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王朝皇帝對皇子的教育

  • 清王朝皇帝對皇子的教育
  • 清朝是由少數民族建立起來的王朝,也是封建社會的最後一個王朝。歷經268年,既經歷過康乾盛世的輝煌,也經歷過鴉片戰爭的奇恥大辱。通過研究我們發現,清朝自入關之後,歷經十朝,無論前期的盛世還是後期的沒落,無一荒唐怠惰、昏聵無道之君,即使如光緒等幾個後期清帝也都相對勤政,追根尋源,這與清朝高度重視皇子教育有極大的關係。

    一、清朝皇子教育的沿革

    清朝皇子教育的起源,最早可追溯至努爾哈赤時。當時,滿族的文化教育比較落後。為了培養人才,適應後來完成統一大業的要求,努爾哈赤抓緊教育本族子弟,廣設學校,他曾以萬金之資供養龔正陸為其子之師傅。他認識到,要統治人數比自己多、文化層次比自己高的民族,使自己的統治長治久安,就必須吸取中原文化,加強子弟教育。 』到皇太極時代,對於皇子的教育更加重視,《清史稿》有「太宗屢諭諸子弟當讀書」釣記載。皇太極曾下令:「今諸貝勒、大臣子弟讀書,所以使之習於學問,講明義理,忠君親上,實有賴焉。自今,凡子弟十五歲以下者,俱令讀書。」1629年,清設置文館。1636年,改為內三院,其中「內弘文院」之執掌為:「注釋歷代行事善惡,進講御前,侍講皇子,並教諸親王,頒行制度。」

    此為清朝首次在制度中提到皇子的教育。順治元年(1644),設翰林院,這以後的皇子教育就由翰林院學士負責。入關以後,清朝面對著滿漢文化如何調適的問題。為了統治全國,在將八旗漢化或將漢人滿化的極端之外,愛新覺羅家族為其子孫和八旗子弟選擇了兼采滿漢、文武並重的兩全之道,皇族教育在制度上更加正規、完善。順治、康熙兩位君主即位時,正值清室入關前後。因政情不穩,皇權有待鞏固,再加上年幼失怙,幼齡登基(順治6歲即位,康熙8歲即位),其求學未受到妥善安排,以致皇子教育未有定製。他們對漢文化的學習、對治國之道的掌握,大部分要靠自身苦讀。如,順治刻苦讀書曾經嘔血,康熙也有讀書過勞、痰中帶血的經歷。基於個人經驗,二帝對於皇子教育,尤其對於學習漢文化非常重視。順治親自撰寫《資政要覽》一書,成為清朝教育皇子及貴胄子弟的教科書或必讀資料。但順治早逝,諸子年幼,又多早殤,因此當時的皇子教育仍未形成清朝所謂的「家法」。康熙臨朝後,對於先前未成規矩的皇子教育,逐漸開始形成家法制度。康熙二十六年(1687)六月初七日,他當著皇太子允}乃、四位年長皇子、內大臣、侍衛及大學士明珠等人之面,對允}乃的老師達哈塔、湯斌等人論及皇太子的教育問題。這次講話比較集中地闡述了他對教育子嗣的看法。

    他說:「自古帝王,莫不以豫教儲貳為國家根本? ?朕觀古昔賢君,訓儲不得其道,以致顛覆,往往有之,能保其身者甚少。如唐太宗亦稱英明之王,而不能保全儲副。朕深悉其故,雖聞見戡寡,惟盡心訓誨。」他親自挑選「老成謹慎」、「學問優長」或「縱無淵博通儒,或滿洲、漢人內有人品端方,可資輔導者亦好」者為師傅教皇子讀書,開蒙讀書之處就選在自己理政的乾清官東南側廡房,以便於隨時了解皇子們的讀書狀況。從那時起,宮中增添了一個「皇子學校」—— 上書房。他本人常親自去檢查皇子們的學習情況,「於聽政之暇,時時指授,罔或有間」。讀書寫字之外,康熙對於諸皇子從學業到為人處事各個方面均有訓誨。之後,由雍正把這些內容輯為《庭訓格言》,其訓誨之語,典故多出於《四書》、《五經》。在教導皇子騎射方面,康熙秉承祖母教誨,也相當重視。另外,還讓皇子們接觸科學與技術,並帶他們出巡,增廣皇子們的見聞。康熙對皇太子及諸皇子的教育方法與態度對清朝後來的皇子教育有很深的影響。

