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論問題

——訪中國人民大學一級教授陳先達2014年07月01日 14:23:31來源:求是理論網 作者:陳先達,男,1930年生,江西省鄱陽縣人,中國人民大學一級教授、博士生導師。1953年畢業於復旦大學歷史系,1956年從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研究班畢業後留校任教至今。曾任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主任,校學位評定委員、校務委員,第三屆國務院學科評議組成員,北京市哲學學會會長,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哲學組組長,北京市社科聯顧問,中國歷史唯物主義學會名譽會長。現任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委員和哲學學部召集人、中國人民大學校學術委員會主任。1991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貼。著有《陳先達文集》(6卷本),哲學隨筆《哲學心語》、《回歸生活》、《宜園雜論》、《史學拾零》、《我的人生之路》、《散步·路上》等。著作和論文兩次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曾獲教育部優秀著作獎、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特等獎、一等獎和吳玉章著作獎等多種獎項。記者:陳老師您好,我刊發表過一篇您關於歷史唯物主義的訪談併產生了良好反響。不久前,中央政治局進行了以歷史唯物主義為主題的集體學習,請您談談您關於歷史唯物主義的一些新思考好嗎?陳先達:好的。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強調馬克思主義哲學包括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是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的集中體現,是馬克思主義學說的思想基礎。習總書記還特別對作為馬克思主義哲學重要組成部分的歷史唯物主義作了深刻論述,強調歷史唯物主義是關於人類社會發展一般規律的科學,強調我們黨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取得的一個又一個勝利。從習總書記的重要講話中,我體會到他不僅強調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而且重視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論意義。強調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論意義,加深了我們對歷史唯物主義本質的認識和理解,克服了過去我們只強調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而不太重視歷史唯物主義方法論的缺點。習總書記強調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的方法論作用,無論是對實際工作,還是對我們這些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者,特別是對歷史唯物主義研究者,具有重要的方向性意義。我們過去在從事歷史唯物主義研究時,往往在基本原理的一些概念和範疇中不斷爭吵,而很少注重歷史唯物主義的運用,即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作為認識工具和認識方法的作用,因而歷史唯物主義研究的內容或者流於空洞或者嚴重脫離實際。缺少方法論,不注重現實性,那麼,與社會和人類實踐結合最緊密的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就會變為抽象教條。