幫助。朝聖者的領袖威廉·布拉德福德決定設宴慶祝,並邀請鄰近的土著居民參加。土著居民自己也帶來了食物,慶祝活動延續了三天,這就是感恩節的由來。
第一次感恩節
最初,感恩節只是新英格蘭的節日,在1789年,喬治·華盛頓總統提倡用感恩日來慶祝美國憲法得以通過。1863年,亞伯拉罕·林肯總統正式宣布感恩節定於十一月的最後一天,當然,林肯這樣做的主要目的在於鼓舞聯邦軍隊的士氣,因此遭到了南方的抵制。北方人指責南方人蓄奴道德敗壞,南方人則嘲笑北方人,殺了人家印第安人全家還假惺惺地搞什麼感恩,虛偽!直到內戰結束後,還有一些南方人認為這是北方人將自己的特殊節日強加給全國人民。
有人以感恩節為例證明兩種不同文化相互尊重、真誠合作成功的可能性。但令人遺憾的是,在美洲原住民和歐洲殖民者之間漫長血腥的歷史中,第一個感恩節的友好精神只是一個美好的意外。
普利茅斯的清教徒進行了兩年公有制經濟的實驗,驗證了托馬斯·莫爾的空想社會主義果然只是一個空想。人的不同分工、不同勞動能力、不同工作熱情的差別,在公有制大鍋飯體制下,只會讓大家的勞動強度迅速向最差的那個人看齊,糧食產量迅速下滑,養活自己都成問題。在1623年,他們結束了公有制實驗,規定此後所有家庭只能依靠男子耕作土地來養家糊口。針對這次失敗的公有制實驗,威廉·布拉福德在其文章中感嘆:通過國家剝奪私有財產,把私有財產納入公社,就可讓國家和政府享受繁華盛世的想法,是極其不智的。經過實踐可以看到,開始那種共產主義生活方式的設計規劃,是不符合人性的。他的結論是:「他們持續了數年的那種公社勞動試驗還是失敗了,而實踐者都是一些虔敬正直,誠實本分的人。這也證明了柏拉圖和一些古典作家理論的空洞無知,這些理論還被後來一些人推崇。……我想說的是,上帝洞悉人性裡面的缺點和不足,上帝以另一種智慧看到有另一種生活方式更合適他們。」
普利茅斯建立的是一個以清教教會神權為核心的,政教合一的團體,自由民具有選舉權,可以選舉總督及其助手,但是自由民的身份僅限於教會成員。普利茅斯緯度較高,沒有詹姆斯敦那些致命的霍亂、黃熱病等烈性傳染病,死亡率不高,但由於帶有強烈的封閉性,普利茅斯殖民地的人口從未超過7000人,而且其地理位置很不好,土地貧瘠,資源匱乏,雖然靠近海邊但是吃水太淺,無法發展為港口,貿易和農業均得不到太好發展,在十年之後,被其相鄰的馬薩諸塞灣殖民地遠遠超越。
普利茅斯殖民地
馬薩諸塞灣殖民地可以說是新英格蘭的真正始祖,著名的山巔之城就是從這裡而來。欲知詳情,請看下一章。
(未完待續……)
推薦閱讀:
※朝聖第三天:一、南台錦繡
※紅高粱地的朝聖
※20180219朝聖舍衛國衹園精舍
※西藏朝聖行記之8-色須寺
※從岡仁波齊到倉央嘉措丨一生的朝聖,與世間最美的情郎
TAG:朝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