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自信怎麼辦?
1、首先要仔細探明孩子沒有自信的真正原因,然後再對症下藥。
例如,有的孩子缺乏自信是因為天資欠缺,這時,應慎重挑選兒童參與的活動類型。要善於發現孩子身上存在的某些長處,哪怕是很不起眼的長處,並尋找與兒童的這些長處和潛在能力相聯繫的活動任務,讓兒童在完成這些任務的活動中體驗到快樂和成功,並及時予以鼓勵和表揚。這樣,孩子品嘗到了成功的喜悅,進而就有信心去完成過去不能完成的任務。如果兒童解決了過去自己解決不了的困難,就會進一步增強信心。
因此,為孩子挑選合適的活動任務非常關鍵。要選擇那些難度適中,或者是難度稍大一點,但經過自己的努力或成人的幫助或經過提示孩子可以完成的任務。在對孩子的教育中操之過急,或越俎代庖都是強化兒童自信心的大忌。
2、相信孩子,賞識孩子,循序漸進地培養孩子的自信心。有位教育家說過:「賞識帶來愉快導致興趣,興趣帶來幹勁,幹勁帶來成就,成就帶來自信,自信帶來更大的成就。」 只要我們仔細觀察,每個孩子都有他的長處,家長要學會賞識,用讚賞、相信的眼光看待每一個孩子,給他們信心和力量,使他們能進行大膽的想像、創作活動。幼兒離不開成人對他們的讚賞,因為幼兒最能敏銳地感覺到成人對他們的態度,成人的態度是幼兒對自身言行做出價值判斷的依據。讚賞則是激發幼兒內心張力的不可缺少的外部驅動力。 不少家長總認為孩子年紀小,這也不行,那也不行,不相信孩子。家長的這種認識會直接影響自己的教養態度和教養方式,關係到孩子的發展。所以,作為家長,要相信自己的孩子,這一點至關重要。 首先要相信,孩子雖小卻具有巨大的學習與發展的潛力,這是現代科學研究所證明了的。持這種認識的家長一般都能比較放手地培養孩子,並經常會對孩子說:「孩子,你行!」幼兒是以別人對自己的看法來認識自己的,只要家長認為他行,孩子就自然會產生自信,能主動去動手動腦,勇於探索、嘗試,從而獲得較快發展;另外,家長還要相信,每個孩子都有一顆向上的心,這一認識也很重要,它能使家長在教育孩子時持積極的心態,去支持、鼓勵孩子,從而使孩子在其發展過程中始終保持一種樂觀向上的情緒,並充滿自信。許多教子有方的家長,都總結過這一條寶貴的經驗。
3、用鼓勵的方法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心理學理論中,最上乘的說服方式應是「感化──訊息──感化」。在說服的過程中不要將訊息直接傳達給對方,而是應在訊息後施以「感化」的工作,才能收到實質的效果。教育小孩時應用此一原理,當小孩做錯時,應先設想指正孩子的方式;如果三句不離批評劈頭就罵,或直接指出失敗的原因,小孩會在反感的情緒下抗議指正的內容,甚至消極以對,如此無法有效地協助孩子面對問題。多鼓勵幼兒,但要根據幼兒的個性特點注意評價方法和標準。孩子本身的經驗是有限的,並且自我認識模糊,易受暗示,可塑性強,其自信心最初是建立在別人對他的反映上。因此,要多用微笑,讚許的話來鼓勵幼兒。孩子都很上進,他們最喜歡也最希望得到大人的誇獎,越鼓勵,孩子就越有信心去完成。但鼓勵也要有鼓勵的方法,如一幼兒努力的畫完畫,家長要鼓勵為"你真棒"和"你很認真"所造成的效果是不一樣的。前一種方法,幼兒注重的是結果,後一種鼓勵孩子注重的是過程,孩子在以後的畫畫中會更加認真、努力的完成。所以,給幼兒鼓勵的話一定要具體、實際,而不能泛泛的說"你真聰明、你真好、你真棒"等籠統的表揚。評價孩子要有適當的標準,畢竟孩子的發展是一個漸進、曲折的過程,當看到孩子有些不足時,要多鼓勵他,要耐心的幫助幼兒分析達不到要求的原因和自身存在的有利條件,在以後的實踐中不斷改正。孩子在參與活動過程中,只要相對前一段時間有進步,無論老師還是家長都要立即給予肯定,讓孩子從中感受到自己的能力,體驗成功的快樂,從而幫助孩子樹立自信心。 其實每個孩子的資質都不一樣,永遠不要拿他跟別人比,而是要跟他自己原來比。當父母能夠自如地運用積極思維,不斷發現孩子的優點,不斷關注孩子的積極面,就能有效地放大孩子的成長和進步,這樣的孩子會越來越自信。 