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與沃霍爾:吃什麼葯才能成就藝術大師?

【老調重彈。修訂了一些小細節。特此說明。】

王羲之與安迪·沃霍爾有哪些共同點?

其一,他們都是藝術家,而且都是在其在世的時候就已經有了極高的聲譽。

其二,他們都身處「主流階層」。尤其是王羲之,帶著「琅琊王氏」的身世光環,在當年門閥士族的政治背景下自出生就具備了無可比擬的競爭優勢。而沃霍爾,則是在27歲時就以頂級插畫家的身份成為紐約廣告界和時尚雜誌界的寵兒,年薪超過10萬美元(1956年的10萬美元!)。但是這二位爺雖然都身處精英階層,卻都很不把當時的「主流價值觀」當一回事。這節暫且按下不表。

其三,他們都「嗑藥」!


王羲之的嗑藥史

王羲之所服食的「寒食散」(又名「五石散」)實在大名鼎鼎。一般以為,「娛樂性」服食的風氣肇始於後漢三國的大帥哥何晏(字平書) 。

「近世尚書何晏,耽好聲色,始服此葯,心加開朗,體力轉強。京師翕然,傳以相授,歷歲之困,皆不終朝而愈。」(隋 巢元方《諸病源候總論·寒食散發候篇》)

到了兩晉南北朝,服食已經成為皇帝王公和門閥士族趨之若鶩的流行風尚。王羲之本來就是天師道的信徒(當時琅琊王氏、陳郡謝氏、高平郗氏等高門大族都信仰天師道),對符咒煉丹一類方術非但好奇而且身體力行,更是毫無懸念地成了五石散的鐵杆擁躉。

「羲之雅好服食養性,不樂在京師,初渡浙江,便有終焉之志。」「羲之既去官,與東土人士盡山水之游,弋釣為娛。又與道士許邁共修服食,採藥石不遠千里,遍游東中諸郡,窮諸名山,泛滄海,嘆曰:我卒當以樂死。」 (《晉書 卷八十 王羲之傳》)

服食的好處,總結來說可能是以下四點:

首先,是何晏著名的廣告詞「服五石散,非唯治病,亦覺神明開朗。」( 《世說新語 言語第二》)結合其他的文獻材料,這裡的「神明開朗」可大致理解為精神健旺、思維迅捷。 這對於當時大量針鋒相對的「玄談」顯然是大有好處的。

其次,是身手矯健、反應靈敏。王羲之自己就說「服足下五色石膏散,身輕,行動如飛也。」(《全晉文 卷二十六 王羲之帖》)別人看到王羲之,也是驚嘆其「飄如游雲,矯若驚龍。」(《世說新語 容止第十四》)

第三,是服食帶來的美容效果。何晏自己就是五石散美容的最佳代言人。「何平叔美姿儀,面至白,魏明帝疑其傅粉;正夏月,與熱湯餅。既噉,大汗出,以朱衣自拭,色轉皎然。」(《世說新語 容止第十四》 )

第四,服食對性能力的提升作用。魏晉之際方術興盛,而房中術亦是方術中的重要一支。蘇軾指出「世有食鍾乳,烏喙而縱酒色以求長年者,蓋始於何晏。晏少而富貴,故服寒食散以濟其欲。」( 《資治通鑒 晉紀》三十七胡三省注引蘇軾)五石散,特別是其中的成分石鐘乳,從漢魏到隋唐一直被以為非常有效的春藥驗方。

然而,即便是當時的人也很清楚服食的副作用。相比較之下最無傷大雅也是看起來最有型格的,可能就是「行散」。魯迅先生有過生動描述:

「吃了之後不能休息,非走路不可,因走路才能『散發』,所以走路名曰『行散』……」「吃了散之後,衣服要脫掉,用冷水澆身;吃冷東西;飲熱酒。…… 因為皮肉發燒之故,不能穿窄衣。為預防皮膚被衣服擦傷,就非穿寬大的衣服不可。現在有許多人以為晉人輕裘緩帶,寬衣,在當時是人們高逸的表現,其實不知他們是吃藥的緣故…… 還有,吃藥之後,因皮膚易於磨破,穿鞋也不方便,故不穿鞋襪而穿屐。所以我們看晉人的畫像或那時的文章,見他衣服寬大,不鞋而屐,以為他一定是很舒服,很飄逸的了,其實他心裡都是很苦的。」(《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葯及酒之關係》 )

