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課程開發案例與反思
07-17
校本課程開發案例與反思俞曉東摘要:杭州市部分學校利用地域特色、師生自下而上開發、學校優勢項目、學科拓展和學校目標取向等五種類型進行校本課程開發,取得明顯效果。但發展不平衡,在開發過程中,還存在著教師缺乏開發意識和專業化程度不高、以學校和教師為本位、把校本課程開發理解為編教材和開發過程封閉等問題。今後校本課程開發應關注教師專業發展、外在評價機制的建立、拓展社會資源的利用空間和形成推進校本課程的保障機制。校本課程開發已成為人們關注的一個焦點。雖然一些學校率先對校本課程開發進行研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如何看待現有的成果,下一步該如何深入,仍需要我們關心和思考。本文就杭州市部分學校校本課程開發成果作簡要分析與反思。一案例與點評考察當前部分學校的校本課程開發,我們按開發的類別大致可分為以下五類:1.基於濃郁地域特色的校本課程開發這一類型的校本課程開發,主要特點是學校在課程開發時,更多地關注學校外部的可用資源,利用地域特色來開展校本課程的開發。案例一:蕭山九中地處杭州灣南部,屬海塗沙地。2001年,學校在引導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時,發現在眾多課題當中有關沙地人生活、生產活動的相當多,於是試圖對這些課題進行整合,決定把這些有關沙地的研究性課題以文化為紐帶、以研究性學習為方式,組合開發成一門校本課程,題目為「沙地文化」,後改為「融人沙地」。蕭山九中這一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在社會上產生了廣泛的影響,《教育信息報》等先後做了專題報道。該成果先後被評為浙江省年度基礎教育科研成果一等獎和浙江省第二屆基礎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案例二:蕭山歡潭是大岩山雲霧茶的故鄉,是蕭山有名的茶鄉。歡潭小學就坐落於歡潭白竹灣的山坳,與大岩山咫尺之遙,學生生活於此,耳濡目染到濃郁的茶文化之香。學校有勞動實踐基地「四園一池一田」(茶園、果園、中草藥園、竹園、養魚池、試驗田),其中茶園規模最大。學校因勢利導,開發以茶文化為主題的校本課程,把茶藝引人課堂,融人學生的生活,以此引導學生認識茶、了解茶、制茶、泡茶等,從中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這類課程開發最齊的一個亮點是濃郁的地域特色,真正實現了「人無我有」的境界。它的開發成功,從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學校充分挖掘了區域資源,讓地域文化與學校教育融合在一起。他們既是社區資源,又是教育資源;既是經濟,又是文化;既是課程資源,又是課程形態;既囊括了區域文化特徵,又滲人了學校文化底蘊。2.基於師生的草根式校本課程開發這是一種自下而上的開發思路,學校給教師、學生提供一個平台,讓他們根據自己的意願與能力,師生合作,共同開發校本課程,在實踐中生成、發展。案例一:拱墅區大關苑第一小學在尋找校本課程開發的切人口時,教師推翻了學校的方案,提出很有創意的主題,把開發定位在「還給孩子童年」上,最終形成了主題為「尋找童年樂事,還給童真童趣」的「非常生活」課程。在課程的實施過程中,體現了以下特點:一是讓學生參與課程開發;二是形成兩大課題開發組織;三是建立以社團類活動為主的有效活動機制。學校探索的這條「自下而上」的實踐模式之路,獲得了各方的好評,其成果在《中國教育報》上整版予以介紹。案例二:杭州市香積寺巷小學的校本課程開發很有特色,一是讓家長融人課程開發,使家長成為孩子部分信息的傳遞者、課堂教學的評價者;二是課程設計注重學生的體驗與投人度;三是教師參與課程開發,注意把自己的知識、時間與他人分享。這類校本課程開發有以下特點:一是強調課程的終極目標是「實踐興趣」。它在校本課程開發中明確了課程、教師、學生是一個有機的「生態系統」,逐步把課程的生態系統直接指向學生對興趣需要的滿足和能力、德性的提高。二是強調通過「集體審議」來解決課程問題。從課程問題的提出到課程問題的解決,師生數次獲得「集體審議」權利。3.