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振寧留在美國主戰場,乃國之大幸

楊振寧留在美國主戰場,乃國之大幸

近年楊振寧成了大眾話題,以兩點最熱,一是82歲娶28歲小妻,二是在其它留洋學者紛紛回國時,他居然沒回國,留在美國洋樓里,與他的同學鄧稼先相比,品格高下有如雲泥。首先,我想應該拋棄文革時代那種非黑即白,非好即壞,有你沒我的階級鬥爭心態,現在是和諧社會,多元文化,寬鬆寬容,應該一切從實際出發。鄧先生回國搞原子彈固然是愛國,而楊先生沒回國,繼續在美國搞科研,就一定算漢奸賣國賊嗎?是不是對國家一點貢獻都沒有呢?我看也不能這樣說,我覺得楊先生與鄧先生相比,表面看境界似乎沒那麼高,但對祖國的貢獻卻一點不少。 也有人說,是啊!楊先生在美國拿了諾貝爾獎,也算為華人爭了一口氣,為中國爭了一點兒面子,證明咱們華人也能拿到諾獎,這就是楊先生對祖國的貢獻。 我不這樣看,說這話的人是外行,不懂科研,面子其實不重要,重要的是,楊李拿諾獎,對祖國在科研上有沒有實質性的貢獻? 一、在主戰場、第一集團中,一定要有我們的人我是學物理搞科研的,對諾貝爾物理獎,對楊振寧、李政道搞的「宇稱不守恆」多少有一點了解。他們發現的「弱相互作用下的宇稱不守恆」現已成為物理學中具有普遍意義的基礎科學原理。如果物理定律嚴格對稱,宇稱嚴格守恆的話,正物質和反物質就會恰好一樣多,也就全部湮滅了。正因為宇稱不守恆,所以正物質比反物質多一點,相互湮沒過後還能剩一些正物質,這才能構成我們的宇宙和世界,我們人類才能產生出來,否則什麼都設了。所以楊李的這一發現意義十分重大,遠高於一般的諾貝爾物理獎。

宇稱是粒子世界中的鏡象現象科研這東西如同賽跑,你一定要跑在世界前沿,擠進第一集團,緊跟尖端研究,一步不能拉,否則步步跟不上,再追趕就費勁了。當時,楊、李、鄧這幫精英在美國,大都在前沿隊伍里,如果當年大家呼拉拉全都回到國內,三五年之後咱們就差人家一大截,成了二、三集團,再過十年八年,你連影子都追不上了!搞科研又有點兒像打仗,世界一盤大棋,有主戰場,有外圍戰場,從全人類的科研大事業看,美國當時是主戰場,最激烈最高峰的攻堅戰主要在這裡,而中國只能算外圍戰場。當年鄧稼先等一批人回國,搞兩彈一星,是絕對必要的,否則中國永遠追不上人家。不過原子彈在當時已經不算先進技術了,四十年代美國就搞成了,五十年代初蘇聯也搞成了,我們只能跟人家屁股後面做重複研究,算不得創新。而楊、李這批人仍然留在美國,留在主戰場,仍然堅持在第一集團中領跑,同樣也是絕對必要的。主戰場第一集團中不能沒有中國人!不能全部退出來!楊振寧是世界一流大科學家,是領跑者,世界上這樣的科學家沒幾個。只要有他們幾個在頂級實驗室里堅持著,咱們中國就有希望。如果當時楊李也跟著一塊回國,十年之後,再讓他們去追趕世界領先科研,恐怕有些東西連看都看不懂了,現代物理學的進步速度和競爭的激烈不是我們一般人能想像得到的。好比兩位清華畢業的尖子,一位留在京滬大科研院所工作,另一位分配到邊遠山區基層工作,十年之後同學再見面,基層這位真的就聽不懂對方在說什麼了。一般不搞科研的朋友對此可能沒什麼體會,拿我自己上班時開發軟體來說,當時資料庫軟體玩得精熟,但一退下來,一兩年就更新換代完全看不懂了,而理論物理學比這要高深得多,複雜得多,其知識更新可想而知。 二、在科學事業中,楊李的貢獻比鄧更大另外,科學家主業是科研,考慮問題不光是政治,更要立足於科學本身。在中國當時留學美國的這批學者中,楊李二位顯然才情更高,深得大師喜愛提攜,當時的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院長奧本海默說,他最喜歡看到的景象,就是楊、李走在普林斯頓草地上。正因為如此,他們才能進入頂級實驗室,從事尖端的科研攻關。1949年,新中國成立,而楊先生正在攻讀博士後,並開始與李政道合作。同年,楊先生與恩利克·費米合作,提出基本粒子第一個複合模型。此時他們已踏入衝擊物理學難關最令人興奮的征程,進入了第一集團,這樣的關鍵時刻,怎麼能退下來離開攻堅前沿呢?1954年,楊振寧和米爾斯提出非阿貝爾規範場的理論結構。據楊先生說,這一理論甚至比他們獲得諾貝爾獎的那個理論意義還要重大。1957年,楊李因提出宇稱不守恆理論獲諾貝爾物理學獎,此後一直工作在物理學最前沿。從49年到57年是楊李一生最關鍵的幾年,如果從攻關征程中退下來回國,此生將基本荒廢。如果換楊李之外的華人學者留在美國,不可能攻下這樣的難關,天才是不可複製的,浪費這樣的人才是對科學的犯罪。楊先生七十年代初回國訪問,那時他已名滿科學界,對於中國的物理學界和科研界就是寶貝,他帶來了世界最先進的理念和方法,稍稍點撥幾句,比我們在國內悶頭鑽多少年都有用。