王羲之大展其名士風範的出場秀,可能就是「東床坦腹」。「時太尉郗鑒使門生求女婿於導,導令就東廂遍觀子弟。門生歸,謂鑒曰:『王氏諸少並佳,然聞信至,咸自矜持。惟一人在東床坦腹食,獨若不聞』。鑒曰:『正此佳婿邪!』訪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世說新語 雅量第六》)現在看起來,王羲之的行為很可能是服藥以後的燥熱反應所致。

圖一 王羲之東床坦腹圖。徐樂樂作品

而嚴重得多的,是長期服食帶來的一系列毒副作用。何晏到了後來已完全沒有萬人迷的風采,而變成一具活骷髏。「魂不守宅,血不華色,精爽煙浮,容若槁木,謂之鬼幽。」(《三國志·魏志·管輅傳》)另一位服食先鋒,西晉醫學家皇甫謐描述自己的痛苦:「……又服寒食葯,違錯節度,辛苦荼毒,於今七年。隆冬裸袒食冰,當暑煩悶,加以咳逆,或若溫瘧,或類傷寒,浮氣流腫,四支酸重,於今困劣……」(《晉書·皇甫謐傳》)

而王羲之,到了中晚年,他的書信中極多描寫其痛苦不堪的身體狀態,諸如頭痛、目痛、心痛、腹痛、腹瀉、厭食、羸乏,不一而足。 試舉數例:

  • (中冷)「不審,尊體比復何如?遲復奉告。羲之中冷無賴,尋復白。羲之白。」(《何如貼》,見《全晉文 卷二二 王羲之雜帖》)

  • 圖二 王羲之 《何如帖》 唐摹本

  • (頭痛)「……追傷切割,心不能自勝,奈何奈何。昨反想至,向來快雨。想君佳,方得此雨為佳,深為欣喜。信既乏劣,又頭痛甚。無(闕)力不一一……」(《右軍書記》)

  • (心痛)「冬中感懷深,始欲寒。足下常疾何如?不得近問,邑邑。吾故苦心痛,不得食,經日甚為虛頓。力及不具。王羲之白。」(《漢魏六朝百三家集 卷五九 晉王羲之集》)

  • (腎病)「數日雨冷,腎氣?腰,復嗽動靜遇風緊。」(《漢魏六朝百三家集 卷五九 晉王羲之集》)

  • 五石散究竟為何物?何以毒性如此而又能吸引五百多年裡的精英階層前赴後繼?

    根據余嘉錫先生的研究,五石散主要是由漢朝名醫張仲景的「侯氏黑散」和「紫石寒石散」合二為一,成為唐代藥王孫思邈《千金翼方》中記錄的「五石更生散」。(余嘉錫《寒食散考》)。將這幾種方子都抄錄如下,供學有餘力的同學自行DIY。

  • 張仲景「紫石寒食散方」:「治傷寒令愈不復」,包括:紫石英、白石英、赤石脂、鍾乳、栝萎根、防風、桔梗、文蛤、鬼臼、太一餘糧、乾薑、附子、桂枝。(《金匱要略 卷下 雜療方》)

  • 「侯氏黑散」:「治大風,四肢煩重,心中寒惡不足者」,包括菊花、白朮、細辛、茯苓、牡蠣、桔梗、防風、人蔘、礬石 、黃芪、當歸、乾薑、芎?、桂枝。(《金匱要略 卷上 中風歷節脈證並治第五》)

  • 孫思邈「五石更生散方」:「治男子五癆七傷,虛羸著床」,包括十三味:紫石英、白石英、赤石脂、鍾乳、石硫磺、海蛤、防風、栝萎、白朮、人蔘、桔梗、乾薑、桂心、附子。(《千金翼方》卷二三 ) 孫思邈在本方後面註明「方出何侯」,應該就是指的何晏。從孫思邈開始,「紫石英、白石英、赤石脂、鍾乳、石硫磺 」成為了五石散的標配。

