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琬:從身體的奧秘探討生命哲學

華梵大學教授兼佛教學院院長暨主任

【提要】本論文借禪、丹道、密(兼采瑜伽、太極、醫理)的修行方法,參照、互見,乃理解修行乃是藉此身、心,包括身體中以及六根的善用,其中深藏生命的奧秘。而無論哪家下手入門修持,不能忽略從呼吸入手,其中調身、調氣與調心的關連。丹道所謂精、氣、神三者,密宗的脈、氣、明點等,以揭發宇宙的奧秘。而生命的科學與生死學即在其中。

前 言

太虛大師在《中國佛教的特質在禪》一文中說:「禪乃中國通用之名,是禪那的簡稱,或雲定,或雲禪定,印度多叫做瑜伽。這裡所說的禪,不一定指禪宗,禪宗當然也在內;今講之禪是指戒、定、慧之定的,所以比禪宗之禪的意義來得寬廣。禪那,即靜慮之意。」該文首先根據安世高譯的《安般守意經》說「安般禪」,說:「專明禪定,成為漢、魏、晉初習禪定之禪法。此經明數息修禪法。亦攝其餘種種禪法,但最重的在調息。(守意即攝心)」。《安般守意經》是最早講禪法最為完整的禪法,它可攝其餘種種禪法,其禪法之重點,在以數息法為主。今從起字源說起:

安般,全稱anapana安那般那,即指出入息念。梵語ana(安那)即入息(吸氣),apana(般那)即出息(呼氣)。本經是借數息觀(默數出入息,令心隨息而定)修禪,以之收斂身心。如要以現代的語言來表達修禪的精神與意義,則為禪,梵語dhyana者,靜慮,乃借呼吸及內心的觀照等方法,以開發內在之無限智慧、潛能與功德,可以控制情緒,升華慾望,得到內心的寧靜與安詳,它又可以幫助超越自我的拘限,心靈的自在與解脫。但根據宗密的《禪源諸詮集都序》,分禪為:凡夫禪、外道禪、小乘禪、大乘禪、出世上上禪等[1]。而禪宗之最終目的在「明心見性」。

一、 禪的生命哲學:

從二則公案說起 :

甲、慧海「自家寶藏」公案:大珠慧海初參馬祖,《景德傳燈錄》卷6:「祖曰:自家寶藏不顧,拋家散走,作什麼?我遮(這)里一物也無,求什麼佛法。師遂禮拜問曰:阿那個是慧海自家寶藏?祖曰:即今問我者,是汝寶藏。一切具足更無欠少,使用自在,何假向外求覓。師於言下自識本心,不由知覺。」[2]

《景德傳燈錄》卷12:「汝等諸人。赤肉團上有一無位真人。常向諸人面門出入。」[3]

乙、臨濟禪師「無位真人」公案:《景德傳燈錄》卷28:「五蘊身田內有無位真人。堂堂顯露無絲髮許間隔。何不識取。心法無形通貫十方。在眼曰見。在耳曰聞。在手執捉。在足運奔。」[4]

《楞嚴經通議》卷1:「古德所謂有一無位真人在汝等面門放光動地。奈何諸人自昧。所以日用但認妄想。六根隔越。六塵障礙。今佛放此一光照破根塵識界一一本真故云普佛世界。光明頓現翻破無明故云六種震動。根塵門頭了無障礙故云合成一界。如此照用現前則不勞動步即澄道場,故光中菩薩皆住本國合掌聽法。且此一光佛即密示大定全體矣。向下破妄顯真。而所顯者此一段光明境界而已。若人了此光相又何別求佛法哉。阿難不悟故須次第一一開示。由破妄之初阿難重請奢摩他路。如來先以光相密酬也。」[5]

試分析以上公案:

甲.大珠慧海初參馬祖,馬祖示之以「自家寶藏」,而勿在外作活計。當慧海問那個是慧海的「自家寶藏」?答以「即今問我者,是汝寶藏。」而此「即今問我者」又是何物?而所謂「一切具足更無欠少,使用自在,何假向外求覓。」所指為何?此近在我們身上的「自家寶藏」,舍此「六根門頭」還有何物?自然是「何假向外求覓」,也是「一切具足更無欠少」,要能善用,始能「使用自在」。

乙.所謂「五蘊身田內」的「無位真人」,在「赤肉團上有一無位真人。常向諸人面門出入。」「在眼曰見。在耳曰聞。在手執捉。在足運奔。」這正是所謂的「六根門頭」。

《楞嚴經》卷5:「使汝輪轉生死結根,唯汝六根更無他物。汝復欲知無上菩提,令汝速登(證)安樂解脫寂靜妙常;亦汝六根更非他物。」[6]此段敘明使我們輪轉生死的,就是我們的六根;而欲知無上菩提,速證解脫的也是六根。所謂成敗都是蕭何是也。

《楞嚴經》卷4:「阿難汝今欲令見聞覺知,遠契如來常樂我凈。應當先擇死生根本,依不生滅圓湛性成。以湛旋其虛妄滅生,[6]伏(復)還元覺得元明覺。無生滅性為因地心,然後圓成果地修證。」[7]六根的見聞覺知,依不生滅性為因地心,此乃生死的根本,然後能圓成果地的修證。《楞嚴經》卷4:「今欲逆生死欲流,返窮流根至不生滅,當驗此等六受用根。」[8]《楞嚴經》卷4:「無生滅性為因地心。然後圓成果地修證。」[9]