如果孩子做事之前,家長說:「我相信你一定能做到。」孩子成功以後,家長說:「你果然自己把衣服疊整齊了,真了不起!」孩子下次會更願意去做事。只要孩子去做,就給於肯定與鼓勵。父母要善於發現孩子的點滴進步和成功,給予孩子更多的尊重、信任、肯定、鼓勵和適當讚賞,使他們不斷積累積極的情感體驗。 一位名人曾說:「如果孩子生活在鼓勵中,他便學會自信。」這說明成人積極的教養態度對孩子影響很大。我國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在講到孩子心理特點時指出:「小孩子喜歡成功的」、「小孩子喜歡稱讚的」,如三歲的孩子喜歡拿著他的「作品」給爸爸媽媽看,是希望得到誇讚,到了四五歲這種喜歡稱讚的心理會更加濃厚。做父母的應利用幼兒這一心理特點,無論孩子做什麼事,只要他去干就要給於肯定與鼓勵。還要善於發現孩子的點滴進步和成功,給予適當讚賞,使他們積累積極的情感體驗。再有,鼓勵也包括接納孩子的失敗與不足,因為孩子正是在歷經錯誤與失敗的過程中進行學習的。所以,只要孩子付出了努力,家長就要給予肯定和支持,要以寬容的態度對待孩子的過失。千萬不要總盯著孩子做得不好或不足的地方,去挑毛病。家長若對孩子否定多、指責多,就會使孩子產生自卑心理。
4、建設性批評
當孩子缺乏信心或失去信心時,父母可以適時對他說「嗯!做得不錯。」或「想必你已用心去做了!」等表示支持的慰語,就是所謂前段的「感化」,最後再鼓勵他:「如果能再稍微注意一點,相信下次可以做得更好。」這種積極有建設性的檢討態度,才能使孩子不斷進步,更加有自信心去與父母溝通問題,重要的是目標具體明確。
5、正確的問題解決模式 自信心對於孩子智力發展影響很大,父母在教育小孩時就應留心一些必須注意的事項。例如:孩子必須具備適應各種狀況能力,即使遇到複雜惱人的問題也要保持冷靜,找到解決問題的正確方法,如此孩子的智力與自信心才能完全的成長。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引導孩子面對問題,正向思考、訊息處理、擬定解決策略與方案,有效地解決問題。6、改善父母的觀念 大部分父母並不注意也不重視「自信心」這個問題,只是在意孩子的在校成績及課業表現的情形。因此,當孩子課業表現或學業成就不理想時,經常給予嚴厲的指責或懲罰,使孩子產生莫明罪惡感,進而摧毀他的自信心,造成孩子的成績日愈低落,對學習缺乏興趣。7、自我暗示語言的運用 培養孩子自我語言暗示的效果,讓孩子主動的自我思考,「我要自己想」、「我要自己做」,孩子經過自我語言暗示後,必然會運用自己的能力實行自定的目標。 很多父母親都有一種錯誤的觀念,認為孩子必須擁有專長才能對自己建立起信心,其實有無專長並非重要。有些孩子對自己毫無信心,主要是父母低估了他們的能力,或將他們的長處視為短處,讓孩子在心理上矮化了自己,若父母能找出自己孩子喪失自信心的癥結,便能對症下藥加以誘導了。然而信心絕不是垂手可得的。但是,只要嘗過成功的滋味,伴隨而來就是無比的喜悅以及對自己的堅定信心。所以先讓孩子嘗嘗成功的喜悅,就是使孩子建立信心最簡易的方法。當然,不斷地鼓勵孩子去嘗試、去表現,並向自我挑戰、增強自我意念是增進自信心的不二法門。8、避免拿別人孩子跟自己孩子比較,不消極評價每個幼兒都有各自的特點,都有自己獨特的地方,應指導家長了解自己孩子的特點,揚長避短,幫助孩子在某些活動中獲得成功,從而促進其他方面的發展。千萬不能盲目攀比,不要拿自己的孩子的短處和別人的長處相比,更不能以許多幼兒的長處與自己孩子的短處相比。教師、父母應抓住每個幼兒自身的閃光點,引導他們看到自己的進步,使他們相信自己有優點和長處,從而樹立起「我能行、我真棒」的自信心。9、放手讓孩子去做,多讓孩子自己動手孩子雖小卻具有巨大的學習和發展潛力,父母應相信每個孩子都有上進心,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識的讓幼兒承擔一些責任,如自己吃飯,自己整理房間等。