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不做父母的拯救者

在做涉及原生家庭的心理諮詢中,我發現很多來訪者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他們作為孩子卻是父母或者家庭的拯救者。

案例一:女生A,她的爸爸在她上大學時出軌,並且離家出走,帶著行李住到了婚外情對象的家裡。父母因為這件事總是在爭吵,各種鬧離婚。因為遭到丈夫的背叛,女孩的媽媽很傷心,常常跟她傾訴自己內心的痛苦,希望女兒站在自己這一方,為自己評理和討公道,幫助自己勸說丈夫回心轉意,或者為自己好好教育一下丈夫,甚至讓女兒去找小三「算賬」和「談判」。女兒為了挽救父母的婚姻,也為了家庭的完整、和諧,整個上大學期間一直在調和父母之間的關係,她一邊安慰媽媽,保護媽媽,充當她的情緒垃圾桶,一邊指責父親,挽留父母在這個家庭里。在一次期末考試期間,因為父母再次爆發激烈的爭吵,她放棄了考試,急急忙忙從外地趕回老家,修復父母的關係。

她和父母玩著施虐者,受害者,拯救者的遊戲,使得自己痛苦不堪。最後, A的學業一塌糊塗,寢室里的人際關係一團糟,還因為過度捲入父母之間的爭端又無力解決,自己的情緒陷入抑鬱和崩潰的邊緣。

案例二:女生B,從小父母關係不和諧,因為各種瑣事爭吵,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爭吵嚴重時,他們還會動手打架。B小的時候,父母每次吵架她都哭,等到稍微大一些,她開始勸架,開始對媽媽說,爸爸是怎麼想的……開始對爸爸說,媽媽其實需要的是什麼……而她自己的需求卻經常得不到父母的滿足,父母更多的則是忽略她的感受和需求。等到她更大一些,原以為父母會改變,結果他們的爭吵一如既往,她在父母的生活中疲於奔命:當父母因為經濟上的問題爭吵時,她便將自己辛苦賺來的錢貼補給他們;當父母的一方因與其他親戚在人情往來的事上發生矛盾時,她會幫忙做調解;當父母要換一個更大的房子時,給她打電話,她會將自己所有的積蓄都給父母。

一轉眼,她到了30歲時,忽然覺得很累,也忽然明白,自己所有的努力其實都是毫無意義的,這時她反而希望父母離婚,可父母照樣吵吵鬧鬧繼續過日子。她在父母的生活里幾乎耗盡了自己全部的青春,這麼多年來,沒有戀愛、沒有存款、沒有屬於自己的生活、想要去做的事情也沒有做,對未來充滿了迷茫和失望。

父親和母親這樣的辭彙常給人偉大的感覺。為人父母應該是孩子生活里第一個照料者,是孩子的老師和榜樣,是孩子習慣和性格養成的搖籃,他們應該像堅固的堡壘一樣保護自己的孩子免受外界的傷害,但是諷刺的是,他們往往卻是第一個傷害自己孩子的人。

豆瓣上有個小組叫「父母皆禍害」有近11萬人,帖子里有人羅列了父母對孩子的傷害,比如直接的肉體傷害,間接的個人傷害,試圖控制孩子的人生等,其中父母間的矛盾、爭吵、家庭暴力,或對孩子不關注、冷漠造成的傷害這一項赫然在列。父母之間如果總是爆發矛盾和爭吵,會影響孩子的情緒處理、未來的婚姻幸福,也容易影響孩子的責任感,使孩子成為家庭的拯救者。

做一位好父母是需要有愛,有耐心,有學習的意願和努力的,並非人人天然就是好父母。家庭很多時候是幼小孩子無法逃脫的痛苦深淵,父母往往是孩子一生痛苦的製造者。這一點,我們整個社會都缺乏認識。

從心理上講,孩子都是愛父母的,他們天然地樂於幫助父母,喜歡化解父母的煩惱與痛苦,希望父母開心快樂,希望家庭幸福完整。但是,在一個家庭中,孩子就是孩子,父母就是父母,如果不成熟的父母讓孩子去承擔本應該大人處理的事情時,孩子做不了任何事情,只會被父母的煩惱所折磨所壓垮。孩子越小,那種無力無助的感覺對他的傷害就越大,甚至會毀掉孩子的一生。

有的父母會向孩子訴苦,這其實是一種越界行為,孩子承擔不了這麼多的共情。有的孩子甚至剛上幼兒園、小學就要聽父母訴苦,這對孩子的傷害是非常巨大的。孩子如此弱小,卻不停地背負著父母負面的情緒,無力消化,很容易陷入「拯救父母」以及「內疚」中。他們長大後,有的人會逃離家庭,離父母遠遠的,有的人對父母會有一種愚忠,他們不容易離開父母,去過自己獨立、幸福的人生,反而會一直守護在父母身邊,更不敢讓自己過得開心,因為父母已經過得這麼慘了,我怎麼能夠讓自己過得開心幸福呢?

