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有效教學策略研究」課題總方案
江蘇省「十五」教育科學規劃立項課題
江蘇省淮陰中學
「課堂有效教學策略研究」課題總方案
一、課題緣起:
1、知識經濟時代迫切要求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二十一世紀是教育的世紀,教育興則國興,教育強則國強。在知識經濟時代,人們對這一論斷的認識越來越走向深化。21世紀的國際競爭將使人才競爭、科技競爭日漸進入白熱化狀態,人才的背後是教育,科技的影子是教育,經濟的操作平台是教育,物質豐富的寬闊基礎是教育,因此,21世紀國際競爭的實質是教育規模、教育層次、教育質量,尤其是教育效益的競爭,科技、經濟花開落,其根基在教育,只有教育競爭才是嚴格意義上的根本競爭。因此一個無法迴避的現實問題便極其客觀地擺在我們的教育者面前,那就是,我們當前的教育、教學在培養國際競爭性人才方面是否真的有效?是高效,還是低效?於是教育教學的有效性問題便被凸現出來,倍受關注,並且被賦予了新的內涵。可以說,未來的教學中必將植入有效教學的理念、方式、策略,以適應時代發展對高素質人才培養的客觀要求。
2、現行的課堂教學現狀強烈地呼喚有效教學
現行的課堂教學現狀在經過多年來教改洗禮之後,雖然有所改觀,但仍然令人擔憂。課堂上,空泛的教材,伴以冰冷的作業,幾乎成為學生唯一的信息源,它們遠離生活情境,缺乏情感,單調枯燥,在老師的強迫下單通道地傳給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學生之間,師生之間往往很少溝通,缺乏合作,鮮於理解與幫助。教師對學生的指導是空泛的,低質的,缺乏策略的,表現為多灌輸驗證,少啟發探討,多指責壓抑,少寬容引導,多包辦限制,少激勵創新。特別是在學法指導上,更是問題重重,如:①概括不準,②捅而不悟,⑧法不導學,④法不對點,⑤生填硬灌,⑥給法難用等。所有這些都造成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往往是淺表的,對學習過程的監控往往是低水平的,甚至是失控的,學習中所體現的或能訓練的思維過程大多是低質的,最終獲得的知識往往又具有很強的純記憶性色彩,在多變的真實情境中,常常因不能有效遷移而無法靈活應用
……長期以來,教師教得無味,學生學得無趣,教師教得辛苦,學生學得痛苦。高耗低效,缺乏策略,成為教與學最突出的問題。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就是要系統地研究教學的有效性原理;努力形成有效教學策略體系;用以指導學生進行有效學習,最終達到教學效果的最優化。
3、有效教學已成為我校教學發展的重要依託
作為一所國家示範性高級中學,雖然在教學質量和社會信譽上都已得到了社會首肯,但作為新時代的淮中人,還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在面對新時代對人才培養的質量提出新的要求的背景下,更應該對自己的教育、教學理念,特別是有效教學的理念、策略及實踐等作出更為科學的應答。為此,我們在「一切為了學生髮展」的辦學宗旨下,選擇了「課堂有效教學策略研究」的課題,試圖開拓一條有關教學有效性的校本化研究與實踐之路。
二、課題的界定
課題名稱是「課堂有效教學的策略研究」
課堂即教師授課學生學習的主要地方。教學即教師引起、維持或促進學生學習的所有行為。它的邏輯必要條件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引起學生學習的意向,即教師首先需要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教學是在學生「想學』』的基礎上展開的:二是指明學生所要達到的目標和所學的內容,即教師要讓學生知道學到什麼程度以及學到什麼,學生只有知道了自己學什麼或學到了什麼程度,才會有意識地主動參與;三是採用易於學生理解的方式,即在教學中應採用有利於學生進行學習的教學策略,以保證學生有效學習。課堂教學是
