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頭條】中華文明中的汴京元素(中)
三、對南宋杭州的影響
隨著徽欽二帝被擄走,北宋滅亡,宋室南渡,開封淪入金朝境內,遠隔南宋疆域。但是,儘管輝煌不再,開封依然是宋朝的東京,名義上的京師,杭州一直只是臨時都城——行在,也即由於東京的存在,南宋一直沒有在南方定都。因此,開封對南宋仍發揮著重要影響,其中以杭州最為典型。政治制度、經濟政策等自不必說,在社會風尚、節日習俗、文藝、飲食乃至叫賣口音等方面,杭州無不以模仿開封為榮,竭力按照東京樣式建設、改造杭州,正所謂「直把杭州當汴州」,全盤「汴化」。對此,徐吉軍先生以及本人曾多有論述,不再贅言,在此僅稍作補充。
其一,按照汴京制度,建立都城必需的禮樂設施和制度。如計時儀器土圭,通過杆影移動規律、影的長短以定冬至、夏至日,北宋時「測景在浚儀之岳台......中興後,清台亦立晷圭,如汴京之制」。每年三次舉行的大朝會,到南宋時依照東京慣例,遇到特殊情況有所調整,如紹興十三年閤門報告:「依汴京故事,遇行大禮,則冬至及次年正旦朝會皆罷。」當年還恢復了殿試唱名的有關制度:「是歲,始定依汴京舊制,正奏及特恩分兩日唱名。」這些恢復,都是南渡後以汴京舊制名義重建的朝制。朝制是籠統的,開封舊制則是具體的,便於落實。
其二,並非朝廷、都城必需,開封文明的頑強延續。一個政權在新地區重建,一般都是因地制宜,適應當地,不能事事處處全盤模仿舊都,以免水土不服、食古不化。南宋杭州卻是例外,連明代杭州人都明顯地感到:「宋南渡都杭,百凡俱倣汴京立市。」例如寺廟,通常都有較強的地域性,但開封的寺廟大多隨著宋政府南遷杭州:「宋南渡時,凡汴京有廟者皆得祀於杭」。如南山的開寶仁王寺,前身就是開封開寶寺仁王院:「宋汴京開寶寺,有仁王院,高宗南渡,僧慧照隨駕卓錫於此,遂建寺如汴京。」明人對杭州有不少外地土神祠廟感到不解,經考證深思,找到南宋時期的根源:「嘗考《高宗會要》,杭之廟食隸祠官者凡十三,而四在畿內,曰忠淸、祚徳、神應、通惠,而旌忠無與,豈闕文哉?子因思之,必其自汴南渡之後,既已建都於杭,凡汴京素奉之香火有十三,悉立廟崇祀。」又如艮山門南供奉三國東海人的糜相公廟,神主與杭州毫無關係,「予想汴京嘗立有此祠,高宗南渡建都後亦封為此處土神,以奉故都香火」。為何供奉?理由很簡單:因為是東京供奉的神祠。與其是為了延續故都香火,不如說是為了供奉故都開封更確切!
其三,文體傳承反映的開封情結。孟元老回憶東京的《東京夢華錄》一書,成了「夢華體」而風行於南宋。南宋以降的學者多仿其體例記述城市,如耐得翁《都城紀勝》、西湖老人《繁勝錄》、吳自牧《夢梁錄》、周密《武林舊事》,元代陶宗儀《元氏掖庭記》、費著《歲華紀麗譜》、劉一清《錢塘遺事》等等。例如《夢粱錄》,清代四庫館臣即指出:「是書全仿《東京夢華錄》之體,所紀南宋郊廟、宮殿,下至百工雜戲之事,委曲瑣屑,無不備載。」非但如此,雖然南宋後繼者寫的是杭州,書中卻念念不忘東京,如耐得翁的《都城紀勝》,「文本提及開封的次數甚至多於杭州。《都城紀勝》的文本中,提及杭州有25次,而提及開封的有26處。」足見南宋杭州人有著濃厚的開封情結。
四、對飲食業歷史的貢獻
北宋開封對我國飲食業發展的歷史貢獻,主要表現於最早形成了中國菜系以及酒店業的繁榮,並有一些名吃流傳至今。