  • 圖三 孫思邈 《千金翼方》清刻本

    上世紀80年代,化學史家王奎克先生研究指出:首先,孫思邈(可能出於善意)有意將「礬石 」換成了毒性相對較小的「石硫磺」。其次,「礬石 」當為「礜石」之誤。礜石,又名砷黃鐵礦,主要成分是砷硫化鐵(FeAsS),其中砷含量達到46%。因此,王奎克的判斷是,折磨王羲之和一眾服食發燒友的是慢性砷中毒。這樣一來,服散之後要行散、不能穿新衣服等等行為就容易解釋了。砷中毒可以引起明顯的皮膚潰瘍,皮膚感覺特別敏感、疼痛,無法穿衣服。服散的人,相當部分死於皮膚潰瘍後導致的細菌感染。 (王奎克 《五石散新考》)

    然而,現代「毒品」定義中的兩個關鍵詞是「生理傷害」和「依賴性」。五石散的「生理傷害」成立。但從張仲景和孫思邈的方子來看,似乎沒有哪個成分足以造成五石散強烈的依賴性,從而成為「毒品」。 如果僅僅依靠「神明開朗」的功效卻有觸目驚心的毒副作用,五石散能夠風行數百年多少有些說不通了。

    造成依賴性的究竟是什麼成分?既然在張、孫二位提供的主料中找不到,因此只能懷疑是五石散中加入的其他各色「佐料」了。

    我的懷疑並非空穴來風。查古文獻得知,古代「五石散」(或類似的藥物)有記載的並非只有張、孫的版本。目前查到的另一個版本出自東晉活神仙葛洪:「五石者,丹砂、雄黃、白礜、曾青、慈石也。一石輒五轉而各成五色,五石而二十五色,色各一兩,而異器盛之。欲起死人,未滿三日者,取青丹一刀圭和水,以浴死人,又以一刀圭發其口內之,死人立生也。」( 葛洪 《抱朴子 卷四 金丹》)。葛神仙提供的配方與孫思邈版頗為不同,而且這神物已經不僅僅能夠強身養顏,而是可以起死回生了。

    另一個旁證,是來自王羲之自己。王羲之在致好友益州刺史周撫的一封信中說,「得足下旃罽、胡桃葯二種,知足下至戎鹽,乃要也,是服食所須……」(王羲之《旃罽胡桃帖》,見《十七帖》)信中提到的「旃罽」為氈、毯一類毛織品,「胡桃」即核桃。「戎鹽」別名胡鹽,禿登鹽、陰土鹽等,產於青海、甘肅、四川等地,為鹵化物類礦物石鹽的結晶。王羲之說「旃罽、胡桃……戎鹽……乃要也,是服食所須」,可是這三味亦不在張仲景或者孫思邈的方子內。可見,王羲之(恐怕當時許多的士族精英都是如此)是很有興趣和膽識去嘗試張仲景標準配方以外的各種「靈丹妙藥」的。

    圖四 王羲之《旃罽胡桃帖》,見諸《十七帖》,三井本

    根據對於中樞神經系統的作用方式,「娛樂性藥物」可大致分為四類:鎮靜劑、興奮劑、致幻劑與身份模糊的大麻(據「維基百科」)。參照服用五石散後的表現:精神健旺、思維迅捷、身手矯健、反應靈敏等等,這似乎應該是一種興奮劑。好在目前發現的用於製造毒品的原材料種類並不太多,我們一個個來看看:

    首先,罌粟的嫌疑可以排除。罌粟原產地是西亞地區,一直要到唐朝時,才作為貢品進入中國。而大規模的引種和服用是要到明清以後。因此罌粟似不可能成為晉人配置五石散的佐料。

    其次,看看大麻。大麻的原產地是南亞和中亞,在中國也有數千多年的種植歷史。在《本草經》中,就記載有麻蕡(大麻的幼嫩果穗)「味辛平。主治七傷,利五藏,下血寒氣,多食令人見鬼狂走……」(《神農本草經 米穀部上品》)。然而對比吸食大麻後的表現,在獲得「輕鬆愉快」、「對顏色、聲音反應敏感」等等美好感覺的同時,亦普遍有「動作反應遲緩,運動協調能力下降」的癥狀(「Young Minds 研究報告」,2006)。這與服用五石散後的「身輕行動如飛」很矛盾。由此看來大麻的嫌疑好像不大。