學校教育教學的主渠道,是促進學生髮展得主要途徑,也是本課題研究的主要對象。
「有效」主要指通過教師的教學,學生所獲得的具體的進步或發展,學生的進步或發展是衡量教學有效性的唯一標準。而能夠促進學生進步或發展的教學,應具備如—F特點:(1)教學活動能吸引學生積极參与,並使其從中獲得發展的;(2)教學內容是與學生的生活和經驗密切關連,適應現代生活和科技發展要求,為終身學習所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2)教學方式是符合認知規律、易於學生理解,能促進學生潛能充分發揮的;㈩教學效果是高效益、低消耗,學生身心和諧發展,素質全面提高的。
「教學策略」就是指教師為實現教學目標或教學意圖而採用的一系列具體的問題解決行為方式,它具有技能特性,又具有框架特點,在內容構成上具有三個層次:第一層次指影響教學處理的教育理念和價值觀傾向;第二層次是對達到特定目標的教學方式的一般性規則的認識;第三層次是具體的教學手段和方法。而在動態的教學過程中,教學策略又是教師為提高教學效率而有意識地選擇籌劃教學方式方法並靈活運用的過程。從這個意義講,它又具有三個特徵:(1)對教學目標的清晰意識和努力意向;(2)對有效作用於教學實踐的一般方法的掌握和設想;(3)在目標實現過程中對具體教學方法進行靈活選擇和創造。鑒於以上分析,本課題對有效教學策略的研究,將以提高教學的有效性為宗旨,深入研究理解現代教育理論,廣泛收集整理有效教學方法,在重新審視教學現狀,反思教學行為的基礎上,理清思路、科學借鑒、重新創新、實踐比較,形成適應學校教學實際,針對教學任務特點,在科學地教育理念支配下,能夠促進學生和諧發展的一套較為系統的有效教學策略。三、理論依據與國內外既有的相關研究
(一)理論依據:
九O年代以來,隨著西方教育理論不斷傳人我國,對我國教學理念產生了深刻的影響,特別是隨著科技迅猛發展,教育理論、觀點、技術及教學內容、方法、原則、組織形式等均與現代科學技術、社會心理乃至系統理論等整合起來,形成了許多不同於傳統教學的新觀念,新思維,構成了切合時代教育改革精神的新潮流,這為有效教學策略的研究提供了極為厚實的理論支撐。
1、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生知識的獲得不是通過教師簡單的講授獲得的,而是學生在一定的學習情境下,藉助他人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獲得的,該理論指導下的教學設計原則包括:(1)強調以學生為中心。(2)強調「情境」的創設。(3)強調「協作學習」。(4)強調對學習環境的設計。(5)強調利用各種信息資料來支持學生的學習。(6)強調學生學習的意義建構。(7)強調設計輕鬆有意義的教學效果評價方法。該理論要求老師在教學中應具備建構性教學理念,通過教建構促進學生學建構,通過建構性教引導學生建構性學,在建構性教與學的偶聯中,謀求教學效果的高效益。從根本上講,有效教學應該是一種建構性教學、策略性教學、真正關注學生的自主性同時也體現教師主體性的教學。
2、多元智能理論:該理論認為人的發展中有七種智能必須受到關注,而且同等重要,即音樂智能、身體運動智能、數學邏輯智能、語言智能、空間智能、人際關係智能、自我認識智能等,每個個體在成長過程中可能只有一種智能達到輝煌境界,而事實上幾乎具有有任何程度文化背景的人,.都需要運用多種智能的組合來解決實際生活、學習中的問題。因此,認為每一個人都是具有多種能力組合的個體,而不是只擁有單一的、用紙與筆可以測出的解答問題能力的個體,顯得十分重要。據此,我們在教學過程中,首先應在合理分析每個學生的語言、邏輯、運覺、節奏、交際、自省等多元智能的基礎上充分備課,形成有效教學的準備策略。其次應在以創新為目標,以問題為中心,以自主探究為基調的前提下,科學選擇教
學內容,設計教學過程,進行「全人」化教學,並形成有效教學的實施策略。最後應圍繞學生的多元智能的發展進行多元化教學評價,形成有效教學的評價策略。事實上有效教學就是學生多元智能得到有效發展的教學,而絕不是片面追求升學率的教學。
