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危機催生上海人只選進口食品 誰的悲哀
微博上每天都在更新毒食品「黑名單」,報紙上每天都有聳人聽聞的標題,牛奶、豆芽、豬肉、白菜、瓜子……你不知道下一個「中槍」的會是誰。當國內的食品安全問題一次次挑戰著人們的底線、抽打著人們的神經,當謠言伴隨著真相把大家搞得頭昏腦脹。站在食品選擇的門檻上,人們開始用腳投票。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選擇購買進口食品,進口食品超市、購物網站的進口食品特區、代購淘寶店、進口食品展,這些可以購買到進口食品的渠道都在這兩年悄然走紅。進口食品的受眾面越來越廣,甚至形成固定的購買族群,單身的白領、剛剛生完寶寶的媽咪,甚至已經退休的老太太,都是其中的成員。
古北家樂福是「肉食動物」的天堂
國外超市是老外的最愛
瘋狂媽咪,只買進口食品
朱潔對進口食品有近乎瘋狂的執念,寶寶出生以來,她選擇的嬰兒食品全都是進口貨:澳洲奶粉、美國米粉、義大利牛肉泥、德國果泥,甚至連煮粥的水,都是瓶裝的進口水。產後減肥也只選進口oslim90食品來瘦身,做小學老師的她幾乎把所有時間都用在了搜羅各種進口食品上,這樣的執著從寶寶的飲食一直蔓延到全家老小的餐桌,從穀物主食到肉類牛奶甚至調味品。「我是被國內的食品安全問題嚇怕了,懷孕的時候,還做夢夢到我家寶寶喝了有三聚氰胺的奶粉。」
有人覺得朱潔的舉動實在太過極端,可這樣的「瘋狂媽咪」並不在少數,她們時常會在育兒網站上碰頭,交流哪裡有好的嬰兒輔食,哪家淘寶店鋪郵寄及時包裝又好,又有哪家代購偷梁換柱以次充好。「我希望孩子大一些,老婆就能退燒。」朱潔的丈夫說,他同樣擔心國內的食品安全問題,但長此以往,實在吃不消:「我倆月薪加起來一萬出頭,一半多都投在吃上了。」
乳製品是進口超市的搶手貨
飛蛋超市的麵包原材料都是國外進口的
兼職主婦,每周逛超市兩次
王女士每周去兩次城市超市,和各式老外主婦及中產媽媽擦肩而過,將他們覺得的健康生活買回家。
王女士的採買清單並不複雜,牛奶麵包這樣消耗量大又不容易保存的,每次買三天的量。瓜果蔬菜和肉類一周採買一次。「有幾樣東西我肯定會選擇進口貨。首先是乳製品,牛奶一般買紐西蘭的安佳牌或法國的總統牌,30-40塊錢一盒(1L)。奶油、黃油和牛油,也是30元多一塊;其次是調味料,比如日式味噌醬,小袋裝的是20到30元。辣椒醬是馬來西亞或者新加坡產的味道好。醬油的話我一直用新加坡產的萬家牌;第三是肉類。海鮮是不會去城市超市買的,因為那裡也沒有鮮活的。牛排、豬排這樣的偶爾會去買,日本或者紐西蘭產的牛排烤出來很香,但也比較貴,平均每塊都要一二百。」
對於進口食品的好,她可以說出很多門道。「像我經常買的一種日本醋,製造原料在包裝上寫得很清楚,就是大豆、紅曲、鹽和水這幾種,而且它是純釀造的」,對比國產鎮江醋,原料介紹中則動輒四五種化學物質。
在王女士的朋友圈裡,熱衷於進口食品的很多,除了像她家這樣的年輕家庭,還有生活隨性自由的單身族。也常交流採買的經驗和心得。「只要經濟上能夠負擔得起,大家應該都會選擇進口食品。畢竟它的品質放在那兒。」
中國國際食品展上,義大利火腿現切現吃
單身白領,買進口零食有招
前不久台灣零食「張君雅小妹妹」中的4款,被國家質檢總局檢出菌落超標,不少熱愛此款零食的白領們紛紛轉發微博表示「中槍」。雖然這些食品是入境時被發現問題,還未在國內市場銷售,但微博上依舊「哀嚎」不斷。
這年頭,沒一兩款自己喜歡的進口零食,還真不好意思說自個兒是白領。
剛工作兩年的Emily就是個中「高手」,嘴饞喜歡吃零食,又害怕添加劑,於是把目光轉向進口零食界,韓國產的泡麵、土耳其的蜜餞、日本代購的奶油餅乾,吃多了,也漸漸吃出「精」,遇到過幾次淘寶網購到「山寨貨」,Emily自己總結出購買進口零食的三項原則。第一看產地,產地標註出的原產國是否是國外;第二不要迷信英語,《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實施條例》中明確規定進口食品添加劑應當有詳細的中文標籤和中文說明書,也就是說在食品的外包裝上必須有中文標註,對它的配方、配料進行說明,全都是洋文的,恐怕來路不正;第三則可以看條形碼的首位,如果是6或9則必定是國貨。
推薦閱讀:
※食品領漲9月CPI攀23個月高點
※請問有人也發現了寶礦力的瓶蓋有割痕嗎?
※生鮮肉和冰鮮肉的區別是什麼?
※教你如何分辨市面上琳琅滿目的果汁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