    第三個有嫌疑的是古柯。據說相當長一段時期內秘魯約有90%的成年男子習慣於咀嚼古柯葉,以減輕飢餓感和疲勞感。古柯葉中可提取一種著名的興奮劑「古柯鹼」(另一個更有名的名字是「可卡因」)。服用古柯鹼後的反應與「五石散」頗有近似之處。「在吸食少量的情況下(最多 100mg),可卡因通常會使吸食者感到欣快、精力充沛、健談和心理警覺,對視覺、聲音和接觸特別敏感。它還可以暫時地降低對食物和睡眠的需要。」 「大量吸食(數百毫克或更多)……會遇到顫抖、眩暈、肌肉痙攣、妄想症…… 濫用可卡因的長期影響:暴躁易怒、情緒不穩、坐立不安、妄想症、視聽幻覺…… 」(引自「Narconon毒品康復計劃")。然而,古柯樹原產南美安第斯山脈,古柯鹼進入中國最早也是十九世紀後半葉的事情,古柯似乎又與魏晉名士沒多大關係……

    峰迴路轉,在中國多個省份(浙江、福建、江西、湖南、雲南和貴州等)發現了南美古柯的親戚 — 原生的「東方古柯」( 古柯科、古柯屬、東方古柯種),又名滇緬古柯、細葉接骨丹、貓脷木、木豇豆。東方古柯的葉子中同樣可以提制出古柯鹼。浙江福建江西等地都包括在王羲之到過,「採藥石不遠千里,遍游東中諸郡」的地方,因此東方古柯作為佐料入五石散似乎不是完全沒有可能。但疑問是查找了一些漢晉隋唐之際的主要醫書,尚沒有發現東方古柯的蹤影。考慮到五石散在五百多年間顯赫的影響力,其中一味重要配方在著錄中完全不見蹤影似乎也牽強。

    且慢,還有一個重要的嫌疑 - 麻黃。麻黃在中國是一味源遠流長的中藥,在漢代已有著錄:「麻黃 — 味苦,溫、微溫,無毒。主治中風傷寒頭痛,溫瘧,發表出汗,去邪熱氣,止咳逆上氣,除寒熱,破症堅積聚。五臟邪氣緩急,風脅痛,治乳余疾,止好唾,通腠理,疏傷寒頭疼,解肌,泄邪惡氣,消赤黑斑毒……」(《神農本草經 卷四 草木中品》)

    圖五 野生麻黃

    麻黃的莖部含有豐富的生物鹼 — 「麻黃鹼」。麻黃鹼是一種中樞神經興奮劑,可直接激動腎上腺素受體。少量服用麻黃鹼能「提高興奮感,集中精力並提高身體活躍程度,降低睡意」。大量長期使用「可引起震顫、焦慮、失眠、頭痛、心悸、發熱感、出汗等不良反應」。這些反應也都和服用五石散後的癥狀相合。從麻黃提取麻黃鹼並不需要什麼高科技。魏晉時代煉丹盛行,當時的煉丹技術要提取個麻黃鹼已經完全不在話下。 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水煎蒸餾法,這在廚房裡就可以完成。(再說下去就有傳播制毒之嫌,趕緊打住。)

    1893年,日本化學家長井長義用麻黃鹼成功合成另外一個厲害角色「甲基苯丙胺」或者「甲基安非他命」。結晶狀的甲基苯丙胺有一個更加性感響亮的名字 — 「冰毒」。


    安迪沃霍爾的嗑藥史

    二戰後不多久,美蘇即進入冷戰狀態。這時的美國,一方面是充斥著高昂的「愛國主義」、「美國夢」、「反共」等口號的主流價值觀,而另一方面反主流文化運動亦在悄然興起。五十年代誕生了「垮掉的一代」(Beat Generation)。一群出身良好和受過精英教育的公子哥,如金斯堡(哥倫比亞大學)、凱魯亞克(哥倫比亞大學)、伯羅斯(哈佛大學)等等,也積极參与吸毒、鬥毆、行騙、盜竊,同時寫下大量的詩和小說,形成了戰後第一個反主流文化運動的高峰。到了六十年代,愈加活躍的一代 — 「嬉皮士」(Hippie)登上舞台,更積極地批判中產階級價值觀。嬉皮士的典型標籤包括:長頭髮、大鬍子、鮮艷的衣服、性自由、民權、反戰、反性別歧視、搖滾樂、毒品……

