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來:關於「儒學與馬克思主義」

  

   有關儒學和馬克思主義的問題,我想提出幾點看法,供大家討論:

   第一、「儒學與馬克思主義」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問題,不應當是一個抽象的理論對比或推演,按照我的理解,其本質應當是今天的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主義為思想理論基礎的現代中國的執政黨,在面對和承擔如何把中國建設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現代國家過程中,如何看待、對待儒家文化的問題。簡單來說,「儒學與馬克思主義」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問題,就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今天如何看待儒學文化、中國文化的問題。因此,「儒學與馬克思主義」的問題不能拘泥在這八個字的字面上去理解,也不應該一般地去關注馬克思主義和儒學的理論結合點,不應該把注意力放在馬克思主義和儒學的學術對話,更不需要糾纏在馬克思主義經典文本與儒學經典文本的具體比較上。在這個問題上,我們要「撥雲見體」,撥開種種枝節,直指根本,要直接指向當代中國社會協調發展的文化需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需要。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個提法帶有歷史的特點,有沒有歷史局限性?在二十年代三十年代的共產國際與中國黨之間,在普遍與特殊之間,中國的主體地位不能突出。因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正題,更能突出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主體性。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只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題中之一義,而不是全部。不能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取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主體是不能移位的。立足點和基礎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際。黨的路線要轉型,理論路線也要轉型,應當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轉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上來。

   第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問題,在革命戰爭時期,毛主席說過,是用馬克思主義為「矢」,去射中國這個「的」,「的」就是目標。因此在談到這個問題的時候,不能忘記中國實際和中國問題具有目標的意義。必須清醒地認識到,黨的任務和使命在「文化大革命」結束以後的新時期、在改革開放的新時代經歷了重大變化和根本轉向,這就是從革命和階級鬥爭為中心,轉變為建設和經濟發展為中心。九十年代,黨更加明確了對中華民族生存和發展承擔的當代責任,這就是推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和中華文化的偉大復興。新世紀以來,黨的理論和路線進一步體現了與時俱進的發展,面對和諧社會的建構和國家的長治久安,提出了一系列傳承發展中華文化的提法。今天作為執政黨,黨和政府至少面臨著、承擔著維護國家利益、增進人民福祉、發展文化傳承、保持民族統一、尋求社會和諧等重大而基本的任務。我們到底應該如何對待儒家文化及其價值,必須在思想上真正從以社會革命為中心轉變為以社會和諧為中心,明確認識目前的形勢和我們的任務的前提下,才有可能解決。

   第三、對於「儒學與馬克思主義」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重要的是如何理解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是發展的,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是與時俱進的。我們講儒學和馬克思主義的關係,這個馬克思主義應以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為主體,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科學發展觀為主體,反對僵化主義、教條主義。正確對待儒學的問題屬於文化的問題,而中國化馬克思主義不斷發展的同時不斷開闢著解決這個問題的道路,在這個問題上中共十七屆六中全會為我們正確思考和解決這個問題指示了方向。

   按照十七屆六中全會報告的思想,文化是民族的生命血脈,在我國五千多年文明發展歷程中,各族人民緊密團結、自強不息,共同創造出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為中華民族發展壯大提供了強大精神力量,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不可磨滅的重大貢獻。我們要作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和弘揚者。文化是人民的精神家園。優秀傳統文化凝聚著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追求和歷久彌新的精神財富,是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深厚基礎,是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重要支撐。要全面認識祖國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古為今用、推陳出新,堅持保護利用、普及弘揚並重,加強對優秀傳統文化思想價值的挖掘和闡發,維護民族文化基本元素,使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新時代鼓舞人民前進的精神力量。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當前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要求更加緊迫,在文化建設過程中,要以民族文化為主體、吸收外來有益文化、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廣泛開展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普及活動,發揮國民教育在文化傳承創新中的基礎性作用,增加優秀傳統文化課程內容,加強優秀傳統文化教學研究基地建設。培養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

   十七屆六中全會的文件就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關於文化問題的重要文獻,也是我們處理儒學和馬克思主義問題的基礎與指針。我們必須牢牢把握這個大方向,緊密結合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實際,不斷開創把馬克思主義與中華文化相結合的新局面。


推薦閱讀:

關於養老院
關於勵志的名言
關於最近接觸到的串宮壓運
關於茶 - Qzone日誌
關於小王子,關於小狐狸

TAG:馬克思主義 | 儒學 | 主義 | 馬克思 | 關於 |