楊振寧回國講學49年以來,我們國內的科研基本是閉門造車,一點兒世界先進東西都看不到,最多跟在蘇聯人屁股後面搞點過時科技,到六十年代連這點兒也沒了,我們跟世界水平越差越遠。楊先生回國講一講,透露些最新信息,他的這些作用誰都比不上。而且楊先生帶來了世界最高水平的科研和教育方法,讓我們大開眼界,為我們培養英才。如果要說貢獻,這才是真正的貢獻。什麼「為國爭光」「為華人爭氣」那都是扯,沒什麼用。楊李的貢獻一點兒不比鄧先生小,在科研的尖端領域,遠比鄧先生貢獻要大。1971年楊振寧回國後,第一個就提出要見鄧稼先,而當時鄧稼先等一夥科研人員,正在受著極左迫害,關在所謂「學習班」里挨批鬥,是揚振寧救了鄧稼先,保護了他的這位老同學,也保護了兩彈事業。

是揚振寧救了鄧稼先,保護了他的這位老同學楊鄧之間的關係,並不如某些智力缺乏者所臆想的,是什麼所謂「高尚」與「卑鄙」,「愛國」與「賣國」的對立關係。我想鄧稼先當年回國時,一定充分理解並支持楊振寧留在美國,他很清楚楊李在物理學界的才華和前景,相信他一定能做出重大貢獻。他倆一定相約分手,來日再會。他們之間的關係,既是同學關係,也是戰友關係,是堅持在主戰場的主戰部隊與掃清外圍戰場的友鄰部隊之間的協作關係。如果鄧稼先還在世,一定不會寬恕現在社會上拿二人作對比,揚鄧貶揚的無知論調。 三、除了科研,楊先生在其它方面貢獻也不小。1971年,楊先生在美國「歸還衝繩協定」聽證會上作證,義正言辭捍衛釣魚島是中國的!在此之前,中國政府對於釣魚島歸屬所知甚少,基本不聞不問,從楊先生倡儀以來才有了保釣運動。現在憤青們動不動遊行,高喊保釣,殊不知這個運動正賴於他們痛罵的楊先生所倡導。回到美國後,楊振寧在美國好幾個城市舉行演講,許多美國人,因為受他的影響,開始對中國持友好態度,並願意同中國親近;一些美籍華人學者,紛紛回國探訪,為祖國的科技教育事業獻計獻策。在當時中美關係還沒有解凍的情況下,他這樣做,是擔了相當大的風險的,但他認為正面報道中國在各方面的許多發展是他的義務。由於他在學術上的地位,他經常到歐洲、南美洲、東南亞、日本等地去講學或訪問,大家往往都要求他作關於中國的情況的報告,他的報告在這些地方,尤其是對當地的華僑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許多美國人、尤其是科學家對中國持友好的態度,願意同中國親近,楊先生的功勞是非常之大的。1972年楊先生對周總理說:片面抓政治,會毀掉中國科研!周向毛做了彙報,毛立刻採納,重新開始重視科研。在當時除了楊振寧這樣的大科學家,誰說話有這麼大的力量?鄧稼先給總理建議有用嗎?

2003年,楊振寧回清華大學任教,如他沒有貢獻,紫金山天文台怎麼會把一顆小行星,命名「楊振寧星」?楊先生不僅科研厲害,而且對中國文化的根源也研究得非常透徹,對科學為什麼沒有誕生於中國這個「李約瑟難題」,一語中的,直指命門,在下佩服得不得了,見拙作博文《楊振寧和劉大鈞的「推演」之爭》。總之,不要把愛國理解得太狹窄了,並不是只有放棄國外工作條件回國效力,才算愛國。不管人在哪裡,回不回國,只要為祖國做出貢獻,就是愛國。

楊振寧放棄外籍回國,足以證明他的中國心 四、楊李當年回國有用武之地嗎?當年海外學者回國,能不能得到重視,能不能發揮所長,關鍵看你研究的是什麼。鄧稼先、錢學森回國後,一個搞原子彈,一個搞導彈,都是重要武器,所以才得到國家格外重視。而「物理學三錢」的另外兩錢就沒那麼幸運了。錢三強是中國的原子物理學權威,搞原子彈當然首先要靠他,而且他是鄧稼先師長級的大師,二機部副部長,鄧稼先還是錢三強指名調去的。但即使這樣,也因為所謂「海外關係複雜」而「控制使用」,待原子彈爆炸一成功,立刻調離二機部,弄去搞社教,從此不允許接觸核心科研。極左理念使國家在兩彈上造成多大損失?而錢偉長則更慘,是力學權威,跟造武器沒有直接關係,結果整成大右派。想想那些年,中國有多少一心報國海外歸來的科學家慘遭整肅?連中國物理學泰斗級大師束星北,都被整得死去活來,成了乞丐和瘋子。