    圖六 六十年代的嬉皮士

    安迪·沃霍爾並不是個憤世嫉俗的嬉皮士。與之相反,他完全可被作為一個「美國夢」的代表。出生在匹茲堡一個貧困的東歐移民家庭,沃霍爾依靠自己的天才和勤奮打出一片天下。早在1952年,作為商業插畫師的24歲沃霍爾的年薪已經超過二萬五千美元。這在當時已經是個了不起的大數字!到了1954年沃霍爾年薪超過5萬美元, 而1956年(28歲)更是突破了十萬美元!沃霍爾已經是紐約(可能亦是全美國)最炙手可熱的商業畫家和設計師。

    圖七安迪·沃霍爾 「鞋」 四種。1955年。對鞋(和腳)的熱愛貫穿了沃霍爾的一生

    雖然已躋身紐約的「成功人士」,沃霍爾非但不排斥嬉皮士文化,甚至他於1963年建立的工作室「工廠」(Factory),還在以後的數年時間內逐漸成為了紐約亞文化圈的藝術家聚集的聖地。這裡彙集了諸如盧·里德、米克·賈格爾、彼得·方達、丹尼斯·霍珀等大群才華橫溢但又桀驁不馴的樂手、演員和藝術家。對於各種「娛樂性藥物」,當時的環境和風氣對於此相當寬容,尤其是在這個圈子裡。從各種傳記資料里,我們得知沃霍爾嘗試過大麻、可卡因、LSD等多種藥物。但同時,不同於其周圍人群里許多耽於藥物不可自拔的癮君子,沃霍爾始終對藥物還是相對比較節制的。

    和盧·里德一起的地下絲絨樂團另一個核心人物約翰·凱爾在他的自傳中對這一段生活有生動記述:

    「我們抽大麻、吃LSD和其他藥丸。現在,用小袋子裝的海洛因也加入了這份菜單之中…… (我們)跟著安迪(沃霍爾)穿梭在在各式各樣的雞尾酒會、藝展開幕、晚餐聚會、派對、俱樂部、戲院、電影演出等等。…… 我們並不常參加那種闖入別人家裡的派對,但安迪的同夥還真都不是泛泛之輩。不久,我們也跟著他們闖入別人的房子,然後我們會在浴室里找葯來吃,或者在衣櫃里拿不要錢的衣服來穿…… 」(約翰·凱爾自傳《What"s Welsh For Zen》)

    1961年沃霍爾開始公開展出其波普風格的畫作。其早期的波普畫作雖然引入了如金寶湯罐、可樂瓶子、美鈔等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題材,但是其表現手法和形式還是相對傳統。

    圖八安迪·沃霍爾 「32個金寶湯罐子」。1962年。這是沃霍爾作為波普畫家展露頭角的作品

    而到了1962/63年以後,安迪沃霍爾的畫風大變。艷麗奇詭的顏色組合成了沃霍爾的招牌。雖然並沒有明確的證據顯示這種變化和LSD是否有直接的關係。但這是相當值得注意和懷疑的。

    圖九安迪·沃霍爾 「瑪麗蓮·夢露」。1963年

    LSD的全名是「D-麥角酸二乙胺(Lysergic acid diethylamide)」,又叫「麥角二乙醯胺」。這是一種瑞士化學家艾伯特·霍夫曼博士在1938年合成的一種迷幻劑。在50年代,LSD被嘗試用於精神疾病的治療。 到了60年代嬉皮士的階段,LSD幾乎超越了大麻成為娛樂藥物圈裡的新寵兒。

    「用彩筆勾勒出你泛舟的樣子,橘樹林上籠罩著果醬色的天空

    有人呼喚你 你從容應答,那個雙眸如萬花筒般的女孩

    繽紛的黃綠色玻璃紙花,在你頭頂翩翩飛舞

    尋找那眼中充滿陽光的女孩,可她就此離去

    綴滿鑽石天空下的露西,綴滿鑽石天空下的露西,綴滿鑽石天空下的露西

    …… 」

    (披頭士樂隊 「綴滿鑽石天空下的露西 Lucy in the sky with diamonds」)