3、動機理論告訴我們,學生能否進行高效而持久學習的最重要變數之一就是其是否具備持久而穩定的學習動機。所謂學習動機就是指直接推進學生進行學習的一種內部動力,是激勵與指引學生進行學習的一種需要,強烈的動機可以使學生對學習的目標採取積極進取的態度,沒有動機的學習不叫學習,也不能學習。可以說,教學是否真的有效是以其是否充分激發學生學習動機為前提的,因此,有效教學實際上是一種密切關注並充分激發學生學習動機的教學。
4、認知結構理論:奧蘇伯爾認為,所謂認知結構,就是指學生頭腦中的知識結構。廣義上講,是某一學習者的觀念的全部內容與組織。狹義上講,是學生的某一特殊知識領域中的觀念的內容與組織。學習者能否認知和正確認知客觀事物,決定於其頭腦中已有的認知結構,認知結構既是知識儲存的形式,又具有通過加工同化和處理新知識的功能。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除了密切關注與分析學生的動機水平、個性心理特徵外,還必須充分研究每個學生的認知結構情況。具體地說,應充分研究學生頭腦中所儲有的知識記憶是否深刻,表徵是否恰當,提取是否迅速,遷移是否靈活,結構是否完善以及同化能力如何、個性差異大小等因素,科學安排教學過程,以謀求教學質量的高效益。因此,有效教學應該是一種充分關注每個學生認知結構及認知發展狀況的教學。
其它如國內、外先進的學習論、教學論、教學設計論及巴班斯基的教學最優化理論等均可以成為本課題研究的理論支撐。
(二)既有相關研究
(1)國內外同一領域的現狀與趨勢分析
有效教學的理念源於20世紀上半葉西方的教學科學化運動,特別是在受美國實用主義哲學和行為主義心理學影響的教學效能核定運動之後,這一概念頻繁地出現在英語教育文獻之中,引起了世界各國教育行家的關注,在我國,20世紀90年代以後這一方面的研究資料逐漸增多,如在《教育理論與實踐》、《全球教育展望》、《上海教育研究》、《現代中小學教育》、《教育參考》等雜誌上縷有登載。
從目前研究的情況看,我們覺得有關有效教學的研究呈現以下
特點和態勢:
①有效教學在我國推進素質教育的背景下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上海華東師大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崔允鐓博士認為,如果不解決教學領域中教師教得辛苦,學生學得痛苦,教學效率不高的問題,「我們即使有好的課程汁劃、課程標準、課程標準和教科書也只能是紙上談兵。」可見,推進素質教育迫切需要正確解決教學的有效性。
②有效教學所關注的不只是學生是否從課堂上或書本中獲得知識,更重要的是教師能否使學生在教師教學行為影響下,在具體的教學情境中主動地建構知識,發展自己探究知識的能力以及運用知識解決社會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的能力。
⑧有效教學所要解決的主要矛盾是教與學的關係,為了解決這個矛盾,教師應當樹立「為了學生現實和未來發展」的理念,把現代教育理論和教育技術與自身的教學實踐有機結合起來,並善於對自己的教學經驗進行反思,並辦求使之升華為新的知識,從而尋找到適合學生心理發展水平的教學行為和評價策略,使學生能夠根據教師教的風格或特點主動調節自己的學習方法、策略和步驟。
總之,有效教學以提高素質教育的質量為指向,以學生主體、主動發展為核心,把教師教學技術和教學藝術的改善和學生學習行
為策略的改善有效地結合起來。
(2)本課題與之聯繫與區別
①聯繫:本課題與國內有效教學研究的對象、內容、範圍和目的都相同,關注的焦點都是如何提高教學的實效性。
②區別:本課題研究將立足於本校教學實踐,以現代教學理論為指導,系統借鑒、整理、選擇教學經驗,對成功有效的教學經驗進行分析與整合,並形成策略體系,力求使有效教學理論校本化、個性化。
四、基本理念
「有效教學」是該課題的基本理念,主要包括如—下內容