首先,中國最早的菜系在宋代開封正式形成。孟元老指出:開封「會寰區之異味,悉在庖廚」。適應大量高消費人群和各地不同口味人群的需要,高檔飯店和各地菜系發展起來,彙集了全國飲食的精華,形成北饌、南食、川飯三大菜系:「大凡食店,大者謂之分茶,則有頭羹、石髓羹、白肉、胡餅、軟羊、大小骨、角?、犒腰子、石肚羹、入爐羊、罨生軟羊面、桐皮面、姜潑刀回刀、冷淘棋子、寄爐面飯之類。……更有川飯店,則有挿肉面、大燠面、大小抺肉淘、煎燠肉、雜煎事件、生熟燒飯。更有南食店,魚兜子、桐皮熟膾面、煎魚飯。」主要以食材劃分,第一類菜肴就是北方菜的代表開封菜,以羊肉為特色;第二類是川菜,以麵食為特色;第三類是東南菜的南食店,以魚為特色。吳自牧的記載更明確:「向者汴京開南食麵店,川飯分茶,以備江南往來士夫,謂其不便北食故耳。」為南方各地進京官員士大夫服務的商業飯店,開創了各具特色的菜系。素菜系也隨之出現,即「素分茶,如寺院齋食也。」如此看來,汴京形成了四大菜系。
第二,繁榮的酒店業影響深遠。宋代開封酒店業數量多、酒店規模大,新特點是主要酒樓門面都朝向大街。如《東京夢華錄》中的主要酒樓,「都是朝著大街,建築著堂堂的重疊的高樓的……酒樓向大街上發展,甚至設在皇城南面的大街上,連街名也用酒樓來定名,這些情況是宋代才發生的現象。」正如有學者所指出的那樣:「在宋代以前的城市裡,高樓並非沒有,但都是皇宮內府,建築供市民飲酒作樂,專事贏利的又高又大的樓房,是不可想像的。只是到了宋代城市,酒樓作為一個城市繁榮的象徵,才雨後春筍般發展起來了。」飲食業的繁盛和酒店業的形成,在世界歷史上也有著重大意義。1997年,美國《生活雜誌》(LifeMagazine,秋季刊)回顧1000年來最深遠影響人類生活的100件大事,中國有6件,排第56位的,赫然是宋代開封的飯館和小吃:
很久以前,小旅館就已經向遠離自家廚房的出門人出售食品飲料,小吃鋪就已經提供外賣,人們也已經在特別場合舉辦排場的宴會了。然而一直要到1120年,才有了能被稱作「飯館」的場所。在飯館裡,人們可以買一餐飯,坐下來享用。飯館首要滿足的是人們社交和美食的需要。
12世紀的中國官員孟元老可以說是史上第一位飯館評論家。他的筆錄詳細描述了北宋(960-1126)都城開封漸漸興起的飯館文化。當時開封的百萬人口中,求新好異的食客不在少數。干體力活兒的常去不起眼的小店兒吃麵條,做買賣的常光顧餃子館。據孟的筆錄記載,從1120年左右起,上夜班的還可以在夜市吃牛肚、血凍、炸豬肝和炸鵝肉。小甜水巷的許多飯店專做南方菜,這也是最早的地方菜系之一。開封人還對服務質量相當挑剔。「即便是小小的疏忽,」孟紀錄道,「也報告給飯館掌柜。於是跑堂的免不了挨一頓責罵,扣工資,甚至嚴重的時候被驅逐出門。」
至少對當代西方人而言,宋代開封的飲食業讓他們驚奇。顯然,他們沒有在其他國家看到過類似情況。北宋開封飲食是時代的精華,其中許多延續到後代,在此僅舉流傳到當代的兩例。
宋嫂魚羹現代是杭州的一款傳統名餚,並推廣在上海、北京、廣州等地,其源頭來自北宋開封。袁褧載:「舊京工伎,固多奇妙,即烹煮槃案,亦復擅名。……若南遷,湖上魚羮宋五嫂,羊肉李七兒,奶房王家,血肚羮宋小巴之類,皆當行不數者。宋五嫂,余家蒼頭嫂也,每過湖上,時進肆慰談,亦它鄉寒故也。悲夫!」北宋末年開封人宋五嫂,原來是袁家傭人,南渡後流落在杭州以賣魚羹為生,很快成為名吃,連皇家也經常購買品嘗。淳熙年間太上皇宋高宗經常在西湖遊玩,對西湖上的民間飲食「時有宣喚賜予,如宋五嫂魚羮,嘗經御賞,人所共趨,遂成富媼。」在開封時其手藝並不出名,來到杭州卻風雲際會,並得到太上皇的賞賜,遂稱名牌佳肴,因而致富。