《楞嚴經》卷4:「因地發心與果地覺為同、為異?阿難,若於因地以生滅心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滅,無有是處。」[10]

今就道功靜坐,《玄機口訣導引術》曰:「收視收聽,迴光返照。謹閉五賊,恐怕盜馳。謹於眼,則目不外視,而魂歸於肝。謹於耳,則耳不外聽,而精歸於腎。謹於口,則口合不談,而神歸於心。謹於鼻,則鼻不外嗅,而魄歸於肺。謹於意,則用志不分,而意歸於脾。精神魂魄意,心肝脾肺腎,金木水火土,耳目口鼻意,攢簇各歸其根,各復其命,則天心自見,神明自來。」《金丹四百字》:「以眼不視,而魂在肝,耳不聞而精在腎,舌不聲而神在心,鼻不香而魄在肺,四肢不動而意在脾,故曰五氣朝元。」同樣在六根門頭下功夫,但道功在六官上下功夫,最終在復命歸根,五氣朝元,達於天人合一之境界。與佛家在六根門頭,以不生滅心為本修因,以出離生死,明心見性為目的。二者有同趨一條路,但是似而非。

二、丹道的生命哲學--從身體奧秘中探討生命:

(一)丹道屬道教之一支。道教起源於道家,以老莊為根源,而成立的。所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大自然與我們的身體本為一體,是「天人合一」的。人在天地之中,猶如魚在水中,本為一體。人自為胞胎處母體中,即與母體為一,本屬先天。逮至臍帶一經剪斷,呱呱落地,脫離母體,而獨立成人,即屬後天。後天則屬人為在作用,與大自然漸相乖離,身體受天地陰陽之交相賊,歷經歲月六淫(風、寒、濕、暑、燥、熱)侵其外,七情、六欲攻其內,則精氣體力日就衰竭,則老病死必不能免。至於道教修練,先通本身體內之氣--「小宇宙」,進而與外在的大自然--大宇宙,結合為一體,即是所謂「天人合一」之境界。其所謂「小周天」:即是借運轉河車,以打通任督二脈(前任、後督),使上半身能暢通無阻。所謂「大周天」:則是使全身之氣暢通無阻。「竊天地之機」、「奪造化」者,由天人合一,而能奪取宇宙間源源不斷無限的能源。[11]如是乃能使人與宇宙合而為一,莊子所謂「獨與天地往來」即是此意。可以得道,可以長生,甚至不死不生之目的[12]。

因此道教的修練,是借後天的修鍊,以開發先天的本能,達到與大自然的母體結合為一。故借吾人的身體為鼎爐,鼎爐者,本是烹飪、煮葯的工具。今藉以喻吾人的身體作為修道的器具,如所謂采小葯、大葯等,小葯為小周天、大葯為大周天。換言之,即在借著這鼎爐(身體)煮葯[13],以開發內在的潛能(包括生命力、潛力、心力、心靈等),即在自身,不假外求。蓋以我們身體本具有無窮之能源與寶藏,正如金礦、油礦,若不知開採、挖掘,則不異任令廢棄於無用之物,甚或恆加摧殘,何等可惜!故所謂道之奧妙,不待外求,即具備在此身中。道家內丹學修鍊,不出精、氣、神三寶。有所謂修命功與修性功。性,指神;命,指氣(氣)。命功,以生理(包括精、氣)為主,故注重元精(先天的精)與元氣(先天的氣)。性功,以心理、精神為主,故注重元神(先天的神)、意念,以調和身、心。以達到「天人合一」之境。

(二)、身體的奧秘與能源之開發:

開發先天氣:丹道家注重元精、元氣、元神。《拳法·精氣篇》:「拳家三寶,精氣神存亡之機,生命之本。」又云:「內有所本,外自然強;內失所恃,徒具外壯。」太極拳既稱為內家拳,自不外於內丹之學。而斯三者,皆藏於後天精氣神之中,為常人所不知。必借虛靜、涵養、溫煦、烹煉乃能發動真機。令後天雜染不純的凡精、凡氣、凡神(屬醫家),凈化、升華成先天純凈的元精、元氣、元神(屬修道)。劉一明《修真辨難》:「煉先天之精,而交感之精(後天之精)自不泄漏;煉先天之氣,而呼吸之氣(後天之氣)自然調和;煉先天之神,而思慮之神(後天之神)自然靜定。」即是其升華後天之精氣神,為先天的精氣神之原理。其中分「小周天」與「大周天」的過程:

甲、.氣、血與修道的關係:

中醫講氣、血,「血」與「氣」之間有密切的關係。所謂:「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毋。」氣能生血、行血、攝血。氣、血相依,「氣血瘀阻,病由之生;氣血通則病自愈」。從切脈看病,是從脈博的跳動所謂脈象,即可測出人的病徵。即是從切脈的知道人體氣血周流的狀態是否中常。而且情緒也與氣血有關,如:醫書上說:「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結滯不舒暢)。」[14]至於氣,無論從形而下的氣,以至形而上的氣。在醫學、哲學等[15],都是很重要的。表面言之,氣只是有形呼吸的氣(形而上的)。實則,也可與無形的(形而上的)氣與生理、心理、精神,包括人格、修養、修練等,無一不與氣有關連。今修道與禪談「心息相依」者,息即指出入之呼吸;心,指心念。倘若「息調則心調,心調則息調。」則為「心息相依」。據《修習止觀坐禪法要》[16]初入禪調息法中,息有四種相:即一風、二喘、三氣、四息。前三為不調相,後一為調相。風相,是鼻息出入有聲;喘相,是出入結滯不通;氣相,是出入不細。而息相,是不聲、不結、不粗,出入綿綿若存若亡。其心神,是神態安隱,情抱悅豫。如坐時有風、喘、氣三相,是名不調,難以入定。若能細其心,令息微微然,則為息調,其心易定。總之,修禪或修道,氣息(常人叫呼吸,而能善用呼吸的才叫吐納)與心念(包括意念、心理、情緒等)是有關密切關連的。

就「氣」而言,它有幾種作用:

(1)、推動的作用:氣可以推動血運轉各臟腑與經絡,遍於全身。(2)、溫煦作用:血以氣的推動、運轉,則在涵煦、滋養中,產生溫度。(三)、防禦作用:氣有宗氣、正氣,可防外邪,如六淫(風、熱、濕、火、燥、寒)之氣。(四)、固攝作用:氣可收攝、凝聚,以固攝血不外溢,且幫助推動有力。(五)、升華氣化作用:如爐借火沸騰出蒸氣,就是升華之作用。道教練精化氣,即是藉此作用。以上前三種系屬醫理,修道建立在醫理的基礎上更進一層。故曰:「百病生於氣」。氣之作用大矣哉!

氣之與血之間:血,猶如火車;血管,猶軌道;氣,猶如電氣、煤氣、蒸氣等;而心、意念,猶如火車的司機。換言之,由人(意念)借著電力(行氣)操作火車(血)在軌道(血管)上走(行血)。氣,它應是一種能量、磁場、熱能,是介乎精神(意念)與物質(血)之間的媒介。中國人講氣,氣與吾人之關係,從身體、生命,以至修道,外而至於宇生、人生都是著密不可分的。所謂人活著一口氣,殆有深意存焉。蓋仗著這口氣(呼吸),關乎生理、心理、精神,即可以掌握身體、生命,以至生死。生命的哲學從此入手,可以揭開宇宙之無限奧秘與寶藏。所不同者,丹道,注重「性命雙修」。性,指(心)神;命,指(元)氣。禪,相對而言,較著重在修心的「性功」,所謂「以心傳心」、是也。丹道,較偏重「命功」,如煉精化氣、鍊氣化神之類。而禪在「明心見性」、「見自本來面目」。丹道在長生不老,以至成仙。但在修禪定或靜坐時,調息、調心是不可少的,而往往心調則息調,息調則心調,二者之關係密切。調息時,風、喘、氣、息四種現象,而以「心息相依」為息調之相。其中,有關身、心、靈三種層次,亦可說生命哲學的精髓所在。修道過程,蓋不外於此。

乙、修道的過程:

修道,就是要將借後天凡精(淫慾、體液)、凡氣(口鼻呼吸之氣)、凡神(思慮之神),修先天之元精(身中凈化之液-如純凈的油)、元氣(先天元陽之氣—如電氣)、元神(非心意思慮之神、乃一念不生,清凈虛靈之念-如優良的鴐駛)。而此元精、元氣、元神,都藏於後天凡精、凡氣、凡神之中,未修鍊者不自知,經過靜極恍惚虛靈之際,真機才會發動。劉一明《修真辨難》說:「煉先天之精,而交感之精自不泄漏;煉先天之氣,而呼吸之氣自然調和;煉先天之神,而思慮之神自然靜定。」簡言之,借著後天來開發先天。而先天本潛藏在後天之中,如開礦般,不經發掘不會出來。而宇宙、人身的奧秘,正在吾人身體之中,必經開採始能發現。

1.「小周天[17]」工夫:第一階段借「煉精化氣」以運轉之,亦即丹書所謂「百日築基」工夫。有所謂「九層煉丹」之法。分幾個步驟如下:

(1).「煉已」:即是「煉心」集中精神、排除雜念,注意下丹田--「氣穴」。呼吸由粗至細,就有「風相」(呼吸有聲)、「喘相」(呼吸不順)、「氣相」(呼吸不細),至於「息相」--「心息相依」。如是雜念不生,心不散亂了。此即「擬神入氣穴」工夫也。

(2).「調葯」。久而久之,依所謂「水火相濟」之理,精氣滿足,於是可以「產小葯」(即是所謂打通「小周天」)。此乃「煉精化氣」之驗,其理如下:

以吾人丹田作鼎爐:五穀之精,屬水;心之意念,屬火。「丹田」,即是鼎爐。今以意守丹,即是於爐下生火,火不能太強,或太弱;太強則焦燥,太弱則溫不滾。而丹田為生氣之原,今意守(專註)丹時,不能不著意(鼎火蕉爆),亦不能太著意(鼎火微弱)。太極拳所謂「有則執著,無則落空」之意。當靜其心,寧其神。《老子》曰:「致虛極,守靜篤」。蓋借精神集中於丹田,即是以意念溫煦涵養之,如龍養珠,如雞孵卵。如是以意之火,漸漸溫養鼎爐,久而久之,功夫火候一到,爐中之水自能由溫煦而滾沸,而氣自蒸騰而鼎沸。此即由火(意念)烹煉,令鼎(丹田)內之水(精)煮沸,成「氣化」、「升華」之法,是水火既濟之效驗。即所謂「練精化氣」者,乃由下而上「鍊形化氣」,升華、凈化自我之初步功夫也。總之,修道之要,不外借後天之精、氣、神,以返回先天之自然(元精、元氣、元神),妙契道旨。《老子》所謂:「反者道之動。」回歸先天,則後天之身、心、靈,自然由「變化體質」(形)以至「變化氣質」(身心)。所謂「順則生人,逆則成仙」者。所謂「順」者,順常人生理之自然,則其精可以生兒育女。反之,「練精化氣」,乃將五穀之精華及生兒育女之濁精(凡精),藉由氣(元氣)之運轉、提升,而將人之身、心、靈不斷凈化。此是「逆則成仙」之初步。

(3).「產葯」之現象:據《金丹四百字》:「泥丸風生,…丹田火熾,谷海波澄,夾脊如車輪,四肢如山石,毛竅如浴之方起,骨脈如睡立正酣,精神如夫妻之歡合,魂魄於子母之留戀,此乃真境界,非譬喻也。」至於開關啟竅時,至要者尤在「陰蹺」(又名死戶、死生根、復命關等)一脈,李時珍《奇經八脈考》:「八脈者先天大道之根,一氣之祖,采之惟在陰蹺為先,此脈才動,諸脈皆通。次督、任、沖三脈總為經脈造化之源。而陰蹺一脈,….上通泥丸,下通湧泉。倘能知此,使真氣聚散皆從關竅,則天門常開,地戶永閉,尻脈周流一身,貫通上下,和氣自然上朝,陽長陰消,水中火發,雪裡花開。…得之者,身體輕健,容衰返壯,昏昏默默,如醉如痴,此其驗也。」果能凝神入於氣穴,則天門與地戶接通,內外呼吸相合,息息歸根矣。然就醫家言,則不知有此一穴。自然無從開發此中奧秘了。

「練精化氣」是「小周天」,走任督二脈,以上半身為主。其次,則走奇經八脈,以全身為主,是「大周天」。「大周天」時,百匯穴接天氣,湧泉穴接地氣。更有所謂「三關修鍊」說[18]:「初關煉精化氣,…中關鍊氣化神,…上關煉神還虛。」此即所謂「練氣化神」、「練神還虛」、「練虛合道」[19],至於「三花聚頂」、「五氣朝元」[20]。「小周天」注重在從煉精而化氣,至於「大周天」,則注重在從氣到神,神又影響到精。成為互相循環,交互為用的關係。如:「神全則氣旺,氣旺則精足。」「神凝氣聚,氣聚精生。」「妄心死則神活。」「澄其心,則神自清。」「神得氣有養,氣得神有歸。」「以神馭氣,以氣養神。」總之,不外精、氣、神的相結合、互動,是氣化、升華、淘滌心靈的作用。所謂:「精滿不思淫,氣滿不思食,神滿不思眠。」而在性命雙修的結合上,從體內能源之開發,並吸取天地之精華;使內在生命與心性之凈化、升華,以至與天地融合為一體。達到「煉神還虛」--與天地合其德之境界。此所謂「奪造化」、「竊天地之機」之功於焉完成。

丙、道功中的教外別傳--「中黃正脈」之說:據《中華仙學》髯道人論「中黃直透」:「中黃之道蓋在人身之正中,與沖脈風馬牛不相及也。」此法純以修性為主,屬「無為」的修法方式,與一般道功以意「引導」,由大、小周天,走任督、奇經八脈不同。而直接走中脈--所謂「中黃直透」,一舉通徹上下,而達「三花聚頂」、「五氣朝元」之境界。其修法不用意念,若用意念導引謂之「闖黃」,是為險道。它以無為之方式,能直截借先天氣而行,不經過「小周天」、「大周天」之「漸法」過程。它是一竅通,而竅竅通。在虛極靜篤時,即可由精而化氣,由氣而化神,神則自然還虛。是仙家的「頓法」。謂之「中黃直透」。頗似禪宗的一超直入的方法,屬於「道外別傳」之修鍊法。

