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鑒賞古典詩歌的關鍵:把准詩的「情」脈
「情」,可謂詩的氣脈。沒有了「情」,詩的氣數也就盡了。泱泱華夏的詩歌歷史,就是盛開「情」之花的歷史。因此,把准詩的「情」脈,也就成了閱讀鑒賞古典詩歌的關鍵所在。那麼如何把准詩的「情」脈呢? 一、追溯「情」緣 唐代詩人以為「詩歌合為事而作」,也就是說優秀的詩歌作品絕非是詩人「為賦新詞強說愁」。無論是惆悵迷茫,還是恬適安閑,無論是激越慷慨,還是悲愴傷懷,都是詩人心跡的真實披露,而這些情感的流瀉,都有其特定的緣由。劉勰《文心雕龍·知音》說:「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人情,沿波討源,雖幽必顯。」追溯詩的「情」緣,也就是了解詩的寫作背景,這背景包括詩人當時的生活際遇、思想狀態以及社會情形,等等。而這些又常常在詩人的作品中藉助於種種不同的方式反映出來。 1、詩題明示「情」緣。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曾被譽為老杜「生平第一首快詩」,而詩題就奠定了全詩的基調。安史之亂之後,杜甫飽嘗漂泊之苦,如今聽到「官軍收復河南河北」,其驚喜之情,便如萬斛源泉,一下子湧出胸臆,奔流直瀉。後人評說此詩「句句有喜悅意,一氣流注,而曲折盡情,絕無裝點」,可謂中的之語。杜甫的《蜀相》,詩題同樣也就表明了詩人心念武侯,對其高山仰止的心情,而這樣的一腔崇敬欽慕之情,無疑也暗含了詩人的傷懷之感。 2、詩序表述「情」緣。白居易《琵琶行》的序言,就交代了詩的寫作背景,而「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覺有遷謫意」更直接說明了寫作的原因之所在。「遷謫意」,是一種悲涼和凄切之情,而這樣的一種「情」,又緣於「淪落」。姜夔的《揚州慢》,序言中記載了詞人所見揚州的衰敗之況,「予懷愴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為有黍離之悲也。」而黍離之悲,也正是全詞情感的基調。 3、詩句隱含「情」緣。李煜的《虞美人》,詞中「往事」、「故國」等詞,就隱含了此詞寫作的背景,一個曾經的一國之君,淪落為他人的階下囚,亡國之恨,物是人非之嘆,也就全彙集為「愁」了。杜甫的《登高》中有「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常作客」,表明詩人漂泊無定的生涯,「多病」是說詩人寫此詩時的處境,於是,羈旅之悲,遲暮之感也就綿綿而來,驅趕不走。 二、辨識「情」物 為了更好地表情達意,詩人總是將自己的情感寄托在一些物象上,久而久之,一些物象也就積澱了為人所都認同的內涵。比如,「杏花春雨」即為江南美景,而「大漠長空」則是塞外風光;「歸雁」蘊含思歸之意,「月亮」寄寓離愁相思;「松」多喻堅貞,「蘭」多喻高潔,「菊」多喻隱逸,「竹」多喻勁健;而「夕陽」、「西風」、「殘照」,既表示個人沉浮的身世命運,也代表歷史滄桑的巨大變化。閱讀鑒賞古典詩歌時,認清這些物象,也就能很好地把握詩歌所傳達出來的情感。 柳永的《雨霖鈴》,詞的起筆,就以「寒蟬」、「長亭」、「驟雨」等物象組合為一體,不僅暗示了送別的地點,也點染出送別的氣氛,離情的凄楚也就躍然紙上;而詞中的「楊柳岸曉風殘月」,所以成為千古傳誦的名句,也是緣於詞人把「楊柳」、「曉風」、「殘月」這三樣最能觸動人們離情別緒的「物」,合成了一幅凄清意哨聲十分鮮明的畫,而這些「物」也就寫滿了詞人的別離之情。 王維的《山居秋暝》一詩中,詩人筆下的「物」更是清幽明凈。有皓月當空,青松如蓋;有山泉清洌,淙淙有韻。一切都和諧而恬淡,而這一切又正是詩人心境的折射。而「竹喧」現「浣女」,「蓮動」出「漁舟」,則更顯淳厚之民風,於是,詩人的「留」之情,也就隨竹而「喧」,伴蓮而「動」了。 三、品味「情」境 所謂的「情」境,是指詩人主觀的「情」與客觀自然的「境」的圓融,是外物與內情的合一。「情」與「境」彼此依存,相互滲透。因為「境」的多姿,「情」的多樣,所以構成的情境也就異彩紛呈:有的雄渾闊大,宏偉壯麗;也有的恬淡秀麗,委婉幽深。不同的情境給人帶來不同的美的感受、情的熏陶、心的凈化。 杜甫《登高》的頷聯:「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詩人融情於景,以「蕭蕭」擬落木簌簌之聲,用「滾滾」繪長江洶湧之狀,無形中也傳達出韶光易逝、壯志難酬的悲愴,而「無邊」和「不盡」又更使「蕭蕭」和「滾滾」形象化。詩句沉鬱而悲涼,情境則廣闊而深遠。 姜夔的《揚州慢》下片的詞句:「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既往杜牧曾用「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來展示「二十四橋」的勝景:明月朗照,遊人如織,笑語喧嘩,簫聲悠揚。而如今,盛極一時的二十四橋,只剩下「冷」的境:冰冷的湖水無言蕩漾,清冷的月色無語彌散,襯托出詞人「冷」的情。詞人化物象為情思,託名橋寄哀怨,無一字言兵,而又無一字不厭兵,其情境也大有黍離之悲。 四、體悟「情」韻 這裡說的「情」韻,是指隱伏在詩中的深層次的意韻,即所謂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閱讀鑒賞古典詩歌,應特別留心詩人所採用的這一「藏」的藝術技巧。 杜甫《蜀相》的頷聯:「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映階草碧,隔葉鸝鳴,本該是絕好的春色,可詩人卻嵌入了「自」和「空」二字,便多了一層意韻:那就是,碧草為誰而綠?黃鸝為誰而鳴?於是讓人感到:滿院萋萋碧草,寂寞之心難言,數聲嚦嚦黃鸝,荒涼之境無限。而這寂寞,這荒涼,也正寄寓著五百年來,良相之材不得,詩人內心深處的大悲可謂深矣。 劉禹錫的《石頭城》:「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牆來。」全詩通篇寫景,綿亘起伏的群山依舊虎踞龍盤環繞著舊國,連續不斷的江潮依舊扑打著空城,而後帶著寂寞退了回去,淮水東面升起的明月,在夜深人靜的時候,又移到城牆上來。透過這字面的表層,我們讀出的「石頭城」。又是在沉寂的群山中,在寂寞的潮聲里,在清冷的月夜下。山水明月依舊,而六朝曾有過的繁華富貴,俱歸烏有,其景無不融合著詩人的故國蕭條、人生凄涼的深沉感傷,而詩人的這一感傷。又帶有諷喻現實的意味,即借六朝舊事,發國運衰微之嘆。箇中滋味,耐人涵詠。 當然,閱讀鑒賞古典詩歌的方法,遠不止以上所述。筆者只是就此一點,作了一些比較深入的探討。相信同學們把准了詩的「情」脈,對閱讀鑒賞古典詩歌將大有裨益。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