應該承認,長期以來對歷史唯物主義方法論研究的不足,是我們研究和講授歷史唯物主義的短板。記者:陳老師,恩格斯多次強調歷史唯物主義是研究方法,而不是套語。運用和套語的界線何在?陳先達:運用是分析,套語是標籤。分析,以歷史唯物主義作為方法論指導,對具體歷史過程、事件,或人物,進行具體分析;而標籤,則是對具體歷史過程、事件,或人物,不加分析塞進既成的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範疇或概念的框架中。可以說,一個是從事實出發,以歷史唯物主義為指導分析事實;一個是從原則出發,以原則來套用事實。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從根本上說,就是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這個結合的方式或中間環節,就是運用,而運用的本質就是把馬克思主義作為分析中國問題的基本立場、觀點、方法。沒有方法,就不可能運用,馬克思主義就不可能中國化,只能教條化,像王明那樣。習總書記以中國革命、建設、改革各個不同時期的歷史經驗證明,我們黨之所以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就是因為我們黨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系統、具體、歷史地分析中國社會運動及其規律,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過程中,不斷把握規律、積極運用規律。習總書記說的,「系統、具體、歷史地分析」就是歷史唯物主義方法論。堅決反對把歷史唯物主義作為套語的馬克思和恩格斯本人,就是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分析問題的典範。只要讀讀闡釋資本主義產生、發展和必然滅亡規律的《資本論》,讀讀分析拿破崙第三何以能黃袍加身,又何以必然被釘在恥辱柱上的《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讀讀《共產黨宣言》就能懂得什麼是運用,什麼是方法論,什麼是套語。《資本論》和《共產黨宣言》完全是以生產方式為依據,以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矛盾為核心來分析資本主義的產生、發展和必然滅亡的,但你很少發現到處充滿這些範疇和概念,更看不到遊離事實之外的這類用語。馬克思寫的《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完全是以當時法國的階級和政治狀況為依據的階級分析方法,但你很少看到階級和階級鬥爭的字眼。這些都完全溶化在對事實的分析的方法中,這些分析具有不可抗拒的理論力量和邏輯力量,使人不得不信服它的真理性。我再舉我們這代人親身經歷的例子來說明運用和套語的區別。中國末代皇帝溥儀和俄國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具有不同的命運。中國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1959年得到特赦,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普通公民,而且得到中國共產黨和中央政府的妥善安排。而俄羅斯帝國最後一位沙皇尼古拉二世和他一家卻遭到處決。記者:這兩個重大歷史事件,離開了對特定的歷史條件的歷史唯物主義分析,就不可能有正確的理解。陳先達:是啊。葉利欽在重新安葬沙皇的葬禮上的演說,為十月革命給蘇聯人民帶來的世紀傷痛表示懺悔,他把殺害尼古拉二世家族的事稱為俄國歷史上最恥辱的一頁,並稱十月革命之後的社會主義時期是一個血腥的世紀。葉利欽不僅是為沙皇一家之死表示懺悔,實際上是對俄國十月革命的徹底否定,對蘇聯人民的社會主義建設的否定,極其明顯地表明了他的政治立場。他的控訴、譴責不過是為布爾什維克的行為貼上了一個「暴行」的標籤,這種標籤並沒有真正揭示事情的本質。沙皇一家倉促被處決與當時新建的蘇維埃政權由於白軍的進攻處於危殆中的緊急形勢不可分,與沙皇具有的對反蘇維埃力量的象徵性的號召力不可分。