現今北京等地的糖炒栗子久負盛名,其源頭始自北宋開封。北宋後期開封名產有「旋炒栗子」、「煼(即炒)栗」,其中以「李和煼栗」名氣最大。陸遊載道:「故都李和煼栗,名聞四方。他人百計效之,終不可及。紹興中,陳福公及錢上閤愷出使虜庭,至燕山,忽有兩人持煼栗各十裹來獻,三節人亦人得一裹,自贊曰:『李和兒也。』揮涕而去。」名聞天下的李和炒栗擁有絕技,所炒栗子的品味其他同行無論如何模仿也不能企及。李和及其家人作為能工巧匠被金人擄之燕京後,將其技術傳之當地,並一直延續後代。清代史學家趙翼記載:「今京師炒栗最佳,四方皆不能及。按宋人小說:汴京李和煼栗,名聞四方。紹興中,陳長卿及錢愷使金,至燕山,忽有人持煼栗十枚來獻,自白曰:汴京李和兒也,揮涕而去。蓋金破汴後,流轉於燕,仍以煼栗世其業耳。然則今京師炒栗,是其遺法耶。」明確指出清朝北京的炒栗傳自開封名家李和,並保持著優良傳統,與宋代開封一樣,依然為全國最好的炒栗。清人祝德麟有《糖煼栗》詩也指出:「礓砂黑似鐵,崖蜜漸漬之。和栗入翠釜,翻覆攪不疲。生熟均子母,光澤含膚肌。黃中遂通理,解脫無黏皮。誰能傳其祕?汴州李和兒。燕薊產最美,方法今未隳。」同樣認為這種大小均熟且便於剝離的技術源自北宋開封的李和。當年陸遊之所以記載下開封的李和炒栗,是因為他早年在開封曾有幸品嘗,留下有深刻的印象。其晚年在臨安作《夜食炒栗有感(漏舎待朝,朝士往往食此)》云:「齒根浮動嘆吾衰,山栗炮燔療夜飢。喚起少年京輦夢,和寧門外早朝來。」由此可見,炒栗工藝還南下傳到了杭州,成為朝廷百官早朝前的早點,引起了陸遊的回憶。
五、對傳統文化的創新與影響
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文藝方面,北宋開封的歷史影響更加巨大、更加深遠。其犖犖大者就有官瓷、皮影以及雜劇、說書等。
北宋官瓷是宋徽宗時期在東京創製的青瓷巔峰之作,代表著中國青瓷藝術的最高成就,是中國最優秀的陶瓷文化遺產。南宋葉寘《垣齋筆衡》云:「政和間,京師自置窯燒造,名曰官窯。」有學者認為,官窯瓷器「宋大觀、政和間在汴京所造。體薄色靑,有帶粉紅色者,濃淡不一,有色帶白而釉薄如紙者。大觀中,尙月白、粉青、大綠三種。有蟹爪文、紫口鐵足,蓋其胎本紫色也。然宋官窰有數種,南渡後,邵成章於修內司燒造,曰內窰,亦名官窰。其後,郊壇下別立新窰,亦曰官窰。是宋時已有舊京、修內司、郊壇下三種。唐氏秉鈞謂:舊京著時未久,當以修內司所造為上,新窰為下。當時已分差等矣。南宋餘姚秘色瓷,後人亦目之為官窰,大抵皆仿汴京遺制遞,衍遞嬗也。」汴京官瓷創造了素燒和多次上釉相結合的新工藝,使青瓷產品的質量更加精美,釉色更滋潤,釉層更豐厚,形成了紫口鐵足的外觀特徵。官瓷以古樸莊重,釉色潤美,紋片如波,色澤淡雅著稱,歷來專供皇家享用。北宋官窯歷時短暫,技術高難,產量極少,傳世品早已成為稀世珍寶,價值連城。其技術直接傳承至南宋官瓷以及餘姚秘色瓷,至現代各地仍在努力仿製,僅得其彷佛而已。北宋官瓷的產生與其說開創了青瓷的新境界,不如說傳承了高雅,提高了人們的審美水平。
宋代開封是最早的市民城市,正式蹬上歷史舞台的市民階層隨即產生了市民文藝,開啟了我國文學藝術的新紀元。開封是市井文明的淵藪。
