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想斌:「三公」預算,要壓縮更要監督

馬想斌:「三公」預算,要壓縮更要監督置頂精

每日圖文精選創建於:2014-01-25

  全國已有28個省區市召開「兩會」。地方新一年「三公」經費和行政經費預算,與往年相比數字上有一定降幅。廣東、北京、湖北、上海等地下降超過10%,浙江降幅為30%。壓縮三公經費開支,不僅是「八項規定」出台之後的必然,更是民心所向。所以,「三公」經費下降可謂良善,也能夠在政府規範使用財政支出方面,起到一定的積極意義。  然而,「三公」開支下降的美好背後,一些問題也需注意。儘管從2010年起,「三公」經費支出情況已納入預決算報告內容,開始向社會公開。但從已公布的三公數字來看,很多並不是真實的,不能準確反映政府部門在此領域的真實支出。最為明顯的例子是雲南省招標採購局公布的三公經費:2012年該局三公經費僅為2700元,2013年的預算則為0。  造成這樣的原因,第一,當前各級政府部門對包括三公經費在內的財政預算公布太過粗線條,人們無法判斷數據的真實性。所謂魔鬼隱藏於細節之中,離開了信息的具體性,就很難對該部門、該項目的收支做出評價。第二,預算項目所公開三公經費的數據,缺乏統一的口徑,數據與數據之間沒有比較,公眾不知道這些統計數據的口徑是什麼,不知道公布的數據是本級政府的支出還是包括攤派到下一級單位的支出。第三,在財政預算里,儘管有單獨的三公經費科目,但問題是,政府所使用的三公經費出口遠非這一個。在很多專項科目里,實際上都有三公經費的支出情況。於是,當前所公開的三公經費,只是實際支出的一部分而已。  於是,沒有全口徑的統一三公經費,當前所壓縮的三公經費,是否在真實三公經費的總量里呈現出減少的趨勢,對於外界公眾來說根本無法得知。  眾所周知的是,真實、合法、效益是財政資金管理的基本要求,真實是基礎,合法是前提,效益是目的。當前社會公眾所看到的個別單位的三公經費,既不是真實的,而且因社會簡單的公開訴求而忽略了使用合法性的追問。更重要的是,一個部門或單位的三公經費有沒有超出預算,這固然需要關注,但已有的支出是不是達到了預期目標,同樣需要關注與監督。  當前政府在此類領域的投入是否得到了經濟合理的利用、支出是否有效率、在多大程度上達到預期結果,諸如此類對三公經費績效評價缺失,導致人們對三公經費是否需要壓縮、壓縮多少才合適,沒有一個參照標準和使用預期。舉個很簡單的例子,比如官員公費出國考察,效果怎樣,社會需要一個相應的評價,來判斷這樣的投入是否划算,是否有必要出國考察。  我們都知道,三公經費公開只是手段,監督和約束甚至壓縮才是目的,如果公開之後沒有相應的績效評價,政府部門感受不到花錢的壓力,甚至花多花少都一樣,合不合理都是一筆糊塗賬,還有多少政府部門願意主動縮減三公經費支出呢?  換言之,社會公眾需要從三公經費里壓縮權力腐敗,但更重要的是,要根據三公經費支出的有效收益來壓縮權力腐敗。而這一切,錢的最後去向、具體使用,以及使用效益,依然需要建立在翔實細化的預算項目公開之上。總之,別讓三公經費簡單的壓縮,轉移了社會公眾對三公經費使用監督的注意力。


推薦閱讀:

朱大旗:著力加強人大對預算全方位的審查監督
八字預算,看命里子女緣
預算少、知名度低如何做營銷?
你的建模能力已經打敗了99%的人……︱全面預算

TAG:壓縮 | 預算 | 三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