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8 愛是父母一生的功課—採訪心理學界的哈佛媽媽程琪雅

每個孩子都是父母手心裡的寶,我們希望他們能夠健康快樂地長大,從牙牙學語開始,就為他們的教育操碎了心,希望可以給孩子帶來正面積極的影響。可是有些父母卻未必能得償所願,親子關係緊張,孩子叛逆,不願意學習,家就像戰場,一觸即發,父母和孩子相互折磨,痛苦不堪……這其中,有多少父母會向內反思自己?又有多少父母會選擇向外求助?

幾乎每一位父母都經歷了與孩子一起的二次成長,有些父母更是長成了一棵偉岸筆直的參天大樹。今天我採訪的主人翁就是這樣的一位傳奇媽媽。

緣起

我們是在一個寫作班認識的,後來自發組建天天向上小隊,主打寫作,經常互動,這次採訪我稱呼她老師她不許,讓我喊她姐姐,恭敬不如從命,確實,她就是一位知心姐姐,打心眼裡喜歡。她的文章情感細膩,分析透徹,經常能深深地打動我,我也是從她的文章里才知道她擅長親子教育,是個資深心理諮詢師,特別欽佩!

她兒子小學時是個「問題」孩子,不做作業,被老師趕出教室,甚至學校要求父母辦理轉學手續,但在十幾年後,當年的「問題孩子」成長為一個意氣風發的青年,被哈佛、斯坦佛、杜克等多所名校競相青睞。這十幾年她們走過了什麼樣的艱難歷程,做了什麼樣的艱苦努力,才換來她們母子的脫胎換骨,煥發新生?

對此我充滿好奇,無數次,當我在家庭教育這一塊遭遇挫折時,就想起了這對傳奇母子。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希望這次採訪可以帶給自己和他人啟示。

她是誰?

正式訪問

我採訪的問題分為三類:與心理諮詢職業相關的(Q1、Q2、Q3);個人的私家教育秘籍(Q4、Q5);我個人特別感興趣的問題(Q6、Q7、Q8)。琪雅姐姐非常認真地對待我的採訪,她在收到我問題的第二天上午花了一個多小時的時間一條條回復我,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回答的特別精彩,中間還有互動,她的回答引起了我很多思考,有些問題以前我都是猜測,但現在全部得到驗證,特別感恩!

一、【與心理諮詢有關的職業訪談】

Q:你什麼時候開始從事親子教育心理諮詢行業的?

A:要說開始,從2002年就開始了,經歷了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媽媽的本能階段—想把孩子教育好,因此開始學習親子教育相關知識,那時是為了自己和孩子的成長;第二個階段是升華成事業階段—從2010年開始,這個階段是從個人視角走出來,看到更多父母的需求,想用自己的經歷和對親子教育的感悟去幫助到更多有需要的父母。

Q、為什麼會選擇這個行業?

A: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話題。一開始學習親子教育知識是為了個人成長需要,後來在生活和工作中發現:和我一樣糊塗的父母,甚至比我還糊塗的父母大有人在。

因為在中國當代環境下,父母這個職業是未經培訓就直接上崗的職業,父母自身成長的問題和在教育孩子方面的無知,又直接傳遞給了下一代,導致孩子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孩子們成了不合格父母的受害者。

選擇這個行業的動力就是想去分享和傳播符合人的本性的教育理念,幫助大家了解人的每個階段的成長規律,然後科學育兒,養育更多心理健康的孩子,讓孩子這棵樹在合適的土壤和養分里健康成長。

我覺得這是一項很偉大的事業,任重而道遠。

Q:您在從事心理諮詢的行業上一定也遇到過不少困難,是什麼信念支撐您面對這一切?

  • 首先是喜歡。親子教育讓我從中嘗到甜頭,也感受到助人之後的快樂,從中看到自己的價值,與我的人生觀相契合。
  • 其次是對人性的渴望了解。在這種好奇心驅使下,我會勇往直前去探索人性深處的奧妙,看到人性更多的風景。在這個世界上有什麼比了解我們人類本身更有重要的事情呢?
  • 再次是想讓自己的人生過 的有意義。我很贊同那句話:生命本身本無意義,是我們為她賦予了意義。
  • 二、【獨家教育秘籍】

    Q:在陪伴兒子成長的過程中,您有哪些感悟?

    A:感悟很多,概括起來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

  • 首先,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就是愛孩子的過程,而愛是什麼?如何去愛?這是父母要學習的重要功課,甚至是一生的功課。

  • 第二,親子教育最關鍵的問題是家庭關係問題。愛孩子就要給到孩子一個和諧溫馨的家庭環境,孩子才能安全的成長。家庭環境中最重要的是夫妻關係,夫妻關係出了問題,孩子就會出問題。每個孩子都不希望父母分離,家庭解體。這直接關係到他們的生存問題。因此孩子會不顧一切的來挽救父母的關係,挽救的方法各種各樣,包括身體癥狀和行為表現。所以,孩子問題的背後都是有原因的,癥狀在孩子身上,原因是在父母身上。因此教育中最關係的就是經營好的家庭關係,特別是夫妻關係,讓孩子不要為父母分心,全身心的去進行自己的成長。——如果我們能給到孩子這樣的成長環境,就是父母對孩子最好的愛。

  • 第三,父母要思考一個很重要的問題:你想讓孩子成為誰?如果你想讓孩子成為你心中的樣子,你就會有太多期待,心中便會充滿焦慮。你就會帶著滿身焦慮去和孩子互動。孩子會敏銳接收到你的焦慮和擔心,不自信便會自然產生;同時,你的焦慮會不知不覺演變成控制,處處要孩子聽你的,從而阻礙了孩子的正常成長。孩子如果要堅持自我成長意願,勢必會違反父母的意願,於是親子關係便出現問題,孩子的自我成長便會受到干擾。這就是焦慮產生的原因。

  • Q:感悟最深的一件事是什麼?