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這不僅鍛煉動手能力,還能獲得自信。家長應更多地提供讓幼兒活動和表現能力的機會。 孩子一般長到兩歲以後,動作、言語都有了一定程度的發展,自我意識開始萌芽,這時,他們往往會表現出強烈的獨立意識和自主的願望,什麼都要自己來。人們說,「初生牛犢不怕虎」,嬰幼兒也是不知天高地厚,常常不自量力的。但這種「我自己來」的願望卻體現出孩子旺盛的生命力,表現出一種原始的、尋求自我肯定的需要。我們常見嬰幼兒每當要去做事遇到家長阻攔時,他們會執拗地嚷嚷:「我長大了,我長大了!」遇到這種情況,家長不要去壓抑孩子,更不能說:「你不行!」而應利用嬰幼兒的這種自我認識和願望,善於引導,給予援助,滿足他們「我自己來」的需求。 另外,孩子是在活動中獲得發展的,家長要為幼兒提供活動和表現能力的機會與條件,放手讓孩子進行各種活動。在活動中不僅能促使孩子的身體和各種能力的發展,而且能使之產生對環境的控制感並獲得成功的歡樂,從而增強自信。如果家長總是把孩子限制在狹窄的空間,或事事越俎代庖,什麼都不讓孩子去做,無異便是剝奪了孩子通過活動樹立自信心的機會,並容易導致能力低下、依賴、膽怯和自卑。 所以,父母一定要珍視兒童的努力,從內心深處去鼓勵他們,尤其是當孩子遇到困難與挫折時,更要給以鼓勵和引導。要讓他們明白:做任何事都不是一帆風順的,只要去努力,就一定能戰勝困難;只有不斷戰勝困難的人,才能進步。千萬不要一味地批評、否定、訓斥孩子,這樣會使孩子懷疑自己的能力,產生「自我無能感」,缺乏自信心。11、不包辦代替,不過度保護,讓孩子經受挫折 父母如果事事包辦代替,或把孩子看的過於嬌弱,盡自己所能為他們做各種事情,解決各種問題,對孩子自信心的培養是極其不利的。 兒童時期是各種能力快速發展的時期,家長應抓住這個時機,耐心細緻地培養和訓練他們的能力,並放手讓他們獨立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任務。過度的照顧、保護或經常否定兒童的想法,不僅會使兒童無從感受到自己的能力,失去成功的體驗,而且會因缺乏必要的生活自理能力、操作能力、交往能力等,一遇到困難,就不知所措,畏縮不前,從而形成懶惰、自卑、退縮的不良個性。 孩子是在活動中獲得發展的,家長要為孩子提供各種機會與條件,放手讓孩子進行操作。讓他們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早上起床,讓他自己穿衣服、自己洗漱;上學的時候讓他自己背書包。不要總是心疼孩子,什麼都不讓孩子做。在家讓孩子幫忙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事,如端飯、擦桌子;出去玩,盡量讓孩子自己活動,不要過於干涉他和小朋友的交往等等。 孩子在自主的活動中不僅能促進身體和各種能力的發展,而且能產生對環境的控制感並獲得成功的歡樂,從而增強自信。12、為孩子提供做決定的機會 做決定是一種權力,也是一種責任。別看孩子年齡小,他和我們成人一樣,也是一個獨立的人,也有做決定的權利。 「生命的價值在於選擇。」但做父母的常常忘記這一點,他們不讓孩子去做選擇,總是忍不住要替孩子選擇。於是,孩子只能按照父母的決定去做。但是這種方式對孩子有長遠的影響。一方面,孩子獲得的資源越來越多,但另一方面,孩子的生命激情卻會越來越低。他們感受到這一點,於是想對父母說「不」。 怎麼辦?其實,一方面家裡一定要有規則,另一方面要讓孩子自己來做決定、想對策、做計劃。如,孩子早上如果不願意穿媽媽拿的衣服,媽媽可以拿兩套衣服給孩子選,穿這套還是穿那套;散步走什麼路線,跟孩子共同商量好;傍晚是看書還是到小朋友家去玩耍;星期天去東湖公園還是兒童公園,讓孩子自己去做決定。在買玩具、圖書或食品前先談好條件、制定購買計劃,然後讓孩子自己選擇。 有研究表明,總是由父母做決定的孩子,長大後常常缺乏判斷力和選擇的能力,而且缺乏責任感,甚至不知道如何對自己負責。因此建議父母多給孩子一點做決定的機會,讓孩子學會如何做決定。 