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五穀雜糧如何煮出養生粥

  五穀芳香的五穀雜糧如何煮出養生粥  清代著名文學家和烹飪學家袁枚在《隨園食單》中指出:「見水不見米,非粥也;見米不見水,非粥也。必使水米融合,柔膩如一,而後謂之粥。」可見,要想熬出一鍋稀稠適度、米糯湯黏、美味可口的粥膳,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我們在製作粥時,一定要掌握以下的要領及其注意事項。  首先要說煮好粥的前提條件是什麼?  在煮粥之前,我們先給大家介紹一下如何做好準備工作,即煮好粥的幾個前提條件:  一、 選好原料  歷代養生家、醫學家多舉粳米為煮粥佳品。如《隨息居飲食譜》中說:「粳米甘平,宜煮粥食。」《醫藥六書?藥性總義》中也說:「粳米粥為資生化膏神丹,糯米粥為溫養胃氣妙品。」《粥譜》中認為,若用粳米制粥,「以香稻為最,晚稻性軟,亦可取;早稻次之,陳廩米則欠膩滑矣」。煮粥原料的質量好壞,對粥的質量起著決定作用。我們在製作粥膳是應選用好的、新的原料。對於秋谷的選擇,應現吃現舂,這樣才能香氣十足。這是因為新米富有膠質,具有黏性,煮出來的粥色白、滑嫩起膠、芳香可口;而陳米因缺乏膠質、煮出來的粥不夠「綿」,味道也不夠純正。  二、 辯好水質  煮粥需要用大量的水,所以水的質量好壞,也直接影響粥的好壞。《粥譜》強調,煮粥要選用活水,即長流水,活水比池沼之水即死水熬出來的粥香;井水應於早晨三五點鐘時汲取為佳;初春之雨水較梅雨季節之雨、夏秋季之淫雨為好;雪水以臘月為佳,春雪則不堪用。《素食說略》中認為,「煮粥以泉水為上。」現在,人們一般選用自來水煮粥即可。當然,有井水、泉水的地區,用這些活水煮粥效果會更佳。  三、 用好火候  煮粥時的火候掌握也是非常關鍵的。《粥譜》中說:「煮粥以成糜為度,大候未到,氣味不足,火候太過,氣味遂減。」現在人們煮粥時,一般是先用旺火燒水,後用小火煮粥。不過,有一點需要注意的是,煮粥時要講究一氣煮成,不能中途間斷或加冷水,否則粥味不濃、不香。  四、 如何煮好粥  製作粥膳雖然比較簡單,但也要採用科學配方和熬煮方法,這樣才能熬出美味的粥來。下面我們向大家介紹如何科學地來煮粥?  (1) 如何用米煮粥  煮米粥前應先將米洗凈瀝干,再伴入適量的花生油、鹽。如果不加入鹽或花生油,則粥較為清淡。米和水的比例一般為1:10左右。水多則粥較稀,水少則粥較稠。將清水煮沸,然後下米。開始時用旺火煮,米粒熟透即改小火。火力以保持粥面微沸不停為宜。下米後,由水沸時開始大約煮45分鐘左右,加入適量的調料,這樣煮出來的米粥一定會鮮美無比。  (2) 如何用豆煮粥  豆類一般比較堅硬,不易煮爛,熬豆粥時常常出現米熟豆不爛的情況。因此,在這裡,我們給大家介紹一種常用的熬豆粥的方法:一是鍋中加水燒沸(水量以沒豆子一指為準),倒入洗凈的豆子熬煮;當水將要熬干時,再兌入沸水,蓋嚴,煮10分鐘左右;待水再沸時,撈出水面上的豆皮,接著熬10分鐘左右;等到豆將開花時加入洗凈的米,燒開後,用小火熬,直至粥黏稠軟爛。  (3) 生滾粥  生滾粥的做法一般是先煲豬骨湯,再用湯來煲粥。待粥煲好後,使其在鍋內保持微沸狀態,然後投入燉制好的新鮮魚肉、豬肉、牛肉、魚片、豬肝等肉料放入粥中,旺火煮沸,即沸即吃。此粥味鮮肉滑、富有營養。喜歡吃蔥姜者,可以在粥滾開時放少許薑絲、蔥花,這樣吃起來味道會更可口。  五、 煮粥時的注意事項  一、是要注意淘洗煮粥用料時不要太用力。穀類外層的營養成分要比裡層更多,豆粒的外層中含有大量的維生素B和礦物質,可溶化在水裡。因此,在淘洗時不要太用力,也不要把它們長時間地浸泡在水裡或用熱水掏洗。一般我們只要把沙子等雜質挑選出來,然後淘洗兩遍即可。  二、是要注意水燒開後再下米。《素食說略》中指出,「水先燒開,然後下米,則水米易於融合。」如果米與水同時下鍋,當水煮沸時,米粒的表層會生成糊狀物,其黏稠力很大,不僅容易糊鍋,而且不利於熱力傳遞,這樣米粒便不易煮爛,而且煮熟需用的時間也較長。如果煮粥時水燒開後再下米,則米粒從裡到外都容易煮爛,既可節約燃料和煮粥的時間,又可以預防粥糊鍋底,而且煮出的粥水米融合,其味也非常香甜可口。  三、是煮粥時不宜放鹼。放鹼(蘇打)會造成粥里的營養成分損失,因為營養成分中的維生素B1、維生素B2、維生素C等都是喜酸怕鹼的。尤其是維生素B2,在粳米和麵粉中最多。曾有人做過試驗,在每400克粳米里加10克鹼熬煮成粥,大約有50%維生素B2會遭到破壞。  四、是粥沸後撇掉浮沫。在粥開鍋以後一般會有一層沫浮出,這時,應當將浮沫撇出去。這是因為浮沫中常混雜著皮糠、細沙等東西,將其撇後可使粥更潔凈鮮美,而且還可以防止米湯外溢,臟鍋滅火。-------共享佚名作者的文章!


推薦閱讀:

19種五穀雜糧的養生功效!好不容易找齊的
最全的雜糧補益表,排毒清垃圾,減肥同步養生,收好不謝!
多吃五穀雜糧 有助抗癌防中風
關於「五穀雜糧」,原來100%的人都吃錯了!
五穀雜糧的簡易製作

TAG:養生 | 雜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