丁、太極拳與修道

陳鑫《陳氏太極拳圖解》:「打拳以調養血氣,呼吸順其自然,掃除忘念,卸盡濁氣,先定根基。收視返聽,含光默默,調息綿綿,操固內守,注意玄關(即丹田);功久則頃刻間,水中火發,雪裡花開,兩腎如湯熱,膀胱似火繞,真氣自足。任督猶車輪,四肢若山石。亡(無)念之發,天機自動。每打一勢,輕輕運行,默默停止,惟以意思運行,則水火自然混融。…日日行之。無差無間,….煉之一刻,則一刻周天。…練過十年後,周身混沌,極其虛靈,不知身之為我,我之為身。亦不知神由氣生,氣自有神。周中規,折中矩。不思而得,不勉而中。…不知所以然而然,亦不知任之為督,督之為任。中氣之所以為中氣也。…此言任督升降順逆,佐中氣以成功。氣動由腎而升,靜乃歸宿於腎。一呼一吸,真氣出入,皆在於此。…總之,任說千言萬語,舉莫若清心寡欲,培其本元,以養元氣。身本強壯,打拳自勝人一籌。」[21]其中如「水中火發」乃丹道中「心腎相交」、「水火既濟」、「煉精化氣」之現象。太極拳不外以丹道修鍊原理為之依據,其終極目的也是以修道為根本。

太極拳從調身(姿勢—立身中正)、調息(呼吸--調息綿綿、守丹)、調心(意念--掃除妄念、操固內守)由此三調,先從調養血氣入手,而身心神無不配合。如就「松凈」二字:[22]楊澄甫曰:「練太極拳全身鬆開,不使有分毫拙勁以留滯於筋骨血脈之間以自束縛,然後能輕靈變化,圓轉自如。」太極拳放鬆,講求松透、松靜、松凈,自能調和氣血,練拳也能達到「輕靈變化,圓轉自如。」由松凈,至輕靈,不論練拳,發勁,不在外形,而在意、氣、神。故曰「心神宜內斂」:「以心行氣,以氣運身。」「周身無處不松凈,即在用意不用力,意之所至,氣即至焉;氣之所至,身即動焉。如是氣血流注全身,毫無停滯。所謂意氣須換得靈,乃有圓活之趣。」就丹道而言,即是性命雙修,不外乎精、氣、神的變化作用。太極拳經所謂「莫若清心寡欲,培其本元,以養元氣。身本強壯,打拳自勝人一籌。」此乃從心性修養,為修道之基本,由是而循序漸進,始能進於道,則與丹道所言並無二致了。其關鍵在以意念發動真氣,以至於通關啟竅,使內在的能源與外在的能源連通一氣,與宇宙結合。故有「周身混沌,極其虛靈,不知身之為我,我之為身。亦不知神由氣生,氣自有神。….不知任之為督,督之為任。中氣之所以為中氣也。…此言任督升降順逆,佐中氣以成功。」洎乎群陰化盡至於純陽之體,則是從太極返乎無極;所謂「群陰剝盡大丹成」之境了。

三、密宗的即身成佛

甲、瑜珈與密宗:

密宗出於印度,有「即身成佛」之說,蓋與丹道中以此身為鼎爐,為成佛修道的功具,義正相同。密與瑜珈有密切的關連:

密教所以認為即身可成佛:蓋以此父母所生之身,本業報之肉身;但若能善加轉換,即可變為法、報、化三身。宇宙構成之要素為六大[23],為法界之體性。佛、眾生以及六大,互不障礙而能融即相入,均具足四種曼荼羅(四曼[24])之相。密教主張六大、四曼、三密稱為體、相、用三大。佛與眾生之三大互無差別,且其三密互融,故佛與眾生平等,此稱「即身」。眾生以手結印,口持真言,心住三摩地,即可與大日如來相應。故在眾生肉身上,即可證眾生本來具有之佛之法身而成佛。

據南懷瑾在《印度瑜伽術前言》云:「瑜伽之學,源於印度,為彼士上古學術之巨流。…自釋迦文佛印現彼邦,匯原有百家之說,刪蕪刈繁,歸於無二,瑜伽之術,亦入其宗矣。「瑜伽」之義,舊譯為相應,新譯為連合,皆指會二元於一體,融心物而超然之意。與此土之天、人合一,性、命雙融之說意頗相似。稽之內典,凡棲心禪寂,依思維修,由心意識至解脫境,皆於《瑜伽師地論》中。複次,從有為入手,修一身瑜伽而證真如本性,則密宗胎藏界三部中之忿怒金剛、軍荼利瑜伽等法尚焉。西藏密宗傳承無上瑜伽之部,內有修氣脈、明點,引發自身之忿怒母火(原註:又曰拙火,或靈力、靈熱等)融心身於寂靜者,亦即胎藏界中忿怒金剛之修持也。凡此受授,皆經佛法陶融,因習利導,而入於菩提性相中,是乃佛法之瑜伽,志在解脫也。[25]」此段說明釋迦匯原有百家之說,刪蕪刈繁,將印度瑜珈術融入其中,與吾國道家天人合一之思想,性命雙修之說相似。

《印度瑜伽術》云:「軍荼利母kunda,法界之大力,藏於各人身內者,即是大黑天母,…大妙音天女等類名稱甚多。亦顯然為宇宙萬有之生命氣、電力、強力、磁吸力、結合力、重心力。整個宇宙在汝懷抱中…喚醒在眠之真大力(即拙火)令貫穿六輪之臍中,至頭上,與頂輪之至尊大自在會合。」[26]軍荼利,義為火爐,意謂以智慧火燒煩惱障。