    雍正皇帝也深知皇子拜師受業事關重大,他即位後第二年,對皇子入學之事特發上諭,明確規定上書房內的陳設和師生見面之禮:諸皇子入學之日,為師傅預備凳椅四張、高桌四張,將書籍筆硯置於桌上。皇子應向師傅行禮,如不肯受,皇子即向座位一揖,以師傅之禮相敬。如此,則皇子知禮重師傅,師傅等得盡心教導,此乃古禮。皇子初次見師傅,要向師傅長揖一躬,並抱拳行禮;師傅也要同樣還禮,再引皇子向牆上懸掛的孔子畫像行禮。鑒於康熙皇子雖個個識文斷字,但爾虞我詐、鉤心鬥角且幾十年不斷的教訓,雍正又特為上書房題「立身以至誠為本,讀書以明理為先」的座右銘,

    並分別委派滿漢大學士張廷玉、鄂爾泰為總師傅。總師傅之外,還有特別挑選的滿、蒙師傅,教授滿文、蒙文與弓箭騎射之術。雍正時,還設立密儲制度,就是在皇帝生前,把自己認可的繼承人名字寫到兩份聖旨里,一份放在自己的身邊,另一份放置於乾清官「正大光明」的匾額後面,死後拿出來對照印證。這樣,就使每一位皇子都可能成為繼承人。因此,他們每一個都兢兢業業,勤奮好學,不敢鬆懈,比較全面地發展和完善自己,各個爭取以自己的獨特才華和能力來打動父皇,從而在最後的儲位爭奪戰中取得優勢和決定性的地位。清朝的皇子教育與秘密立儲制相輔相成,在教育上家法嚴明,在選擇儲君上又較為接近選賢的原則,教育增加了諸皇子的執政能力,秘密立儲制又反過來加強了皇子的求學意願。到乾隆四十三年(1778),皇帝正式下諭:「諸皇子六歲以上即就上書房讀書,皇孫、皇曾孫亦然。」皇子教育經過入關後將近百年的發展,至此才形成清朝之「家法」,對於讀書地點、就學年齡、教育內容與方法、師資來源等方面,均有了定製。

    二、清朝皇子教育的特點

    清朝的皇子教育: 最大的特點就是「嚴」和「全」。

    1.「嚴」—— 家法分明,管理嚴格。清帝大多認為「嚴有益而寬有損」、「業精於勤而荒於嬉」,因此要求皇子的教師在教導皇子時「不妨過嚴?? 將來皇子長成自知也」。因此,皇子們雖身份高貴,但學習制度相當嚴格。清人吳振槭在《養生齋叢錄?雪橋史話》中記載:「我朝家法,皇子、皇孫六歲即就外傅讀書」,「書房在乾清宮左,五楹,面向北,近在禁御,以便上稽查也。」清末劉錦藻所撰之《清朝續文獻通考》也說:「我國家之制,諸皇子六歲以上,即就上書房讀書。」而實際上,在康熙朝,皇子「四五』 歲即令讀書,教以彝常」l 5l。因此,清人趙翼在《檐曝雜記》中感嘆:「本朝家法之嚴,即皇子讀書一事,已迥絕千古。」

    清朝皇子們每天入書房讀書的時間,大約是清晨5點左右起讀,下午4點左右放學,雖嚴寒酷暑而不輟。沒有寒暑假,一年之中,除了端午、中秋、萬壽節(皇帝生日)、皇子本人的生日等五日可免入書房讀書,除夕可以提早散學外,均沒有假日。道光帝第七子,即後來的醇親王回憶說,讀書時每天都只能到下屋休息一兩次,每次不過一刻鐘時間,還須經過師傅允許才可以去。在讀書的空隙間,同為皇族的叔侄、兄弟之間只可以談談書的內容或歷史掌故,決不可以到處亂走,否則就可能被罰站讀書,即使有苦也不能說出來。清人趙翼曾對其親眼所見皇子、皇孫們早起讀書的情形作了如下的描述:「余內直時,屆早班之期,率以五鼓入,時部院百官未有至者,唯內府蘇喇數人往來黑暗中,殘睡未醒時,復倚柱假寐。然已隱隱望見有白紗燈一點入隆宗門,則皇子進書房也。吾輩窮措大專恃讀書為衣食者尚不能早起,而天家金玉之體,乃日日如是,即入書房,作詩文,每日皆有課程,未刻畢,則又有滿洲師傅教國書、習國語、騎射等事,薄暮始體。然則文學安得不深,武事安得不嫻熟?宜乎,皇子孫不唯詩文書畫盡無一不擅其妙,而上下千古,成敗理亂,已瞭然於胸中,以之臨政,復何事不辦?」皇子接受的大致也是9年制教育,從6歲到.15歲,一般情況下,清皇子l5歲封爵建府才可以結束繁重的學習生涯。但如果封爵的皇子沒有朝廷的差使,仍然要到上書房來讀書,如同現在的進修一樣,只不過待遇稍好,對他們的管束也不那麼嚴格了。帝王們對皇子教育如此之嚴,就在於想讓他們都成長為國家的棟樑之才。在這樣嚴格的教導和培養下,清朝歷代皇帝和皇族具有較高的素質,在許多領域都作出了驕人的成績。尤其在文學藝術上,皇室子弟多能詩善文,歷代皇帝的書法都屬上乘。清朝皇子在漢文學上的成就,以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最大。康熙、雍正、乾隆諸皇子大多工詩文,不少皇子有詩文集存世。其他宗室子弟也大受影響,王府多有著名文士產生,在書畫、理學、詩文,甚至自然科學、樂律學等各方面都有突出的成績。

