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旗艦隊的倒戈
自洋務運動起,飽受列強侵擾的清政府曾投入巨資,打造了一支亞洲最大的海軍。接受西式軍事訓練,配備世界一流戰艦的「龍旗艦隊」,成為了晚清一景。甲午戰爭的慘敗之後,中國近代海軍並沒有消亡。17年後的辛亥革命,這支清廷寄予厚望的再造之軍,卻相繼起義,轉投革命隊伍,成為了清朝滅亡的諷刺註腳。
清末兩次鴉片戰爭後,深感海防空虛的清政府開始了旨在「國防自強」的洋務運動,----其中建設重點便是創建近代化的海軍。籌辦之初,中國海軍便以英國為師,大量從英國、德國等歐洲國家購買先進武器裝備。-----圖為清政府在英國訂造的「蚊子船」。這些炮艦為木船外包鋼殼,被稱為「蚊子船」,可作近岸防禦但不具遠洋作戰能力。
1875年,清政府命李鴻章創設北洋水師,每年下撥400萬兩白銀用以訓練官兵,購置軍艦。1881年,清政府先後選定在旅順和威海兩地修建海軍基地。1888年12月17日,北洋海軍正式宣告成立。----從此,近代中國正式擁有了一支在當時堪稱世界第六、亞洲第一的海軍艦隊。圖為1880年清政府向德國訂造的「定遠」號鐵甲艦,噸位重、主炮口徑大、裝甲厚,被譽為亞洲第一巨艦。
北洋海軍士兵多招募自山東沿海,入伍後接受嚴格的西式訓練,在六個月時間內必須學會基礎的艦上操作知識和英語。而各主要戰艦艦長及高級軍官幾乎全為專門的船政學堂畢業,並多曾到外國海軍學院留學實習,是清末中國走在近代化最前端的人群。然而正因為此,北洋海軍成了頑固保守派時刻嫉視的目標。圖為在威海劉公島上操練的北洋海軍士兵。
這支效法西方海軍,以蒸汽化艦船作為主要裝備的艦隊,在服裝制度上,也一改中國上千年以來延續的「號衣」樣式,開始向近代化方向過渡。儘管當時北洋海軍服裝的樣式仍是中式,但服裝的顏色搭配、袖口的軍銜標識等設計理念,都開始和歐洲接軌。-----圖為一名北洋海軍軍官接收軍艦期間在歐洲拍攝的一幅照片。
由於清廷內部政治鬥爭、高層好惡等原因,1888年後北洋艦隊經費減少,到1890年海軍裝備更新徹底終止。而時為海軍技術突飛猛進之時,日本通過兩次海軍擴張案迅速崛起。至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時,北洋艦隊原有戰艦無論航速、射速,皆落後於日本。而慈禧太后的病態性鋪張浪費,給包含海軍軍費在內的國家財政帶來無建設性的負擔。
1894年初夏,日本挑起旨在侵略朝鮮和中國的甲午戰爭。1894年9月17日,北洋海軍主力與日本聯合艦隊主力在鴨綠江口海域遭遇,-----爆發了中日海軍的首次決戰,史稱黃海大東溝海戰。圖為日本參戰軍艦「西京丸」拍攝到的海戰現場,近處的是日本聯合艦隊軍艦,遠方煙霧下虛化的艦影是正在向日本聯合艦隊疾攻的北洋艦隊。
黃海海戰初期,北洋海軍意圖以橫隊在多個點上切斷、打亂日軍的縱隊陣型,然北洋海軍各艦艦齡老舊,航速、火力完全被日軍壓倒,未能實現既定戰術目標,最終陷入被日軍的圍困。已經遭受重傷的北洋海軍「致遠」艦在艦長鄧世昌指揮下向日艦發起自殺式衝鋒,意圖以此扭轉局勢,最終不幸功虧一簣,被日軍擊沉。鄧世昌落水後義不獨生,拒絕救援,蹈海殉國。
黃海海戰以北洋海軍的失利而告終,北洋海軍被擊沉多艘大型艦艇,但未能擊沉一艘日艦,艦船裝備損失過重,喪失了黃海制海權。日軍先後發起旅順和威海戰役,意圖殲滅北洋海軍,掃清登陸渤海灣的最後障礙。-----1895年2月,經歷苦戰,彈盡援絕的北洋海軍在威海覆滅。圖為北洋海軍覆滅前,被日軍魚雷重創後擱淺的旗艦「定遠」號為避免落入敵手自爆後的景象。
在威海陸地失守之刻,北洋海軍提督丁汝昌曾組織全部的海軍陸戰隊渡過海灣,對岸上的日軍發起了背水一戰的反攻,最終海軍陸戰隊被優勢日軍壓迫至龍廟嘴海灘,全軍覆沒,丁汝昌自殺。-----圖為戰後日軍在龍廟嘴附近拍攝到的陣亡的北洋海軍陸戰隊官兵遺體。