一個經常為自己的人生做決定的孩子,他是富有生命力的。儘管因為缺乏經驗,他會遇到一點挫折,但那些挫折會成為難得的體驗,最終和成就感一起,讓他感覺到自己的生命是豐富多彩的,是有價值的。13、調整家長對幼兒的期望值現代情緒理論認為:在一般情況下,一個人的自信心與他的成功率成正比,成功越多,期望值越高,自信心越強,反之失敗越多,期望值越低,自信心越弱,對好勝心強意志力差易受外界影響的孩子來說,尤其如此。當前,許多家長不惜一切代價想讓孩子成名,未按孩子意願而提出過高要求,如讓孩子學鋼琴、拉二胡、學珠心算等,孩子學不成,大人也搞得頭暈腦脹,打擊幼兒自信心。從現代教育改革的四個熱點問題來看,作為家長,我們應該正確能力與學習的關係,正確學習過程與學習結果的關係,正確近期目標與長期目標的關係,正確老師為主導幼兒為主體的關係,教育方法要尋找孩子最近發展區的需要,要求應循序漸進,符合幼兒年齡與身心發展的特點。如:發現期望值不再適應孩子應及時調整,施加的壓力超過孩子所能接受的限度,給孩子會帶來不必要的壓力。當然,如果家長的期望值低於孩子的能力,則會使孩子無法充分發揮潛能。在這裡我要提的是就個人認為學前期不一定要強迫幼兒識字、寫字等。自信的強弱與環境和教育有密切的關係,特別是教育的作用尤為重要。俗話說「從小看苗」,一個人幼兒時的表現對將來有著深遠的影響。自信心的教育是一項複雜而長期的工作,要真正實現這種教育的價值,就必須從幼兒生活的具體問題出發,讓幼兒在具體的生活中體驗自己的感受和變化。為使我們培養的人才能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教師和家長應充分認識自信心對幼兒的成長的重要性。讓我們一起來培養幼兒的自信心,讓幼兒人人擁有自信。14、幫助孩子制定具體可實現的目標,不做過高的期望和過高的要求。 如果孩子努力的結果是實現了目標,就會產生積極的自我評價;反之,則會產生消極的自我評價。 幼兒時期,家長對孩子的期望、要求就是孩子行為的標準。如果標準定得合適,有助於幫助幼兒形成恰當的「理想自我」,幼兒就能體驗到成功的經驗,對自己的能力就會充滿信心;如果標準定得過高,孩子達不到,屢遭失敗,就會產生持續失敗的挫折感,孩子會降低對自己能力的評價,積累「我不行」的消極情感體驗,就容易使孩子喪失自信心。另外,有些父母教育孩子時總想一步到位,急於求成,也是不實際的,忽視了孩子的發展是一個漸進的、曲折的過程。 孩子做事總是從不會到會,從做不好到做得好的,這是發展規律,要求過高、過急都不利於孩子的發展。 因此,父母要幫助孩子制定具體的、可實現的目標。如,孩子一直要家人喂飯,就定下「坐在餐桌前自己吃飯」的目標;孩子不會做事情,就定下「學會自己收玩具」的目標;孩子不愛閱讀,就定下「培養閱讀興趣」的目標,每天在媽媽的陪伴下看書15至20分鐘等等。 孩子自理能力的培養往往也是建立自信心的一個通道,也是家長在日常生活中最容易實施的。當孩子對自己的生活過程掌握自如,不需要事事求助的時候,自信心也會得到提升。 家長普遍對孩子有較高的期望與要求,這是可以理解的,但不能期望過高。父母對孩子發展所確立的標準要適應,應考慮自己孩子本身的特點和能力,不能主觀地總用過高標準去要求孩子。標準過高孩子達不到,屢遭失敗,產生持續失敗的挫折感,積累「我不行」的消極情感體驗,就容易使孩子喪失自信心。另外,有些做父母的教育孩子時總想一步到位,急於求成,也是不實際的,忽視了孩子的發展是一個漸進的或曲折的過程。須知,孩子做事總從不會到會,從做不好到做得好的,這是發展規律,要求過高、過急都不利於孩子的發展。再有,有些盼子成才的家長常常盼望自己的孩子處處強過別人,慣於橫向攀比。例如,有的家長到幼兒園看孩子的活動,每當發現自己的孩子有不如別人之處,便對孩子說;「瞧,某某比你唱得好!」「某某畫得比你強多了!」……以別人的優勢比自己孩子的不足。家長的本意可能是想刺激自己的孩子趕上別人,但這種橫向攀比,比掉的恰恰是孩子的自尊心與自信心。因為,孩子們的發展速度與方向都存在著明顯的個體差異,年齡越小,個體差異越大,孩子在發展上各有長短,要求自己的孩子處處強過別人,是非常不實際的,家長們千萬別作這樣的攀比。