影戲作為一種商業的藝術形式起源於唐,原先一直用白紙雕制人物形象,單調且脆弱。至北宋開封改善為羊皮影具,即經久耐用、便於傳承,又便於塗飾彩色,使黑白影戲升級為彩色皮影,藝術魅力大為增強。南宋吳自牧載:「更有弄影戲者,元汴京初以素紙雕簇,自後人巧工精,以羊皮雕形,用以彩色妝飾,不致損壞。」也是在開封真正形成一種獨立的藝術形式,當時開封有許多專業的影戲班子和戲迷:「仁宗時,市人有能談三國事者,或采其說,加緣飾作影人,始為魏、吳、蜀三分戰爭之像。」也即可以用皮影表現長篇的歷史劇,戲迷因而產生:「京師有富家子,少孤,專財,群無賴百方誘導之。而此子甚好看弄影戲,每弄至斬關羽,輒為之泣下,囑弄者且緩之。一日弄者曰:『關聖古猛將,今斬之,其鬼或能祟,請既斬而祭之。』此子聞甚喜,弄者乃求酒肉之費。此子出銀器數十,至日斬罷,大陳飲食如祭者,群無賴聚享之。乃白此子,請遂散此器,此子不敢逆,於是共分焉。」足見影戲連本劇的誘惑力。到了重大節日,官方則在各坊巷路口普遍設置影戲棚子,以招徠、安置擠丟的兒童:「每一坊巷口,無樂棚去處,多設小影戲棚子,以防本坊遊人小兒相失,以引聚之。」由此大大普及並發展了皮影藝術。北宋滅亡後,皮影隨著南下的朝廷、流民傳播到南方各地,得到普及與大發展。另一部分皮影藝人則被金兵擄掠到北方,如靖康二年(1127年)正月二十五日,「金人來索御前祗候方脈醫人、教坊樂人、內侍官四十五人……雜劇、說話、弄影戲、小說、嘌唱、弄傀儡、打筋斗、彈箏、琵琶、吹笙等藝人一百五十餘家,令開封府押赴軍前。」其中就有影戲藝人團體。他們成為北方皮影的傳播源頭,並逐漸形成各地的地方特徵。
宋金兩代是我國戲曲的形成時期,宋雜劇是宋代各種歌舞、雜戲的統稱,也是中國戲曲的最早形式。最為典型的是雜扮,以劇情簡單,逗人喜笑著稱,為雜劇之散段。其源頭有二,均離不開東京開封這一城市。一是宮廷優伶表演的政治色彩濃郁的喜劇小品:「俳優侏儒,固伎之最下且賤者,然亦能因戲語而箴諷時政,有合於古矇誦工諫之義,世目為雜劇者是已。」王國維《宋元戲曲史》第二章《宋之滑稽戲》所列舉北宋事例16則,全是宮廷優伶作品,因此說必定形成完善於京師開封。二是民間雜扮,內容基本是市民眼光嘲笑農民:「又有雜扮,或曰『雜班』,又名『紐元子』,又謂之『拔和』,即雜劇之後散段也。頃在汴京時,村落野夫,罕得入城,遂撰此端。多是借裝為山東、河北村叟,以資笑談。」雜扮的特點是醜化農民,表演市民眼中的鄉野農民之拙樸,也即雜扮是市民文藝的一種,起源於最早的市民城市宋代汴京。這一藝術形式由宮廷走向民間:開封東角樓「街南桑家瓦子,近北則中瓦,次里瓦,其中大小勾欄五十餘座。內中瓦子蓮花棚、牡丹棚;里瓦子夜叉棚、象棚最大,可容數千人。自丁先現、王糰子、張七聖輩,後來可有人於此作場。」其中丁仙是宋代最著名的戲劇藝人即宮廷優伶,在北宋中後期長期擔任教坊使數十年,後在開封瓦子象棚中從事商業演出,帶動了民間戲劇的發展。至少在宋徽宗時的開封,就有大型連本戲演出:「構肆樂人自過七夕,便般《目蓮救母》雜劇,直至十五日止,觀者倍增。」連接七八日的大戲,場次、情節之繁複可想而知。「中國戲劇史的嶄新篇章是從宋代雜劇開始的。」汴京醞釀成的宋雜劇,開啟了元、明、清雜戲及現代戲劇的先河。
再看另一源頭諸宮調。諸宮調是大型說唱文學,由多種宮調組合成—個完整的長曲,為後世戲曲音樂開闢了道路,也是戲劇的源頭之一,北宋已用諸宮調的曲調來演唱宋雜劇。宋人記載,是澤州人「孔三傳者,首創諸宮調古傳,士大夫皆能誦之。」地點正是開封,吳自牧言:「說唱諸宮調,昨汴京有孔三傳編成傳奇靈怪,入曲說唱。」耐得翁也指出:「諸宮調本京師孔三傳編撰傳奇靈怪,入曲說唱。」時間是宋徽宗時期:孟元老載崇寧、大觀以來在京瓦肆伎藝中,就有「孔三傳耍秀才諸宮調」。說唱諸宮調至元代漸趨衰落,但其曲調等重要藝術手段,都為北方元雜劇所吸收。