1895年2月17日,日軍在海軍配合下在劉公島登陸,濟遠,廣丙,鎮中等10艦為日軍所俘,北洋艦隊全軍覆沒。隨後,清政府派出李鴻章為全權大臣,赴日議和,並於4月17日簽定《中日馬關條約》,甲午戰爭結束。北洋海軍的覆滅也標誌著洋務運動的失敗,大清帝國國際地位一落千丈,再次成為列強鯨吞蠶食的對象。-----圖為被日軍佔領的北洋海軍劉公島海軍公所。
戰艦軍港盡失,撥銀數千萬兩打造的北洋海軍成為眾矢之的。而清廷內部的門戶派系鬥爭,更讓海軍衙門在戰爭結束之前就被撤銷。1895年4月28日,光緒帝頒諭將大批海軍軍官革職查辦,三個月後,北洋海軍各級職務從建制上被正式取消。從1874年討論南北洋海防,到1895年北洋海軍覆滅,前後歷時21年。-----圖為北洋海軍覆滅後,倖存官兵被集中至威海遣散。
緊接而來的庚子之變和日俄戰爭,讓清政府意識到重建海軍仍是必經之路。1902年開始,大批原北洋海軍軍官開復原官,並設立海軍學校,開始從人才入手重建海軍。1909年7月15日,清廷成立籌辦海軍事務部,由載洵、薩鎮冰充任正副籌辦海軍大臣,合併南北兩洋水師,改成立巡洋艦隊及長江艦隊。中國首次有了統一的海軍指揮機構和海軍司令部。圖為1905年日俄戰爭期間,旅順港,日軍軍官目擊俄軍艦被擊沉場面。
載洵剛一出任就宣布了一個雄心勃勃的發展海軍七年規劃,計劃快速添造頭等戰艦8艘,巡洋艦20餘艘,各種兵輪10艘,編製第一、第二、第三各隊水魚雷艇;成立各洋軍港和船塢;設立海軍大學等。1909到1910年,載洵、薩鎮冰先後出訪歐美各國,訂購了多艘艦船。-----圖為載洵、薩鎮冰一行考察英國海軍,前排左二起分別為薩鎮冰、載洵。
清廷雖然建立了各級海軍指揮機構,但出於對漢人的猜忌,上層大量啟用皇族、旗人,其中代理海軍大元帥載灃、海軍大臣載洵都不懂海軍業務,薩鎮冰等雖是科班出身,卻要受皇族節制。海軍基層軍官多出身船政學堂,有些還有留洋經歷,對清廷缺歸附感,對旗人專政.腐敗認識深刻,普遍失望。這些軍官本身也分粵、閩兩派,彼此間勾心鬥角,內耗嚴重。圖為中國在英國訂造的「海天」艦。
辛丑前訂購的「五海」巡洋艦「海圻」「海天」「海琛」「海籌」「海容」陸續抵達,成為清末海軍的主力。而此時海軍列強已捲入軍備競賽,英國1艘主力戰列艦的噸位,就相當於整個清朝巡洋艦隊噸位的總和。軍港方面,旅順、威海都被列強租借,沿海港口也多被瓜分,清廷在浙江象山籌建新港,但直到清亡也沒完成。圖為「海天」的姊妹艦「海圻」艦造成後,中方接艦軍官在艦上的合影,第二排右起第三人為薩鎮冰。
進入20世紀,效法日本成為了晚清一大風尚。海軍購艦和留學的重點也轉向日本。至1909年,在日本訂購的14艘艦艇全數到華總計排水量5700噸。這批軍艦,構成了後來長江艦隊的主力。圖為中國在日本訂造的「楚謙」軍艦下水儀式。
前往日本留學的海軍學堂畢業生也逐年增加。1906年,江南水師學堂第五屆駕駛班17名畢業生中,有12名被派往日本。而不少海軍學員在日本接受了革命思想,為了日後倒戈埋下了伏筆。圖為清政府海軍接收軍艦的部分軍官在日本與造船廠官員合影。
1909年,薩鎮冰被委為籌備海軍大臣和海軍提督,統一了官制、旗式、軍服、號令,實施了對中國近代海軍的第一次科學管理。同年8月24日至9月24日,載洵、薩鎮冰等人從北京出發,巡視了9個沿海(及長江)省的海防情況,-----考察了海軍學堂、船塢,並參加了象山辟港典禮。至1911年10月16年半的時間裡,清政府外購軍艦39艘,排水量共計34728噸(均不含未能來華之軍艦)。國產軍艦24艘,排水量共計10564噸。北洋海軍似乎將重振聲威。圖為薩鎮冰的肖像照片。
1911年5月8日,清政府成立皇族內閣,令各地立憲派大失所望,革命活動也日漸活躍。10月10日,武昌起義揭開了辛亥革命的大幕。湖廣總督瑞瀓匆匆逃上停泊在武漢江面的炮艦避難。12日,清廷迅速組建圍剿機構,由陸軍大臣蔭昌統一指揮,趕赴武漢鎮壓。-----圖為清軍向革命軍施行火攻,漢口街市燃起大火。
鑒於三鎮襟帶江漢,艦船作用巨大,清廷又令薩鎮冰率海軍助剿。薩鎮冰自13日自高昌廟率「楚有」、「楚豫」、「楚秦」、「楚謙」、「江元」、「建威」炮艦以及魚雷艇6艘起航,15日就至漢口江心,比陸軍還早兩天通知各國領事,等海軍軍艦到齊,便開炮轟城。-----圖為武漢江面上的長江水師戰船。