1、有效教學關注學生的進步或發展。首先,要求教師有「對象」意識,要在教學中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樹立「一切為了學生髮展」的教學思想。其次,要求教師有「全人」概念,學生的發展是全人的發展,而不是某一方面或某一學科的發展。
2、有效教學關注教學效益,要求教師有時間與效益的觀念,而且,教學效益不是取決於教師教多少內容,而是取決於對單位時間內學生的學習結果與學習過程綜合考慮的結果。
3、有效教學更多地關注可測性或量化,同時又反對絕對量化或過於量化,而是科學地分析定量與定性、過程與結果的結合,全面地反映學生的學業成就與教師的工作表現。
4、有效教學需要教師具備一種反思的意識,要求每一個教師不斷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學行為。
5、有效教學也是一套策略。據課堂教學過程可分為教學準備策略、教學實施策略及教學評價策略等。
總之,促進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是有效教學的根本目的,也是衡量教學有效性的唯一標準。激發和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自覺性是有效教學的出發點和基礎。提供和創設適宜的教學條件,促使學生形成有效的學習,是有效教學的實質和核心。
五、基本的理論假設
1、有效教學是以學生的積极參与為前提的。通過引導需求、激發興趣、設計活動、圖像呈示、任務驅動、體驗成功等手段可以吸引學生積极參与學習,並獲得發展。
2、深入研究現代教學理論,借鑒各種教學模式,可以對各科教學產生有益的啟示,在準確理解各種理論的實質、把握各種模式的要點的基礎上,通過移植、整合、改進、優化等,可以形成適合不同教學任務特點的有效教學策略。
3、運用現代教育技術,課堂強化技術等輔助手段,可以突破認知障礙,排除學習干擾,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益。
4、科學合理的訓練和反饋,可以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何訓練和反饋,重要進行理性的思考和策略的安排。
六、研究方法的運用。
1、文獻分析法
該法作為學習理論、收集信息的主要方法,其中信息資料主要來源於教育理論書籍、報刊雜誌以及網路下載的相關資料等,如可下載有關有效教學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政府公開的各種相關報告與規定等。通過這些資料信息的分析與研究,可達到準確地界定課題研究的價值性、可行性及關鍵概念的內涵與外涵,並制定研究目標與實施方案等目的。
2、實驗法
設立對照班級、先進行點上實驗,然後由點到面,向整體推進。
3、凋查法
不僅調查本校在該課題研究之初,各學科有效教學的現狀、師生理解情況及制約因素等情況,而且還對研究過程中及實驗之後的狀況進行詳細跟蹤凋查,為研究的順利進行提供事實性依據。
4、個案研究法
這是本課題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要求研究者主要從本學科出發,針對某一課例、某一教學階段或者是某一學生髮展時期等進行個案研究最終提煉出共性的結論來。
5、行動研究法
即在教與學的過程中,邊實踐,邊探索,邊檢驗,邊完善,把研究與實踐緊密地結合起來,邊歸納,邊總結,最終形成一套系統的有效教學的策略體系。
七、研究的主要項目及子課題
本課題的研究目標是從認知、社會及教育生態等角度系統地分析有效教學的基本理論,在調查、實驗、歸納等基礎上探索有效教學的策略,並形成策略體系。設立如下子課題進行研究:
①吸引學生積极參与課堂教學的策略研究
②基於理性思考的各學科教學策略研究
③運用輔助手段提高教學效益的策略研究
④有效教學的訓練和評價的策略研究
八、課題組的構成、分工與活動方式
1、 構成與分工:
為使研究順利進行,該課題設立領導組織,指導組織及工作組織等三種層面的組織形式,以保障課題研究的可行性與高效益。