與戲劇產生相配套的是固定的民間大型劇場湧現。此即瓦子勾欄,最早在宋代開封誕生。瓦子(又稱瓦舍)是綜合性的娛樂場所,其中以勾欄(又稱勾肆)為主,包括飲食、占卜、賭博、買葯、喝故衣、剃剪紙、畫令曲等商業、藝術活動。遊客觀眾來去自由,來時彙集一起,有如瓦合;離去散布四方,有如瓦解,因而稱之謂瓦子。開封城內外,至少遍布著9處瓦子,即《東京夢華錄》中提到的東角樓桑家瓦子、近北的中瓦、里瓦、舊曹門外朱家橋瓦子、大內西邊的州西瓦子、州西梁門外瓦子、宋門外瓦子、保康門瓦子、舊封丘門外斜街北瓦子。南宋初,瓦子隨南遷的宋政府一起傳入杭州:「杭城紹興間駐蹕於此,殿岩楊和王因軍士多西北人,是以城內外創立瓦舍,招集妓樂,以為軍卒暇日娛戲之地。」後來擴張為17處。瓦子中的勾欄,即用欄杆、幕幛等物封閉的劇場。各瓦子中的勾欄數目多少不一,開封的桑家瓦子、中瓦、里瓦3處,內有大大小小的勾欄50餘座。勾欄以棚為號,各有獨具特色的名稱,如「中瓦子蓮花棚、牡丹棚、里瓦子夜叉棚、象棚最大,可容數千人。」居然可容納數千名觀眾,其演出時的熱烈場面可想而知。中國戲劇、小說等市民文藝就是在這裡孕育的。
宋元話本崛起於北宋開封,成為白話小說的源頭。古代說書講故事的「說話」起源很早,但真正成為一種獨立的藝術形式並職業化、普及化,則是在宋代開封,其土壤正是東京獨特的瓦子勾欄。北宋後期開封的瓦肆伎藝,關於說話的諸如:「孫寬、孫十五、曾無黨、高恕、李孝詳,講史。李慥、楊中立、張十一、徐明、趙世亨、賈九,小說。……張山人說諢話。……孫三神鬼,霍四究說三分,尹常賣五代史」。話本就是說話人說話的底本,主要包括講史和小說兩大類。如魯迅所說:「總之,宋人之『說話』的影響是非常之大,後來的小說,十分之九是本於話本的。」有學者稱作是「『市井細民』的文學革命」。在文學史上大放異彩的元明清白話歷史小說,主要就是在宋代話本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水滸傳》﹑《三國志演義》﹑《西遊記》等文學名著都是宋元話本發展的產物。如大約成書於北宋中後期的《大唐三藏取經詩話》,是《西遊記》的雛型;北宋有專說「三分」即專門說三國故事的藝人﹐其話本《三分事略》和《三國志平話》當為《三國演義》的藍本;《大宋宣和遺事》則是《水滸傳》的先聲。至於以東京為故事發生場景,以東京人事為題材的宋元「東京話本」,就有16篇,「在文學史上又有著重要的文學價值。」反映以開封為中心的北宋故事《七俠五義》,自清末光緒年間盛行於世,改編者是清末著名學者、文學家俞樾,他記述道:「前年從潘伯寅尚書處借得《三俠五義平話》,戲為改定,易其名曰《七俠五義》,今滬上已排印成書,盛行於時矣。淘真亦作陶真,乃平話小說之類,宋時有此名目,汴京舊俗也。」這部小說不但內容是以開封為中心的北宋故事,連其形式也是出自開封。小說在宋代開封走向平民化,其影響力大大強化,開闢了中國文學發展的新格局。
鳴謝《古都開封》提供支持!
圖片來源 :皇風浩蕩
本期主編 : 小 細 腿
推薦閱讀:
※真正的傾世皇妃:歷史上的花蕊夫人- 每日頭條
※非常傷感的 20 句傷感的句子說說心情-今日頭條
※古墓里的八大神秘機關暗器 你知道幾個?-今日頭條
※漲知識啦!原來柳州有這麼多舊貨市場!-頭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