    上面的這首色彩繽紛的歌曲,就是當時如日中天的約翰·列儂和他的搭檔保羅·麥卡特尼在1967年的專輯《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中的一首,被公認為LSD的讚歌(Lucy/ Sky/ Diamonds的首字母)。雖然列儂一口咬定這只是一個巧合,BBC還是封禁了這首歌。直到2004年的一次訪談中,麥特卡尼終於承認這首歌就是關於LSD的。

    有趣的是,幾乎所有的LSD服用體驗報告中都提到了服藥後出現的強烈視幻覺 - 包括令人驚異的顏色、線條和形狀的變幻等等。這也是為什麼視覺藝術家特別熱衷於這個藥物的一個重要原因。

    「……此時,漸漸地,我開始能享受在閉目時仍有遺留的不尋常的顏色和形狀的變幻,萬花筒樣奇妙的影像在我前面迸發、交替、變異,在圓圈和螺旋中張開,然後關合,在彩色的噴泉中爆發,在不斷的變化中重組合和混雜。特別奇妙的是,每一個聽覺,如門把手或路過車輛的聲音都轉變成視覺。每一個聲音都產生出栩栩如生的變化的形像,並有其自身一貫的形狀和顏色……」(艾伯特·霍夫曼 《LSD:我那惹是生非的孩子》)

    「…… 抬頭望天,夜空中閃爍的火紅色漸漸融入令人窒息的絢爛組合,我從沒見過,也無法想像。很多顏色都是光譜上沒有的,那些色彩不是靜止不動的,它們肆意流淌。我的視線里全是一塊塊令人難以相信的迷亂的拼圖,複製任何一塊轉瞬即逝的碎片都要花上一年的時間,前提是有人真的能複製出同樣光彩奪目的顏色來…… 」(奧利弗· 薩克斯 《幻覺:誰在捉弄我們的大腦?》)

    「…… 大概在第二半劑服下不久,似乎到了一個美麗光明世界。一切房屋街道皆如水晶,光明、透澈又含著許多彩色珠寶…… 我看他周身罩著一種微紅色之霧,他太太則較暗……」(汪少倫 《多重宇宙與人生》 )

    圖十安迪·沃霍爾 「花」。1970年

    LSD具體的致幻機理還沒有100%搞清楚。根據神經心理藥物學的研究,LSD會導致視覺區域神經元狀態紊亂。而LSD另外一個神奇的功用,是「能夠降低病人的心理防禦機制,讓其內心壓抑的意識和衝突順利地呈現出來」(Cohen,「1965年LSD研討會報告」)。 由於這種功效,從二戰後期開始,美軍情報部門(後來改組為中央情報局)就試驗著把LSD作為「招供葯」用於犯人審訊。而對藝術家來說,這意味著更為無拘束和奔放的表達。

    從50年代開始,精神醫學家就開始研究LSD對於藝術家創作的影響。一個著名的實驗是讓藝術家在服用LSD後不同的時間段畫下自己的自畫像(Oscar Janiger在1954年的實驗)。這個實驗被後來的醫學家和藝術家多次重複。這裡是近年的一次實驗結果(參見http://aplus.com/a/drawing-self-portraits-on-lsd-trip?)。從畫面看,LSD確實有化平庸為神奇之功。

    圖十一 藝術家在服用LSD後的不同時間的自畫像

    而沃霍爾使用時間更長、對他的精神和身體狀態影響最大的是另外一種藥物 — 「Obetrol」。

    Obetrol是美國在50-60年代極為風行的一種減肥藥(從字面上看,Obetrol是Obesity和Control的組合),在1960年1月19日通過FDA認證。當時的人們發現這個藥丸除了減肥之外更是一種高度的中樞神經興奮劑。Obetrol的主要成分就是大名鼎鼎的「苯丙胺」,又叫「安非他命」。聽著是不是很耳熟?