領導組織是由該課題組長、主抓教學的副校長魏清牽頭,教科室、教務處的負責人及部分骨幹教師一起組成的領導性小組,負責對該課題的確立及研究的監控與調節,既是該課題學術思想和研究方案的提出者、設計者,同時也是研究過程中重要科學現象或改革方案的發現者、闡釋者,承擔或參與該項目的主要研究任務,協調課題組成員的力量,保證課題研究計劃J頃利展開,提供完成課題所需經費、時間、人員,培訓實驗隊伍,解決實驗過程中重大疑難問題,加強與各級部門的聯繫,申請並組織成果鑒定,宣傳推廣研究成果等。
課題指導組織,即顧問組織,由特邀教授、專家及學術造詣較深,業務能力強,有豐富的教學實踐經驗及過硬的教研能力的骨幹教師組成,主要負責課題的理論諮詢,跟蹤指導,掌握實驗的研究方向,定期或不定期地召開各種研討會、交流會及總結會等。
課題工作組,由各教研組的熱心科研,有一定實踐的骨幹成員及普通參研教師組成,其主要任務是按研究方案進行具體實施,觀察,記錄及整理研究資料,收集信息,撰寫研究論文或各子課題研究報告等。
各子課題及具體分工如下:
與有效教學策略的理論性研究相關的子課題及分工:
第一子課題:吸引學生積极參与課堂教學的策略研究
組長:蔣鼎宏
第二子課題:基於理性思考的各學科教學策略研究
組長:朱益民
第三子課題:運用輔助手段提高教學效益的策略研究
組長:皇立同
第四子課題:有效教學的訓練和評價的策略研究組長:陳寧清
2、活動方式:
課題組以該課題研究為抓手,以「出成果,出名師,全方位帶動教育、教學」為總體目標,將研究的整個過程定位在「研究、學習、實踐」等三者結合點上,啟動「八一」工程,以完善研究過程的各個階段,達到過程化管理的目的。「八一」工程即要求每個子課題組在每學期(自然研究階段)應針對所研究的內容,做到圍繞一個專題,訂好一份階段性實驗計劃,作好二次專題彙報,搞好一場優質研究系列課,寫好一份階段性實驗總結,展示了次實驗成果,積累一本研究資料(或建立一個電子資料庫)撰寫一篇(或更多)有價值的研究論文(最好發表或獲獎),教科室將嚴格按照
「八一」要求定期組織驗收。
九、研究進程及預期成果(2001—2004年)
1、準備階段(2001.10—2003.1)主要工作為:①精心挑選與組建研究隊伍。②進行資料收集、整理並編撰成冊。⑧加強教師培訓、指導理論學習。④完善方案設計,並且推出工具性研究成果《課堂有效教學策略研究之一:有效教學策略研究資料彙編》。
2、正式開題(2003.1):請有關教育行政領導、專家、學者等蒞臨指導,擬作宣傳報道。
3、調研階段(2003.1—2003.7):通過問卷調查、訪談、已有課例錄像分析以及課堂教學隨機抽查等形式,對有效教學的現狀、策略使用情況、教師及學生相關素質及其它制約因素情況作詳細調查,積累調查信息,並撰寫成調研報告,制定實驗方案。形成事實性成果《課堂有效教學策略研究之二:調研資料及相關研究報告
4、初步實驗階段(2003.7—2003.11):確立個別班級進行、早期實驗研究,同時進行個案研究與行動研究,完成中期實驗報告,並有一系列論文發表。推出早期研究報告《課堂有效教學策略研究之》,各子課題組早期實驗報告集》及《課堂有效教學策略研究之四:有效教學課例、策略范型等成果彙編》並附有相關音像資料。
5、整體實驗階段(2003.11—2004.10):進行整體實驗研究及驗證性研究,完成全部子課題,並推出事實性成果《課堂有效教學策略研究之五:各子課題研究報告》及理論性成果《課堂有效教學策略研究之六:論文彙編》
6、結題階段(2004.10—2004.12):進行研究結論的最終論證,組織專家鑒定會,全面推出研究成果,並做一定範圍的推廣普及工作。推出理論性成果《課堂有效教學策略研究之七:中學課堂有效教學策略論》(專著)及實踐性成果:課堂有效教學策略研究之八:有關係列現場課及相關課例錄像等。
此外,文獻研究應貫穿整個研究過程的始終,從準備階段到結題階段,所有研究環節始終基於對文獻的充分、科學、詳盡的研
推薦閱讀:
※蔣介石的兩岸統一方案:一國兩制早已有之
※幼兒園一周食譜設計方案
※扁平疣中醫治療方案集
※福彩3D絕招預測方案
※乾貨 | 幼兒園新生家長會詳細方案(附完整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