試想,如果楊李回國,所學跟武器研究無關,能有他們的好果子吃嗎?還想搞什麼「基本粒子模型」?「規範場」?「宇稱不守恆」?門兒都沒有。鄧稼先、錢學森搞的屬於應用技術,而楊李他們搞的屬於基礎研究,層次更高,難度更大,花錢更多,在當時的中國根本不可能搞。萬一楊先生髮兩句牢騷,打成右派送勞改隊都很難說。說句良心話,楊李留在美國,既是他們個人的大幸,也是我們國家的大幸,更是世界科學事業的大幸。 五、愛國並非唯一評價標準國家之上還有人類。科學研究是關係到人類前途的大事,科學家雖然有國籍,但科學沒有國界,不管哪國科學家做出發明創造,都是為整個人類做出了貢獻。我們的眼界不要太狹隘,只盯著自己的國家和民族,應該放眼五洲四海,甚至超出人類,為生物圈,為整個地球做出貢獻,都是偉大的。 文革時有一句,叫做「胸懷祖國,放眼世界」,這覺得這句話到今天仍然有用。從純科研的角度說,要想有重大創新,必須進入有最好條件的實驗室,周圍有一批世界級最優秀的大腦相互切磋交流。如果在這個圈子之外,再厲害的天才也廢了。美國在二戰前科技遠落後於歐洲,大學必須去歐洲上。二戰後,大批最優秀的科學家雲集美國,形勢立刻就變了,歐洲被跨越,美國成了世界科研中心,中國要想跟上去,不靠這批留美科學家靠誰? 楊李在美國搞出成果,你以為只有利於美國嗎?實際上對全世界全人類包括中國都有利,尤其他們搞的是基礎科學,研究的都是最基本的宇宙規律,沒有專利,人人都能用,而所有的應用技術都必須建立在這些基礎研究之上。一個國家科研能不能上得去,主要不是看應用技術,最根本還要看基礎研究。雖然我們現在高鐵、手機等等,不少應用技術都領先於世界,但基礎研究上不去,仍然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仍然不能算科技強國。就算幾年後我們的GDP超過了美國,但在科學領域,離美國仍然差得遠。 中國要想成為真正的科技強國,必須要有幾十位楊先生這樣的大師,要在基礎研究上成為世界中心之一,要在自然科學諾獎總量上能與美歐相比,只有到那個時候,才能說中國是科技強國。

西南聯大培養了中國最後一批大師,也包括楊、李、鄧 六、結語當然,楊先生與李先生為名次爭來爭去,這事確實不算高尚,不過看看國內各科研院所,大專院校,爭名次,爭房,爭地位,爭職稱,大家都彼此彼此。相比下楊先生這點小破事不值一提,人無完人,金無足赤,咱們自己都做不了聖人,就別總以聖人標準挑剔他人。至於說到什麼老夫少妻云云,拿這來評價楊先生,層次太低,跟國家前途、人類命運相比,無非是小男生小女生的雞毛蒜皮眼光,除了暴露出評價者自己的卑下心理之外,一點兒意思都沒有。人家喪妻再娶,合情合理,一沒犯法,二沒侵犯誰的利益,純屬個人私事,有什麼好議論的?有個段子,當年楊先生初次出現在大陸公眾面前時,下面紛紛打問:這人是唱什麼歌的?以前怎麼沒見過?把科學家當成了娛樂明星,這就是當時那些少男少女的小市民心態。只要你是公眾人物,大家就把你當娛樂明星看待,評頭品足,說三道四,這毛病最要不得。記得有一回看電視,楊先生面對某名校大學生講話,本來這是多好的直接面對大師的學習機會呀,不料講話前有一位男同學提了個問題,說請楊先生給我們講講如何提高男性在女性面前的魅力,語含譏諷,引起滿堂鬨笑,我立覺這位男生無聊透頂,無恥之尤。不但是對楊先生的侮辱,也是對名校大學生稱號的侮辱。 總之,對於楊先生這樣的世界級大科學家,我們評判的眼光應該放在科學事業上,放在國家和人類前途的大局上。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c57b9d0102xsz4.html2017-03-20
推薦閱讀:

[原創]翁帆嫁楊振寧真的就是個噩夢嗎? 【貓眼看人】
92歲楊振寧對41歲翁帆招架不住,48歲吳奇隆親上大兩歲岳母
楊振寧94歲選擇回國有何內幕,如何看待他和翁帆的愛情?
《李政道傳》李政道和楊振寧那些事(10)
楊振寧加入中國國籍,有人在耍流氓

TAG:美國 | 楊振寧 | 戰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