沙皇是一面旗幟,他對正在叛亂的白軍具有號召力和凝聚力。這是一個不得已的倉促決定,是處於脆弱而立足不穩政權自我保存的決定。只有把沙皇一家之死放在人類第一個新生的蘇維埃政權四面受敵的歷史條件下,才可以理解。處死皇帝並非十月革命的首創,法國路易十六在法國大革命時期就曾被送上斷頭台。革命應該包括人道主義,但沒有人道主義的革命。革命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有流血,會發生一些所謂違背人道的行為。但我總以為,真正的革命者對待反革命遠比反革命對待革命者要寬容得多。只要稍有歷史知識就會明白這一點,應該具有歷史唯物主義的眼界,不加分析地用「人道」、「暴行」作為套語套在革命的頭上,會遮蔽人們對歷史過程的正確認識。溥儀在建國十周年的特赦,既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的寬大政策,也因為中國社會主義政權當時並非處於危如壘卵的情況。經過勞動教育,溥儀確實得到改造,再也沒有作為皇帝的任何號召力和影響力。對他的特赦,只能彰顯中國共產黨寬大胸懷和政策。俄國的末代皇帝和中國末代皇帝的命運,是在兩種國情、兩種歷史條件下出現的兩種結果。企圖把它們塞進同一個模子里,是完全錯誤的。正因為歷史唯物主義強調方法論,強調針對具體對象進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而不是套用,因此任何專靠引證、專靠引用經典著作中某句話或某個論斷來回答和解決現實問題都無濟於事。以引證代替分析就是貼標籤,實際情況是千差萬別的,各有特點。而馬克思和恩格斯的論斷總是具體的、有針對性的。列寧說過,資本主義這種或那種類型的發展因素有可能無窮地複雜地結合在一起,只有不可救藥的書獃子才會單單引證馬克思主義關於另一歷史時代的某一論述來解決當前發生的獨特而複雜的問題。由上可見,什麼算套語、什麼不算套語的根本區別在於,是否堅持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論功能。套語是從原則出發,不加分析逼迫事實遷就原則、削足適履;而運用是立足事實,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分析現實。可以說,運用是直立著的,以事實為據;而套語則是倒立著的,以「範疇」為據。我認為最需要強調的是,把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當套語用,貼標籤,會造成比公開不贊成甚至公然反對歷史唯物主義更大的傷害。因為把歷史唯物主義當作套語,很容易讓人誤認為這就是堅持歷史唯物主義,實際上是敗壞歷史唯物主義的聲譽。這就是為什麼恩格斯在晚年通信中強烈反對把歷史唯物主義當作現成公式和套語的原因。反對歷史唯物主義變為套語,也是保衛歷史唯物主義,不過這是以正確對待歷史唯物主義來保衛歷史唯物主義。我們應該認真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歷史唯物主義的講話。記者: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論功能應該如何理解?是指其中某條規律,還是作為整體的歷史唯物主義?陳先達:指作為整體的歷史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理論既是歷史觀又是方法論,方法論可以說是處於實踐和運用中的基本理論,但它作為方法論運用時,又有它運用時的特點。階級社會存在階級和階級鬥爭是基本理論,用這種觀點觀察階級社會現象的階級分析就是方法——階級分析方法,但對不同社會和國家運用階級分析方法分析階級,會有不同的標準。例如,我們土地改革劃分地主和富農的標準,如果搬到另一個國家可能算不上地主或富農;我們進行社會主義改造時,歸為資產階級的私有者佔有的生產資料與財富,與我們現在不少民營企業無法相比。可當時屬於資產階級,現在是社會主義新階層;生產力與生產關係基本矛盾運動規律的概括是理論,可是根據不同情況處理兩者關係時就是方法,當生產關係阻礙生產力發展,重點應該放在處理所有制問題上,調整所有制;可當生產力停滯沒有得到發展,重點應該抓發展生產力。