15、重視與保護孩子的自尊,增強幼兒的自尊心多讚許,少責備,有助於提高孩子的自尊心,因為有高度自尊心的孩子,對自己所從事的活動充滿信心,而缺乏自尊心的孩子,不願參加集體活動,認為沒人愛他,缺乏自信。因此,作為老師、家長,切忌用尖刻的語言,諷刺挖苦孩子,不用別家孩子的優勢比自家孩子的不足,不能在別人面前懲罰孩子或不尊重孩子,不把孩子的話當「耳旁風」,不濫施權威,以免損傷孩子的自尊心,使之產生自卑感,而喪失孩子的自信心。因此要特別的注意保護孩子的自尊心,幫助孩子發展自尊感,樹立堅定的自信心。增強幼兒的自尊心,有助於自信心的發展。增強幼兒的自尊心,我覺得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1)教幼兒學會相互尊重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同伴間的交往也會增多,同時同伴間的相互影響也會增強。如果一個幼兒對另一個幼兒說:「你真笨,真難看……」可能就會使後者傷心半天,自尊心受到了傷害。在生活中如果你聽到孩子說了一些不友善或不禮貌的話,我們應該堅決予以制止,即使他當時是出於憤怒和傷心也不行,應該指出他的錯誤(你太沒禮貌了)並告訴他,以後不希望再聽到這樣的語氣說話,這樣的教育方式並不會傷及孩子的自尊心。因此,我們在不斷提高自身道德品質涵養的過程中,更要注意培養孩子的良好品質和修養,教育孩子尊重別人,對人說話有禮貌,不隨意挫傷別人。(2)學會耐心傾聽美國心理學家婭瑪圖教授認為,從孩子的方面來講,父母的認真傾聽,會幫助孩子樹立自信心。當孩子出現問題,犯了錯誤時,從父母方面講,幫助孩子正確解決問題的第一步應該是冷靜地傾聽孩子陳述事情的過程。當然孩子是說的並不一定是事實的真相。但是作為父母或老師必須自始自終地細心傾聽幼兒所說的每一個細節,使幼兒感到是重視他的;不能因為忙就不理睬,這樣會使幼兒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受挫。(3)多給孩子一些鼓勵和讚揚鼓勵和讚揚歷來教育的有效手段。愛聽好話是人的天性,孩子也不例外。如:幼兒在幼兒園完成的「作品」喜歡給爸爸媽媽看,是希望得到讚揚。我們應利用這一點心理特點。善於發現幼兒的進步和成功,並給予適當的表揚和鼓勵,如:一個2歲幼兒畫了個大圓圈並驚喜地說:「太陽公公出來了」時,我們千萬不能忽略了他這份小小的成績,而應該在看了他的畫後,摸摸他的頭說:「寶寶真能幹,真的會畫太陽公公了。」得到讚揚他就會傾注全部熱情和聰明才智,去爭取新的成功。當然,鼓勵也包括接納幼兒的失敗與不足,只要孩子付出努力就要給予肯定和支持。這樣會增強幼兒的自信心。(4)積極的語言誘導不要把孩子的缺點掛在嘴上,即使發現他們有某些缺點,千萬不能說「笨蛋」、「你怎麼樣樣不如別人」的話,以免對他們產生心理壓力,挫傷自尊,應該用積極的語言來誘導他們,以此增強自尊心和自信心。(5)堅持正面教育。由於幼兒心理和生理上的特點,說話和做事往往會不相符合,出現這種情況時,教師要堅持和注重正面教育。如:有的小朋友剪到別人的東西,因為自己喜歡,就說是自己的。對待這樣的孩子,最好用拾金不昧的例子來教育引導,這樣效果會更好。16、做好自己,成為快樂自信的父母 孩子在家庭中生活和成長,父母自身的狀況對子女的發展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開朗的父母會養育出開朗的孩子,內向的父母可能會有害羞的孩子,自私吝嗇的父母難以培養出寬容仁愛的孩子。要把孩子教育好,首先父母自身必須成為一個好的榜樣。 想培養孩子的自信心,父母自己首先要成為快樂自信的人。自信的父母有足夠的安全感,能夠允許孩子犯錯誤;自信的父母信任孩子,能放心地讓孩子經受挫折;自信的父母相信自己,懂得放手讓孩子自己做決定;自信的父母樂觀快樂,會常常看到孩子的成長和進步。成為快樂自信的父母,才是培養孩子自信心的關鍵所在! 