當父母之間產生出軌、爭吵、矛盾等,調解父母之間的關係也不是孩子要做的。因為這是父母之間的事情,應該由他們自己來處理和解決。原本你是父母的小孩,他們應該為你負責,可是當你去解決他們兩個人的問題時,你成了父母的父母,你成了父母的法官,你成了對父母負責的人,親子關係錯位顛倒了,這實際上是將自己的位置拔高了,你變得比你的父母更大,同時也侮辱了你的父母——你認為他們沒有能力處理好自己的事情。這樣做既束縛了你父母,也捆綁了你自己。

你需要的是尊重和信任你的父母。尊重什麼?尊重他們自己處理問題的方法,尊重他們的選擇,無論這個選擇是對是錯。信任什麼?信任他們有能力讓自己生活地更加快樂,信任他們可以自己為自己負責。

前段時間,我聽馬未都的脫口秀《觀復嘟嘟》中的一期《新疆遊記》,裡面講到他年輕時候在阿克蘇的旅行體驗。阿克蘇的水果很多,他到的那個季節正是杏子成熟的時候,在上世紀80年代杏子賣得便宜,怎麼賣呢?是按「腳」算的,「兩毛錢一腳」。什麼意思呢?就是你挑一棵樹,2毛錢,掄圓了踹一腳,然後從樹上掉下來的杏兒都是你的。因為那裡的杏樹長得不是很高,地面又都是沙地,你踹一腳,掉下來的杏兒一不會摔爛,二又是剛成熟的。於是馬未都選擇了一棵非常粗壯,上面長滿了密密麻麻果子的杏樹,可當他掄圓了猛踹一腳,發現那棵杏樹紋絲不動,一顆杏兒都沒掉下來。因為那棵杏樹太粗,你的力量不足以撼動它,也不足以讓你吃到你想吃的果兒。於是,他換了一棵小一點的樹,然後踹了一腳,獲得了半桶的成熟杏兒,吃得美美的。他說,他剛開始覺得別人怎麼那麼傻啊,這棵樹長滿了杏子怎麼都不踹,後來他才明白,別人不踹那棵杏樹,是因為那樹踹不得。

這讓我想到我們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就像那棵大杏樹,不是你踹得了的。如果你踹它不動,還繼續固執地去踹,不僅浪費你自己的時間和力氣,你想去踹其他樹,吃到其他更甜美果實的機會和條件也被浪費了。

回到拯救家庭或者父母這個議題上來, 也是同理。你拯救不了任何人,包括你的父母,如果你把自己的青春和力氣都花在這上面,去當你父母的拯救者,希望拯救他們,希望他們能夠改變,你不僅浪費了讓自己成長的時間和機會了,也許還會將自己的生活變得一個大問題。就像一個自己泳技不佳的游泳者,如果在浪大水流急的情況下去救一個落水者,那他極可能不僅救不了別人,自己也被拖入深水中,一命嗚呼。

我有一個來訪者,近期領悟到這一點,他說:不要企圖去拯救父母,因為拯救意味著某種改變。如果父母能夠改變的話,他們一定改變了,他們所以這樣,是因為他們還無力改變或者還不想改變,我們作為子女的,也許應該尊重他們的選擇,每一個人都應該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請不要做父母和家庭的拯救者,不要將父母像一個包袱一樣扛在自己肩上艱難前行,試著學習割斷與父母在心理上的臍帶,真正地離開原生家庭,為自己的生命負責。這不是不孝,而是更大的盡孝。當你忍不住去做父母的拯救者時,你可以問問自己:如果你是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困在自己和另一半的關係泥潭中,活得不快樂,還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生活得快樂?

你雖是父母的子女,但更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不要讓不成熟的父母影響了你自己人生的幸福,你應該去追求屬於自己的幸福,放開拯救父母的執著,過屬於自己的自由人生。


聲明:本微信公眾號署名為meiya的文章全部是原創,歡迎轉載,註明作者、微信公眾號,文末附上作者簡介即可。如有需要,可以聯繫後台,添加白名單。


推薦閱讀:

想用生個孩子來拯救岌岌可危的婚姻?
我拿什麼拯救你——朋友
睡對床,才能拯救你的腰
6款髮型拯救臉型缺陷 人人都有小小臉
《大西洋》封面文章:拯救中產階級

TAG:父母 | 拯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