原則是一個,即都是正確處理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關係,可重心不同,這就是依據基本原理在不同時期的運用,這就是方法;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是基本理論,分析上層建築和上層建築改革時,著眼於它是否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經濟基礎來安排上層建築的體制和體制改革,這就由理論轉變為方法。方法的核心是基本理論,但它是處於運用中的基本理論。既然是運用,就必須考慮到對象的特殊性,結合的特殊性。一切以時間、地點、條件為轉移來運用,而不是死守普遍原則,就是方法論。否認特殊性必然導致公式化、教條化。因此,由基本理論到方法運用,不是簡單地倒轉過來就可以辦到的,它必須立足現實,從實際出發,緊緊扣住對象自身的特點來靈活地運用原理。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成為方法,必須注意基本原理的相關性,不能孤立片面地強調其中任何一個方面。在強調階級分析方法時,必須考慮物質資料生產方式對階級關係的制約作用。階級和階級鬥爭只有在有利於解放生產力、有利於和促進社會變革時才是正當的,而脫離生產和生產方式需要的所謂階級鬥爭往往阻礙和破壞生產力的發展。道德教育是重要的,如果根本忘記了道德屬於上層建築,道德問題不可能與社會經濟和政治相脫離,就道德講道德,期望單純通過道德教育提高道德水平是不可能的。道德教育如果變為一種說教,往往是軟弱無力的,社會道德水平的提高需要依靠社會綜合治理。再如考察一個國家生產力的發展與社會變革的關係,不能孤立地考察生產力的水平,必須考察生產關係的性質及其對生產力發展的可容納度,還要考察上層建築的狀況,即把社會基本矛盾作為一個總體,在總體中考察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矛盾規律的作用,才能真正理解和把握生產力的最終決定作用。如果脫離社會基本矛盾,把生產力作為孤立因素就會背離歷史唯物主義。記者:這就說到了歷史辯證法啊。陳先達:是的。不講辯證法,就沒有歷史唯物主義。歷史辯證法並不是與歷史唯物主義相分離的,不能認為歷史唯物主義只是唯物主義,在歷史的唯物主義之外再附上一個歷史辯證法。這種理解是不對的。馬克思和恩格斯都強調現代唯物主義本質上是辯證法的。歷史唯物主義中就包含歷史辯證法,而不是歷史唯物主義之外還獨立存在一個歷史辯證法。每一個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既是唯物主義又是辯證法的,只講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不講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的反作用,只講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不講生產關係對生產力的反作用,只講歷史規律的客觀性不講人的主體能動作用,只講階級不講個人,只講人民群眾決定作用不講傑出個人的歷史功績,都不是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只要你認真思考,你可以發現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全都是相反相成的,包括相互依存的兩個判斷的統一。這是歷史唯物主義中,唯物主義與辯證法的內在統一、歷史唯物主義可以作為方法論的根本原因。沒有歷史辯證法,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論原則就是無根之談。記者:人們常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歷史唯物主義作為社會認識工具具有什麼特點呢?陳先達: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一樣,是思維工具,是哲學思維工具。歷史唯物主義的思維方法與被思維的對象具有內在的同一性,即正確反映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不與社會自身的規律相符合,它不可能成為認識社會歷史的認識工具。