密教修法,乃建立在瑜伽的基礎上。以軍荼利明王為本尊,為祈請調伏、息災,或增益之修法。密教的「即身成佛」,在無上瑜伽之部,內有修氣脈、明點,吾人身中具有明點(精液、血液、津液)、脈(經絡、氣脈所以通氣者也)、與氣。如何凈化脈、氣、點,借起拙火來通關啟竅——通過所謂三脈、七輪,化業劫氣為智慧氣,引發自身之忿怒母火,融心身於寂靜者,亦即胎藏界中忿怒金剛之修持也。簡言之,即是開發吾人體內之能源,使與宇宙之能源相通。最後,冀求復歸於空性,如此才能與吾人之本性[27]相合,使心、性與法界之體合而為一。不僅可以出輪迴,得大自在,以至於明自本心,見自本性的大圓滿境界。

乙、密宗修拙火:

1.道家注重精、氣、神,密法注視脈、氣、點[28]。所修者三脈(左脈、右脈、中脈)、七輪。修行乃是將「生所成脈、氣、點」轉成「修所成脈、氣、點」。拙火起時,可將明點凈化、升華,使業氣轉為智慧氣。「修所成脈」,有左、右、中所謂「三脈」。「修所成氣」,一、即持命氣(六根保持命根之氣)、二、下行氣(能將精液、血液,向下運行之氣,如大小便利,排泄向下者。)、三、上行氣(運行上半身之氣,掌吸收、飲食、言語)、四、平住氣(消化、吸收,分出精華或渣滓)、五、遍行氣(遍行四肢之氣)。而行者必需離欲、無念,超越貪念、愚痴、忿怒等不凈行,令身心清凈時,乃能醒此拙火[29]。從「海底輪(陰蹺穴)」而上,「生殖輪(「生殖輪」,在生殖根處,海底與臍輪間。)」、「臍輪-下丹田」、「心輪(膻中-中丹田)」、「喉輪(重樓)」、「眉間輪(即眉心輪-上丹田)」以至「頂輪(*百會)」等所謂的「七輪」。拙火至頂輪與明點相合,即可得大成就。[30]

2.、密宗的中脈修法:

修行注重在生起「拙火[31]」:藉此拙火,打通「三脈」、「七輪」。「三脈」是指左脈、右脈與中脈。而以中脈最為重要。它是攝取宇宙能源的最佳通道。中脈上,從下而上有「七輪」。中脈之位置,下起密處(會陰區),上至「頂梵穴」(百會區),經兩眉間;縱貫七輪(包括三丹田)。是人體攝取宇宙能量的最佳通道。「七輪」中:最重要者為「根本四輪」:「密輪(玄陰穴)」、「臍輪(*下丹田)」、「心輪(膻中)」、「頂輪(*百會)」,另有「海厎輪」(陰蹺穴)、「喉輪」、「眉心輪(上丹田)」等,正與道家所謂「上丹田」、「中丹田」、「下丹田」等相類似。密法修氣、脈、明點。即將與生俱來之「生所成脈、氣、點」,凈化升華成「修所成脈、氣、點」。即借「拙火」(拙者,謂固守本位不妄動;火者,謂人身中之能源、能量。瑜伽曰蛇火,蓋取其形似。若將此能源開發,人身潛能可以源源不斷產生,可得大成就。)將明點(五穀所化之精華,相當於道家之精)提升。「拙火」(相當於命門火)本眠伏在身體內「海底輪」(陰蹺穴)中,依「生法宮」(下丹田—臍下四寸)而生起。它一旦穌醒,則可將體內無限神秘的潛能,次第開發出來。密宗大圓滿修法即是以「拙火」會合五氣(修所成氣)--持命氣(命根氣)、下行氣、上行氣、平住氣(平行氣)、遍行氣等帶入中脈。可以速即成就--可得神通、自在與解脫。上焉者,化虹光身化去;其他,或縮小身體,成為全身舍利等。

案:寧瑪(紅教)的修法,分生起次第與圓滿次第。修氣、脈、明點,屬於圓滿次第。但生起次第(次第者,即是有階段、有層次)與圓滿次第之先後階段,是不可亂其序的。

丙、太極拳的中脈修法

太極拳亦屬修「中脈」之法。如《太極拳經》云:「中氣貫脊中」「中氣上自百合穴,下貫長強穴,如一線穿成也。」「中氣貫於心腎之中,上通頭頂,下達會陰,…中氣充於內,而後開合擒縱,自無窒礙。」「中氣上自百會穴,下貫長強穴,如一線穿成也。」「百會穴領其全身,要使清氣上升,濁氣下降。」由上可知太極拳之內修法,與道功「中黃直透」之理相合。宜屬直捷疾速成就之道法也。