基於學校優勢項目的校本課程開發基於學校優勢項目的校本課程開發,突出的是強化特色與優勢課程。它有兩個特點:一是地域特色不很明顯;二是學校在某一方面有較深的積澱與優勢,以此作為課程開發的基礎。案例一:拱墅區賈家弄小學是一所百年老校,書畫教育是學校的辦學特色之一。為使特色更有內涵、更具有人文性,他們把特色教育與學校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澱融合起來,開發以「書畫人生」為題的校本課程,著力培養學生的文化素質。課程以「學書畫,學做人」為書畫人文的活動主題,提出了五大主題,即我們眼中的世界、讓童眸映五彩、書畫與生活、心靈的成長、插上想像的翅膀,以活動為主線,讓學生在書畫飄香中文雅地成長。案例二:杭州市實驗外國語學校利用寄宿制與英語特長兩大優勢,進行生活化的英語校本課程開發。他們充分利用了校園內的所有資源,讓學生在模擬的英語文化與生活世界裡活動,在活動中生成課程的基本體系和學習內容,在學生的體驗中培養其英語交際能力和英語素養。這類校本課程開發有以下好處:一是優勢項目是學校的強項,在此基礎上發展比較有把握;二是發揮學校優勢項目可以創建特色。4.基於學科拓展的校本課程開發學科拓展性的校本課程開發,是一些學校對於國家頒發的標準或大綱的重新途釋,是結合本校學生的需要對標準、大綱、通用教材進行調整、重組和拓展、延伸。案例一:蕭山育才小學的領導及老師在分析學校當前英語教學所面臨的困難的基礎上,提出了基於英語學科拓展的校本課程開發,名字為「ABC PARTY",開展以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會話、遊戲、表演為主要形式的交往活動,把開發定位在學校英語課程的拓展與補充上。課程實施把學生興趣作為首要原則,以遊戲式活動為主,激發學生參與的興趣,提高語言實踐能力。案例二:「走進學習」是蕭山三中開發的校本課程,他們把生物教學與元學習訓練結合起來,把元學習訓練、學習習慣訓練、探究式教學方式等結合起來,設計具有學科特點的課外學習體系,讓學生在研究性活動中訓練思維,培養創新精神和社會實踐能力。依據學生的學習特點,把課程內容分為基礎性學習、探索性學習、拓展性學習等三大板塊,其途徑為探究性學習。這類校本課程開發有以下優勢:一是與學科課程有密切聯繫又不為學科課程所限制,可以為學生在學科學習領域中自主發展創造條件,更能為一些學有餘力又喜歡某門學科的學生提供更深人學習的機會。二是使更多的學科教師有用武之地。在調查中發現,大多數教師更喜歡開展學科領域中的課程開發。但在開發過程中要注意,防止把課程開發變成應試教育的借口,妨礙學生形成真正的學習興趣。5.基於學校目標取向的校本課程開發這是以學校發展特色為導向的綜合性校本課程開發,根據學校的辦學哲學和學生多樣化的需要,提出一類整合型的開發思路。其特點是體系龐大,主線鮮明。案例一:蕭山三職是一所地處農村的職業高中,為樹立自己的辦學品牌,學校在對現有資源進行分析的基礎上,開發了「職業與創業」校本課程。它是從培養學生創業能力的需要出發,緊緊圍繞培養職高學生創業能力這一辦學目標,開發的跨學科、個性化、系統化的校本課程。學校探索了課程學習的基本模式,即自主定標一探究實踐一交流展示一多元評價,提出了保證課程實施的保障措施,即創設情景、組織資源、建立基地、搭建舞台、反思拓展。案例二:以烈士命名的富陽市郁達夫中學一直利用郁達夫的人文資源對學生進行教育。為賦予郁達夫人文資源以新的時代精神,學校決定以此開發校本課程,實現三個目標:一是以校本課程的開發為載體,利用郁達夫人文資源對學生進行教育;二是在師生互動的過程中,形成利用郁達夫人文資源對學生進行教育的結構體系;三是根據時代的需要,不失時機地挖掘郁達夫在學校教育中可利用的人文資源。為體現該課程的活動特點,課程的實施分大型活動類、班級活動類、研究活動類三大板塊進行,通過課程的開發與執行,使學生的人文素養得到提高。這類校本課程開發有以下特點:一是體現整合性。這是明確體現學校特色的整合性的校本課程開發,明確體現了學校的辦學宗旨。二是具有綜合性。它在課程開發中,跨越了多種學科,涉及到方方面面。當然,如此龐大的一個系統,實施難度相對要大得多。二、問題校本課程開發雖然有了很大的突破,但發展並不平衡,開發過程中的問題還很多,主要有以下幾點:1. 教師的課程開發意識淡薄與專業發展程度低下,制約著校本課程的有效開發就目前來看,校本課程開發面臨著兩大問題:一是對校本課程開發的理性把握不夠,二是缺乏開發校本課程的意識與技術,專業化程度不高。