歷史唯物主義具有雙重特性,它既是關於歷史過程的理論,可以說是歷史本體論;又是歷史方法論,是觀察歷史的思維方法。它之所以是觀察歷史的方法,首先是因為它是關於歷史過程的理論,否則它就不可能是方法。歷史認識的基本方法儘管有它自身的特點,但就它的根本內容來說是被運用於歷史認識的社會基本規律。從社會存在的根源中尋找社會思潮、分析社會思潮的方法就是被運用於分析中的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理論,從一個時代的物質生產方式中分析那個時代的思想和政治結構就是被運用於分析中的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理論。我們評價歷史人物時,把他們放在一定歷史條件和時代背景下來評論他們的功過是非,就是基於歷史唯物主義關於任何杰出人物都是時代的產物、不可能超越歷史和時代限制的觀點。習總書記關於毛澤東的評價,就是這種歷史唯物主義方法。離開基本理論的方法,就是離開對象本性的純主觀的方法;不具有方法論作用或不能化為方法的所謂基本理論,就是教條主義的理論。馬克思和恩格斯之所以強調他們的理論不是教條而是觀察世界和歷史的方法,正是基於理論和方法的統一。歷史唯物主義不同於歷史進化論,也不同於歷史循環論。歷史唯物主義關於歷史螺旋性前進的理論既包括歷史進步的客觀必然性,又包括歷史彷彿復歸的辯證現象。歷史循環論把歷史變作無數互不相關的自我封閉的圓圈,每個圓圈都經歷興起、發展、滅亡的過程,因此歷史沒有發展、沒有進步,只在盛衰興滅中轉圓圈。歷史進化論把歷史的進步視為自然界的進化,視為簡單的直線的沒有曲折的上升運動。歷史唯物主義關於社會進步的觀念是充滿辯證法的歷史進步的觀念,社會發展從社會形態演變看是進步的上升的過程,而不是循環運動。無論是社會五形態論或三形態論都是前進運動,社會形態更替中包括曲折、退步、反覆、復辟甚至向後的倒退,而且有些現象彷彿回歸。例如,與無階級的原始社會相比,未來的共產主義社會重新回歸共有、沒有階級、沒有剝削,社會經歷公有制——私有制——公有制、無剝削——有剝削——無剝削,彷彿否定之否定過程,實際上是在更高基礎上的回歸。我們稱之為「歷史辯證法」,用這種方法觀察歷史是歷史的辯證思維。歷史辯證法是歷史自身具有的,而不是研究主體強加於歷史的。記者:階級分析方法仍然適用於今天嗎?陳先達:這是個尖銳的問題,又是無可迴避的問題。階級、階級鬥爭、階級分析方法是當代一些社會理論工作者所不感興趣的,有人視為理論禁區,不敢談,也不願談。可是,研究社會科學,無論是研究歷史還是分析現實,完全把階級、階級鬥爭和階級分析方法棄之如敝履,如何研究?理論工作者不能隨風倒,應該有自己的理論堅定性。有學者說,階級鬥爭並不是歷史唯物主義的根本性觀點,馬克思自己就說過,在他之前資產階級經濟學家和法國史學家就發現了階級和階級鬥爭。這隻有一半是對的,並不全面。英國古典經濟學家從經濟研究中發現階級,但並不贊同階級和階級鬥爭。法國史學家承認有階級鬥爭,但不知道階級產生的根源,並把階級鬥爭局限在資產階級與封建貴族之間的鬥爭,並不具有歷史普遍性。馬克思不同,馬克思給魏德邁的那封著名的信中關於階級與階級鬥爭講了三條,強調他們關於階級和階級鬥爭的觀點不同於英法的歷史學家和經濟學家。這不僅僅是因為英法的歷史編纂學家只承認從中世紀起到資產階級與封建貴族的鬥爭,而歷史唯物主義強調全部階級社會的歷史都是階級鬥爭史,更重要的是歷史唯物主義強調階級鬥爭與生產發展的一定階段相聯繫,它的存在和鬥爭方式依賴物質生產方式,以及主張通過無產階級專政最終過渡到消滅階級,把階級的區分和階級鬥爭的必然性建立在對生產方式不可分離的聯繫的基礎上,並把階級鬥爭視為到達無階級社會的過渡。把馬克思主義關於階級和階級鬥爭理論混同於以往英法歷史學家和經濟學家的水平,豈非理論盲目?馬克思指出階級和階級鬥爭理論並非自己首創,並不是輕視它的理論意義;相反,馬克思是通過區分表明自己關於階級和階級鬥爭理論的重要性,只有正確理解它才能完整地理解歷史唯物主義關於生產方式作為社會存在和發展的理論。試想,如果把階級和階級鬥爭理論從歷史唯物主義中剔除出去,階級社會中生產方式的內在矛盾如何通過人與人的關係體現出來?階級社會如何過渡到無階級社會?馬克思不是偏愛鬥爭,而是把它視作歷史規律,把它作為過渡到消滅階級和階級鬥爭的必經之路。