陳鑫《大極拳論》云:「至於中氣歸丹田之說,不必執泥,但使氣降於臍下小腹而已。若細研之,丹田非氣之原,何以獨言歸此?此不過略言大意而已。若究其原,周身元氣皆出於腎,腎又足則氣自壯;養於胃,胃得其養,則氣亦壯。…涵泳於心,心無妄念,則心平氣自和。…以上經絡皆有益於拳,…腎有兩枚,枚各兩系,一繫於心,一上通於腦,氣之所生,實始於此,歸宿必歸到此。至於命門,實兩腎之間,氣所出入之門,故曰命門。」「命脈者,腎也,中氣所由來也。動則出,靜則入,有定而無定,言不時變易勢,故陰陽二氣變易亦無定。」「出腎入腎是真訣。」太極依據中醫之理從修命功著手,而性功於焉乃可以成功。其與密法會五氣入中脈似較相近。至於「惟自有形造至於無形,而心機入妙,終歸於無心,而後可以言拳。可見拳在我心,我心中天機流動,活潑潑地觸處皆拳,非世之以拳然拳者比也。此是終身不盡之藝,非知之艱,行之惟艱。所圖者皆太極中自然之機。」此修性功之要也,但必而性命雙修,然後乃始可以底於成。

結 論

總之,無論養生、修道,身、心、靈三者缺一不可,要在兼顧而轉化之。丹道以身體為鼎爐,(太極拳亦建立在丹道的原理上)認為是修道煆煉的工具。禪法以:「身安道隆」(包括調食、調眠、調身、調息、調心),注重六根門頭。密宗強調「即身成佛」,即此身具有修道之資糧,即在從業力的根身轉化成為佛的法、報、化三身。丹道注重性、命雙修;其修道乃是轉凡精、凡氣、凡神為元精、元氣、元神。要達到「三花聚頂」、「五氣朝元」的境界。瑜伽、密宗有拙火與氣、脈、明點之說,將身上的業劫氣轉為智慧光。以上任何一種,都不外是身、心、靈的升華過程。在心、神方面,丹道所謂「心死則神活」,禪所謂「念頭死,則法身活。」丹道在祛除後天,以開發先天,即是天人合一,與宇宙結合,則能借到宇宙的無限能源。禪則在死去妄心,以顯現真心,與佛性、法性合一,以開發本性中本具之無限潛能、智慧與德能。其中生命的科學及生死學即在其中。

作者簡介:熊琬 政治大學中文系退休教授 曾任:玄奘大學教授兼文學院院長暨宗教系所主任現任:華梵大學教授兼佛教研修學院院長

--------------------------------------------------------------------------------

[1]《禪源諸詮集都序》卷1:「禪則有淺有深。階級殊等。謂帶異計欣上壓下而修者。是外道禪。正信因果亦以欣厭而修者。是凡夫禪。悟我空偏真之理而修者。是小乘禪。悟我法二空所顯真理而修者。是大乘禪[10](上四類。皆有四色四空之異也)若頓悟自心本來清凈。元無煩惱。無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畢竟無異。依此而修者。是最上乘禪。亦名如來清凈禪。亦名一行三昧。亦名真如三昧。此是一切三昧根本。」(CBETA,T48, no. 2015, p. 399, b12-20)

[2] (CBETA, T51, no. 2076, p. 246, c11-16)《大正新修大藏經》與《卍新纂續藏經》的資料引用是出自「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hinese Buddhist ElectronicText Association, 簡稱 CBETA) 的電子佛典系列光碟 (2008) 。引用《大正新修大藏經》出處是依冊數、經號、頁數、欄數、行數之順序 紀錄,例如: (T30, no. 1579, p. 517,b6~17) 。引用《卍新纂續藏經》出處的記錄,採用《卍新纂大日本續藏經》( X: Xuzangjing卍新纂續藏。東京:國書刊行會)、《卍大日本續藏經》( Z: Zokuzokyo 卍續藏。京都:藏經書院)、《卍續藏經.新文豐影印本》(R: Reprint 。台北:新文豐)三種版本並列,例如: (CBETA, X78, no. 1553, p. 420, a4-5// Z 2B:8, p. 298, a1-2 // R135, p. 595, a1-2)

[11] 猶如電視及網路,有天線、地線,及可與全球網路、電路連線相通。

[12] 《莊子大宗師》記載修道的過程,從外天下(先疏遠天下,超乎世外)--外物(次將近身之忘掉)--外生(忘掉生命)--朝徹(通徹清明)--見獨(獨立物表,超然無待)--無古今(超越時空)--不死不生(超越生死)。

[13]莊子所謂真正成道的人,或天人(天人合一的人)、真人(真正悟道的人)、神人(超越凡人神而不可測的人)、聖人(人格達於最高的人,最為圓熟的人)至人(至於絕頂的人,亦即人上人)等不一而足。故其葯並非專對吃五穀雜糧而生的病而言。

[14] 《素問 舉痛論》

[15]氣,在我們傳統文化中無所不在。如:臟腑之氣,有營氣、衛氣、胃氣,又有宗氣、邪氣等。如對宇宙在易卦則有干、坤二卦表天地,孟子則以「其為氣也,…則充塞於天地之間」,文天祥則以「天地有正氣」;對修養孟子說:「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在人格上講氣質、氣勢、氣度、勇氣。道教也有先天氣、後天氣等說。心理上講喜氣、怒氣,運勢上講運氣、晦氣、人氣,文學上講文氣,其他,如地理、風水無不談及氣。