校本課程,對於基層學校與教師而言,還是一個新生事物。據調查發現,50%的教師缺乏校本課程開發的理念與技能,許多學校在實施過程中因為對理念的把握不準而出現了偏差。如有的教師認為校本課程開發僅僅是上一節課;有的學校存在著教育目標異化的現象,把第二課堂的活動搖身一變,成了校本課程;有的教師對於校本課程開發的目標理解不到位,把其定位在知識的傳遞與技能的培養方面,拚命在學科上下工夫,變成了應試教育的抓手。由於現階段有關校本課程的培訓沒有跟上,導致開發過程中的思想混亂,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校本課程的有效開發。這一現狀希望能引起有關部門的重視,在這一方面進行補課。2 .沿襲以學校與教師為本位的開發思路,不大顧及學生的需求與發展校本課程開發值得警惕的一個現象是,許多學校的開發思路定位不準,大部分學校把開發思路確定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把校本課程開發作為創辦學校特色的抓手;二是根據教師的特長來考慮學校該開什麼樣的課程。這樣做,也無可非議,但如果換個角度思考,就有問題了,即我們把學生放在什麼樣的位置,開發的校本課程學生喜歡嗎?學生需要這樣的校本課程嗎?在很大程度上,我們開發的校本課程是為了滿足大人們的需要和自我價值的實現,如果是這樣的話,我們所開發的校本課程就值得反思了。3. 把校本課程開發理解為教材的編寫,成為國家課程的翻版在校本課程的開發中存在一個誤區,把校本課程開發理解為編一套教材,在課堂上進行教學。一些教師非常熱衷於做這項工作,有的學校已經把編好的教材出版並進人課堂。且不說教材的出版必須經教材委員會審定方可進課堂,就其行為而言,已經曲解了國家把課程開發權下放給學校的初衷。校本課程開發強調知識的生成,強調師生在開發的過程中共同成長,強調學生在開發過程的體驗中獲得感悟,從而獲得經驗。一句話,它更注重過程而不是結果,但這一點,很多人還是不理解,這需要我們進一步明確開發理念,調整開發方向。4. 校本課程開發過程比較封閉,沒有以一種開放的姿態融入社會校本課程開發的另一大問題是學校閉門造車,一些學校沒有轉變觀念,沒有用開放的思想接納多種資源為開發校本課程服務,而是停留在一個封閉的環境中搞所謂的開發。校本課程開發,實質上是一個以學校為基地進行課程開發的、開放民主的決策過程,是一個校長、教師、課程專家、學生以及家長和社區人士共同參與學校課程計劃制定、實施和評價的過程。但目前由於條件限制,我們的校本課程開發還更多地停留在學校骨幹教師的層面上,即便是從教師層面來看,雖然有許多教師是積極投人的,但也有一部分教師覺得事不關己,採取冷眼旁觀的態度。在尋求社區與家庭幫助時,許多地處農村的學校,一些文化素質不高的家長或其他人員,對其不感興趣。因此,加大校本課程開發的主體參與度是有待加強的一個問題。三、關注校本課程作為新課程改革的一大亮點,作為促進學校特色化、學生個性化發展的抓手,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展望今後的校本課程開發,需關注與研究以下問題。1. 探索教師的專業發展與校本課程開發同步的機制教師專業發展與校本課程開發是個互動體,一方面校本課程開發需要有一大批具備課程意識與課程開發能力的專業化教師隊伍的參與和支持,目前正是由於缺乏教師的支持,而使得校本課程開發舉步維艱。在調查中發現,44%的教師因為自己在課程意識與開發能力上的欠缺,拒絕參與校本課程開發。另一方面,校本課程開發的參與也是教師培養自己的課程意識與課程開發能力,促進自己專業發展的重要且有效的途徑之一。所以,建立有效的機制,使教師專業發展與校本課程開發同步十分重要。從校本課程開發成功的案例來看,那些參與課程開發的教師的確在開發中得到了較好發展,他們的成長除得益於學校矢志不移的培訓外,更大的原因是在校本課程開發與研究中,通過不斷地學習、研究、實踐、反思,使自己的專業能力得到了一次質的飛躍。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教師專業發展是校本課程開發的一個重要因素,而任何校本課程開發,都要關注教師的專業發展,只有這樣才能促進校本課程開發。把校本課程開發作為教師專業能力培養的一個重要途徑,促成兩者的互動、同步發展是我們要探索的重點問題之一。