如果從歷史唯物主義中刪去階級和階級鬥爭理論,不僅在理論上無法認識歷史和現實,而且在實踐上使無產階級解放成為一句空話。這樣,我們才可以理解為什麼馬克思和恩格斯對自己隊伍中反對階級和階級鬥爭的言論如此「不可容忍」。記者:在當今西方發達國家還有階級和階級鬥爭嗎?據說現在既沒有馬克思和恩格斯在資本主義早期說的那種私有者,也沒有無產者。陳先達:現在的資產者究竟是誰?產權是以股票方式存在,持股人是誰不知道,持股人是流動的,工人同樣可以持有股票,工人可以有住房、有汽車、有電冰箱,凡是有產者能享受的東西,他們也可佔有,他們不是無產者,據說也屬於有產者。在一個億萬富翁可以穿牛仔褲、運動鞋,可以與員工同在食堂進餐,而工人同樣可以穿西服,可以休假的社會,談論階級和階級鬥爭似乎是「閉眼」不看事實。這就是一些論者振振有詞地否認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仍然存在階級的根據。不過我要問一下,西方社會有僱用者和被僱用者嗎?在一個有人憑藉資本僱用工人,而工人只能依靠出賣勞動力以工資為生的社會,能沒有階級區分嗎?在一個極少數人憑藉資本收入佔有絕大多數財富,而大多數人沒有或只佔有極少財富的社會,能說沒有階級區分嗎?在歷史唯物主義中,階級本來就是經濟範疇,是按人們在生產關係中處於不同地位來劃分的。難道在當代西方資本主義社會,在生產或流動領域,所有的人在生產中都處於相同的地位嗎?都共同佔有生產資料嗎?共同勞動嗎?無產者、無產階級、工人階級是同一階級的不同稱謂,劃分的標準是靠出賣勞動力為生,還是通過資本獲取勞動力創造的剩餘價值。錢不生錢,錢必須成為資本依靠勞動力創造才能增值!有產者、無產者的「產」不是指生活資料,而是指憑藉它擁有並使用能合法地佔有剩餘價值的貨幣資本或物化資本。資本主義工業化過程就是製造近代無產階級的過程,這個過程並沒有結束,儘管工人階級構成發生了變化。馬克思似乎早就預料到隨著科學技術發展會產生這種變化。他在《資本論》中說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特點,恰恰在於它把各種不同的勞動因而把腦力勞動為主和體力勞動為主分離開來,分配給不同的人,但這種區分絲毫也不妨礙腦力勞動者對資本所有者的關係也是僱傭勞動的關係,他們同樣直接從事物質財富的生產,不僅把自己出賣的勞動力的價值再生產出來,並且還直接為資本家創造剩餘價值,腦力勞動的勞動同樣是由有酬勞動加無酬勞動的剩餘勞動組成的。讀讀馬克思這段話,你不能不佩服馬克思的天才預見。白領工人儘管是「白領」,它仍然是當代工人階級的構成部分。看看當今西方世界,是不是存在為數眾多依靠勞動為生的人?是不是有眾多失業工人、生活在貧困線以下的工人?貧困的標準可以變,享受科技成果的程度可以變,但富裕與貧困的對立、兩極分化的情況沒有變;不僅沒有變,而且越來越呈現分化和對立狀態。面對當代世界這種狀況,居然說工人階級消失了,全都變成有產者了,馬克思關於階級和階級鬥爭的理論已經過時,如非謊言,就是患上盲目症。階級分析方法是歷史唯物主義關於階級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階級理論不能轉變為階級分析方法,馬克思關於階級和階級鬥爭理論與英國、法國經濟學家和歷史學家的區分就失去重要價值。馬克思關於階級理論不是單純陳述階級社會的事實,而在於它給人們一個認識歷史和現實的方法。記者:不少人一聽階級分析方法就反感,認為階級分析方法就是劃成分,這極大地敗壞了歷史唯物主義階級分析方法的聲譽。陳先達:歷史唯物主義階級分析方法是嚴肅的具有科學性的認識方法,它對於我們研究歷史與現實、研究歷史人物、研究思想和思想史都有方法論價值。歷史唯物主義對歷史上的階級和階級鬥爭持科學態度。恩格斯說過,馬克思了解古代奴隸主、中世紀封建主的歷史必然性,因而了解他們的歷史正當性,承認他們在一定限度的歷史時期內是人類發展的槓桿,因而馬克思承認剝削即佔有他人勞動產品暫時的正當性。以為階級分析方法是逢剝削階級必反是誤解,歷史唯物主義從生產方式的結構中看到奴隸和農民反抗的局限性和悲劇性,但對被剝削者和被壓迫者不畏強權奮起反抗仍然抱有同情和讚賞。在人類社會歷史上真正完整意義的階級鬥爭,是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的鬥爭,這是有組織、有領導、有政黨、有理論、自覺的階級鬥爭。