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濫的心靈雞湯是心靈麻醉
時評作者 禾刀
近日,央視著名主持人、資深新聞評論員白岩松推出新書《白說》。新書封面上有段話:「我沒開微博,也沒用微信。只能確定這本書里所有的話,都是我說的。」事實上,網上流傳著不少署名為「白岩松」的言論甚至語錄,而白岩松本人早在2013年就曾鑒定過這些語句,稱絕大多數不是自己說的。除了白岩松,借莫言、韓寒等人之口的偽名人名言並非少數。「假語錄滿天飛」,很多名人名言被杜撰、篡改後在網上流行。(9月9日中新社)
儘管此前白岩松多次澄清,但互聯網上假語錄依舊不斷傳閱。毫無疑問,這是一個「眼球」傳播幾近泛濫的時代,特別講究包裝賣點,用上名人的噱頭,各種熨帖人心的話語也變得「權威」起來。
事實上,大多數閱讀者並不真正在乎名言出處是否真實,這類名言之所以得以大量轉發,根本一點在於心靈雞湯的天然正確內涵對任何人具有「無害」性。比如,在微信風生水起的時代,心靈雞湯式微信已經在悄無聲息中實現了社會角色功能的角色代入。像微信這種私密的社交軟體,分享信息是否被關注,也往往意味著一種虛擬的人際互動。愛分享的人,內心不可避免也希望被朋友看到,點贊或是分享,在這樣的一種「認可」下,一些輕鬆的心靈雞湯往往成為朋友圈暢銷品。「無害」性也就意味著傳播即安全,溫和的心靈雞湯往往傳遞正能量,給人鼓勵和撫慰,在「言多必失」的訓誡下,人們都愉快的加入到雞湯稿的傳播行列中。只不過,套上名人名言的雞湯,總是讓傳播順暢變得屢試不爽。
面對心靈雞湯市場如此「爆髮式」增長時,我們真正應該反思的或是,這些心靈雞湯真就是「無害」的嗎?社會真的需要這麼多的心靈雞湯嗎?法蘭克福派哲學家馬爾庫塞的《單向度的人》里就指出,形而上的思考需要對現實的否定。在不斷的否定中不斷超越和升華,最終凝練出理性的能量。生活中本身就包含酸甜苦辣五穀雜陳,這些思考即便讓人有些不愉悅卻是十分必要的,但千篇一律的溫馨雞湯顯然在消解著思維的能量。
也許這是技術發展給予我們的新問題新思考,將思維方式的簡單化粗暴的歸結為雞湯效應顯然也有失公允。但又不得不指出,我們需要警惕泛濫的心靈雞湯,在潛移默化的吞噬著理性頭腦對於這個世界的批評能力。
返回騰訊網首頁>>
推薦閱讀:
※顱腔內容物的解剖
※麻醉醫生的自白: 產科麻醉,多的是你不知道的兇險!
※在做腦外科手術的時候為什麼要保證病人意識清醒呢?
※老人即將手術,總擔心麻醉以後會不會醒不了,怎麼安慰?
※全麻是一種怎樣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