17、調整成人與孩子間的關係,加強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良好關係。孩子與老師、家長間的關係如何,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他的自信心程度,如果孩子感到父母喜歡他,對他感興趣,愛他並且尊重他。那麼他就很可能自我感覺良好,有自信心。培養孩子的自信心,首先應檢查一下自己與孩子的關係是否有助於自信心的培養。如果孩子感到老師、父母喜歡他、尊重他,態度溫和,孩子的感覺很好,往往就活潑愉快,積極熱情,自信心強。相反,如果老師、父母對孩子訓斥多,粗暴,態度冷淡,孩子就情緒低沉,對周圍的事物缺乏主動性和自信心。 因此,做為父母,應多對孩子說一些讚許、關愛的語言和行為,使孩子因父母的讚許和關愛而擁有自信的力量。如:「你真讓我們高興!」「你做得很好!」等等。 18、要言傳身教。創設培養孩子自信心的環境,讓孩子在潛移默化中「自信」起來。平時,遇事常對孩子說一些鼓勵的話,「你一定能行,你肯定做得不錯」。因為孩子自我評價往往依賴於成人的評價,成人以肯定與堅信的態度對待孩子,他就會在幼小的心靈中意識到:別人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老師、家長是孩子的效仿榜樣,因此,在孩子面前更應有自信心,樂觀的性格,有魄力,自強,辦事不怯懦。為幼兒樹立良好的形象,創設良好的精神氛圍,也是形成孩子自信心的因素。19、讓孩子多獲得積極的體驗成功經驗的獲得,是自信心建立的重要因素。當孩子做成一件事,同時又受到表揚時,就會相信自己的能力,逐漸增強自己的自信心。因此,要多讓孩子親自體驗成功的喜悅。當孩子要求「自己來」時,家長要予以肯定和支持,並創造條件讓他發揮自己的才能。對孩子每次小小的成功,都應給予適當的鼓勵和表揚。每次小小的成功,都會激勵孩子的成功意識,堅信自己有能力克服困難,取得成功。可以制訂一些孩子易完成的事情,讓孩子從成功的喜悅中獲得自信心。培養孩子自信心的條件是讓孩子不斷地獲得成功的體驗,而過多的失敗體驗,往往使幼兒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因此,老師、家長應根據孩子發展特點和個體差異,提出適合其水平的任務和要求,確立一個適當的目標,使其經過努力能完成。同樣,他們也需要通過順利地學會一件事來獲得自信。一個在遊戲中總做不好的孩子,很難把自己看成是成功的人,他會減少自信心,並由此不願再去努力,越是不努力,就越是做不好,就會越是不自信,形成惡性循環。成人應通過幫助他們,完成他們想要做的事來消除這種惡性循環。另外,對於缺乏自信心的孩子,要格外關心。如對膽小怯懦的孩子,要有意識地讓他們在家裡或班級上擔任一定的工作,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培養大膽自信。20、幫助孩子客觀地把自己同夥伴相比較。通過比較,可使孩子對自己的長處、弱點有所了解。父母正確的做法是:在幫助孩子認識到自身不足的同時,切不可忘記讚美孩子的優點。如:「佳佳的歌唱的不錯,而且你也是個愛勞動、有禮貌的好孩子,你很可愛。」這對於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同樣很重要。 21、讓孩子常說自信的話家長要啟發孩子常說自信的話,激發他的自信心。如果對孩子說「你來幫媽媽摘菜好嗎?」不如改為「你會幫媽媽摘菜嗎?」把協商的語言改為激勵的語言。讓孩子常說「我會」、「我能行」.使孩子充分相信自己的能力,從而樹立自信心。
推薦閱讀:
※冬季去戶外登山、徒步衣物怎麼選怎麼穿
※大年初一怎麼穿最最最漂亮,專挑這7款女裝,穿上簡直不能在美了
※走的太近,害了你 也害了他人!刺蝟效應告訴你該怎麼做!
※成了剩女怎麼辦?
※練好的學員掛了,練得很差的學員考試卻一次性過了,這是怎麼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