[16]《修習止觀坐禪法要》卷1:「初入禪調息法者:息有四種相。一風、二喘、三氣、四息。前三為不調相,後一為調相。云何為風相?坐時則鼻中息出入覺有聲是風也。云何喘相?坐時息雖無聲,而出入結滯不通是喘相也。云何氣相?坐時息雖無聲,亦不結滯,而出入不細,是氣相也。云何息相?不聲不結不粗,出入綿綿若存若亡,資神安隱,情抱悅豫。此是息相也。守風則散,守喘則結,守氣則勞,守息即定。坐時有風喘氣三相,是名不調,而用心者,復為心患,心亦難定。…若細其心,令息微微然。息調則眾患不生;其心易定。是名行者初入定時調息方法。」(CBETA,T46, no. 1915, p. 466, a1-14)

[17]「小周天」,即是指氣通即上半身任、督二脈。《奇經八脈考》:「督脈,起於會陰,循背而行於身之後,為陽脈之總督,故曰陽脈之海。任脈,起於會陰,循腹而行於身前,為陰脈之承任,故曰陰脈之海。」

[18] 《性命圭旨全書順逆三關說》「煉精化氣」,即小周天,也稱初關,約一百天。「鍊氣化神」,即大周天,也稱中關,約四年左右。「煉神還虛」,也稱上關,約要九年。

[19]淫泆所感之精、呼吸之氣、思慮之神,乃後天者,是外葯;而元精、元氣、元神,乃內葯,亦即內丹。

[20]道家則在練通任、督,以至奇經八脈通暢,達到「三花(精氣神)聚頂」、「五氣(心肝脾肺腎之氣)朝元」之境。上丹田(泥丸宮),藏神之府;中丹田(絳宮);藏氣之府;下丹田(關元),藏精之府。下丹田,練精化氣;中丹田,精氣化神;上丹田,練神還虛。太極拳是動中靜功夫,注重心神內斂。而所謂「五氣朝元」者,蓋以:「謹閉五賊:謹於耳,則耳不外聽,而精歸於腎;謹於眼,則目不外視,而魂歸於肝;謹於口,則默契不談,而神歸於心;謹於鼻,則鼻不外嗅,而魄歸於肺;謹於意,則用志不紛,而意歸於脾。精、神、魂、魄、意,心、肝、肺、脾、腎各有所歸,各復其命,而天心自現。」禪門注重六根門頭:降服吾人之心猿意馬,如龜之藏其六(四足及頭尾)。所謂:「赤肉團上有一無位真人常向汝諸人面門出入。[20]」六根(眼、耳、鼻、舌、身、意)門頭,正是吾人下功夫之處。密教亦然。

[21] 《陳氏太極拳圖解》136頁 華聯出版社

[22] 《太極拳全書 楊氏太極拳》〈太極拳十要〉楊澄甫口述 陳微明筆錄

[23]六大,密教以其為構成有情無情世間之要素,且遍滿一切法界,故稱為大。密教以此六大為萬有之本體,而立「六大緣起」說。即六大遍滿全宇宙,一塵一色皆具六大,萬有一切皆由六大所造。每一大皆具其他五大而互遍。此六大互具、互遍不礙,是為「六大無礙」。

[24]依《大日經》之說,四種曼荼羅含攝三種秘密身,三身各具威儀、事業則為羯磨曼荼羅。四種曼荼羅,論體、相二大之別。謂體大曼荼羅,雖萬德輪圓,然舉一全收,而絕相對;相大曼荼羅,則一塵一法如存在,必有四方、上中下,具足眾相之差別。

[25] 聖喜發難陀著 超悟譯《印度瑜伽術》自由出版社 1990年

[26] 同注23 頁5~6。

[27]佛門之本性根本於心,心體周遍無所不包,即宇宙亦在此心中。佛法之所謂心,所謂「橫遍十方,量周沙界。」不僅三千大千世界,即便是十法界亦不在心外。其所謂心之廣大浩翰,出乎吾人現存之宇宙多多矣。

[28]明點,五臟精華、血液、津液,相當于丹道的精。氣,是內氣(此氣較細微,非呼吸之粗氣)相當于丹道之氣。脈,是氣脈,在三脈、七輪中有氣脈。相當丹道據醫書而修的任脈、督脈、奇經八脈、十二經脈等。

[29]此相當於道家之修性。如寡慾、清心,清靜無為等。據《大日如來經》密法以「菩提為因,大悲為根,方便為究竟。」道亦有積功累行,廣修陰德作為助緣。

[30] 以上主要參考劉銳之《西藏密宗靜坐法詳釋》

[31] 密宗曰「拙火」,印度瑜珈曰「蛇火」,或曰「軍荼利」,乃人身體內潛伏的宇宙力、靈力。

推薦閱讀:

柏拉圖式愛情|一股濃濃的同志風
毛澤東的人生哲學(七)
福柯是如何使用形式分析,又如何超越形式分析的?(一)
第二節 自我保存
叔本華和尼采死亡哲學之比較研究

TAG:生命 | 哲學 | 身體 | 生命哲學 | 奧秘 | 探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