    沒錯。上一節里所介紹的從麻黃里提取的「麻黃鹼」就是安非他命的前體。1893年,日本化學家長井長義用麻黃鹼成功合成甲基安非他命。甲基安非他命的結晶體(鹽酸鹽或硫酸鹽)又叫「冰毒」。據統計,安非他命是全球僅次於大麻的第二大被濫用之藥品。2012年,全球服用大麻的人數估計在1.8億,而服用各種安非他命藥物的人數達到3400萬左右。

    圖十二 2012年全球濫用各種藥物人數估計

    全球第一次大規模濫用安非他命是在二戰期間。1936年,德國醫學家首先發現安非他命能消除疲勞並提高連續工作的能力。此後軸心國迅速將安非他命列為軍需藥品。特別是日本的主力部隊大量配備安非他命(日本稱為「覺醒劑」,又稱「貓目錠」或「突擊錠」),讓士兵們服用後不知疲倦地持續戰鬥。不可一世的「神風特攻隊」,就是服用了大劑量的「突擊錠」後駕著戰機亢奮地沖向美國軍艦。希特勒也大量生產安非他命供德國士兵使用,使德國士兵的行軍速度和耐力增加許多。美軍得知後也迅速跟進,將安非他命列為軍需品。中國大躍進時期在重慶等地區為加快生產效率而給工人服用「抗疲勞素片」,後來發現就是美國在二戰時作為戰備物資提供給民國政府的安非他命類興奮劑。

    1953年,當Smith, Klein & French公司(後併入葛蘭素史克)對安非他命類興奮劑的專利所屬權到期限後,許多製藥公司立刻大規模地生產該類藥品,還基於此製造出很多新配方(Obetrol就是其中之一),致使其後安非他命在歐美的濫用達到高峰。美國總統肯尼迪、「貓王」艾爾維斯·普萊斯利以及當時相當多政客、樂手、藝人都嚴重依賴藥物來調節精神狀態:需要達到亢奮狀態時就服用安非他命一類的興奮劑,需要休息時就使用鎮靜劑,有病痛時就使用止痛劑。

    1963年,安迪· 沃霍爾的創作進入爆發期。他的波普畫作迅速打開了市場。原來不待見他的紐約畫廊業教父李奧·卡斯特里也承認自己犯了巨大的錯誤並開始積極推廣沃霍爾的作品。隨之是沃霍爾十餘年令人目眩的創作和業務擴張。不僅是繪畫,他亦興緻勃勃地嘗試其他之門類 — 裝置、電影、音樂、雜誌,並且積極地拓展歐洲市場…… 除了工作,他還要組織和參與大量的派對和其他社交活動。而如何能夠支撐這瘋狂的工作量的秘密,就是從1963年沃霍爾開始常年服用的神奇小藥丸「Obetrol」。

    安非他命絕非善物。當服用安非他命後,會感覺神采奕奕不知疲憊。然而,「在其藥效過後,會感受到劇烈的沮喪,或身體和精神的衰竭。」 而持續使用此藥品後,「將降低人們對飢餓的自然感覺,服用者可能會體重急遽下降、並伴隨失眠症、困惑、幻覺、焦慮和疑神疑鬼。 長期而言,將造成不可挽救的傷害,包括心跳加速、血壓增高、損害腦血管導致中風,或心律不整造成心血管萎縮或死亡,破壞肝、腎和肺等臟器。"("Drug Free World基金會"資料)

    沃霍爾在生命最後十年的日記中,如實地記錄下他對自己健康狀況的沮喪、焦慮、恐懼和疑神疑鬼,以及自己身體出現的大量病症。包括普通的頭痛、咳嗽、粉刺、血壓反常、過敏,亦有類似癌症、中風、艾滋病等等的記載,這裡面記錄的病症真實和想像參半。1987年,59歲的安迪沃霍爾死於膽囊炎引發的多種併發症和臟器衰竭。

    圖十三 安迪·沃霍爾 四件不同時期的「自畫像」

    看著沃霍爾後期的自畫像,我想起的是管輅對服食先驅何晏的那幾句評語:「魂不守宅,血不華色,精爽煙浮,容若槁木,謂之鬼幽。」

    2016年3月初稿。

    2018年2月修訂。

    推薦閱讀:

    Michael Somoroff|攝影大師肖像
    文殊菩薩、龍樹菩薩、智者大師、永明大師
    ★民國命理大師韋千里八字分析
    蓮池大師《竹窗隨筆》韓淮陰
    省庵大師《勸發菩提心文》《釋中慶淺注》

    TAG:藝術 | 成就 | 王羲之 | 大師 | 才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