相對於革命初期大批起義的新軍,海軍投身革命的極少。一則艦艇部門繁多,一二人振臂高呼難以控制全艦;二則待遇優於陸軍,導致海軍軍官政治上較保守;-----三則革命黨人的工作重心主要集中在新軍和會黨。因此在統治者來說,海軍是他們用以鎮壓人民反抗的重要工具。加之革命軍水上力量薄弱,長江艦隊對其構成了重大威脅。圖為九江革命軍的簡陋炮船。
此時,清廷的三艘主力巡洋艦「海籌」、「海容」、「海琛」也已奉命開赴武漢江面助戰。----這三艘艦上「見過世面」的官兵較多,同情革命的是主流。「海琛」艦軍官張懌伯則聯絡各主力艦官兵,打仗時盡量不瞄準,不是放空就是射向江面。而其他炮艦中有多艘原歸屬湖北省,艦員出於香火之情不願力戰。左上圖:「海籌」;右上圖:「海琛」;下圖:「海容」。
總司令薩鎮冰雖是蒙古族旗人,卻是職業海軍將領,與黎元洪有師生之誼,到漢後沒積極布置進攻革命軍。當接到黎元洪的策反信時,他也不置可否,既不響應革命,也不賣力作戰。海軍和革命軍相隔3000多米對射,彼此炮彈卻都落在水面,沒有造成損失。部分海軍官兵已萌發同情起義的思想,革命軍開始繼續爭取海軍。-----圖為革命軍在襄河旁守衛。
到了11月初,下游省份大多獨立,海軍成了「江軍」,且缺煤、缺餉,陸軍又因派系成見不予接濟。武漢軍政府政事部長湯化龍給其弟弟,薩鎮冰的參謀官,湯薌銘送去勸降密信。湯薌銘即在海容艦召集各艦軍官密謀起義,被各艦代表推為起義艦隊臨時司令。身為旗人的薩鎮冰進退兩難,見軍心已經動搖,悄然離艦去了上海。湯薌銘接管艦隊指揮權後,開始協助革命軍打擊清軍。圖為湯薌銘。
由於大多數清朝基層海軍官兵為粵、閩籍,和起義官兵是同學、同鄉,主力艦艇起義後,清軍殘留各地的艦艇紛紛起義。-----圖為九江軍政府民政長林森說服海軍起義。
清政府重建的海軍,在清廷尚未垮台之時就已全部起義,成為革命黨人手中一支重要的軍事力量。----圖為起義海軍士兵準備進攻南京。
圖為海軍的艦載諾登飛機關炮被拆卸上岸參加進攻南京。
12月6日,革命軍在上海成立海軍總司令部,程璧光為海軍總司令,黃鐘英為副總司令,湯薌銘為巡洋艦司令長,此時清廷已解除載洵海軍大臣職務,由副大臣譚學衡出任末代海軍大臣,卻已經既沒有海,也沒有海軍。1912年2月12日,清帝遜位,中國長達兩千年之久的君主專制制度宣告結束。圖為湯薌銘率領的主力艦隊正在北上進入渤海灣,清軍最終無一艦出擊。
清末海軍主力艦為「五海」,其中「海琛」.「海籌」.「海容」起義,「海天」艦則在1904年觸礁沉沒。而最大的「海圻」艦則在辛亥革命發生時,由巡洋艦隊統領程璧光率領,以大清海軍戰艦的身份出訪,參加英國國王喬治五世加冕閱艦禮。圖為「海圻」艦出訪期間停泊美國紐約。
紐約媒體發現,「海圻」艦所有海軍官兵腦後,清代中國人特有的那根辮子已蕩然無存。原來,早在「海圻」離開上海之前,經報請清廷,艦上的軍官就已全部剪除了髮辮。「海圻」艦也成為了滿清政府海軍中的唯一一艘全艦官兵都剪掉辮子的軍艦。圖為剪掉辮子的「海圻」艦士兵出席紐約官方舉辦的歡迎儀式。
身為孫中山的同鄉老友,程璧光在得到革命消息之後經過商討,召集全艦官兵,下令「革命者站右舷,不願者站左舷」,全艦官兵連同訪美時紐約造船廠贈送的「艦貓」均站到右舷。-----1912年1月1日,遠在英國的「海圻」艦舉行易幟儀式,降下清朝黃龍旗,升起民國五色旗。1912年5月,歷經30850海里航程的「海圻」艦回到出發港上海,此時的中國大地已不再是帝制時代。
推薦閱讀:
※這些超牛的旗艦機雖然已經過氣, 但風采依舊不減當年!
※愛彌兒月子會所恆隆旗艦店盛大開業,受蕭山媽媽熱捧
※魔都這條5.5km馬路,囊括多個'全球最大/中國首家'旗艦店,LINE 8'GD MUJI …
※雷軍的野心:從小米6到小米MIX2,小米旗艦群即將來襲
※大屏旗艦狂降價 小米Max暴跌至1118元
TAG:旗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