2.研究校本課程區域推進的外在評價機制由於當前還沒有十分具體明確和可操作的校本課程開發政策,因而為校本課程開發留下了比較寬鬆的環境和空間,但同時也使得校本課程開發的外在評價成了真空地帶。正是由於校本課程外在評價的缺乏,使得在一個區域里還無法根據科學標準來甄別校本課程開發的好壞優劣。因此,如何建立區域性的外在評價指標體系及操作方法,引導一個區域的校本課程的科學開發,是現在急需解決的一大難題。關於對校本課程開發的評價,可採用質性與量化評價相結合的方法,建立有以下指標的評價體系:(1)校本課程開發的諸要素是否齊全與一致(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組織、課程供應、教師的配合與進展); (2)課程是否有吸引力,是否符合學生的需求與興趣,教師對於參與此類課程是否滿意;(3)課程是否有績效,學生在參與中是否能達到課程目標,是否有證據表明學生在認知、情感和心理動力上有所提高;(4)是否體現學校特色,能否體現學校相對其他學校明顯的優勢與辦學特色;(5)能否體現地方需求的滿足,是否給予了家庭、社區、地方代表與組織等參與課程決策的機會。通過制定合理的評價機制,引導校本課程開發向科學、規範的方向發展。3.研究社會資源在校本課程開發中的利用空間隨著經濟與社會的進一步發展,教育將更加開放,社會教育、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將成為國民教育的三個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可以預言,校本課程開發本身的獨特性,將成為社會教育、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之間的紐帶。這不僅是因為社區與家庭同樣在校本課程開發中有參與和決策的權利,還由於許多校本課程本身就是從社區與家庭衍生而來的。如基於濃郁地域特色的校本課程開發的成功案例,就是這些學校對那些質樸的民風、優美的地理進行了加工,利用當地的企業、社會機構、家庭等社區資源開發出來的。如上文所述的『`ABC PARTY"』校本課程等,這些學校雖然其地域優勢並不鮮明,但他們充分利用了素質較高的家庭資源與已成氣候的社區資源,積極吸引社區、家庭力量對於課程開發的援助,取得了成功。可以這樣預言,在校本課程開發中,社會資源的利用空間還在不斷擴大。因此,學校在開發校本課程時,不妨將視角投射在周邊社區上,進一步挖掘學校周邊社區中的人力、物力、地域資源,也許效果會更好。4. 進一步探索形成區域性推進校本課程開發的保障機制鑒於目前校本課程作為一種有方向但無具體操作政策的「邊緣狀況」還會持續很久,現階段區域層面在堅持非干涉性原則的同時,還應儘可能給予學校開發校本課程更多的支持與幫助。這裡需要研究的支持系統主要有:一是組建校本課程開發的發展機構。這一機構應該體現這樣的特徵:第一是自發性。即它是因校本課程開發而生,為校本課程開發服務,是有志之士為開發校本課程提供幫助的自發組織。它不是具有行政作為的組織,而是以業務輔導為主的民間機構。第二是獨特性。該組織的活動不受行政千預,完全按校本課程開發的規律開展有關活動,同時作為業務的牽頭者,組織開展某些校本課程開發的研討與展示活動。二是形成校本課程開發的區域性資源庫。在目前的校本課程開發中,我們也發現了一個投人成本的問題。雖然有的學校取得了良好的成績,但在開發校本課程時投人很大,有點得不償失。這不由得使我們想起幾年前的計算機課件製作中存在的問題:一個學校或教師為做一個課件耗費幾個星期甚至幾個月的時間、精力和財力,但只用了一次就束之高閣了,而另外的一個學校或教師可能也會再耗費同樣的時間與精力再做一個同樣的課件,但也可能只用幾次就完了,造成極大的浪費。因此,資源共享就成了人們議論的焦點。根據這一思路,探索在一個區域里形成校本課程開發的資源庫已勢在必行。它可以有效地防止校本課程開發中出現的低層次重複與資源浪費的現象。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轉:華德福幼兒園的課程設置理論
※硬筆字練字訓練課程 豎畫 橫畫 點畫 撇捺
※陽宅風水完整課程資料:9月25日更新
※關於數學課程走向的思考(孫曉天教授的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