階級和階級鬥爭理論是歷史唯物主義的重要內容,而不是歷史唯物主義的全部,它與全部歷史唯物主義原理處於不可切割的聯繫之中。有些學者批評毛澤東說的「階級鬥爭,一些階級勝利了,一些階級消滅了,這就是歷史,這就是幾千年的文明史。拿這個觀點解釋歷史的就叫歷史的唯物主義,站在這個觀點的反面的是歷史唯心主義」是對歷史唯物主義本質的歪曲,是以階級鬥爭為綱的思想理論根源。不客氣地說,這是雞蛋里尋骨頭、為批判而批判,根本沒有讀懂這段話的原意。毛澤東在這裡根本不是以一個學究的態度討論歷史唯物主義有哪些基本原理、它們之間有什麼關係,而是戰鬥,是駁斥美國國務院白皮書和艾奇遜對中國革命的原因和性質的歪曲,以及把希望寄托在中國國內的少數所謂民主個人主義身上,鼓動他們起來反對共產黨、反對新政權的煽動言論。在這種背景下突出階級分析方法難道錯了嗎?難道在檄文式的評論中要去全面敘述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應用全部基本原理嗎?只有書獃子才會這樣要求。老實說,最困難最尖銳的還是在當代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階級分析方法還適用嗎?不是早就過時了嗎?這是個必須進行認真研究的問題。在我看來它仍然有用,只是它變為階層分析,而階層分析的依據仍然是歷史唯物主義基本觀點,並不是單純的職業分類。不同階層,除了職業區分外,還有所有制形式和不同的人在不同形式所有制中地位的區分。如果不存在不同所有制和人們在所有制中的不同地位,就根本不會存在階層分析,也不會出現新階層。記者:談完在歷史唯物主義中最受責難、爭議最多的關於階級和階級鬥爭的理論,請您再談談所謂經濟決定論吧。陳先達:好的。我認為,我們應該首先釐清三個不同的概念:「經濟決定論」、「唯經濟決定論」、「歷史唯物主義關於經濟最終決定作用的理論」。「經濟決定論」可以說是個含糊不清內容多變的概念,它可以用來指「唯經濟決定論」,但不少理論家是用來反對歷史唯物主義的。「經濟決定論」的罪名似乎成為歷史唯物主義的原罪,許多學者都咬定歷史唯物主義是「經濟決定論」。他們都沒有對「經濟決定論」的是非曲直加以分析,說句不客氣的話,有點像中國俗話說的「一犬吠日,百犬吠聲」。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關於歷史唯物主義基本規律的概括具有時間特徵,當時面臨的任務仍然是確立不同於歷史唯心主義的根本原則。因此,馬克思重點關注的是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以及它們之間的矛盾如何推動社會形態的更替,至於生產關係對生產力的反作用、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的反作用並不是考慮的重點。正像恩格斯後來總結的,在早期他和馬克思都是把注意力放在經濟決定作用上,以便反對傳統的歷史唯心主義,對其他社會因素的作用沒有予以全面的論述,這是時代和任務產生的必然局限性。這種局限性可以理解,如果一開始就要求馬克思和恩格斯創立一個相對完整的歷史唯物主義體系,這是不可能的,如果說存在只強調一個方面而沒有說到相反方面是片面性,也可以說是深刻的片面性。沒有這種片面性,就不可能為歷史唯物主義奠定唯物主義基礎。「經濟決定論」的爭論可不是新問題。在馬克思逝世後,恩格斯晚年遇到的一個重大理論問題就是這個問題。當時的有些馬克思主義者也沒有分清歷史唯物主義和唯經濟決定論的界線,例如拉法格這樣與馬克思最為親近的人,也把歷史唯物主義說成是經濟決定論。恩格斯晚年在這個問題上發表過精闢見解,成為馬克思逝世後恩格斯晚年對歷史唯物主義的重要貢獻。我們應該科學理解歷史唯物主義關於經濟最終決定作用的原則。它不是「唯經濟決定論」,但包括經濟最終決定作用的原則。它強調的是生產方式作為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作用。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中,經濟建設仍起著基礎性作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能改變。它既是歷史唯物主義關於經濟是社會發展的基礎的基本原理,也是科學發展觀堅持的重要原則。