    2.「全」—— 內容廣泛,文武兼修。清朝皇子教育的培養目標是要將皇太子和諸皇子培養成能文能武,滿漢文化兼備,既熟知四書五經,又精通國語騎射;既有治國之術,又能領兵打仗的棟樑之材。康熙二十四年(1685)四月,康熙明發上諭:「朕謹識祖索家法,文武務要並行,講肄騎射不可少廢。故令太子、皇子等課以詩書,兼令嫻習騎射,即如八旗以次行獵。」

    清朝皇子教育的內容,大體來講可分為三個重點,即漢文、滿文與騎射。據清人福格之《聽雨叢談》所記:「每日功課,入學先學蒙古語二句,挽竹板弓數開,讀清文書二刻(三十分鐘),自卯正末刻(六時四十五分)讀漢書,中初二刻(三時三十分)散學。散學後晚食。食已,射箭。」趙翼《檐曝雜記》中也說:「既入書房,作詩文,每日皆有課程,未刻(三時整)畢,則又有滿洲師傅教國書、習國語及騎射等事。」從上述記載來看,每日課程安排的時間先後或有不同,但內容大致相同。

    第一重點是漢文。皇子的教師,教習漢文經書的是上書房總師傅和師傅,都是從翰林官員之中精挑細選出來的當時的大儒,均學識淵博,德高望重。學習主要以《四書》《五經》《資治通鑒》《性理綱目》《大學衍義》《古文淵鑒》等書為教材,清朝帝王聖訓、順治所輯之《資政要覽》、雍正所輯之《聖祖庭訓格言》等祖宗家訓亦是必讀之書。另外,各師傅依專長也會為皇子、皇孫或幼帝設計一些教材。如倭仁曾為同治編輯有《帝王盛軌》與《輔弼嘉謨》,內容包括古帝王事迹及古今臣工奏議;翁同貅則為光緒在四書五經等儒家典籍之外增加了魏源的《聖武記》《海國圖志》以及馮桂芬的《校分盧抗議》等西學書籍。讀書的方法為「師傅讀一句,皇子照讀一句,如此反覆上口後,再讀百遍,又與前四日生書共讀百遍。凡在六日以前者,謂之熟書。約隔五日一復,周而復始,不有間斷。」這種師傅講一句,皇子跟一句,以及講書之後還要背書的方法,一直到清末也未曾改變。

    第二重點是滿文。教習滿文與騎射的叫諳達(亦稱塞傅)。據《清史稿》記載,像滿文的《西域同文志》《增訂清文鑒》《清漢對音字式》《滿洲蒙古漢字三合切音清文鑒》《清文啟蒙》《三合便覽》等,均有可能作為教導皇子滿文的教材。教習滿文的方法,是由諳達口授念法,手教寫法。滿文教授的成果,從康熙與皇子間的奏摺、硃批書信等多用滿文書寫即可看出;雍正的硃批諭旨當中亦可看出其滿文造詣頗深;乾隆召見滿族王公大臣時,一律以滿語交談,對前線作戰的滿族將領奏摺,一律用滿文批示;由各朝宮中檔案的滿文硃批諭旨當中,可以看出嘉慶、道光、咸豐諸帝的滿文程度極佳,文筆流暢。清末,由於越來越缺乏實用性,皇子們對滿文的掌握程度越來越差。如同治的漢文學習良好,卻不喜歡讀滿文,需要變換各種花樣來誘導他學習。光緒4歲入宮,6歲依祖制入學,學習上極為用功,經史詩文都有不錯的造詣,也學過英文,卻不肯讀滿文。宣統6歲入學,滿文學了多年,連字母都未學會。儘管如此,清室從未放棄過教導,因滿文與騎射為「滿洲根本」,即便實用價值相當有限,幼帝與皇子仍必須學習,以示不忘本,並以期作為八旗子弟的表率。