    A:就是我的焦慮,我如何化解自己的焦慮?

    這是一個漫長的學習成長過程。因為過去的焦慮對孩子的成長造成了很大影響,尤其是干擾破壞了孩子的興趣,也斷送了他對的熱愛興趣的追求,這對孩子是個很大的傷害。孩子到研究生畢業時還在抱怨我。這件事情讓我去深度反思:我的意願就是孩子的意願嗎?我的喜歡就是孩子的喜歡嗎?

    後來我慢慢認識到:每個孩子都是上天設定的獨一無二的個體,他們有不同的成長密碼和軌跡。他們雖然是父母所生,但並不是父母的複製品,他的內在成長動力要求他成長獨一無二的他自己。父母的焦慮和控制此時就成了他們成長在的干擾因素。

    看清了這一點,我便開始允許他成長自己,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不再把自己的期待放在孩子身上,焦慮也就自然而然的消失。

  • 與其要求孩子,不如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去建設自己,做好自己。
  • 一個愛自己、努力向上的自己,是對孩子最好的示範。
  • 孩子和我們是分別駕駛自己人生車輛的司機,我們可以在相鄰的軌道上並駕齊驅,也可以適當的展開比學趕幫,還可以在不同的時段里相互欣賞、搖旗吶喊,就像我們是一個團隊去參加4*100米的接力賽跑。
  • 三、【個人特別感興趣的問題】

    Q6:您認為家庭教育中的夫妻關係和分工應該是怎樣的?

    A:家庭中夫妻都是三重角色:妻子同時是母親,丈夫同時是父親,同時也是自己。夫妻在這三重角色里合理分配時間和精力,平衡三方關係。

  • 我認為夫妻首先是一個獨立的人,所以應該首先做好自己的事情;
  • 其次夫妻是一種合作的平等關係,共同承擔家庭各種責任,因此應該相互溝通、理解,既有分工又有合作。
  • 第三,夫妻是孩子的父母,共同承擔著養育孩子、並為孩子營造良好成長環境的任務,

    因此營造良好的夫妻關係是給到孩子安全成長環境,保證孩子健康成長的關鍵。

  • Q7:看過你好幾篇寫父母老師的文章,每一篇都那麼感人,你總是能在平凡小事中發現不平凡,讓讀者有所啟發,超強思考力。請問:親子關係包括和父母的關係嗎?他們對親子關係有什麼影響?

    A:這是一個很有深度的問題。從每一位父母都曾經是父母的孩子而言,我認為親子關係包括與父母的關係。在原生家庭里,我們與父母的關係屬於親子關係,它們直接影響著我們和自己孩子的關係。我們從父母身上學習與男人、女人相處的方法和理念,也直接用這樣的方式來與我們的家人和孩子相處,這叫代際傳承。

    如果我們想和孩子有一個很好的連接,我們就要從源頭上去學習與父母很好的連接,去修正我們與父母的關係,與父母和解。當我們按納父母時,我們也就接納了自己,因為我們來自於父母。

    當我們接納自己時,我們便會有一個平和的情緒去和孩子互動,我們傳遞給孩子的就是接納。孩子在接納的氛圍里會感覺到安全和被愛,於是我們與孩子的親子關係就處於良性循環。

    因此我們與父母的關係會直接影響到我們與孩子的關係。

    Q8:女兒馬上將升入高二,學習壓力越來越大,有時不知道怎麼和她溝通,請問您能給我們這些家有高中生的父母一些建議嗎?

    A:我的建議就是:

  • 第一,父母要做好自己,如此會給機會和空間讓孩子做好自己。要相信我們的孩子,每一個孩子天生就是向上的,就像我們父母自己向上一樣。
  • 第二,在做好自己的同時,當好孩子的助手:在孩子有需要的時候去給予他們必要的幫助,記住,只是必要的幫助,不拖欠,不過分。重在鼓勵和支持。當孩子不需要我們幫助的時候,我們就專心做好自己,處理好家庭與工作的事情。
  • 第三,給到孩子足夠的關愛,有機會多與孩子交流溝通,如此才能了解孩子的內心需求。

  • 後記

    喜歡並且熱愛,給從事的職業賦予重大意義;親子教育最關鍵的問題是家庭關係問題,家庭關係中最重要的是夫妻關係,這是保證孩子健康成長的關鍵;不要過度關注孩子,父母要做好自己,不做無謂的焦慮,有機會和孩子多溝通。這些都是我在這次採訪中學到的。每個問題的回答都可以看出琪雅姐姐的專業性,條分縷析,思維縝密,文字表達嚴謹,真不愧是資深心理專家,深深佩服!

    採訪結束後,我把琪雅姐姐的回答反覆看,仔細琢磨每一句話,還把一些感觸最深的發給老公看,還轉發給兩個好朋友,她們都遇到了家庭教育的問題。這篇訪記在線上也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衷心希望能對小夥伴們有所啟發,我想這是琪雅姐姐最大的欣慰,也是我用心寫這篇訪記的初衷,感恩!

    推薦閱讀:

    每個父母都要知道的「黃金5分鐘」!!!
    父母離異,各自再婚,爺爺奶奶養大我,20多年我過得很苦,現在我已結婚,心裡還是怨恨不知怎樣與他們相處?
    如何證明我媽就是我媽?
    怎麼評價老婆拜訪「幫我們帶女兒的婆婆」時不買「進門禮物」?
    博士的父母|什麼是真正的愛

    TAG:心理學 | 父母 | 心理 | 媽媽 | 採訪 | 一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