這是真正的歷史唯物主義,與唯經濟決定論毫不相干。歷史唯物主義的本質是關於物質生產方式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理論,我們和西方的競賽不是短時期經濟總量的競賽、國內生產總值的競賽,而是兩種生產方式、兩種經濟體制的競賽、兩種發展觀的競賽。經濟的最終決定作用是就它在社會結構整體中的地位說的,而不是指社會中的一切現象都可以從經濟發展中得到解釋。恩格斯說過,要從經濟上說明每一個德意志小邦的過去和現在的存在,或者從經濟上說明那種把蘇台德山脈至陶努斯山脈所形成的地理劃分擴大成為貫穿全德意志的真正裂痕的高地德意志語的音變的起源,那麼不鬧笑話是很不容易的。社會現象複雜,任何社會現象都企圖求之於經濟解釋是徒勞的。在社會發展中從來不是單一的經濟因素起作用,而是多因素起作用。但歷史唯物主義不是多因素論,因為它在多種因素中抓住其中起主要決定作用的因素即經濟因素。恩格斯說經濟是中軸線,其他影響因素歸根結底是圍繞經濟這個中軸線發生作用,最終起決定作用的是經濟。歷史唯物主義是從生產方式的最終決定作用來解釋社會運動和發展的基礎,而不是對任何一種社會現象都要給予經濟學的解釋。在歷史唯物主義的運用中,我們應該重視經濟在社會發展中的最終決定作用。但如果只停留在這一點,就仍然是一種宏觀大敘事,而對每個社會的差異性和特點、對多種多樣的社會事實,應該從多種因素的作用中得到合理的解釋。歷史唯物主義是關於在各種社會因素中經濟起最終決定作用的理論,而不是簡單的經濟決定一切的理論。它不是「唯經濟決定論」,也不應該稱之為「經濟決定論」。因為「經濟決定論」已被一些學者固化為「唯經濟決定論」,從而掩蓋了其中包括的經濟起最終決定作用的合理原則,從而成為混淆「歷史唯物主義」和「唯經濟決定論」界線的掩體。記者:最後,我再問個問題,歷史唯物主義是歷史觀的根本變革,歷史觀的變革結束了嗎,還需要發展嗎?陳先達:歷史唯物主義的創立是馬克思歷史觀的變革,這是恩格斯提出來的。他在《卡爾·馬克思》這篇文章中說,馬克思「在整個世界史觀上實現了變革」。而變革的核心,就是關於「一切歷史變動的最終原因」的發現,馬克思根本扭轉了以往一切歷史唯心主義從思想中,從政治變動中尋找歷史變動最終原因的觀點,從而形成了兩種根本不同的歷史觀。伊格爾頓也承認,歷史唯物主義的產生根本改變了人類對歷史發展的看法。恩格斯是從根本倒轉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關係的角度,說歷史唯物主義的產生把歷史唯心主義從歷史領域中驅逐出去了。因此,歷史唯物主義的產生是歷史觀的變革,是就它產生的意義說的,它把唯心主義在歷史觀中占統治地位的王位上推下來了,而不是說,從此歷史領域中不再有唯心主義。實際上,自歷史唯物主義產生以來,歷史唯心主義從來沒有退出過歷史領域,而且不斷變化著形態,挑戰歷史唯物主義;另一方面,歷史唯物主義變革並沒結束歷史唯物主義的發展,只是為歷史唯物主義在新條件下創造性發展奠定了基本原則,而不是說從此歷史唯物主義就不必發展,也無鬚髮展。至矣、盡矣,無所加矣的態度,不是歷史唯物主義態度。歷史唯物主義是歷史觀的偉大變革,但它是不會結束的變革。歷史唯物主義和整個馬克思主義和馬克思主義哲學一樣,都是與時俱進的,永遠不會停滯,也不能停滯。馬克思主義發展的停滯,就是其生命的終結。歷史唯物主義在當代應該發展。當代現實並不是歷史唯物主義的單純試金石,不是僅僅用以驗證、說明歷史唯物主義正確性的新例證,而是使歷史唯物主義更加鋒銳的磨刀石。當代現實既是對歷史唯物主義基本理論的實踐檢驗,又是推動歷史唯物主義發展的動力。誠然,對歷史唯物主義的發展應該持開放態度。但有一條界線,歷史唯物主義只能在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基礎上發展。任何推倒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的所謂重建、重構,必須反對。
推薦閱讀:

胸腺癌與方法論
4個步驟,讓你比其他人更快學會一門新技能
某種意義上,數學家就是哲學家
重大決策的方法論
我的投資哲學觀方法論(下)

TAG:歷史 | 方法 | 方法論 | 主義 | 歷史唯物主義 | 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