    第三重點是騎射。幼年皇子每日功課之一就是要拉弓練射,而皇家定期的圍獵活動,以及不定時的較射,是讓皇子們學習騎射並檢驗成績的場合。清初的王公貴族與皇子們騎射的技藝純熟自不待言,到了清末,騎射教育仍受重視。對此,慈禧身邊的女官裕德齡是這樣記述的:「在從前的時候,滿洲人是最重武事的。即使在將覆亡的四五十年以前,實際上滿洲人已不再有什麼特殊的武功可誇了,但各種虛空的習尚,卻還十有八九保持著。男的照例要學學武藝、練練騎馬,女的也得多少在『跑馬』『射箭』這兩門技藝上學一些皮毛,以備應付萬一。」這表明,騎射的學習到了清末,已經漸漸變成是虛應故事,但即使如此,對太后和小皇帝來講,祖宗留下來的家法仍不可忘,無論情形如何,「學學武藝、練練騎馬」還是要的。除了三大學習重點外,皇子教育的內容也會依情況調整,如康熙喜歡帶皇子出巡,增廣見聞,也讓皇子有各種辦理政務的實習機會。康熙三十二年(1693)五月,康熙染患瘧疾,多日不愈,就讓2O歲的皇太子允}乃第一次正式代父聽理國政。在其後康熙的三次親征期間,一直是由皇太子代理政務,前後達10個多月。在征討噶爾丹時,康熙則讓19歲的皇長子任副將軍,跟裕親王一起率軍出征。康熙還十分重視讓太子與諸皇子在實踐中學習知識。他常親自帶領兒子們,學習西方科學與技術,一起從事實驗活動。他曾親率諸皇子在乾清宮「用千里鏡」觀測日食,法國傳教士白晉在給法王路易十四的信中說,在康熙三十一年(1692),康熙讓太子看了所有由西方傳教士幫助製作的裝飾精美的教學儀器,並親自帶太子到天文觀測台觀賞。「皇帝對於計數表極為重視,他一學會使用,就立即教給皇太子;而皇太子則為了表明對計數表的重視,把它裝在套子里,掛在腰帶上。」康熙還教皇三子實用幾何學和理論幾何學,晚年更讓皇三子、皇十五子、皇十六子一起向義大利教士德理格學習律呂知識,此後皇三子在康熙五十二年被任命主持修纂《律歷淵源》。康基本上都具備了成為皇帝儲君的素質,這是清朝皇子教育相對成功的一個力證。

    清朝對皇子們全面而又嚴格的培養,造就了清朝諸帝的治國才能。入關後,順治、康共睹;光、宣熙、雍正、 乾隆等人的治國才能有目嘉道以後,大致也能守成;至於同、等幼帝,面對紛亂的時局,不可能展現什麼治國能力,但是清朝諸帝始終沒有出現昏庸殘暴者,應該說教育之功不可忽略。當然,清朝對皇子的教育傾注了如此大的精力,根本目的是為了清朝統治的江熙五十年(1711)春,他巡視通州河堤時,向 山穩固、代代相傳。隨行的皇太子及六位皇子示範講解如何使用儀器丈量土地,以增加他們的培養其實際操作能力。感性認識,此外,清末還比較重視西學,皇宮裡出現了洋教師,如著名的蘇格蘭人雷金納德?約翰斯頓,他的中文名字叫庄士敦,教授末代皇帝溥儀英文,在中國住了30多年。

    總之,皇子們學習的內容都是以後皇帝或皇帝輔臣所必須具備的東西。在這樣全面而又嚴格的學問、見識、意 志培養下,清朝的皇子們在、能力等方面都比較出色。

    推薦閱讀:

    棍棒之下才能成才?虎媽狼爸拷問中國式家庭教育
    那些青春期的性教育,你手足無措了嗎?
    中國神學教育何去何從(上)
    中國古代的德行教育
    曲師大究竟是怎樣的一所大學?

    TAG:教育 | 皇帝 | 王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