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自然環境、維護生態平衡的美學價值

保護自然環境、維護生態平衡的美學價值

張英基

摘要:

本文旨在探討齊魯文化保護自然環境、維護生態平衡的美學價值。孔子的「智者樂水,仁者樂山」,「君子比德」之說,體現了儒家自然生態美學的思想觀念,這對我們提高國民的自然生態保護意識和審美素質是有教益的。

關鍵詞:自然環境 生態平衡 美學價值

人類不僅生活在政治、經濟、交際等社會關係中,還時時刻刻地與大自然接觸,接受大自然的沐浴、惠賜,欣賞領略大自然美麗的風光。而日月星辰、藍天白雲、山水草木、鳥獸魚蟲……無一不是人類的審美對象,無一不給人們以美感享受。

早在人類社會出現之前,自然界之萬物就已經存在了,萬物存在並不依賴於人。那時只是作為一種純粹的自然現象存在著,還談不上審美的問題。自然美是對人而言的,只有人類社會出現之後,有了審美主體,具有美之屬性的客體自然物,才跟人構成了審美關係,才產生了自然美。縱觀我國美學發展史,人類對自然美的認識和鑒賞,可歸納為:實用為美、「君子比德」之美、暢神之美。從原始社會到奴隸社會末期,在很長的歷史時期內,人們對自然美的認識是以實用為美的。即使有些利用自然物進行裝飾或娛樂的,也往往跟實用有著一定的聯繫。

孔子不蹈襲前人的觀點、習慣,提出了「君子比德」之說。他認為,人們以山水、松柏、玉石等自然物為美,是因為這些自然物與人的本質特徵有相似之處,由此能看到人的屬性。例如:「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論語·雍也》)智者為何樂於觀水?因為水性活,具有似德、似仁、似義、似智、似勇等特徵,智者能從水中觀照到自己的這些本質屬性,從而獲得精神愉悅。仁者為何樂山呢?是因為山上草木生長,飛禽薈萃,走獸生息,寶藏繁衍,不知疲倦地養育萬物,有供人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財物,這與仁者無私奉獻的美德相似,所以仁者認為山是美的,樂於觀賞。孔子還說:「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論語·子罕》)是用松柏枝葉常青,挺拔而立,不畏嚴寒,來比喻在險惡的逆境中堅強不屈的人格情操。子貢問孔子曰:「君子之所以貴玉而賤珉何也?」孔子回答說:「夫昔者,君子比德於玉,溫潤而澤,仁也;縝密以栗,智也;廉而不劌,義也……故君子貴之也。」(《孔子家語·問玉》)因為自然物能比喻人的道德品質,所以人們認為它美。自然物能象徵、暗示、比喻人的德性,所以才具有審美價值。這就是孔子對自然美的獨特認識,並在其影響下形成了一種審美傳統。後來南朝宋人宗炳提出「暢神」之說,對自然美的認識又有了質的飛躍。但孔子的「君子比德」之說,至今卻依然很流行,諸如「歲寒三友」、「四君子」之類的美稱雅趣,受到人們普遍地玩味、讚賞,諸如:「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欲知松高潔,待到雪化時」之類的壯美詩句,屢見不鮮。

孔子在《論語》中論及山水之樂,這就更富有美學意義。在自然界山水之中感悟到美,體驗到樂,不僅需要主體的審美意識,而且需要主體的道德意識,二者是不能截然分開的。孔子與儒家向來不把道德體驗和審美體驗分割開來,從而劃分為不同的領域。他說過,「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同上)知、仁分說,各有偏重,但這裡所說的知,不是與仁毫無關係的知性之知,這裡所說的仁,也不是與知毫無關係的情感態度,二者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如果是單純的知性之知,那決不是孔子所提倡的。「知者樂水」本身,就不是一個純粹認識的問題。人們也許會說,對水進行科學研究,與水打交道的人,會有一種無窮的樂趣,可以做到「樂以忘憂」,但這不是孔子所說的樂。孔子所說的樂,是在山水之中,體驗人生、感悟生命的樂趣。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論語·子罕》)這雖是對江水而言,但實際上表達了人與自然界之間的一種微妙的生命關係,是一種人生體驗、感悟與慨嘆。

《論語》「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章,是孔子美學思想的重要內容,它以人與自然和諧一致的審美方式,表達了人生理想,同時具有強烈的社會關懷。當孔子問弟子們各有何志向、興趣時,子路、冉有、公西華都談及如何治國、如何實行禮儀之類的問題。輪到曾點談時,卻與眾不同地說:「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曾皙談話的意思是說,在溫暖的暮春時節,穿上春裝,和五六個成年人,六七個孩童,一起到沂水洗澡,到舞雩台(祭天禱雨之處)吹風,然後唱著歌兒回家。孔子聽了弟子們的一番話,唯有對曾點表示贊同,並感嘆說:「吾與點也。」(《論語·先進》)可見,孔子十分嚮往在大自然里欣賞風景,體驗、感受人生的快樂,這的確是很富有詩情畫意的。在自然山水中感悟美、體驗樂,這是孔子所追求的人生理想。他所追求的人生理想是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相處,其中便有社會理想,即「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論語·公冶長》)曾點所說的「與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正是體現了人間的和諧關係,而不是獨自一人去體驗山水之樂。只有將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相處,同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相結合,才會有真正意義上的山水之樂。這種將倫理美與自然美合而為一的「樂」的人生體驗,正是孔子與儒家生態美學思想的根本特質。

判天地之美,析萬物之理。

2004.5.26

張英基 2016-4-30收集整理稿

推薦閱讀:

【疾病調理】高血糖的禁吃3種菜,記住常吃這5樣,才能幫你平衡血糖不升高
食物在人體內的消化吸收全過程
婚姻找的是平衡而不是永久
關於平衡的遐想 | 寒水凡的 Zine 專欄
不倒翁out,「不倒鳥」再次來襲

TAG:自然 | 環境 | 美學 | 自然環境 | 價值 | 生態 | 生態平衡 | 平衡 | 保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